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心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在心中-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颐锹至骼唇补适隆

  学唱的歌曲大多是儿童歌曲。印象最深的有《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样》,《共产儿童团歌》还有《卖报歌》等等。有时学会了歌以后,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一支小木枪,学着解放军叔叔的样子,排好队把枪抗在肩上,一边走一边唱。

  《共产儿童团歌》的歌词是:

  “准备了好吗时刻准备着,

  我们都是中国共产儿童团。

  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

  滴滴答滴答滴滴答滴答。

  。。。。。。。。。。。。。。”

  儿时那极其有趣的情景,至今还在脑海中浮现;那甜美的歌声,还在耳畔回响。。。。。。

  我们学画画开始学的是画大萝卜,大白菜,小房子和小树等等。五颜六色的铅笔蜡笔,在雪白的纸上能画出各种美丽的画面。另一个让我喜爱的是用橡皮泥制作各种小东西。。。。。。

  在我上幼儿园那年的年底,我们家添置了两个木箱子,那箱子足能把两个我装在里面。箱子的表面刷的是清亮的黄色油漆,正面有漂亮的花纹,听妈妈对人说:“这是水曲柳的。”

  妈妈格外地珍爱它们。在里屋的正面妈妈用砖块和大木方子把它们垫起来。又把一大块的绿色塑料布蒙在上面之后,把红色的小闹钟和白色的陶瓷香皂盒啥的都摆到上面。到了春节的时候,家里买了戏匣子(收音机)以后,也摆在了箱子上面。就更加的光显了。。。。。。

  那个时候的平民百姓,除了看上一场电影,就只有收音机里传来的欢乐了。在我们家里,爸爸最爱听得是新闻报纸摘要节目。除了这每天还要带回《参考消息》看上老半天。只要是妈妈在家,我们固定要听她的最爱--戏曲节目。在各种戏曲节目中,妈妈最爱的还属评剧。在爸妈都不在跟前的时候,我就会拨遍所有的台去找“小喇叭”或歌曲节目。

  至今最让我难忘的还数湖南民歌《浏阳河》它甜美动听而且感人。那优美而又舒缓的曲调,就像一支船儿载着你在河中遨游。。。。。。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湾?几十里水路到香江?江边有个什么县哪?出了个什么人领导我们得解放?啊……呓呀呓吱呦。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五十里水路到香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哪,出了个毛主席领导我们得解放。啊……呓呀呓吱呦。……。”

  65年过年的时候,由于太奶的丧事,我们一家没能好好地过年。66年过春节是我记忆中第一次感到喜庆的节日。记得那时候大人和孩子们都特别的高兴。

  腊三十是人们最忙的时候。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下午早早地就穿戴整好了。院里的汽车一到,我们大声地欢呼雀跃:“噢!回家啦!回家过年喽!”

  老师威严地喊道:“不许乱!排好队一个一个上车。谁不守纪侓就不许谁上车!”大家全老实了。

  上车时,大一点的男生上了美式中型卡车,我们小一点的和所有的女生上了大面包。往回走的一路上,老师带我们一首一首地唱歌。汽车一进院里的大门,车里的我们就像乱了营似的欢蹦乱跳起来。这个喊爸那个叫妈,好不热闹!只要是老师一接下车,一个个像山野里的小鹿欢快地跑向自己的爸爸、妈妈。。。。。。

  爸爸接我回到家;妈妈正忙着那。妈妈是辽南乡下人。所以,过年的时候,春联、福字、年画一样都不能少。她对年画更是情有独钟。在炕头的墙上贴上了《连年有余》一个大胖小子抱着一条大鲤鱼;还有《迎春接福》男女老少喜迎春节的彩色年画。屋里顿时增添了喜庆鲜明的光彩。她说:“这样才像过年那!”

  妈妈把该糊的糊了,把该贴的也贴上了。又炒了好多的菜。爸爸可以说是个美食家,一见好吃的他是眉飞色舞。据他对别人说:自己现在已经有二百三四十斤了。妈妈忙完了对爸爸说:“今儿过年,你随便吃。啊!”

  爸爸一边汤酒一边笑着说:“哈哈!还是过年好!对不?小!”

  我痛快地答应:“对!”

  妈妈说:“一对馋猫!嗷!不对。是一对耗子!”

  妈妈到外边放了一挂鞭。回来之后,妈妈坐在炕头上,爸爸拿个马札坐在炕梢,我坐在爸爸、妈妈的中间。热乎乎的年夜饭就开席了。妈妈一个劲地嘱咐我:“慢点吃!嚼碎了!”年夜饭人们都喜欢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吃到七、八点钟,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小小的我是灾荒年出生的。见了吃的就狼吞虎咽的,不大的功夫肚子就撑得慌了。妈妈只好撂下筷子下了炕,到外屋端来脸盆说:“过来!洗一洗,好换衣裳。”

  妈妈为我洗净手和脸擦干了,又为我擦上一点雪花膏。这才拿过一套崭新的蓝衣服和一双新袜子为我换上。她一边换一边嘱咐我:“上外边玩长点眼,别让鞭给崩着。也别烧了衣裳。要不,回来我可揍你。听见没?”

  “啊!”我满口答应着。蹦下炕去穿上棉欤B。

  妈妈又说:“自己把帽子和手闷子戴好了。”

  在我穿鞋时,妈妈从外屋拎进来一个玻璃罩的小灯笼来。我高兴地一个劲地直跳。妈妈把一个蜡烛头点上,再栽倒底板上。扣好了灯罩递给我说:“小心点,别打破啦。扎了人!”我答应一声风快地出了门。

  满胡同的孩子们都吃饱饭出来玩了。打灯笼的还真少,多数的都在放小鞭。在我们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爸妈们在家里最忙碌的时刻。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都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噹、噹、噹”地忙着剁饺子馅。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鞭炮声,再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到了半夜时,大人和孩子们都出了屋。纷纷地喊道:“接神了,放鞭喽!”

  爸爸妈妈包完了饺子,也出来放了一挂鞭。大街小巷的鞭炮声响彻天宇。我们孩子们欢乐地蹦跳起来。放完鞭炮以后,小伙伴们都恋恋不舍地回家啦!

  回到家里妈妈把三张崭新的一角钱给我揣到兜里。说、:“这是给你压腰的。图个吉利。可别丢啦!”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记得大年初一开始串门拜年。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向叔叔、婶子和大爷、大娘行礼问一声:“XX过年好?”

  婶子和大娘们回一声:“过年好?”或是“都好!”给你抓上几块糖,塞到你的兜里。

  春节的三天假期一过,大人们高高兴兴地上班了。上学的放了假。只有小小的我,还得上幼儿园去。人们吃了破五(初五)的饺子后,年也就算过完了。

  在我们小朋友过完年回到幼儿园以后不久。在一天早饭后,老师对我们大家说:“大家听好了!今天上午我们去看电影。”老师刚说到这,就听到“嗷!看电影啦!”小朋友们从座位上高兴地蹦起来。

  老师大声说道:“都不许吵!我看谁还在吵那?谁再吵就不许他看电影去。”欢呼声随着老师的话音嘎然而止。

  老师停顿一下环视着大家以后。接着说:“现在我告诉大家,我们排队去电影院。在路上大家都要手拉着手,不许离开队伍。到了电影院不许乱,不能自己胡乱坐,要按排好的队伍坐。有什么事,上厕所要向老师请假,对老师说。电影结束以后,我们还和去的时候一样,排队回来。听到没有?”

  大家齐声答道:“听到了!”

  一路无话,我们来到了带二层楼的大电影院。在电影开始前老师说:“我们今天看的电影是《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讲的是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和解放军叔叔,从制造原子弹到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大家好好看,不许大声吵闹。”。。。。。。

  

第三章 难忘的岁月
1966年的早春,幼儿园的老师领着我们看电影。电影开始后;我们看到银幕上:“。。。。。。一队队解放军叔叔,在动员老百姓搬完家以后。他们又在沙漠中建房子,挖战壕;修防空洞。还把鸡、猴、羊、狗等动物的笼子放进坦克、房子、战壕和防空洞里。。。。。。。

  最后,在一个指挥室里,所有的解放军叔叔都在看着钟表,一位指挥员叔叔的口中念道:。。。。。。五、四、三、二、起爆!话音刚落一声巨响后随着腾起巨大的蘑菇烟云。。。。。。

  原子弹爆炸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剧烈的闪光,把一切没有刷白的可燃烧的东西都引着了;随后是巨大的风,把很多的东西席卷而走。再就是眼睛看不见的核辐射(当时不懂);它能让人们患上一种可怕的病。。。。。。”

  等回到家以后,听爸爸说:“造原子弹的时候还没你那。那是1959年,咱们国家那时比现在困难很多。刚开始苏联人答应向咱们国家提供原子弹的模型和资料,并要派专家来帮助研制。核武器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听到这一消息,都十分的高兴。

  可是苏联专家来了以后,他对原子弹的技术一点也不提,怎么问他都不说,就是重复一句话“你们都去工厂实习吧”。他带来的资料,上班拿出来看看,下班装着就走,从不让我们中国人看见。再后来苏联人翻脸不认账了,撤走了他们的全部专家。并把重要的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原来答应给的设备也不给了。

  咱们国家领导人果断决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来。核武器研究院很快地组成了,并且全面开始攻关;各项理论研究和实际试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科学家们不懈地努力下,经过认真的设计研究,原子弹的重大技术难关被成功地突破了。

  为了找到原子弹的核心材料,科学家们从探矿、选矿、开采到最后的提取成功,要经过好多个工序,经过了许多的工厂。从南方到北方的工厂,再由北方的工厂加工后送到西北的工厂,最后提取。整个工程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和工人叔叔们的艰苦努力实验才获得了成功。

  最后科学家们对各部件进行组装,从内心到外层一层一层的,最后组装成一个大球,引出好多密密麻麻的电线,这个大球就是制造的原子弹。把原子弹在地面组装好,然后吊升到铁塔的顶上,进行固定、检查、测试,等各项工作完成后,最后才能插引信,引信像火柴一样,要用它来点着原子弹的核炸药。将引信插的完全到位,同步起爆才能获得完全的成功。。。。。。。”

  当时,我们小朋友一看完电影就议论:“太好啦!咱们中国人就是棒!”

  1966年的下半年,沈阳的大街小巷是人来人往,到处都是*的队伍。人们手里举着大红旗、小彩旗,一边走一边高喊:“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誓把无产阶级*进行到底!。。。。。。”

  大街小巷出现了人们排着长队争着买毛主席著作的景象。还时常听大哥、大姐们在说:“咱们红卫兵作为毛主席的客人去北京;就能一睹毛主席的风采了。”

  过了不久从收音机里听到:“。。。。。。毛主席身穿绿军装,佩戴红卫兵袖章出席大会。群众*队伍高喊“毛主席万岁”口号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站在天安们城楼上的毛主席的检阅。。。。。。。”

  与此同时,听说红卫兵要开始进行全国性大串连。国家规定来北京的师生“一律免费乘坐火车”。外地大专院校和中学师生纷纷奔向北京;而在北京的学生又纷纷地奔赴全国各地。后来听说:毛主席在3个月内8次接见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和学校师生。

  第二年夏天的一个午后,由老师带着我们在院子里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由老师做鸡的头,我们扯着她的衣服边随着她的移动跑着。只见做老鹰的柳春明,他东扑一下西冲一下,累得满头大汗喝叱带喘的。

  我们玩的正高兴的时候,听到隔壁院里有人在大声地吵嚷。我们随声望去,看到房上出现了几位叔叔。他们头戴柳条帽,身穿绿军装,左臂上全都带着红卫兵的袖标。一边大声地嚷嚷,一边揭下房上的瓦片向下打去。吴老师一看不好立刻招呼我们:“赶快回屋去!”话音刚落一块石头就飞过院墙,打在地上跳动了几下。我们像一窝蜂似的“嗡”地全都跑回了屋。。。。。。

  从此以后,三天两头就有人们在打斗。老师们再也没敢带我们到院里去玩。每天都是躲在屋里写字、画画、做手工。再不就是讲故事、唱歌,做一些丢手绢类似的小游戏。而且每天的打饭送碗筷也都由老师代替。我们被“软禁”啦!

  形势越来越乱,经过大人们的反复地研究,幼儿园停办了。我们坐上中卡和大面包回到院里。一路上时常能看到大解放上载着头戴柳条帽,身穿绿军装,带着红卫兵的袖标的造反派们。他们手里拿着红缨枪、洋镐把站在驾驶室的踏板上和车厢里,在红旗的导引下威风凛凛地相错而过。我们一到了家就被爸妈们关到各自的家里,只有在爸妈们在家的时候才放我们出来。。。。。。

  全国各地成立造反派以后,各派群众组织为了夺权、掌权便以武力相抗,都美其名曰:“建立红色政权”,“保卫红色政权”,一开始人们手里还都拿着红缨枪、洋镐把,再后来发展成抢夺解放军、民兵的武器装备,开枪开炮,出现杀人放火事件。听大人们说:在咱沈阳就有“八三一”、“辽革站”两大派。两派打的可厉害啦!东北大学闹得更凶,都开了枪,死了很多人。

  很快在每个临街的路口胡同口,全用搞建筑用的交手杆子和跳板封闭起来,只留下能过带车子的小门。我们的胡同也不例外,在胡同口按了两扇大木门。为了安全叔叔大爷们组织起来昼夜看守。胡同口右边的水井旁正好有片空地,叔叔大爷们在那搭了个席棚,一边守门一边唠嗑打扑克。

  在前面我说过:我们家住在砂山对面临街的第一个胡同。胡同是跟砂山一样南北向。进了胡同的左边有一块二十多米的空地,是郑爷爷和贾大爷停放三轮、倒骑馿的地方。在空地的东南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