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桓鲇喽睿擞喽畋阕傻刈猓榈刂魉小! �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成为了当时实行自由贸易、要求废除“谷物法”的有力武器。因为其理论里有这样一个观点:人口与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会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这一方面让地租不断提高,另外一方面让工人工资提高,从而造成利润减少。这就说明了地租与利润之间的冲突。
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学说,提出了独创性的国际贸易学说,分析论证了自由贸易对提高利润率的作用,后人将这一理论叫做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认为,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本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成本未必比进口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成本低,只要本国产品和别国产品相比成本相对低,便可以进行国际交换,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得较多的利益。所以,按照比较成本学说,英国的工业最发达,它发展工业的比较成本最低,就应该发展工业,而别的农业国家只能发展农业,为英国等工业国家提供食物、原料以及工业品销售市场。该学说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同时也反映了英国有必要进行对外贸易扩张。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李嘉图最成功的作品,它的重要性与影响可以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相提并论。这本书首先研究了整个社会的产品在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与劳动所有者之间的分配法则,为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这本书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说明企业主是为了发展生产与促进社会财富增加,从而满足社会需要。因此,企业主的个人利益和生产发展以及全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一共有32章,前6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别是:论价值、论地租、论矿山地租、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论工资,以及论利润,其他部分则是对原理的实际运用进行了解释与补充。这本书主要研究分配法则,重点放在资本积累与国民财富的增长上。只不过时代和亚当·斯密不同,他是从分配角度来讲如何分配最有利于资本积累的。这本书具有思想上的一贯性和深刻独到的见解,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地租论发展到了顶峰,标志着英国古典经济理论的最高成就。
书外人语
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是当时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士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早期货币数量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李嘉图没上过大学,但他的很多理论直到今天依然深具影响。比如他提出资本累积就是节约收入、增加资本、增加生产性消费、减少非生产性消费。他认为资本积累的源泉,只能来自纯收入,而在纯收入中,资本积累的多少,又取决于利润的大小,因而利润是资本积累的真正源泉,也是资本积累的动机或目的。利润就是一切,利润的高低正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的实际利益所在。“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最伟大的理论之一,从理论上宣判了所有保护主义企图的死刑,同时带给了那些居于贫穷的土地和不具天赋的人们一个看似牢靠的希望——当然,仅仅是理论上的。这一法则以李嘉图式的严密证明了一个即使在所有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的人,也可以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自由贸易获益。李嘉图一直奋力完善劳动价值论,看到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源泉,实际上也说服了所有同时代的人接受他的劳动价值论。
历代经济学大家都给予了李嘉图很高的评价。马克思曾表示:“李嘉图的学说严肃地总括了作为现代资产阶级典型的英国资产阶级的观点,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的伟大代表’。”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的评价更高:“李嘉图的一生是短暂的,并且充满了追随他的人,而他所受到的正规教育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中最贫乏的,这样,他作为一个经济思想家的成就必须归之于天才。”凯恩斯说:“李嘉图彻底征服了英国,就如同异端裁判所征服西班牙一样”。
同时,他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被称为“李嘉图恶习”的经济学方法——在他的著作中总是充满抽象的演绎推理,理论与历史长期分离,剥离了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纯粹是演义推理加上数学公式,完全无视历史社会学、哲学和制度框架,它是在不现实的甚至是错误的假设下进行抽象的思考,建立抽象的模型,这一点已经被现代的经济学家们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经济学之所以被称为沉闷的科学,大概李嘉图是不能逃脱干系的。即便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抽象思想家——萨缪尔森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最优秀的学生可谓无所不知,除了常识。可见,“李嘉图恶习”对经济学的影响有多深!
◇欢◇迎◇访◇问◇BOOK。◇
第11节: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1)
3 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德国经济民族主义之父
精彩语录
关于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读到的最好的书本就是现实生活。
保护性关税是对所有本国可以生产,但是不及外国产品有竞争力的工业部门的刺激。
我清楚地看到,两个同样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要在彼此自由竞争下双方共同有利,只有当两者在工业发展上处于大体上相等的地位时,才能实现。
如果任何一个国家,不幸在工业上、商业上还远远落后于别国,那么,它即使具有发展这些事业的精神与物质手段,也必须首先加强它自己的力量,然后才能使它具备条件与比较先进各国进行自由竞争。
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由此使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战争,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工业独立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内发展,使国家获得了力量,可以顺利经营国外贸易,可以扩张航运事业,由此文化可以提高,国内制度可以改进,对外力量可以加强。
只有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时,才有理由采取保护措施。有些国家有着广阔完整的疆域,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在农业上有很大成就,在文化与政治方面也有高度发展,因此有资格与第一流农工商国家、最大的海陆军强国分庭抗礼,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理由实行保护制度。
缺少了自由制度以后,公民个人方面无论怎样地勤奋、俭约、富于创造力和智慧,也不能有所弥补。历史还教导我们,个人生产力大部分是从他所处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中得来的。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美国人终于认识到了一个真理,作为一个大国,决不能只求眼前物质利益享受;文化的力量是比单纯的物质财富更加重要、更加有益的资产……只有建立自己的工业,才能取得并保持这些资产;一个国家如果觉得自己在世界上强大、文明的各国中有资格占有一席之地,那么遇到任何牺牲时都不可退缩,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守住这些资产。
经典理论
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保护关税政策的首创者,也是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派的先驱者。
1789年,李斯特出生在施瓦本王国的首都路特林根城的一个制革匠家庭。李斯特未曾正式进入学校读书,于1806年通过自学参加文官考试,进入符腾堡公国的政府机构担任书记员。之后,李斯特在图宾根任会计和审计官中等级别的财政官员,并在图宾根大学读法学。
1820年,李斯特当选为符腾堡议会议员;1821年,因为起草了一份批评政府的文件,他被判处监禁,之后被迫经由法国逃往美国,在美国继续宣扬自己的政策主张。他于1827年在美国出版了自己的首部系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1830年,他加入美国国籍。1832年,他以美国派驻莱比锡与巴顿领事的身份回到了德国。因为李斯特继续倡导与积极参与建立统一的保护关税制度而遭到当地封建势力的迫害,其间又几次离开德国。反对势力的迫害、政治幻想的破灭和生活窘迫,导致他在精神上完全崩溃。1846年11月30日大雪之夜,57岁的李斯特在奥地利的一个小镇上开枪自杀身亡。
※虹※桥※书※吧※。
第12节: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2)
李斯特经济学的核心部分是国民生产力理论。他是西方经济学说历史上首位系统研究生产力的经济学家。李斯特指出,财富的成因和其本身截然不同,财富是交换价值,它的成因就是生产力。他敏锐地指出,财富的生产力比它本身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前者不仅可以让已有和已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也可以让已消失的财富得到补偿。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这样。比如,国家不能只靠收租过日子,国家状况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总和。
对于生产力,李斯特将它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人的生产力,包括精神的生产力与肉体的生产力;第二种是自然的生产力;第三种是社会的生产力;第四种是物的生产力。第一种和第二种是密不可分的,否则两者都发挥不了作用。这二者发挥作用的时候又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条件下,也就是在社会的生产力即在一定的“社会、市民、政治的状态与制度下”进行;而第四种生产力主要是指农业、工业与商业资本的生产力。
在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当中,最强调的就是物的生产力,他将工业生产力与发展水平作为决定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政治独立与文化发达的基础。不过,李斯特又指出,不能把一国的生产力只局限于它的物质资本上,生产力更大的组成部分在于个人智力与社会条件。根据这点,他提出了精神资本的概念。
对于英、法、美流行的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李斯特将其称为“世界主义经济学”,指出该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决定了它只有在世界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都相同的时候才有意义。但是,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并不存在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各自发展经济的特殊道路,自由贸易原则并不是对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利的普遍规律。所以,政治经济学应该是一种“国家经济学”。
有关国家经济学,在李斯特看来,它是从某个国家所处的具体形势与特有的国际关系出发,研究某个特定国家怎样发展经济和繁荣富强的科学。国家是个人和全人类之间的一个中介体,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实行自由贸易的话,那较落后的国家就会普遍屈服于强国的优势。英、法等国的主流经济学所主张的自由贸易,是以假定世界上所有国家组成的只是一个社会,且生存在持久和平的局势下为前提的。然而事实上,自原始阶段起,人类就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联合,尽管有趋于全球联合的倾向,可是当时的世界依旧存在文明和野蛮、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因此,若是一个在工业和商业上都远远落后的国家,那么就算它具有发展这些事业的精神与物质手段,也必须首先加强它自身的力量,然后才能够具备和较先进各国进行自由竞争的条件。所以,和世界主义经济学不一样,政治经济学正确地了解各个国家的当前利益与特有环境,它教导的是如何让各国上升到发达的工业发展阶段,如何让它和别的同样发达的国家结成联盟,从而让实行自由贸易变为现实并且从中获益。
李斯特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他指出,个人主要靠国家来获得文化、生产力、安全与繁荣。同理,惟有在各国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人类文明才能够得到实现。他将国家经济发展分成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以及农工商业时期。李斯特指出,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采取和它相适应的政策。前三个阶段没必要实行保护政策,而应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在第四个阶段,国家有实行保护政策的必要性,而当时的德国正处于这个阶段。在他看来,惟有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待各个国家的经济条件与政策,经济才能够快速发展。
保护关税是李斯特经济政策的核心。他指出,农业时期适合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处于由农工业时期转向农工商业时期的阶段,国家就应当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当时的德国正处于此阶段,所以李斯特主张德国一定要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不过,他主张的是一种相对保护关税制度,而非绝对保护关税制度。
§虹§桥书§吧§。
第13节: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3)
李斯特表示,如果一国在农业、工业、社会、政治和内政上已有了充分的发展,而依旧以本国产品为原料和国外交换工业品,那么它在这个方面的发展程度越高,通过国外贸易在改进国内社会状况方面所获取的利益就会越少,在比它先进的工业国家对其优势竞争中受到的损害也越大。换句话说,一个国家从无先进工业变为有先进工业就需要保护关税;等到本国工业发展得和先进工业国家相同了,这个时候便又可以和它们进行自由贸易了,本国也就由农工业时期进入了农工商业时期。所以,落后国家发展生产力一定要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政策损失的只是交换价值,而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利无害。
李斯特的经济著作包括《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德国政治经济的国家统一》、《农地制度、小农经营及国外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