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穆勒倡导阶级调和,提倡社会改良。他所提出的社会改良主义,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中间阶层,比如自耕农、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等等。施穆勒指出,维护“旧中间阶层”免于没落,是维持经济秩序稳定的必要条件。
之后,施穆勒将“旧中间阶层”限定为公务员、熟练工人、白领工人、经营管理者、经理和职员等。他主张主要靠政府来实行社会改良。1873年,施穆勒创立了社会政策协会,他的主张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施穆勒为首的德国新历史学派在德国经济学界的统治地位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新历史学派的经济思想是美国制度学派的先驱,它的出现是德国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施穆勒尤为强调充分运用统计资料与当时已非常发达的统计学方法,他指出,政治经济学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从历史与统计材料的研究中出现的,而绝非从已经蒸馏过100次的旧条款当中再行蒸馏而产生的。他将自己的研究方法称为“历史统计法”,以此和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区分开来。
施穆勒强调说:“国民经济中力量作用的一个最终的统一法则,那到底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人们能够认识的仅仅是‘经验的法则’,而这些法则只是时常重演的现象系列而已,并不反映因果关系。”施穆勒指出,对某一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每一个局部的个别经济制度与现象进行专题考察,是国民经济学惟一的科学方法。通过收集资料,并且加以分类、排比与归纳,就可以得出“经济法则”。施穆勒几十年如一日地埋头收集和整理大量具体的经济材料与各时代、各国或者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史实来进行考察与统计,把它们系统化和数量化,最终从这些经济发展史实当中归纳出一些“经验法则”。这就是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历史统计法”。
施穆勒并非一味地推崇归纳法和反对演绎法。他主张以归纳法为主,演绎法为辅,反对依靠主观假设、理想与目的来进行推论。他指出,如果想开辟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崭新时代,就必须以对大量历史资料与当前各种资料的研究为基点,然后运用历史归纳法来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得出应有的结论。而且,这些资料能够说明的并非一个国家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般生产过程,而是应该能够反映各个不同时代的经济制度与民族经济的特殊情况。施穆勒根据收集与整理的资料,重点分析并论述了各时代各国(尤其是德国)的各种经济制度、经济组织与经济生活的特点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
施穆勒指出,在国民的经济生活和道德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统一与联系。在整个经济生活的运行过程中,心理因素与伦理道德因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施穆勒认为,一切经济范畴,比如劳动、分工和交换等,都是心理与道德的范畴,心理与伦理道德制约着所有的经济现象。惟有与伦理道德相联系,经济问题才能够得以说明和解决。换句话说,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就是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与伦理道德欲望。分工、生产、分配和交换等经济活动,既是技术范畴又是道德范畴。在施穆勒看来,人和人之间的道义关系比经济关系更为基本、更为重要,而国家正是这种道义关系相结合的具体体现。经济现象既体现了自然的技术关系又体现了伦理的心理关系,经济组织只是由此种经济现象与伦理关系所规定的生活秩序而已。
◇BOOK。◇欢◇迎访◇问◇
第23节:以史为镜,洞悉历史有助于把握未来古斯塔夫·冯·施穆勒(3)
根据这一点,施穆勒指出,解决经济问题只要通过伦理道德观念去教育劳动人民,并通过国家的恩赐措施便可实现。他由这种观念出发,从社会集团与地域范围的角度,对经济发展过程的阶段进行了划分。施穆勒提出人类历史到当时已经经历了种族或者马克公社经济、村落经济、庄园经济、城市经济、领域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六个阶段。从15世纪到18世纪属于由城市经济阶段向领域经济和国民经济阶段过渡的时期,在此过渡阶段中更多地采用了重商主义政策,目的就是建设近代国家。
施穆勒特别重视国家的职能,认为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特殊重要的领导作用。他强调国家是国民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国民从事经济活动的神经中枢。施穆勒指出,在不同的国家里,尽管国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大小会不同,但是,国家经济的存在却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超然于国家以外、完全脱离国家的所有影响的、自然的国民经济仅仅是一种幻想罢了。施穆勒还指出,对于家庭、城市和社团,国家都应该用货币制度、农业与工业立法、交通与贸易政策、钱币税收制度等国家权力来进行管辖。据此,新历史学派提出反对英、法经济学家倡导的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主张国家应该干预经济,实行保护与统制政策。施穆勒尤其重视国家的职能,批评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策,主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家应该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并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来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例如,制定劳动保障、孤寡救济、工厂立法和工厂监督等法令;实行铁路、森林、河流、银行和矿产的国有化等。
施穆勒是新历史学派的先锋,主张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政策来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公营与国营企业,缓和劳资矛盾,实现为社会正义与社会福利而奋斗的“社会王国”。
施穆勒对经济学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主要作品包括《一般国民经济学大纲》、《施穆勒年鉴》、《关于法和国民经济的根本问题》、《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学和方法》、《十七、十八世纪普鲁士国家的状况、行政及经济史的研究》以及《重商主义及其历史意义》等。
施穆勒的代表作品是《一般国民经济学大纲》。可以说,该书是新历史学派经济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德国经济学界具有极大的影响。施穆勒也因为这本书而获得了崇高的声望。这本书一共分为两册,由序论和其他四卷组成,分别在1900年和1904年出版。序论介绍了经济科学的性质与定义、心理与道德的基础、经济学的文献与其研究方法。第一卷对土地、人民和技术进行了分析;第二卷分析了国家经济中的社会组织;第三卷分析了商品流通的社会构成和国民所得的分配;第四卷则对国民经济生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依赖历史与统计这两个工具建立一种经验主义的经济学方法论是施穆勒经济理论的基本特点。在施穆勒看来,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是政治经济学具体理论的基础。施穆勒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这样写道:“国民经济学这一门科学,要求认清国民经济的整个图景,要求根据时间与空间、尺度与历史次序来揭发与解释国民经济的现象。为了达到此目的,需要将感性的认识置于理性的比较与检验下,需要将感性认识到的东西加以验证,以及将正确观察到的东西根据其同一性与不同性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然后将整理出来的结果就其典型的规律性与普遍的因果关系加以充分的把握。所以,严格的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这样:首先是正确地观察;其次是善于树立界说分类;最后是找出典型的范例,从因果的关系上对其加以说明。
总地来说,作为历史学派的代表和先锋,施穆勒既排斥古典经济学的抽象的逻辑的方法,又反对旧历史学派急于寻求普遍性规律。他提倡国民经济学的道德理念,主张历史的伦理主义的经济学体系。他强调史料即使不带有思想,仍有一种相对的价值,而思想如不根据史料,则将是一种妄想。他认为国民经济学是介乎应用的自然科学和比它更重要的精神科学之间的科学,经济现象既属于自然的技术的关系,又属于伦理的心理的关系,经济结构不外乎是由这种经济法规和伦理所规定的生活秩序。他把生产、交换、分工、劳动、工资等经济范畴既看做是经济技术范畴又看做是伦理心理的范畴。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24节:以史为镜,洞悉历史有助于把握未来古斯塔夫·冯·施穆勒(4)
当时,历史学派肩负着为后进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的重任。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施穆勒所率领的历史学派较好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而历史学派也因适应了时代要求而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流经济学派。
书外人语
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曾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这说明历史学派之所以能历久不衰,绝非浪得虚名。
施穆勒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第一是正确地观察;第二是善于树立界说和分类;第三是找出典型的范例并从因果的关系上加以说明。”关于第一点,他强调:“对事物的观察必须具有客观的有效性、透彻的准确性和广泛的完整性。特定的现象需要看做是独立的而同时又是整体的部分,并从它与整体之间的可能掌握的各种关系上,以及从它与别的现象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比较上来加以观察。”同时,他强调充分运用统计资料和当时已经很发达的统计学方法。他称自己的方法是“历史的统计方法”,以区别于旧历史学派的“历史的生理方法”。
卡尔·门格尔与古斯塔夫·施穆勒之间的“方法论之争”是经济学史上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争。1883年,门格尔发表了一本关于方法论的书,认为经济学是纯理论,它的基础是行为的假设和前提条件,于是便引发了这次论战。施穆勒于同年发表了一篇文字激烈的评论文章予以驳斥。他争辩到,经济学原理的基础是历史的经验数据以及归纳法。门格尔以一篇措辞同样激烈的文章予以答复,该文题为《历史循环论的谬误》(1884年)。施穆勒对此大为恼怒,甚至拒绝阅读这篇文章。以后几十年中,其他学者就此发表了大量论著。这次论战涉及对经济学的性质、范围及其政策含义的讨论,成为经济学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方法论之争。
历史学派虽着重于对历史的研究,却没有看出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根本原因即在于缺乏理论创新和指导。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他们没有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错误地认为:“只消整理一下历史专题研究的成果,无需借助人们在专题研究之外还花费的思维活动,就可以把历史专题研究成果与‘普通经济学’熔焊在一起。”因此可以说,历史学派的衰落应归罪于历史主义,但却不能因此而抹杀历史学派所具有的历史感。历史学派之所以历经半多个世纪而不衰,靠的正是这种历史感。
当我们评价历史学派时,不仅要看到历史学派使我们注意到经济学的多因素分析,注意到历史归纳法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经济理论的研究应具有历史感。只有在历史感的统率下,才能使理论服务于实践,才能使理论的建构不至于昙花一现,成为过眼云烟。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以史为鉴,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既不囿于细枝末节,又要高瞻远瞩,这绝不是一种苛刻的要求,而是普通大众的成功法宝。
虹←桥←书←吧←BOOK。←
第25节:需求是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欲望是由效用来满足的(1)
7 需求是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欲望是由效用来满足的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剑桥学派创始人
精彩语录
和其他任何人一样,经济学家必须关注人类的终极目标。
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人类的历史表明,人的欲望是随着他的财富和知识的增长而扩大的。
我以为对历史学家而言,1000年才算是时间。这使我总在想这个问题。我相信我可怜的《经济学原理》随同我忠实的朋友们一起,将会变成一堆废纸。想得越多,我越不明白50年后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当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时,产量没有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它处于均衡状态之中。当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可以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可以叫做均衡价格。
德国经济学家往往注重国家财富中的非物质因素;在关于国家财富的有些问题上这样做是对的,但却不能在一切问题上都这样做。
科学的知识,不管在哪里发现,的确不久就会变成整个文明世界的财产,并且可以被认为是世界的财富,而不光是一国的财富。机械方面的发明和其他许多生产方法的改进都是这样。
不能将追求金钱的经济动机全部看成受到利己心所驱使,因为金钱完全可能是用于高尚目的的一种手段。
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的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因为,像白塞麦的主要发明那样的一种新思想所增加的英国的生产力,等于10万人的劳动那样多。医学方面的发明——像古纳或巴士特的发明那样——能增进我们的健康和工作能力,以及像数学方面或生物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即使也许要经过许多代以后才能显出增大物质福利的功效,它们对生产所给予的帮助,虽没有前者那样直接,但重要性是一样的。
正如我不能写一只在逆水中每小时移动3英里的船,而同时又写一只在静水中每小时移动5英里的船一样,我不能写出一本关于我的静态的书,而又写出关于我的动态的书。
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所有人初入世界都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