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1927:北伐军兴始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894-1927:北伐军兴始末-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04年2月黄兴、宋教仁、刘揆一等领导的以两湖留日学生为中心的“华兴会”,1904年7月湖北知识青年曹亚伯、吕大森、刘静庵等在武昌成立的“科学补习所”,1904年冬蔡元培、章炳麟(即章太炎)等领导的以江浙一带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光复会”,1905年上半年湖北创立的“日知会”等,它们各自汇聚着一部分社会上的反清力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但是,这些革命小团体活动分散,难以采取一致的步调。随着革命形势的急速发展,各地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党,以便更好的领导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05年夏,留日学生荟萃东京。不久前,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的一些领导和骨干分子由于1904年10月间长沙起义计划的败露和11月间爱国志士万福华在上海刺杀卖国贼王之青案件的牵连也先后逃亡到日本东京,大家热情非常高涨。在留日学生和革命团体领导人物中,以黄兴、宋教仁二人最露头角,也最为众望所孚。流亡欧洲的孙中山了解到国内和日本东京反清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情况,决定结束美欧之行前往日本。在孙中山由欧洲来日本前,东京的一些留日革命青年就以组党之事相期待,这说明孙中山的爱国热忱和为革命而坚持战斗的不屈意志,已在群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已成为大家公认的革命领袖了。而此时孙中山吸取以往诸多教训,不再仅仅依靠会党以及绿林中人物,增多了同知识阶层的接触,开始重视和注意团结知识分子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2)
1905年7月下旬孙中山再次到日本后不久,便通过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介绍,先后主动拜访了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倡议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在此前后,湖北、四川、广东以及其他省的留日学生李书城、邓家彦、何天炯等,也先后拜会了孙中山,他们都拥护组织统一的革命团体的主张。
  经过孙中山的积极活动,他提出的建立统一革命组织的意见,得到了在日本的各革命小团体中多数人的赞同。
  7月30日,孙中山邀集各省有志革命的留学生和旅日华侨70多人,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内田良政宅内(这里也是日本黑龙会本部的办事机关)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与会者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部分成员,并有留学生中其他团体的成员和个人参加。除甘肃省未派学生留日外,内地17省均有人到会。孙中山作为发起人,当即被推为会议主席,主持讨论新团体的名称和宗旨。关于名称,有人主张用“反满同盟会”,孙中山因为流亡欧、美多年,对西方的民主、人权、博爱颇多见识,对当时发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的在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之后的第二国际也有所接触,还曾冒出过把他领导的兴中会加入第二国际的念头,因而政治视野较开阔,他当即指出革命不专在排满,还要废除专制和创造共和,建议以“中国革命同盟会”为名的好;又有人提出此会为秘密组织,不必明用“革命”二字,最后大家确定了这个革命政党的名称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接着讨论宗旨,当孙中山建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作为同盟会的革命宗旨时,有数人对“平均地权”表示异议,要求取消。孙中山当即起身作了详细解释,论述当时世界革命趋势及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他以自己多年在工业发达的欧、美所见因贫富对立而引发的种种矛盾为例,深情地说:“平均地权即解决社会问题之第一步方法,吾党为世界最新之革命党,应高瞻远瞩,不当专向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必须并将来最大困难之社会问题连带解决之,庶可建设一世界最良善富强之国家。”经他一再解释后,虽仍有少数人持保留态度,但此宗旨终于获得会议通过。黄兴兴冲冲地随即提议“请赞成者立誓约”,全体无异议。孙中山当仁不让即席起草盟书,黄兴、陈天华在文字上略加润色,誓词为:“当天发誓,驱除鞑虏,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随后由孙中山领导大家举右手宣誓,并至隔壁一屋传授同志相见握手暗号和三种秘密口号(一曰汉人,二曰中国事务,三曰天下事)。事毕,孙中山即与各会员一一行新握手礼,欣然祝贺说:“为君等庆贺,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这时,室之后邻的木板忽然塌倒,声如裂帛。孙中山诙谐地说:“此及颠覆满清之预兆!”众人闻听此言,兴奋地鼓掌欢呼。最后推举黄兴、陈天华、马君武等8人起草同盟会章程,准备召开成立大会。
  经过20来天的筹备后,1908年8月20日下午2时,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在东京赤坂区日本友人阪本金弥(日众议院议员,东亚同文会会员)住宅内举行。出席会员100余人。大会讨论通过了黄兴等起草的同盟会章程草案30条。章程中确定孙中山提出的16字纲领为同盟会宗旨。规定以东京为同盟会本部所在地。黄兴提议:公议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不必投票选举。大家举手同意。会上推举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章程规定在本部下设支部,支部下设分会,国内设东(上海)、西(重庆)、南(香港)、北(烟台)、中(汉口)五个支部,分辖各省及蒙、藏、新疆等区分会,海外设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又决定以宋教仁主办的《二十世纪之###》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继续出版、宣传革命思想。
  同盟会和以往的革命小团体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真正统一的全国性的革命组织,当时国内17省都有人加盟,打破了以省界组织革命团体的习惯,它有公举的领袖,有明确的党章、党纲和其他各种规定,它是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革命组织。据历史学家刘大年先生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时的统计,在1905年至1907年加入同盟会的成员中,出身可考知者共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为354人,占了绝大多数,达到93%以上,其次是官僚、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师、医生8人,这两类各占2%多一点,至于资本家、商人、贫农等为数极少。这就使它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团体,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成立后,留日学生相继加盟的有400多人,至1906年末,仅东京一地加盟的已达800多人。不到一年,海内外会员总数迅速扩展到1万人以上。在孙中山的领导和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里,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同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改组为《民报》,在东京正式发行。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对他的16字纲领作了进一步阐述,首次公开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革命号召,鲜明地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
  民族主义所宣扬的目标,是要推翻满洲人当权的政府。孙中山在阐述“反满”这一战斗口号时,在相当程度上扬弃了不少革命党人所持有的单纯“种族革命”的观点,并把少数掌握政权的满洲统治者与一般满族人民加以区别,指出民族主义不是种族复仇主义,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同时,反对腐朽卖国的清王朝也包含了打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内容。
  民权主义所宣扬的目标,是要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
  民生主义所宣扬的目标,是用“平均地权”的办法,以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分化的对立。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从创立兴中会以来政治思想的巨大发展,也是他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它集中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地显示了广大农民对于获得土地的希望,体现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所领导的革命是一场争取新的社会制度的革命。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政纲。它符合当时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生活改善的愿望,因此,不但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而且把许多革命力量联合了起来。它成为了当时革命党人的战斗口号,成为了团结反清力量的鲜明旗帜,在动员和组织革命群众,团结和发展革命力量,推动资产阶级反清革命斗争的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对亚洲一些从事民族独立、民主革命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就曾说过:“在青年时代,阅读过三民主义……我受到孙逸仙博士所提出的三民主义的鼓舞。”
  

烽火遍神州(1)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都掌握有庞大的反革命武装,人民大众要挽救祖国的危亡,只有拿起武器,采用武装革命的形式。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最先进的一点,是他在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泛滥之时,就揭举起武装起义的旗帜。此后他一直把武装斗争放在重要地位,始终坚持武装起义的正确道路。同盟会成立不过一个多月,孙中山就离开日本赴越南、南洋各埠建立同盟会分会,筹款和参与起义的策划。这年秋冬之际,孙中山和黄兴、章炳麟等同盟会领导人一起制定了中华国民军政府的《革命方略》,它由八篇文件组成,专供各地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时动员群众、鼓舞士气、瓦解敌军和指导对外关系之用。《革命方略》的制定,显示了同盟会和孙中山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义推翻清王朝的巨大决心。
  果然,1906年12月,在湖南、江西爆发了同盟会会员领导的萍(乡)、浏(阳)、醴(陵)农民、矿工、会党大起义。起义军定名为中华国民军革命先锋队,龚春台为都督,蔡绍南为左卫都统领兼文案司,魏宗铨为右都统领兼钱库都粮司。起义爆发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革命军在10日内迅速发展到三万人左右,一度控制四、五个县,震动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当起义消息传到东京时,在同盟会中引起了颇大的反响,会员们纷纷要求回国参加战斗。孙中山也认为“时不可失”,他和黄兴立即派宁调元、杨卓霖、胡瑛、孙毓筠等会员,先后分别赶回国内,赴苏、皖、湘、鄂、赣、粤等省发动起义,以图响应。但萍、浏、醴革命军由于仓促起事,准备不足,起义后又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战,在数万清兵围攻下,英勇奋战20多天,终因孤立无援,于当月下旬失败。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和会党领袖冯乃古等人被捕就义。
  声势浩大的萍、浏、醴起义,表现了广大人民的革命积极性,显示出农民、工人及其他的劳动群众对清朝统治者的仇恨已经达到了一触即燃的程度。清政府了解到同盟会是这场大起义的策划者,便要求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出境。1907年3月4日,孙中山被迫离开日本赴越南。不屈不挠的孙中山到达河内后,立即在甘义达街61号设立了领导中国西南武装起义的总机关,准备就近擘划广东、广西和云南三省的起义。孙中山之所以选择这三省作为起义地点,是认为这三省地处边境,群众基础好,易于发动,地域宽广,便于迂回作战,而且从国外输送武器和人员比较方便,“容易得到海外的接济”。他计划先夺取广东,次取广西、云南,然后就可占领南部七省,长江流域和华北平原各省也会纷起响应,这样便能实现夺取全中国的革命目标。
  1907年4月,孙中山为便于牵制清朝军队,决定在广东西部的钦州、廉州(两地现均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东部的潮州、惠州四府同时起义。他派出胡汉民往香港做策应工作,函召在东京的黄兴南来协助,并亲自在旅越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积极地进行组织起义的准备工作。5月,孙中山又派黄兴、胡毅生分赴清军郭人漳、赵声营中鼓吹革命,策动清军起义,并委任广西三合会党首领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领导钦、廉地区的军事行动。这时被孙中山委为中华国民军东军都督的许雪秋也在岭东一带的潮州、汕头等地积极联络会员准备起义,但准备工作还未就绪,潮州方面的机谋就被泄露,饶平县黄冈镇起义军遭到清军搜查镇压,革命党人陈涌波、余既成(原三合会首领)等急于应付清军,被迫违背孙中山的指示,在许雪秋还在香港时,于5月22日聚众700余人仓促起事,发动了潮州黄冈之役。起义军奋勇冲锋,于23日占领黄冈,成立军政府,推举陈涌波、余既成为正副司令,同时以“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孙”等名义发布檄文,宣布免除苛捐杂税,附近清朝官吏望风潜逃。25日,起义军准备进攻潮州,与清军激战于汫州港,后败退黄冈。这次潮州起义,在清军大举进攻下,仅坚持战斗了5天,就因粮械短缺而失败。27日,陈涌波、余既成等为“保存实力,以图再举”,解散起义军,余等由海道潜赴香港。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烽火遍神州(2)
5月底,孙中山派在惠州地区筹划起义的同盟会会员邓子瑜等,听说了黄冈之役已发动,但并不知道黄冈之役已经失败,于是领导一部分会党武装于6月2日在归善(今惠阳)县七女湖响应。他们先劫夺了清军防营的枪械,击毙巡勇及水军巡航哨十多人;接着,先后攻克泰尾、杨村、三达、柏塘等墟、村。义旗一举,各乡会党立即响应,纷纷前来参加。起义军和清军战斗了10多天,多次击退清军,清军死伤甚多,但终因寡不敌众,加之缺乏弹药,起义军迫不得已于6月中旬将武器埋在地下后自行解散。
  惠州之役失败后不久,9月1日,孙中山命王和顺率领200余人在钦州王光山起义,发动钦州、防城之役。起义军于9月5日攻占了防城,擒杀了县令宋鼎元等。随后移师攻袭钦州府城及灵山等地,在去秀桥、狮子口等处与清军激战,均未得手。起义军先后发布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