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故(1)
董作为最怕记者也最讨好记者,怕和讨好的原因一样——怕记者捅娄子。当然,不是他一个人怕,领导干部都怕,于是就有了“防火、防盗、防记者”一说。
一
新年来临之前,南集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公路两旁看不到其他颜色,白色统领着一切——无叶的树枝裹着一层铠甲并结满了冰吊,有叶的树枝盖上了一床厚被并被压得垂头丧气,远处的旷野被一道白色弧线所取代,分不清田与地、沟与坎,棱与角……
董作为将目光收回车内,双手操紧羊绒夹克,叫司机小丁将空调打到顶档。小丁说已经是顶档了。董作为嘟囔一句说这个破车。小丁顿时来了劲,提出换一辆新车。
司机都爱开新车,特别是高档车,就像骑手爱骑高大俊马一样。可惜这辆车不是破车,而是一辆使用才两年的豪华型“奥迪”,排气量在升,正地级干部最高标准用车。
董作为没有吭声。小丁瞟了一眼秘书高天泽,示意他帮腔。
高天泽回头看了一眼董作为,只见他半截身子埋在沙发上,脸面朝天,一绺头发从大背头的发型中垂落在额头,双眼在两道浓眉和两绺稀疏睫毛的掩护下不肯露面,两个鼻孔犹如一支双管猎枪的枪口瞄准车顶灯,宽厚的嘴唇发出均匀的呼吸……
看样子他是在睡觉,也可能是不想回答小丁的话。
领导不吭声就是不同意,高天泽转身坐好。
音乐响起,是车载电话的声音。
高天泽拿起电话,听了片刻后脸色骤变。
“……什么……明白了……”
他再次转身,喊董书记,说地区农贸市场被大雪压垮,死伤情况不明。地区政法委张书记正在组织公安干警和武警官兵抢险,最新情况将随时报告。
董作为将身体挪动一下,表示已经知道了。
这可不是小事,农贸市场是人群密集的地方,不出事不说,出事就是大事件,死伤一定不是小数目。
这个农贸市场是在他的倡导下动工兴建的十大民心工程之一,竣工时间不长,可以容纳两百多个摊位。
建这个市场更是一波三折。桂为民专员不愿意从财政中拿钱,工商局张局长跟他哭穷,意思很明了,谁要建这个市场谁就拿钱来。
无奈之下他跑省财政厅要了一百万……如今垮了!老百姓会怎么看?
“小高,立即接通政法委张书记的电话。”董作为打破沉默。
“这是个豆腐渣工程。”小丁跟着附和。
电话接通,最新结果出来了,有53人受伤,7人死亡,救援工作还没有结束。
这么多!死三个人就是特大事故了……
董作为无力地垂下眼睑。
雪花扑在玻璃上,刮雨器扫过之后留下一道道水痕,就像车也在流泪。
董作为的心在滴血——为什么其他工程不倒偏偏倒了他的政绩工程?这老天爷好像专跟他作对,难道他当地委书记的气数已尽?……他不敢想。
高天泽见董作为沉默不语想活跃一下气氛,却一时间找不出合适的话题。他给董作为当了四年零三个月的秘书,快成了他肚里的蛔虫。
董作为由地委副书记提拔为书记时,地委办公室的干部都想给他这个一把手当秘书,于是纷纷请缨。
王秘书长不敢擅自做主,问董书记对秘书有什么要求。
他说:“只要会写文章!”
要求不高,地委办公室能写文章的不少,王秘书长按照他的要求为他配了秘书。
董作为要发表文章清样,王秘书长这才知道能写文章不等于发表了文章,于是他又选了一个发表过文章的人。
突发事故(2)
又被退回!原因是发表的文章单一,知识面不宽。这个要求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地委办公室没有合适的人选,王秘书长央求董作为自己物色。
董作为说选人要不拘一格,可以在县市委办公室干部中物色一个。
于是高天泽脱颖而出。
高天泽不是地委办公室干部,而是董作为家乡县委办公室一名科长。看他的履历表就知道,董作为当县委副书记时他还在公社食品所当会计……
有人猜测,董书记选中高天泽一定有什么原因,不仅仅是老乡关系……
车载电话又响,这一次是董作为亲自接的电话。
还是张书记打来的。死亡人数已经增至12人,伤员人数增加到82人……桂为民专员已赶到事故现场。各路记者也都在行动,或已赶到现场,或正在赶往现场路上。
记者?
董作为最怕记者也最讨好记者,怕和讨好的原因一样——怕记者捅娄子。当然,不是他一个人怕,领导干部都怕,于是就有了“防火、防盗、防记者”一说。
“快!”董作为命令小丁加速前进。他想赶在记者发稿前到达现场。
尽管有董书记的指示,但小车还是在原速行驶。
雪地行车谁敢开快?小丁只能口是心非地答应着,他的职责就是安全行车。
高天泽见速度没有加快,暗示小丁稍快一点。
小丁火了,领导的安全不是儿戏。
董作为默许了小丁的行为。
两个小时的路程走了五个小时,到达事故现场已近天黑。周围已经警戒,高天泽亮明身份后随董作为步入现场。
记者见到董作为一拥而上。董作为在闪光灯、镜头、话筒前表情肃穆沉重,他讲了三句话:第一,要全力抢救伤员;第二,要查清事实真相;第三,要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救援工作处于尾声,还有一部分钢架没有焊割散开,武警官兵在雪地和血地里寻找伤员。
工商局张局长说,估计还有几个人压在里面。董作为没有理他,而是问桂为民专员的去向。
地委、行署班子成员几乎都在现场,唯有专员不见。
有人说他在医院慰问伤员。
二
董作为一行踏进医院长廊。
没有人感动,相反骂得更起劲。已经骂过的一遍是骂给桂为民听的,现在再骂给书记听——
“妈的,黑心包工头该杀!”
“承包商偷工减料赚黑心钱。”
“不撤工商局局长不足以平民愤!”
“枪毙这个建筑包工头!”
……
骂声此起彼伏,董作为似乎没有听见,他逐个房间逐个病床进行慰问。
走出医院大门,董作为的任务还没有结束,他还要主持地委、行署联席会议,统一新闻报道口径。
记者希望尽快拿到官方结论。本地记者最急,天亮后报纸要与读者见面,如果没有这次事故报道就等于记者失职。
外地记者特别是中央级记者有点无所谓,官方结论对他们来说只当是“参考消息”,他们不属地方管辖,该怎么写该怎么报全凭事实说话。
晚上开会在党委、政府部门司空见惯,但是在凌晨一点钟开会还是少有,不是万不得已没有人这么做。好在地委小会议室坐落在地委、行署家属院内,与各位要员的家只有三分钟距离。可是等了二十分钟地委这边只来了政法委张书记及地委王秘书长,行署副专员一个都没有来。
董作为有些坐不住,叫王秘书长去催一催。
王秘书长应声去隔壁房间打电话。
不一会儿王秘书长回话,说行署已经开过会,关于此次事件的报告,他们已经上报了省政府及省安全生产委员会……
突发事故(3)
怎么能这样?董作为脸色骤变。
王秘书长还说,桂为民专员以为他还在省城开会,所以……
不听解释,董作为捧着茶杯拂袖而去。
高天泽跟在董作为身后。
路上谁也没有说话,只有脚踩雪地的嚓嚓声在夜空中回响。
高天泽想打破沉默,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清楚,领导是个不轻易发火之人,并且已修炼到“火烧眉毛心不急”的地步。
三分钟到家。
妻子田淑琴在客厅相迎。见到他就问死了多少人。
他没有理会,径直上洗手间。
田淑琴意识到丈夫遇上不顺心的事,追问:“怎么回事?”语气柔中有刚。
不回答不行,妻子可不是瞎参谋,而是贤内助。
正如《十五的月亮》唱的那样——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他能有今天的地位,也有妻子的功劳。
这不是怕老婆,而是理解老婆。
董作为还没有说完,田淑琴就嚷开:“这怎么行?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当初你提桂为民当专员时我就跟你说过,外来干部不知根不知底的,还是选一个本地干部靠得住,你不听……你看看,人家当上专员只半年就翻脸不认人了。”
妻子喋喋不休越扯越远,董作为需要安静,只好反过来劝妻子:“也许他真的不知道我回来了。”
这还差不多,田淑琴收住嘴。
无论公事家事,争论起来或者吵闹起来,田淑琴永远是胜方,永远正确。
这是男人不与女人一般见识的结果。
每当他们夫妻讲话,高天泽都主动避嫌。
这时,门铃响起,是地委王秘书长。
见到秘书长,董作为不由火起:“王秘书长你说说,他桂为民何时把我这个地委书记放在眼里?”
王秘书长想说刚提拔时还是有他的,思忖片刻后觉得不妥。两边都是领导,秘书长不好评论,于是把话头岔开:“书记,您刚离开地委会议室桂为民专员就到了,他要找您解释,又怕耽误您休息,说明天再解释。”王秘书长边说边把一份文件递上前,“这是行署向省政府和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此次事故的报告。”
董作为接过报告,面部表情随着目光的游动而变化,脸色由青到黑,最后把报告扔在地上:“这是在逼我辞职!”
高天泽赶紧捡起报告。
报告把农贸市场倒塌事故归结为两点:一是雪灾,称这场大雪是近几年少有的大雪;二是质量问题,称农贸市场横梁跨度大,没有按设计要求安装撑柱,并且钢材质量存在问题。关于这场事故造成的损失,报告称,死19人,伤86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亿。
董作为说:“气象局孙局长跟我讲,这场大雪是五十年难得一遇的大雪,而桂为民硬说是近几年少见……工商局张局长跟我讲,农贸市场建筑质量不存在问题,而桂为民……他有何用意?”
王秘书长沉默不语。
董作为从高天泽手中拿过报告,指着上面的数字说:“你看看,死伤人员报那么多是什么意思,难道就只有他桂为民懂得实事求是?……”
王秘书长嗫嚅着想开口,却不敢打断董作为的讲话。等他把火发完后才说:“书记,我看能不能这样,我们再以地委的名义向省委报一份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一下情况。”
“不行!”董作为果断地打断对方的话,“人家抢先一步,再报就是自相矛盾。省委领导看到两份不一样的报告会说我们班子有问题,至少可以说南集的领导班子不团结,这样我不就中了人家的奸计?有些人成天就想把我挤走,想当书记到了狗急跳墙的地步……”
突发事故(4)
他还想说,见田淑琴洗完澡出来,便对王秘书长及高天泽说,“时间不早了,回去休息,明天再说!”
田淑琴问他有何新进展。
他说没有,便钻进浴室。
三
南方天气有些怪,下雪不留雪,第二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邓中康大半生留在北方,而且在大西北,冰天雪地的日子留在脑海中印象深刻。到南方三年只见过两次下雪,第一次下雪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雪就不见了。这次下雪满以为还能留住两天,没想到第二天下午就不辞而别……
在北方嫌雪太多,到南方希望看到雪,这种矛盾心理印证了人们常说的——得到的就不知道珍惜,失去的才知道可爱。
他并不是喜欢雪天,而是下雪能勾起美好回忆。
邓中康的大半生交给雪的世界,如今看不到白雪好像生活缺点什么——活力和亲情。在有雪的日子和有雪的世界,他是那么热情奔放,那么阳光和朝气。他的同学、朋友、亲人连同友情、爱情、亲情都留在了北方,都留在了有雪的世界。
看到雪就像回到从前。
秘书小石推门而入,说中央“三讲”巡视组李组长来电话,想在晚上八时请他与王嘉驹主任在紫湖宾馆见面……问他行不行。他说行,并要石秘书把这次“三讲”期间群众给省委提的意见找出来,让他再看一遍。
石秘书将厚厚一沓材料放到桌上。
邓中康翻到写有他与王嘉驹不和的那一页。他不得不承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次“三讲”群众给省委提了许多条意见,其中涉及到他本人的意见就有两百多条。当然有不少意见是重复的,措辞也是善意的。群众意见最大的、最多的不是他能力问题,也不是他作风问题,而是他和王嘉驹关系不和的问题,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不和势必影响全省人民的安居事业。
邓中康跟中央“三讲”巡视组李组长解释个中原因,并表示要以全省大局为重,与王嘉驹重归于好,希望中央巡视组能做好调和工作。与此同时,王嘉驹也向中央巡视组作过类似表态。既然两个人都有这层意思,中央巡视组何乐而不为?
晚上见面就是这个内容,不能不准备,最好是打好腹稿。想起王嘉驹的犟脾气,邓中康有点不寒而栗。
王嘉驹当了十一年省委书记,在全省人民心目中很有地位很有威信,在省委书记这个层次也属于老资格。相比之下邓中康属于小字辈,资历声望不能同日而语。王嘉驹当省委书记时他还在西北某厂当厂长,邓中康当省长时王嘉驹已经当了十年省委书记并开始兼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前年中央决定,由邓中康接替王嘉驹当省委书记。王嘉驹时年六十四岁,离省委书记的到点年龄还差一岁,下得有点不情不愿。
邓中康当上书记后从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出发,基本上没有改变王嘉驹的工作思路,但没有照搬照套。两个人虽说在年龄上相差只有六七岁,但是在性格上、思想上完全是两代人。王嘉驹有工农干部敢打敢拼的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