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他们却白头偕老,他们分享人生所有的喜悦,也分担着一切……我想到我身边的所有朋友和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时看起来都甜蜜和浪漫得不行,可是每一对儿每一次似乎都坚持不了多久,几年就已经算是奇迹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的誓言总是那样经不住风雨,我们的爱情也总是那样不堪一击?
有时候和周围的朋友们聊起这些,大家都淡淡然的,或多或少带着一种自嘲的口气,而且,都总结出了一大堆经验,似乎已经对那些分分合合“习以为常”了。我们见面时总是以“老干葱”、“老干果儿”相互挤对,而且,还讨论出一个看似不错的计划——老了以后建一个“嬉皮村”,大家都住在一起,互相照应,养老送终。有关建立这个村落的“蓝图”我们考虑得相当周全,有时候我们似乎真的被这个纯理想式的计划抚慰了,以为这样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是,我看得出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困惑——我们都一样,其实没有谁不渴望得到一份不朽的情感。
第四乐章 爱情,爱情,像太阳(13)
于是,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是我们赶上了一个易变的时代,还是我们不懂得爱情?
我和夏旸在一起的那几年,我们的生活里有一项特别让我们为之欢欣鼓舞的“大事件”,那就是去参加Party——事实上,我们的情感历程几乎就是那一时期著名的Party的兴衰历程,而这一奇妙巧合则是我在回忆的过程中,为将那些已经逐渐支离破碎的片断一一连接而无意发现的。
特别是1990—1992年,那是Party的鼎盛时期。那些日子里,几乎每个周末的黄昏,我们都在忙着梳洗打扮——这一程序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洗头发:对我而言这一点不必再说,而对夏旸,在那个时候,那一头与众不同的长发则意味着他的抉择,或者说,那证明了他的态度——反正,喜欢疏远常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相当一致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挑选“范儿服”——我们以彼此眼光为镜,穿了脱、脱了穿,折腾来折腾去,常常不厌其烦地把衣橱里所有衣服都扒拉出来,务求达到我们一向的着装标准:不经意中的经意。其实,换来换去,无非牛仔裤、T恤之类,只不过我们的牛仔裤和常人的区别是它以破了洞的为最好,T恤的颜色也总跑不出那几样,可是心底里我们对自己在那些Party上的出场形象实在太在意了!而一旦在Party上被“同道”中人吹捧上一句“范儿够正的”,肯定是心里得意至极的事情,而嘴上也会毫不谦虚地回上一句:“那当然了!”
去Party的路上,则完全是一个从现实世界走进“梦境”的过程,因为在Party上集合着所有正和我们做着同样梦的“战友”。而我们也打心底里觉得,我们和那些走在大街上的普普通通的人是不一样的。
那时候北京的Party圣地主要有以下几个:一个是Maxim(马克西姆)餐厅,一个是外交人员大酒家,另外还有日坛公园和其他一些地方……在Party开始之前,那些地方的门口总是极其惹眼地聚集着一些和我们的“范儿”相差无几的男孩儿、女孩儿——有一个第一次被朋友带去参加Party的人,到了之后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原来北京大街上不知打哪儿跑出来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人,他们的‘老窝’在这儿呀!”而所有的人,几乎都是相互认识的。我们就像是一支队伍,以极少数人的“统一”反抗着传统、宣告着青春。这支队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那些男孩子大多都是长头发的。
Party上最典型的“景观”就是每当一段激动人心的Solo到来时,随着音乐节奏甩动的长发。那时候的Party几乎总是那些“自己人”——台上是正在演出的乐队,台下是已经演过或即将上台的乐队,再有就是乐队家属、关系密切的朋友,或是一些立志也要搞摇滚乐的“热血青年”,再加上一些老外和从事周边工作的人。那时候已经出名的乐队大概只有崔健与ADO,所以,如果没有崔健参加的Party,票房多半有限,大多其实就是一场“自己人”和“自己人”凑在一起切磋交流的稍微正式一些的“排练”。几乎所有从那些Party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人都十分怀念那段时光,有时候“老人儿”凑在一起总会摇着头叹着气地感慨:现在的Party真是差远了,跟咱们那会儿根本没法儿比。其实我知道大家在留恋什么:留恋已经匆匆流逝的时光,留恋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年龄,留恋那份还不会想得太多、只管埋头向自己梦想中的“目的地”进发的心气儿,留恋那种虽然今天我们“一无所有”,可是有一天我们会拥有整个世界的信心……
第四乐章 爱情,爱情,像太阳(14)
记忆里的那些日子,我认识的每一双眼睛都是那么纯净、那么熠熠闪亮;每一张脸庞,都是那样饱满、那样充满憧憬;每一个人的步伐,都是那么富有弹性;每一个人身上,都似乎蕴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力量……事实上,对于中国摇滚乐史,那些Party的确具有非凡的意义,它几乎孕育了中国整个第二代摇滚乐队:唐朝、黑豹、何勇、1989、呼吸(蔚华与高旗)、眼镜蛇(女子),等等(当然这其中有些人其实属于第一代,但却是在第二代成名的)。他们中的很多后来都成为中国摇滚乐史,甚至音乐史上不能遗漏的个人和乐队。
不过那时候,他们只不过是一些看起来似乎有点儿与众不同的年轻人而已,做着每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似乎都做过的各种各样有些不着边际的梦的一种。同样的“梦”让他们相识,让他们相爱,让他们走到一起,一起去圆他们心中那个共同的“梦”——虽然不知道“梦”将引领他们走向何方,可是青春大概就应该那样度过,应该有“梦”牵引的吧?
夏旸在那期间的Party上不但渐渐显露锋芒,而且开始在“圈内”小有名气;而他们的乐队,无论创作曲目还是乐队整体风格也都得到了同道中人的认可。那时候每次轮到他们乐队上台,我都会冲到台前正中心的位置,拼命地为他鼓掌叫好——在那些站在台下仿佛被点燃的人群中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的时刻,我心里总是充满一种必须大声呼喊出来、必须舞动的喜悦和冲动——那绝非某种单一原因所推动和造成的,那里面充满着太多因素:爱情、青春、音乐、激情、梦想……那是那一时期里我们这些做着同一个梦的人,一起用青春编织起来的闪耀光环。而那种被称为摇滚乐的、在那一时期的中国尚属崭新的现象,则是让我们无法转睛的致命吸引。
所以,对摇滚乐这一名词,我是这样理解的:它就像当初崔健诠释他自己名字的那句话——就是一种“摧毁”和一种“建立”。它不应该局限于任何一种和声走势,也不应该局限于任何一种表演形式或表面印象,它是“点燃”,用从一些心灵发出的声音将另外一些心灵“点燃”!
说实话,我觉得不仅摇滚乐,音乐本身就不应该被冠以任何形式主义的概念,所有名词都只是人们为了加以区分而后加上的。真正有价值的音乐,不会拘泥于形式的界限,也从来不会拘泥于种族、性别、年龄和贫富的界限。它们将抛弃所有的羁绊,拥有所有那些勇敢、热情、敏感、真诚的心灵。
十年后的今天,我听见有人说崔健老了,说唐朝、眼镜蛇是“老爷爷”、“老奶奶”,该退休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概念,在他们看来音乐是有年龄界限的——可是,如果真是这样,我还是不明白,他们心中的另外一些天王、偶像,可能年龄比崔健、唐朝更老,难道仅仅是因为保养得当,打了羊胎素,他们就被迷惑住了吗?音乐到底是用来听的还是用来看的?对于这一疑问的回答,崔健说得特别好:“我没有老,因为我还有质疑这个世界的能力!”
的确,有些人将永远年轻;可是,有一些人,他们从来都没有年轻过!
而十年前的那些Party,我想它在当时的那一批年轻人生命中的意义是这样的——大幕徐徐拉开,我们将是主角。
第五乐章 阴云忽然过境(1)
第三个春天,那一阵儿晚饭后,我们总是一起去护城河边“数星星”。
那是一些从春末直到夏初的日子,草儿正茂盛青葱,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早开的丁香花的味道。你总是脱下外衣铺在草地上,让我坐在上面……等到星星洒满了天,我们却老是忘记了来时的目的……
那片草地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冰凉的水泥台阶,河水也不像当年那样清澈了。
……
夏旸家住在二环路边上,离护城河不远,走路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
虽然那会儿我们俩都是百分之百的“新青年”,凡事绝对力求打破传统,也极其不屑与那些“总以为那条河能让他们长生不老”的老头儿、老太太们,或者是那些老爱一来就扎进河边树丛里钻来钻去、东躲西藏、“形迹可疑”的“偷情”者们为伍,可是没办法,谁让我们生长在北京,身处繁华都市呢?又不可能像鸟儿一样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而爱情存在的时候,又偏偏让人从心底里渴望寻找一些诗情画意的地方……所以,我们也只好不加以计较了,也只好权且把那儿当成是“在无人的海边”了。
记忆里的护城河没有冬天,那里总是草木葱茏、花香四溢、河水清清。那些天边燃烧着橙紫色云霞的晚饭后的黄昏,我们像穿街过巷的风一般悠闲、慵懒,趿拉着拖鞋,穿着舒适的家居棉布衣衫,手拉着手信步走向河边儿……我们总是会拣一处斜坡的青草地席地而坐,从那儿顺着河向西看去。天气格外晴朗的时候,偶尔可以看见远远西山的浅影;然后,天渐渐暗下来,河两岸的灯火渐渐亮起来。这种时候人仰面朝天,舒展在草地上,可以看见因为云朵游走而不断变换各种形状的月亮和越来越多睁开眼睛的星星。碰到那种天幕无比干净的夜晚,我们总是会争论哪些是仙后座,哪些又是北斗七星……我们的天文知识都不太好,所有结论都凭猜测,所以这种争论总是没完没了;然后我们就开始幻想自己是那天幕上的某一颗星。两个人总爱选那些亮一些、大一些的,然后,就顺着那条思路去编织一些有关我们在天上或者是前世的故事……这种谈论总会让我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依稀觉得在遥远的从前我们也曾像现在一样相处过,穿着很久以前的衣裳,像现在一样年轻而充满幻想——或许那时我们是同坐在一条船上的吧?抚琴弄歌、饮酒对诗?或者,只是相互依偎,对月静无声……那么,更久以前呢?或许,是在那河边的草棚前,点起篝火,正在烧烤他白天打来的猎物。我们都穿着用兽皮和树叶缝制的衣服,而我头上,还戴着一个他用亲手为我采摘并编织的花环……不知道那时候夏旸在想什么,他总会不时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上一口,然后又陷入沉默……有时候,我会被他划火柴或打火机的声音打断思路,回到现实中问他一句:“想什么呢?”这时候,他总是歪过头来看着我,用手轻抚一下我的脸庞或是头发,然后,竖起食指放在唇前,示意我保持安静。我便不再问什么,一切便又归于沉寂……有时候,我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又或许是在似睡非睡的朦胧状态吧!而风依旧徐徐滑过肌肤,河水依旧流向注定的方向,岸上的老头儿、老太太依旧在遛弯儿、吆喝,树丛里恋人们依旧在窃窃私语、互诉衷肠……而那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已离我们很远,这样的时间里总是很难想起一些现实里的事情,所以我总会忘记该去歌厅上班的时间,总迟到。
第五乐章 阴云忽然过境(2)
有时候,赶上我休息,夏旸那晚也恰好无事时,我们便会在那河边逗留得久一些。等到月上中天,河边其他人也一一散去,这里便是名副其实的只有我们两个人的世外桃源。我甚至记不起那样的时间里岸边马路上曾有车辆经过,但那一定是有的,因为那就是二环路,只是当时尚未架起立交桥,不是今天的样子而已……我们都很爱那样的时光,久久盘桓着不愿离去,因为这对我们那份年轻的爱情大概更具有一些纯粹的煽情效果——又或许其实,我们只是想为置身于喧闹都市的爱情和生活添加一点儿浪漫的色彩而已。
可是,我们的这种闲情却被一次无聊的遭遇打破了。
那是一次类似于那回“小脚侦缉队”的经历。在一个分外静谧美好的夜晚,正享受着两人单独与自然相处的心情时,我们说话的声音甚至比河水流淌的声音还要轻,都不舍得破坏那份寂静……突然,一束刺眼的手电筒光束照过来,然后,就传来一些“五大三粗”的厉喝声:“干什么呢?上来!”那几个人的模样我当时就没兴趣看,现在也不想浪费任何一个脑细胞去回想,总之就是那种自由组织起来的“纠察队”,总在闲来无事的晚上到处瞎溜达,没抓着什么“坏人”,倒蛮有兴趣去干涉一下恋人们。
那晚,我们大概成了他们解闷的“佳肴”——他们不由分说地把我们分开来“审讯”。那些盘问没完没了,核对完双方的姓名、年龄、职业还不行,还要像查家谱似的要求我们准确说出对方父母甚至直系亲属的姓名、年龄、职业……问来问去还没逮着什么把柄,他们就抓住我们没带身份证这一点——谁没事儿去河边遛弯儿还揣着身份证呀!可他们又不肯跟我们回家去取;接着,他们又抓住我们没结婚这一条不放——可是没结婚就不能两个人在河边坐会儿吗?谈恋爱犯法吗?实在没东西可问了,他们就开始“思想教育”——年纪轻轻怎么“不务正业”啦、半夜三更的怎么往这儿跑啦、这么晚怎么不回家睡觉啦、要是碰上坏人怎么办啦……他们还“少见多怪”地把夏旸的头发当成了一项值得重视的问题:“明明是一个男的,干吗留这么长的头发?跟个女的似的!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又把我拽到一边儿教育:“你好好儿的一个女孩儿怎么跟这种男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