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心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在心中-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栽培红薯的时候,先是到生产队里去取秧苗。在暖窖里一位农民大伯,把席床子里的红薯秧苗掐下来,小心地放在篮子里。我们学生俩个人一伙,把满篮子的红薯苗抬到地里去。

  大人们在前面刨坑打底水(刨好碗大的土坑浇满水)。我们学生在后面待水下去后,用双手把一棵棵的红薯秧苗栽培好。我蹲着身子按着凤姑教的方法,吭哧,吭哧地老半天也没栽几棵,不大一会腰也酸了腿也麻了,被同学们落的老远。

  凤姑对着我喊:“飞儿!甭着急啊?我回过头来帮你!”

  从打我记事的时候起,就不知道啥叫节俭,而在回到老家以后的日子里,才真正知道节俭的。在那个年月,那个地方,任何东西都是宝贝。从那时候起,我才知道了什么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们全都保留着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中华美德。

  人们无比珍惜每一颗粮食。常年吃的是红薯、红薯面的窝头,还有少部分的棒子面饼子。 干重活的人吃干的,稍许清闲的人吃稀的,平常日子吃孬的,只有过年过节来客人才吃上一点细粮和炒菜。炒菜除了棉花籽油和盐以外,根本没有别的佐料。家里鸡下的蛋是用来卖钱的,最不济也用它换一些紧俏的商品。养的猪和羊是没有舍得杀的。养到年底全都用独轮车推去卖掉,换回了钱好过年和零用。每家过年割上个三斤、五斤的肉就不错了。 

  在那里的老少人们,几乎所有的人从里到外穿的全是自己家里纺织的粗布衣裳。大人们去办重要的事情,相亲、进城和结婚的时候,才肯把仅有的洋布衣裳穿上。那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每个人都够得上学习雷锋的标兵。

  再说每个人家除了有上学的学生,在夜里是舍不得点灯的。就是有学生也都尽量在天黑前把功课做完,为的就是节省点灯的煤油。学生们用的作业本,全是自己用大张的纸裁好了订的。纸张是紧缺的,除了学生用的作业本,再就是窗户上有糊上的纸。如厕要手纸呀?对不起!没有!那有预备好的土坯块,蹭一蹭就行了!在不断的耳濡目染中,渐渐地我也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方式。

  
  在红薯栽到地里以后不久,盼望已久的暑假终于来到了。放假没几天,二姑就打发二表哥来接我去他们家。

  二姑的家在四五里地以外,二姑和二姑父都有五十岁左右的年纪。家里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当中老四比我大一岁,小表妹比我小两岁。当时大表哥不在家,二姑说:“你大哥和别人搭伙去沈阳买小鸡仔了。”

  在家里二姑父和二表哥每天到队里干活挣工分。三表哥、四表哥和小表妹都在上学,他们只要是有了空闲,就会帮着家里干各种活计。每当我要跟着兄妹干活的时候,姑姑、姑父和表哥们全都阻拦。

  每天二表哥去队里干活的时候,他就叫上我跟他去地里玩。他干的活是每天与另外一个人交替着看机井。我们来到了一片豆子地里,二表哥让我自己随便地玩,他不时地照看着柴油机和垄沟里的水。二表哥忙个不停,我也没闲着。一会追着水流顺着垄沟跑,一会到豆窠里抓蚂蚱。

  最有趣的还是看二表哥打田鼠。每到田鼠洞里灌满水时,肥嘟嘟的小田鼠就会拼着命地四处逃窜。二表哥气愤地说:“让你偷粮食!打死你!”他赶忙举起铁锹对它是穷追猛打。有时机警的田鼠从这个洞钻到另一个洞里以后,二表哥就锲而不舍地挖地三尺,直到把它打死才肯罢休。

  二姑父的气管不大好,需要常年吃药,所以,家里也是紧巴巴的。家里的细粮很少,除了留下过年过节的,就全在姑父的嘴里了。在我去的那些日子里,每当吃饭的时候,二姑只准许我跟着二姑父吃细粮,二姑和其他人吃的都是红薯面的窝头和咸菜。长辈那无限的深情厚谊和疼爱至今使我难忘。。。。。。

  每当夜晚的时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二姑摸索着在纳着鞋底子;有病的二姑父早早地歇下了。在炕上的炕桌前,大我五岁的三表哥带着我们写作业。手不释卷的他特爱学习,酷爱历史和语文的他,时不时地对我们三个小的侃侃而谈。

  少儿时总觉得每个假期都过得飞快,二姑家的兄妹多,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中,四十几天转瞬即逝,大叔来接我回家了。那个时候的我心想:“这要是总也不上学该多好!”

  
  新的学期开始了。一天下午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徐飞,你是沈阳来的。听说你一小还上过幼儿园。会的歌曲一定很多吧?”我有点得意地点了点头。

  老师接着问:“那你也常看到老师打拍子了。你会不会?”

  我老实地说:“会一点。”

  老师喜形于色地催促道:“那你做一个我看看!就来《东方红》吧!”

  我把双手抬起。嘴里唱道:“东方红,预备…… 唱!”双手随着快慢节奏划动起来。

  老师高兴地喊道:“好!好啦!从今天放学开始,你每天就带着大家唱歌。早晨上课前你带大家唱《东方红》,晚上放学前领大家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记住了?”

  初生的牛犊不怕虎。总想在人们的面前显露一些,这大概是儿童们特有的天性吧!在当天放学后,老师让我站在队伍的前面,领着大家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也不知道是同学们少见多怪,还是我的指挥不够标准,大家一边在唱,一边在偷偷地笑。

  “都别笑!严肃点!要不你们上来指挥!”老师在一旁帮着我维持秩序。

  在回家的路上,同学们怪腔怪调地说:“这是哪家的指挥呀?简直就是包菜馍馍。。。。。。哈哈!”

  我急得脖子粗脸红地于他们争辩:“你知道啥?我们那的老师上课和上台演出,都是这样指挥的!少见多怪!”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也就没有人再笑话了。

  。。。。。。 。。。。。。

  
  不知不觉中天空变得格外的蓝,田地里的庄稼也呈现出诱人的成熟。所有的人们全都下到地里,开始了繁重而又喜悦的秋收秋种。枣儿变得格外的红。淘气的孩子们爬上枣树,他们争抢着最先品尝香甜的枣儿。这里的枣树到处都是,不怕你把它吃光了。。。。。。

  忙碌的人们双手不停地飞舞,他们收割着谷子、玉米、绿豆、高粱、豆子和棉花。粮食全都运回去,把运回的粮食在场上晾晒干了,脱粒、扬场,打出来好交公粮分口粮。选好了地块撒上粪土耕出来,再耩上小麦。

  收棉花用不上大力气,是一件极其细致的活,要花费的功夫也最大。一棵棉花上结有十多个花,人们捡上老半天才能捡干净。好的棉花交给国家一部分,大家伙分一部分。剩下的棉花桃子,人们把它摘回去,扒开了去掉棉籽撕一撕再晒干它,虽说没有好棉花那样洁白、柔软和保暖,可奶奶和婶子大娘们照样把它当成宝,用来纺线织布做衣裳。

  红薯刨出来在地里就分到了各家各户。人们随着刨随着就分到个人家,人们就地把它镲成片,晒干了好收藏起来,做来年的口粮。红薯也留有一部分,把它下到窨子里,留着在冬天里吃。大锅里煳出来的红薯格外的香甜,每家每户把它当成主食。吃几块热乎乎的红薯,就着香油拌的咸菜丝,再喝上一碗金灿灿的棒子面粥,别提有多美啦!

  红薯秧子上的叶子,人们也舍不得扔。拿回家里把它洗净剁碎了,用小磨磨上点豆子,熬上一大锅小豆腐。再把红尖椒在灶坑里燎一燎剁成末,和葱末、香菜末、盐拌成佐料。拌在小豆腐里实在是好吃极了。至今回味起那美味来,仍旧是香味无穷。。。。。。

  在这大忙的季节里,学生们也经常到地里去,帮着生产队里秋收。放学后,我也扛着铁锹背起粪筐,跟着凤姑和小山小岭他们去翻落在地里的红薯。带着耙子去玉米高粱地里楼柴火,或拿着镐头去刨玉米、高粱的茬子。虽说我感到很累。但是,也学会了不少的农活,长了许多的知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章 老家过年
当人们忙完所有的农活时,已经来到了腊月,各家各户开始预备过年的东西了。把精心饲养的猪和羊去卖掉,卖的钱好用来置办年货,这些钱也是一年的日常花费之一。准备过年时最重要的事情当属排队磨面。一个小队有二、三十户人家,而石磨只有一个。所以,要想在年前每家都磨好黄米面和白面,就得到队里登记排队。

  磨白面之前,先要把麦子里的小石子和土坷垃拣净,再用干净的湿手巾把它擦干净晾干。然后,才上磨磨面。把麦子堆满磨盘以后,绑好杠子挂好馿套,再牵出灰色的毛馿,给它戴好捂眼和套包上好套,催赶着毛馿拉动石磨来磨面。磨出来的麦子再用簸箕撮到磨盘上,磨完了筛,筛完了再磨,把麦麸子收净,几次三番,过完最细的箩儿才见到雪白的面粉。黄米面也是这样的磨法。

  磨面的时候一家连着一家,人歇磨不歇。一头毛馿拉上半天磨就要换另一头,馿儿卸了套以后,一定得把它牵到空地上,让它打上几个滚一解劳乏。大叔说:“这叫好人一个盹,好馿三个滚。”

  我诧异地问他:“为啥呀?”

  玉叔回答:“这样是为了让它解乏,它才有精神,才能有力气!”

  在磨面的时候,我学会了用箩筛面。在筛箩的时候,用力大了和过快了都不行。箩儿摆动的快了,就会在滑杆上跳动,箩里的粮食就会撞出来,筛的慢了就跟不上磨。所以,筛箩要又稳又快才行。

  接下来忙着蒸黄米面窝窝(年糕)、蒸馒头和做豆腐。蒸年糕的时候放上红枣,金黄色的黄米面窝窝配着红红的枣儿,看着就极其地诱人。十岁的我一顿就能吃上四五个。蒸的馒头也有许多种。放枣的放糖的,桃形的还有鱼形的,各式各样既好吃又好看。

  
  在我眼里玉叔是最忙的人。除了家里的大事小情以外,队里所有的事情都要亲临。田地里的活忙完以后,其他人全都去忙家里的事情了,可他还要为生产队而忙碌。年底是他一年当中最忙的时期,除了家里的事还要管理小队里的账目。把粮食和皮棉过好秤,该交公的交公,该分个人的分给个人。还要统计每个人全年的工分好结账分钱。又苦又累加工棉花的活,也离不开他。

  想要加工好棉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先要把棉花籽压出来,才能弹出洁白柔软的好花。那个年月在乡下还没有电,轧花机和弹棉花机都需要用脚来踩动踏板,才能带动机器转动。

  我看见在充满细絮和灰尘的机房里,玉叔和屋里的叔叔们,他们的头上和脸上都蒙的只露出双眼。玉叔在操作轧花机。他一脚用力地踩着踏板,双手徐徐地填续着棉花。棉花经过较齿状的板牙后,棉花从前面的托板上滑出,毛茸茸的棉花籽洒落在地上。另外俩个叔叔把未加工的棉花抱到玉叔的跟前,再把加工好的棉花抱到弹棉花机上。

  弹棉花机也是一叔叔用力踏动着机器。另一叔叔铺好棉花往机器里续着。未加工的棉花无序,而且参杂着枯枝败叶很脏也不松软。经过弹棉花机弹过以后,会变成洁白有序又松软而且连绵不断的棉絮。在棉絮出口的一端,还有一叔叔忙着用细长的竹棍儿把弹好的棉花卷成卷。尽管是在寒冬里,可是他们每个人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