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缺陷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零缺陷智慧-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所有的方案都是针对基层的。很多企业嚷着“我要减肥”,可具体怎么减呢?也很简单,让一线员工去减,而高层依然可以大吃大喝。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3。执行人员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他们不太相信高层的决策。

    4。管理层没有耐心坚持到最后。;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现在整个社会都很浮躁,很多人,包括很多管理者做起事来都急功近利。一旦企业出现问题就想找包灵丹妙药,吃完后就药到病除了。很多企业找我们做咨询培训的时候,都希望我们能给他们提供一颗包治百病的仙丹。可惜的是,世界上哪里有仙丹呢?为什么很多管理者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企图找到一种万能的方案呢?说到底还是侥幸心理在作怪。

    很多人谈起质量的定义模棱两可。不信各位可以在企业里做一个简单的统计,随便问两名员工:什么是质量?质量管理究竟是干什么的?很多人对质量的定义都是:美好、闪光、漂亮等。难以准确地描述。这是很要命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质量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1。生产和质量

    有一家企业的生产部和质量部发生了对峙,原因何在?

    这家企业是做标准产品的,过去每个批次产品的产量都比较大,在质量部门的把关下,生产活动还算井然有序。但随着市场的日趋个性化,企业接到的订单批量越来越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产部门找不到可以“从一而终”的标准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家还是用“好”“很棒”这样的词语来定义质量,自然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生产部门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但质量部门还在摇头。无奈下,只能让上一级管理者评定。可糟糕的是,很多上级管理者的办法是“先交货”!他们认为只要客户能接受,产品质量就是“好”的。时间一长,大家都认为根本没办法对质量进行评估,企业各部门也会站在自身利益上思考问题,生产与质量部门之间的矛盾会不断加深,甚至势同水火。

    这是质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之一。再者,我们常说质量是有经济成本的,尤其是一些生产企业,强调“一分钱一分货”,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2。质量和成本

    质量和成本是不是成正比关系?
第23节,
    一家经营钢轴制品的企业,他们正在做一项改进:升级计量控制,确保操作者了解计算机技术并能正确校准所有的量具。改进完成后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发现改进前和改进后的数据轴数是一样的,但合格率不一样。也就是说,改进前后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了变化。

    老总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做了改进工作,产品的缺陷率降低了。这直接证明企业在质量上所做的改进,降低了企业成本,因此,质量和成本之间是正相关的。

    3。质量与进度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错误的观念:很多从事具体生产活动的人都认为只要严格执行计划表,能否准时发货就与质量好坏无关。但事实是:缺陷率

    的降低可以提升交货的绩效。从以下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__

    某电子产品制造厂,在五年中将每百万件产品的缺陷数从8700个降低到1500个,同时准时交货的水平从59%提升到94%。削减缺陷率与改进准时交货率,完全归功于质量改进的成果。

    4。质量与员工

    有一种观点是:所有的质量问题都是一线员工造成的。因为实际工作中,很多质量问题都出现在一线生产上,大家就认为既然一线人员是直接接触产品的人,那他们理应对质量问题负责。因此在很多管理层看来,所谓的浪费就是返工与报废,超时加班,但是企业浪费真的仅仅这些吗?一旦我们把问题展开就会发现,那些额外的运费,因为设计问题而返工的图纸,也是浪费。事实上,白领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成本损失是基层人员造成损失的3~5倍!

    有一家企业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付给IBM公司,请后者为其做质量管理。该企业的财务总监对我说,IBM计算出他们企业一年的质量成本是2%,但他自己认为不大可能。这位总监觉得自己企业里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怎么可能已经把质量成本降到2%了呢?我当时就劝他,视野不能只停留

    在那些看得见的地方,其实很多隐性成本也是非常可观的。

    质量改进中的方案是什么?过程又是什么?我常这样比喻:方案就像产妇在医院生产,费时不多;而过程则是把小孩养大成人。

    ZD法则质量管理中存在很多“病毒”,想做好质量工作,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24节,发现质量“真相”: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第6章发现质量“真相”: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质量管理的语言:是警察还是保健医生我们常讲,“质量人”的内心必须充满使命感,但光有使命感显然是不行的,还一定要掌握质量管理的“语言”。现在很多质量管理者走进了

    一个死胡同,这是很可悲的。

    为什么说质量管理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因为很多质量管理者忽视了企业的前门——企业收入、组织结构,而把注意力全集中在企业的后门——销售、售后上了。他们只会天天救火,每天修补,天天为解决问题而烦恼,陷入困境中。质管部变成了“警察局”,而不是企业的“医务室”。大家想,谁会喜欢自己身边总有一位虎视眈眈的警察呢?大部分人更愿意亲近有仁心的医者吧!

    因此,质量管理究竟是在不断纠错还是帮助企业寻医问药,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杨钢:接下来,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该如何为企业的“产品”下定义?

    学员:我所在企业的产品是手机。

    杨钢:手机是一种具体的、可销售的产品。但如果让你从管理层面出发回答这个问题呢?

    学员甲: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学员乙:构建好的企业制度。

    杨钢:如果答案再抽象一点呢?

    学员丙:企业的效益。

    杨钢:仅仅是效益吗?

    学员甲:提供让客户满意的服务。

    学员丁:保证组织的健康运作。

    杨钢:能否进一步延伸答案?组织能够健康运作的目的是什么?

    学员丙:提高企业的质量和效益水平。

    杨钢:我们常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形容军营。如果把企业比作军营,显然我们都知道,企业的产品在变,设备在变,厂房逐渐折旧,人员在流动,那么,这些都是“流水的兵”。那么,企业里“铁打的营盘”是什么?

    学员乙:整个组织。

    杨钢:什么样的组织?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组织,我们也称为“可信赖产品”,它也是百年老店的精髓——产品可变,人员可变,设计可变,只有组织不能变。如何做到这一点,我称之为“质量人的使命”。
第25节,
    “质量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不仅能专注在质量管理上,还能进行

    危机预警,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当下的社会需求,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质量人”。

    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能和客户进行良性互动,面对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影响、客户意识的转变、市场变化的加速,能做到从容应对。图6…1就清楚地表明了市场变化带给企业的改变。

    20世纪80年代,国内很多企业都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还记得2000年我去上柴做培训,听他们说20世纪60年代根本不愁产品的销路;到了70年代,中国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产量,想方设法地激励员工生产出更多的东西;到了80年代,很多西方企业在成本、质量方面进行了一些变革,但绝大多数国内企业依旧对客户的要求漠不关心。

    80年代的时候,即使在首都北京,大部分企业也是没有“客户概念”的。那时候,我们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的餐厅用餐时,还要看服务员的脸色。但是到了90年代,从西方传入的成本、质量、时间竞争来势汹汹,很多国内企业才睁开了懵懂的双眼。到了21世纪,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关注如何系统而全面地与客户进行沟通,给客户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

    努力不代表有成效,很多国内企业现在的管理水平仅与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相当。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感,就像哈姆雷特所说的: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直接死亡。听上去非常残酷,却是现实。

    ZD法则质量管理之所以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主要在于现在很多质量管理者忽视了企业的收入、组织结构,只能天天“救火”,天天为解决问题而烦恼。

    质量部门要不要对质量负责?

    质量部门是做什么的?需不需要对质量负全责?我想这两个问题困扰着很多刚踏上质量之路的管理者。很多质量处长、质量经理对自己应该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可能都还心存疑惑。很多人认为:“质量部门就应该对企业的质量负全责。”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边界在哪里?这是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现实情况让我们更加烦恼——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者一直扮演着警察的角色,每天盯着企业里的小偷,防着大家违章。可如果抓完小偷,罚完违章后,最后却要跟小偷一起被关进监狱,大家会怎么想?找到麻烦的人,和制造麻烦的人一起接受惩罚,大家想想会导致什么结果?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克劳士比先生当年到了ITT(国际电报电话公司)后,觉得该公司既然是一家长期盘踞世界500强榜单第十一位的知名企业,其质量管理一定是一流的。但令人吃惊的是,他很快发现ITT的质量观念和其他普通公司一样,非常老旧和陈腐。克劳士比认为一定要敲打敲打大家,那他是怎么做的呢?在一次全体会议上,ITT所有的高层领导都在列,CEO让大家畅所欲言。话音刚落,市场总监就发言了,陈述完“政绩”后,他话锋一转,说来自客户的抱怨说明产品质量还应该有上升空间。话音刚落,大家的目光就齐刷刷地扫向了克劳士比。
第26节,
    克劳士比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别看我啊!你们知道质量人是做什么的吗?我们既不设计产品,也不生产产品,我们只是帮助各位解决问题的。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指望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我可以清楚地告诉诸位,质量问题的说法本身就是存疑的,我们应该换换思维,根据问题的源头为它命名,而不要把所有问题都笼统地归结到质量上。换句话说,那些令在座各位头疼的质量问题可能是采购问题、供应商问题、制造问题,或者是安装问题、服务问题等。因此,我认为本公司的真正杀手,是在座的各位,我说完了。”他落座后所有人都低下高傲的头不说话了。

    从此以后,ITT公司召开质量会议时,再没人咬住“质量问题”不松口了。与会者会很自然地讨论采购部门有什么问题,制造部门有什么改进的地方,生产部门怎么获得提升等等。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名质量经理应该如何分配自己的工作时间?具体来说,一年中与老板相处的时间是多少?与同事和下属在一起的时间呢?

    杨钢:优秀的质量经理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大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谈一谈。

    学员:我们见大老板的机会很少,每年只有一次会议能见到他。

    杨钢:大约占一年工作时间的多少呢?

    学员:差不多5%。

    杨钢:跟其他部门经理在一起的时间呢?

    学员:差不多占47。5%。

    杨钢:剩下的时间都跟你的员工在一起?

    学员:对。

    一个优秀的部门经理大都遵循“253”法则:20%的时间用来和高层讨论工作,50%甚至60%的时间与兄弟部门的经理们在一起进行沟通和研讨,剩下30%或20%的时间花在指导下属的工作上。

    ZD法则部门经理都该学会怎么分配工作时间,而这也体现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反映出他的工作方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