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财富史钢:金钱的秘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财富史钢:金钱的秘密-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这一理论早已成为了西方史学家用来解析神话与历史的最有效工具。
  但公孙龙最有名的论点是〃奴婢有三个耳朵〃,不知道他的论点和论据是什么,奴婢明明只长着两只耳朵,被他经过一番哲学上的论证,把天下人都给说糊涂了。
  总之,公孙龙的观点主要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他的这些理论都能够在现代哲学思想中找到最新的实用性版本,其思想价值不可低估。
  虽然公孙龙在当时也曾〃吵遍天下无敌手〃,但是他并没有和白圭发生过论战,挑战白圭的是名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惠施。
  惠施主要的活动地带是在庄周的《庄子》一书中,书中的庄周每逢想立起一个靶子打而倒之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拿惠施下手,甚而至于有时候庄子和惠施都持同一观点,并相互攻击对方持相反观点,由此看起来庄周和惠施不仅是思想研究方面的伙伴,而且有着极为深厚的私人情谊。如果不是私交情厚,就这么拿对方调侃,骂来骂去非得动刀子不可,这是人生常理。
  惠施的代表理论听起来也是极为的离奇,他的主要论点包括了:
  白狗黑……白狗是黑色的。
  蟾有尾……青蛙是长尾巴的。
  卵有毛……鸡蛋是长毛的。
  火不热……火是夏日里最好的清凉剂。
  目不见……人的眼睛是不可能看见东西的,看见东西的那不叫眼睛……
  ……
  惠施的这些理论学说是哲学上的深奥命题,被他用来蛊惑那些对哲学一无所知的人,可想而知引起来的轰动有多大,当时大梁听者皆惊,这就直接促成了白圭与惠施农名两家的正式交锋。
  白圭说起来虽然勉强可以名列〃农家〃的行伍之中,但如果把他归入〃杂家〃,也无不妥,但实际上他什么家也不是,他只是一个成功的实业家,没有什么著述或思想,最多不过归为〃实干家〃。
  但正因为白圭是〃实干家〃,富可敌国,家有万金,所以就理所当然的具备了与大思想家惠施抗衡对垒的资本……这就是财富的力量了,财富赋予我们话语权,为我们赢得世人的尊重。
  白圭不太明白惠施所讲的那一套白狗黑黑狗白的理论到底跟钱有什么关系,最主要的是他觉得这个白狗黑是没办法拿来治理国家的,难道你承认白狗都是黑色的,国家就会因此而强盛了?好象看不出来这个前提与结果之间有着什么逻辑关系。于是白圭就为我们大家讲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寓言故事:
  

战国时代的十二循环理论(4)
有一个新娘子刚刚出嫁,她出门上车就问:马车是谁家的啊?车夫答借来的,新娘子就道:那千万别乱用鞭子抽马啊,抽坏了可要赔人家好多钱的。到了新夫家后,新娘子下车,看到灶火烧得痛红,就急忙说:快灭掉灶膛里的火,当心火灾。见有石臼挡路,新娘子急忙说:快搬开,别让它拌到人。
  白圭讲这个故事的寓义是说:新娘子话说得都对,但是还不到她以女主人的身份说话的时候,意思是让惠施注意点礼节。他的那些理论好玩是有玩,有趣也不假,但显然不能让这些哲学思想挤掉了治国的实用政策。
  惠施听懂了白圭的暗示,当即反唇相讥,说道:〃《诗经》有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父母教育孩子,还分什么时间场合?〃
  惠施这已经是明显的抬杠了,因为父母教育孩子同样是需要注意场合的。而且在礼节上惠施比靠做生意起家的白圭差得要远,毕竟做生意是与人打交道,而做学问是与书本打交道,所以在这方面,惠施不肯给别人留面子,只知道一味的抬杠,自然也就落了下风。
  所以白圭冷笑道:〃用帝丘出产的大鼎来煮鸡,多加汤汁就会淡得没法吃,少加汤汁就会烧焦还不熟。这种鼎虽然高大漂亮,不过却没有用。惠施只会说漂亮话,就跟这大鼎相似。〃
  惠施立即反驳说:〃不对。假使当兵的饥饿难耐,看见这只鼎,上边加上一个甑蒸饭用的屉,与鼎合在一起,用来蒸饭,是最合适不过的,怎么说它没用。是你不会用我吧!〃
  了解庄子的会知道,惠施这番理论,正是《庄子》的《消遥游》中讲的一个巨型大葫芦的故事的惠施版本,庄周的版本则是讲惠施说他有一只巨型的大葫芦,不知道这样大的葫芦能有什么用。于是庄周说:你何不拿这只葫芦当做一只小船,敖游于江河湖海之上呢?庄周与惠施两人讲了同一个故事,不清楚他们两个是谁抄的谁。这就等于农家白圭独占道、名两家了。
  战过了惠施之后,白圭终于正式和儒家的孟子交上了火。
  ? 儒家孟子对白圭的态度
  邹地人孟珂,去梁惠王处游说,说以仁德之道治国之策。所谓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因为魏国与秦国发生战争,这边带兵的是魏国太子,那边带兵的是商鞅。而商鞅以前曾在魏国谋食,与魏太子情交莫逆,就修书一封,无限怅怀旧日情谊,希望两人能够象以前那样,兄弟般的坐下来罢息兵戈,也算是为两国的民众修一点恩德吧。
  魏国太子缺心眼,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接到商鞅的书信念起旧情,就去赴约。结果被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商鞅当场拿下,然后驱兵大进,砍杀魏兵,魏兵没了首脑,自然大败特败。
  为秦国强势所逼,魏国被迫迁都至大梁,所以魏惠王又莫名其妙的因地得名,史称梁惠王。
  梁惠王急于强盛国家,被孟珂的仁德之术说得动了心,就准备采用孟珂的办法。而自从魏太子被秦国人掳走之后,大富商白圭因为生财有术,就被梁惠王请来做相国,帮助治理国家,充实库府。
  儒家的治国之术,说透了无非不过是薄赋税,惜民力,而孟子所坚持的征税比例是百分之十,白圭看着这玩艺儿蛮好玩,就给孟子设了一个套,逗孟老头说:
  ?老头,你讲仁说义,爱惜民众,这个蛮好,我坚决支持,不过我认为你的征税比例是百分之十,还是有点高了,我老白没别的本事,就是会替国家赚点钱。你看这样好不好?让我来替国家征税,但只征百分之零点五,这样岂不比你的百分之十更加受到民众的欢迎??
  但是孟子却不那么认为,他说: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官员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官员都要用白米饭喂养着,喂养这些官员不多不少正好用需要民众百分之十的赋税,高于这个比例的,就是暴君,低于这个比例的,那国家的公共事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也会因此受到莫大的损害……
  

战国时代的十二循环理论(5)
白圭认为孟子说得是有道理的,治理一个国家和自己关起门来闷头发财不是一回事,要知道绝大多数民众都是对财富规律一无所知的,白圭的财富只能为他个人拓展一个施展政治抱负的历史舞台,但这并不能证明他的治国策术有何过人之处。
  毕竟,历史之上的经务高手和理财专家,尽数出自于儒门,以白圭的识人鉴人的眼力,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但是白圭在魏为相,并非是一无所成的,他至少将自己的理财策术应用到了国家的治理方面上来,他在历史上最大的成就,就是治理洪水。他兴修水利,把大梁北边的黄河与河南南部的淮河水系连接起来,可以航运,可以灌溉,繁荣了两岸经济。而且他在魏国为相期间,魏国基本上就没有闹过水灾洪灾。
  但是孟子对白圭的治水之道却不屑一顾,他认为白圭只疏通了魏国境内的河域,却把水患引到了邻国,是以邻为壑,不足取的:?你错啦。大禹治水,是顺应水性,所以大禹把四海当作蓄水场所。现在你却是把邻国当作蓄水场所。倒流泛滥的水叫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人最讨厌的。你错啦!?
  这么一番争辨看起来似乎与白圭的发财之术没什么关系,但事实上,孟子所表达的理念,正是白圭致富三大秘诀的第三条:
  买仁卖义,取向当取,给所当给。
  这个道理就是说赚钱不能够以对方的损失为代价,相反,任何成功的赚钱方式都是以对方也同样获得利益为条件,正如孟子所言,所谓仁,所谓义,说透了其实都只不过是利益,只不过,仁义是最大的利益。要知道,我们在这里所使用的材料是出自于儒家的经典《孟子》,白圭在书中是以?反面形象?而出现的,是提供一个?唯利是图?的靶子供儒家学者进行攻击的,但历史上真正的白圭形象,却远不是这个样子。正如同《庄子》一书中的惠施是以反面典型出现,供庄子表达他的哲学理念一样,实际上,道名同归,道家与名家的诸多哲学思想并无任何区别。而商儒同样也不可分,商家用来指导致富的核心思想,与儒家的仁德之念并没有任何不同。
  《战国策》中有一个白圭抑强秦扶诸候的策略思想??这是白圭在史典中唯一的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韩相成阳君打算联合韩、魏两国尊奉秦国,魏王认为对魏国不利。魏臣白圭对魏王说:?大王不如秘密派遣掌管送迎宾客的使者去说服成阳君:?您到秦国去,秦国一定会扣留您,以此来要求韩国多给秦国割地。韩国如果不同意,秦国一定会扣留您,而且就要向韩国进军。所以,您不如先不出发,要求秦国放出人质。?秦军不会放出人质,成阳君就一定不会去秦国,秦国和韩国不能联合,大王就会受到重视。?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白圭治国的战略思想,就会发现这正是他的〃取向当取,给所当给〃,做事把握分寸,让对方知难而退的财富观念的体现。
  

金钱的传奇时代(1)
? 财有道而钱有术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有四位闻名天下的大富豪:陶朱公、子贡、白圭和吕不韦。
  陶朱公、子贡和白圭,他们是最为典型的财道策术的推行者,虽然是商业人士,却有着谋道不谋食的儒者风度。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所谋者是财富而非金钱,这就意味着,无论这个世界上的金钱是否被发明出来,都对他们的致富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所信奉的是财之道。
  但是吕不韦却和他们完全不同。
  吕不韦是金钱的信奉者,是钱之术的推行者。
  财之道!
  钱之术!
  为什么会有财之道与钱之术的区别呢?
  这要先从道与术的区别谈起。道是这个世界最普遍的规律。比如说老子作《道德经》五千言,虽然标题只有三个字,但却非常有嚼头,在这里边道是指事物内在的规律,德则是指的运行,是一个动词,而经的意思是指法则,所以道德经这三个字,就是〃规律运行的法则〃的意思。
  解释道德经的原义,不是为了说这本书,而是因为现代人浮燥已成习惯,很少有人知道道德经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却有许多人硬是厚着脸皮说自己知道。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我们真的知道这些的话,断不至于沦落到在一百多年前让列强打到满地找牙的程度。
  这么说起来,道是本质性的东西,比之于我们所追求的任何目标更要高远。所以一旦一个人〃得了道〃,那他可就不得了了,正如同孔子和孟子,就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有道之士。
  有道之士的识见深远,但未必无道之士就是白痴。很多情形下,无道之士依据自己聪明过人的头脑,也能得出丝毫也不逊于有道之士的见解。
  比如说明朝年间的大侠何心隐,这位何大侠师承于秦山学派的颜山农。而这位颜山农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搞笑的一位哲学家,此人的观点认为:这世界上的人统统都是王八蛋,这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大王八蛋欺负小王八蛋,小王八蛋又欺负小小王八蛋,总之人都不是好东西。所以颜山农据此提出他的哲学观点:他认为人就不应该压抑自己的本性,而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坏事也没关系,而且坏事干得越多越来情绪。
  颜山农的观点离谱,连收徒弟的方法也离奇。他有一个规矩,任何人如果想拜他为师的话,就得让他打上三拳,再磕三个响头才成。当年何心隐就是挨了颜山农三拳之后,正式列入泰山派的门墙。
  但是何心隐这人生平不吃亏,挨了颜山农三拳,他觉得很窝火,就悄悄的跟踪在颜山农身后,发现颜山农这位受人尊敬的大学者偷偷一个人跑到山脚之下,躲伏于暗处,趁一个单身村姑路过的时候,老学者一个饿虎扑食冲将上去,将村姑按倒在地,手脚齐下,大肆施暴。
  何心隐一看,哈哈哈,原来你老颜头的哲学观点就是这么回事,这东西只要看一眼就学会了。于是何心隐跳出来,先将正处于兴高采烈状态之中的颜老头从村姑身上拖下来,然后暴K了颜老头三拳,又逼颜老头冲着他也磕三个响头,从此大侠何心隐就正式出师了。
  出师之后,何心隐就跑来京师御史耿定向的家里,对耿定向宣讲他的哲学观点,正讲得来情绪,宰辅张居正来访。何心隐一听其名,掉头就走了,耿定向问他为什么要走,何心隐回答道:日后杀我者,必是此人!
  何心侠不愧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大侠,硬是有远见,几年之后,张居正将其收入狱中,而何心隐就是在狱中遭受杖刑而死。他从最初见到张居正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迟早必然会死在对方手里,可到了最后还是避免不了这个结局,那么他到底是聪明过人呢?还是傻到了极点?
  知道张居正会杀他,这称得上何心隐的聪明了。
  虽然知道结果却又无法避免,这就是何心隐的愚蠢了。
  为什么突然讲起了何心隐呢?
  原因就是为了要找一个现成的例子解释清楚道与术的区别,何心隐虽然聪明,奈何他所得的不过是术,虽然纵横天下睥睨江湖,甚至还可以先知先觉的预言自己的生死,但终究他不谙大道,最终还是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