那么阿炳的琵琶在阿炳的音乐没有采集下来之前,谁也不知道,阿炳这个琵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这三首曲子,第一首叫《大浪淘沙》这首曲子,第二首叫《昭君出塞》,第三首叫《龙船》,那么这三首曲子出来以后,人们才开始研究阿炳的琵琶是怎么回事,经过这么几十年的大家对他的作品的演奏和感受,感觉到阿炳的琵琶同样是继承了中国琵琶艺术非常深厚的传统,而在曲目上他也是走了文武之道。那么《大浪淘沙》和《昭君出塞》属于文曲,而《龙船》应该属于武曲。因为它用的素材是江南的民间小调,把它连起来。一开始有一个模仿锣鼓节奏的这么一种音色,造成了一种民间节日的这样一种气氛。(《龙船》)
阿炳另外一首有名的曲子就叫《大浪淘沙》,那么这首曲子很多琵琶界的朋友很想找出来它的渊源是什么?它的音调来自什么地方?或者它的整个里边所使用的素材来自什么地方?最终还是无果而终,没有找到。为什么?就是所有阿炳的音乐都是这样,包括我们刚才听《二泉映月》的时候,很多人在滩黄戏,就是在戏曲的音调里边找到了几乎跟《二泉映月》音调很像很像的那些素材,那么有的人说它是道教音乐某一个曲派,有的人说它是民歌的知心客,知心客是江南小调,来自这些素材。但是最终应该说这样一种寻求阿炳作品渊源的努力,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觉得实际上是找不到的。因为阿炳这样一些作品,应该说是他长期他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之后,一种自然天成的东西。所以阿炳把他的音乐叫什么呢,叫依心曲、叫自来腔,所谓依心曲是什么意思?就是我感受到了什么,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我就写出来,我就拉出来。今天我拉可能是这个样子,明天我可能在另外一种状态下,我可能拉成另外一个样子,所以他把它叫做自来腔,叫依心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民间音乐,它是一种天籁,他是自然天成。乐府诗里边有两句非常感人的诗句叫做“名转出天然,慷慨吐清音”。我想我们听阿炳的作品,就是这样一种感受。所以呢,这几十年来,研究阿炳的很多朋友一直想做这方面的努力,可以说也找到了一些依据,但总的来讲,应该是这样理解阿炳,他的作品就是他自己接受了中国传统音乐深厚的这样一种丰富的营养之后,又把他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变成他自己从他心理流露出来的一种音乐。这种音乐小到可以反映个人的感情,大到可以铸造我们民族的灵魂、反映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我们说它是一种文学风格,那么这种语言完全用的是,应该说非常古典的,因为这首曲子很有哲理性。《大浪淘沙》它本身的标题就很有哲理性,音乐它写的是两大部分,前面是一个慢的乐段,后面是一个中速的乐段,两段有比较明显的对比,这是《大浪淘沙》。那么,阿炳还有另外一首叫《昭君出塞》,是歌颂昭君的历史故事的。
那么阿炳这些作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杨荫浏先生是1950年采录回来,很快地他就把它整理出来,是由他自己记录的《二泉映月》,是杨荫浏先生自己记录的。另外五首作品全部由曹安和先生把它记录出来。曹安和先生他是刘天华先生的学生,他是崇明派琵琶的传人,所以三首琵琶曲都是由曹老师自己订的指法。另外三首二胡曲是由当时就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出名的一个二胡演奏家叫储师竹,还有一位呢,就是跟着杨先生去采访阿炳的黎松寿先生,他也是二胡演奏家。由储师竹和黎松寿两位先生按照录音逐音地把它的弓法、指法全部记出来。这个谱子的整理应该说也跟阿炳的演奏的音乐价值是一样高的。因为他们都是按照、严格地按照阿炳的指法、弓法把它记录下来。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应该说绝大多数的二胡演奏家、琵琶演奏家,都是按照这个谱子来进行演奏的。这个谱子在1953年出版的时候就叫做《瞎子阿炳全集》。那么这个谱子的整理以及书名的确定,确实让我们想到了很多,就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民间音乐家中间有许多非常杰出的音乐家,都是属于盲人,自古以来有这样一种历史记载。在我们的二十世纪里面也有很多是盲音乐家,那么阿炳应该是这些盲音乐家的一个代表。从《瞎子阿炳曲集》出版到现在,是两种谱子,一种是用简谱出版的,一种是用线谱出版的,数字已达到几十万册,仅仅1979年出版的《阿炳曲集》的简谱版已经是21万册,这两年出的线谱的那个曲集也已经是两三万册。从数量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人们对阿炳音乐是多么地喜爱。所以在阿炳之后,一方面是二胡演奏界,还有琵琶演奏界,对阿炳作品的全面的解释、演奏,应该说有一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一直始终不断地有一个“阿炳热”,在我们中国音乐界一直持续下来的。而同时,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阿炳的作品呢,就像我们刚才听到的,比如琵琶跟管弦乐队合作,还有一些作曲家把他的曲子直接改成西洋的管弦乐队来演奏。所以阿炳的作品也就随着这样一种形式的改变,几乎可以传到了全世界。
应该说这些年以来,我们国家的交响乐队或者是外国的交响乐团,只要选择中国的作品,阿炳的《二泉映月》常常成为他们的首选。或者我们出去的时候,我们带这样一部作品来介绍我们中国音乐,代表中国音乐的风格,那么常常选的是这个《二泉映月》。(《二泉映月》)
那么阿炳这个音乐,我觉得应该说是听不够,应该说也是演奏不够。到现在为止,如果从一个本行或者是从一个专家的角度来看,到现在所有的二胡界还承认阿炳的左手和右手,也就是他左手的指法和右手的弓法,到现在他的功力未必有人全面地超过他。至于他的作品,他可以站到整个二十世纪所有大作曲家的面前,可以毫不愧色,他可以代表我们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最高的水平。所以,这样一位民间音乐家是永远值得我们尊重的。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我想阿炳的《二泉映月》也好,他的《大浪淘沙》也好,一直会被我们欣赏下去、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充实着我们的精神。这就是阿炳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音乐家,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伟大的遗产,谢谢大家来听。(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刘天华的二胡情韵 …袁静芳
τ米τ花τ书τ库τ ;__
主讲人简介:
袁静芳:女,1936年2月22日生,汉族,湖南省岳阳县人,音乐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袁教授致力于中国传统器乐与乐种理论的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涉足佛教、道教音乐的整理、研究工作。开设理论课程:“民族器乐概论”、“中国传统器乐名作分析研究“、“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题研究”等,指导硕士、博士生多名。
主要论著有《民族器乐》(1987)、《中国乐器》(文字主编,1991)、《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1997)《河北巨鹿道教法事音乐》(1998)、《乐种学》(1999)等多部。主要学术论文有:《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和他的二胡曲》、《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刘天华先生》、《民间锣鼓乐结构探微》、《中国民间器乐套曲结构研究》、《乐种学导言》、《中国佛教京音乐中堂曲研究》、《〈料峭〉乐目家族系列研究》等40余篇。1992年,她撰写的《民族乐器》获首届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优秀专业教材评比二等奖和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科研成果奖;主编的《中国乐器》一书获北京市1994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2年袁教授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和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南音学会理事等。
内容简介:
一位曾向乞丐讨教过的音乐爱好者何以成为国乐泰斗?一件过去曾是叫花子演奏的二胡怎么会登上国乐殿堂?如今的二胡曲何以让世界仰慕?演奏近百年不衰的二胡曲《病中吟》、《空山鸟语》等精典曲目表达了什么内涵,有何艺术特色?
刘天华,这位后来被冠以“乐府泰斗”之誉的著名的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从小就酷爱音乐。离家很近的庵堂、庙宇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常常沉迷于钟鼓、管弦之声乐而忘返。1909年,刘天华考取了常州府中学堂,在这儿,他参加了校内军乐队,吹小号、军笛。武昌起义爆发后,学堂停办,刘天华被迫辍学回家。1912年刘天华随兄长刘半农去了上海,进入开明剧社乐队工作,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并萌生改进国乐的想法。1913年剧社解散后,刘天华到小学做起了音乐教员。并拜当时丝竹高手周少梅为师,学习二胡、琵琶演奏技艺。1915年春,其父病故,失业多病的刘天华,每日在家靠拉二胡,来抒发内心对旧社会的控诉和忧愤。此时他的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初稿形成。《病中吟》奏出了“五四”前期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在黑暗、苦难中探求光明的强音。
《刘天华的二胡情韵》(全文)
各位听众你们好。今天,向大家讲的题目是《刘天华的二胡情韵》。大家知道刘天华先生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他的出生年代是在1895年,1932年的时候,由于到天桥采风,染上了“猩红热”,不幸三十多岁就病故了。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民族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现在,我把他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品给大家介绍一下。
刘天华先生出生在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十几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初十几年中。他的父亲,也是一个主张办新学的人。在他们的家乡,办了一个现代的新学。他的哥哥刘半农,大家知道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也是个很重要的人物,一直是《新青年》的主编。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他从小,在思想上就萌发了民主的、科学的、民族的进步思想。而这些思想正好也反映在他一生的音乐实践和二胡创作里。刘天华先生接触音乐,是在学校的军乐队里,一开始学的是长笛、小号这样一些西洋铜管乐器。但是他在学习西洋铜管乐器的同时,同时向当地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江南丝竹演奏,又向沈肇洲学习了全部《瀛州古调》琵琶曲的演奏,以后又学了古琴演奏,同时还广泛地采集了一些民间锣鼓乐、宗教音乐,等等。这样,使他的音乐在民间音乐的土壤里滋生起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也没有放弃对西洋乐器的学习,除学习小号和长笛外,后来他还一直在学小提琴和钢琴,以及西方作曲法、和声学,等等。
他毕业以后,留在母校教授音乐,当时北京大学有个音乐传习所,音乐传习所最早有位老先生叫王心葵,他故去以后,很多已经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来求学的刘天华的学生,他们向北大音乐传习所推荐了刘天华先生,说刘天华先生在中学任教的时候,音乐教学很有成就,他所在的中学办了一个丝竹乐队,同时又办了一个军乐队。由于学生的介绍,刘天华应邀来到北京教书。刘天华在北京的十年,对他的艺术发展非常重要,对他艺术的传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天华出生的年代,正好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以,在刘天华先生的思想里就体现了一种民族的精神,一种科学进步的精神。比如他民族精神的体现,对音乐究竟怎么看,当时他就讲,你穿皮鞋也可以走路,当然,中国人当时不可能每个人都穿皮鞋,那么,穿草鞋也可以走路;又说,吃西餐很好,但实际上当时中国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吃得起西餐,那么,窝窝头也能充饥,也就是说他的音乐思想是一种平民的思想。他是考虑到音乐要普及,要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同时,他在文章里极力反对,就是说不同意把音乐就培养几个高级吹鼓手,只为少数人欣赏。也就说他认为音乐是为一定的人、一定的阶层服务的。他在音乐上的这种思想和当时五四时期在文学上的平民文学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虽然,当时这种“平民文学”思想和我们现在的认识是不完全一致的,可是在当时来讲,这种“平民文学”思想也还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的进步意义和民主性的。
另外,他还主张音乐是有社会功能的,他不同意当时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艺术是高尚的、清高的、独立的,不强调它们与社会的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刘天华一开始就主张音乐是能够启发人的灵魂的艺术。认为音乐是代表一个人的思想的。而且作为一个民族,他说必须要有一种振奋和唤醒这个民族的音乐。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觉得刘天华的音乐,他不墨守于继承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在探索革新。刘天华先生的艺术思想跟他所处的时代,所受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新文化时期民主、进步、科学思想的影响,是很有关系的。
刘天华的一生非常短暂,只有三十七岁。但是,他在这三十七年里,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非常重要的。他的一生,创作了三首琵琶曲和十首二胡曲。他这十首二胡曲都是有标题的,是在不同的时期来进行创作的。这些作品,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下产生的,应该说他这些作品是代表着五四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要求进步、要求变革的那种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特别是他的十首二胡作品。他的二胡作品是建立在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的,其特点就是巧妙地吸收了西方音乐某些作曲技法与演奏技巧,成功地表现了他所处时代追求进步的知识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