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察SCDMA产业化和市场化工作。
  信威公司总裁陈卫陪同视察中汇报了信威公司8年来坚持核心通信技术自主开发的成长经历和取得的成绩。奚国华充分肯定了信威公司在SCDMA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产业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勉励信威继续做好其产业化工作。
  采访时,陈卫说:“近期,信息产业部高层领导多次莅临信威公司,极大鼓舞了员工士气,坚定了信威走自主发展道路,振兴民族信息产业的信心。”从那坚定的语气与自信的眼神中,我们宛若看到民族信息产业的光明之旅……
  硕果满枝:刻苦攻关站前沿
  2002年8月26日下午,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一批尊贵的客人,他们是中国工程院的14位院士。院士和专家参观信威公司,是“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的重要内容。该活动是由国家经贸委与中国工程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联合开展,主要针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重大技术改造方案提出宏观决策咨询意见,以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在公司产品展示厅,陈卫向院士和专家们汇报了公司的情况,院士和专家们对具有完整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SCDMA无线通信系统表现出强烈关注,从技术先进性到频率的使用,从产品开发到市场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对“坚持走民族自主标准的技术创新之路,探索高科技企业管理新机制”的信威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和殷切勉励。
  信威公司在1995年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开发国际领先的无线通讯技术与产品,振兴中国的民族高科技和民族工业,为###事业的发展服务”的宗旨。几年来,经过信威人的不懈努力,成功地开发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SCDMA无线用户环路系统。SCDMA无线用户环路系统是国际上第一套应用智能天线技术无线通信系统。几年来,信威不但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取得了很多荣誉,每一个荣誉都是对信威人的最大鼓励!
  1997年12月,SCDMA无线用户环路系统通过原邮电部组织的国家“九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科研成果鉴定。1999年7月,北京信威的SCDMA数字无线用户环路系统获得1999年度信息产业部科学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2月,SCDMA无线用户环路系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1年12月,SCDMA无线用户环路系统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的金牌和证书……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的部分院士和专家对信威公司并不陌生,在2000年度国家科技奖评奖过程中,出于对信威公司SCDMA技术先进性的高度评价,这部分院士和专家们为公司最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殊荣投下宝贵一票。然而,当了解到SCDMA技术已经形成大规模产业化水平,无线公话系统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无线便携市话系统手机大量放号使用的时候,其发展速度之快也出乎院士和专家的预料。
  在公司试验室,院士和专家们检验了固定终端以及V2、V3版SCDMA手机的现场通话效果,当在系统网管计算机监视器上演示智能天线波束赋形情况时,引起了院士和专家们的浓厚兴趣。无疑,SCDMA技术作为中国提交并获得国际公认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主流标准之一,TD-SCDM的基础核心部分,其产业化经验将作为中国3G标准可行性的重要检验依据和未来推广应用借鉴。
  

陈卫:冲刺“最后一公里”(2)
陈卫在接受采访时说:“活动中,院士和专家们针对SCDMA产品开发、手机款式、生产周期等方面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充分体现了院士和专家们对民族高科技企业的呵护之心。”同时,记者无意中从信威人口中得知,不久前,TD-SCDMA的核心部分的塑造者之一、年仅47岁的陈卫被中国工程院提名为2003年院士有效候选人。我们期待,这位“信威少帅”能在新的天地打拼出新的成就。
  梦去梦回:赤子情系炎黄仔
  2003年6月18日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一行视察信威公司中,无意得悉陈卫在海外的学习、工作经历,并听说信威公司有许多“海归”人员时,非常高兴,表示感谢他们为民族通信产业所做的贡献,要积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陈卫是一个有很强爱国心和责任心的海归派人物。在当时,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派往美国希威尔公司大量留学工作人员,希望能够借助在美国的研发力量培养中国的移动通信人才。陈卫在美国德州奥斯汀率领这样一群中美两国优秀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队伍,在发扬技术民主、吸纳不同技术理念,尤其在资金极度短缺、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完成了SCDMA无线接入系统,其中一套崭新的无线通信机制SWAP信令,为后面的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石,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将智能天线应用于商业电信运营、第一次采用上行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第一次将时分双工(TDD)用于宏蜂窝结构的无线通信网,其基站与终端都大规模采用无线电软件结构并第一次优化组合了以上功能,有限地实现了同步码分多址的无线通信协议,它的诞生立即引起了业界广泛和极大地关注。
  1985年,陈卫有幸成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的人员。去美国,陈卫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狂热,他超前的商业意识强烈地影响着他追逐美国的高科技环境,此时的他有太多的想法需要实现,因为早就听说美国能够实现他的梦想。
  在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陈卫主要研究数字信号处理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虽然不是学无线通信,但却是后来无线数字通信的核心部分。在这期间,陈卫由于突出的成绩,参加了美国太空总署哈勃望远镜外空探测卫星计划,也就是最早进入美国太空总署工作的大陆学者。他设计的芯片,采集黑洞脉冲星发出的脉冲作为卫星的时钟基准,给哈勃望远镜提供导航参考。
  1990年,陈卫加入摩托罗拉公司,在德州首府奥斯汀的半导体部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器方面的应用研究,有着突出的成就,并完成了博士学业。在此,他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开发以及市场拓展的经验。
  1994年,陈卫在奥斯汀结识了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智能天线专家、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徐广涵博士。1995年初,陈卫和徐广涵在徐的家里讨论通信技术问题,看着窗外远处山顶上DELL电脑公司的老板戴尔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自己的豪宅,感慨万千。因为戴尔就是徐广涵任教的德州大学本科中途辍学的学生。戴尔能够折腾这么大,为什么自己不做些事情呢?陈卫是研究信号处理和集成电路设计的,而徐广涵是研究智能天线的,成立一家探索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公司的设想在两位不甘落后者心中形成,这就是他们在美国的公司———希威尔###,陈卫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众所周知,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我国的第一、二代移动通信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垄断。我国在第二代通信技术方面不仅掏出了数百亿美元用于系统引进,而且还要承受技术上的无理歧视。假如我们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方面仍然裹足不前,最终的结局是把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庞大市场拱手让给西方国家。况且,一个国家通信产业的发展远远超出了经济上的意义,还关系到国家安全。
  尴尬的处境引起了我国一批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科学工作者的沉思。1995年5月,原邮电部科技司司长周寰率国内7名通信专家组成的邮电部科技考察团考察了美国无线通信特别是CDMA的市场发展状况。周寰司长心中有个很大的愿望,希望在未来能够研制中国自己的移动通信技术。在奥斯汀,陈卫与考察团成员之一的李世鹤阔别10年后再次相见。欣喜之余,双方发现在移动通信领域有很多共同的话题。陈卫虽然是那种有创新精神的人,美国的高科技环境对他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他没有忘记当时国家用有限的美元送他到美国留学的目的,在双方的多次洽谈之后,成立中美合资公司的计划逐渐成形。
  

陈卫:冲刺“最后一公里”(3)
同年11月,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与美国希威尔###合资组建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卫出任信威公司总裁。初创时期的信威由于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力量,为加速SCDMA无线接入系统原型机的研制,信威决定把研发的基地放在美国的希威尔公司,这个由中国留学生创办的公司,担起了研制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的重担。当时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资金,通过信威引入希威尔。陈卫无私的拿出了希威尔所有的技术和成果,当时也有许多美国的合作伙伴对此提出很大的异议。但是,陈卫依然坚持无保留的将希威尔的技术和成果转移到国内。也许很多人都会说陈卫当时太傻。但是陈卫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发展SCDMA通信技术,为新兴通信市场服务。”
  不解之缘:“小灵通”想漫游世界
  为了实现振兴民族通信产业的理想,研发出“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只有中国掌握”的技术,陈卫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离开身居海外的妻子和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毅然回到祖国,与信息产业部电信科技研究院共同创建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的平台。
  “做信息时代先锋,扬中华民族国威!”正是凭着这个坚定的信念,信威人义无反顾地搏击于世界电信业的狂飙巨浪之中,创造着世界通信技术发展史上的奇迹。
  SCDMA无线通信产业是中国人第一次在IT通信行业内,从“根儿”上拥有的一个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产业。陈卫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SCDMA无线通信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通信产业。
  谁会想到,信威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在国内市场崛起时,在1998年,当SCDMA系统在现场中经过3年多的运行,发现了大量的实验室中不可复现的设计和质量问题。面对这种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人们开始怀疑SCDMA无线接入系统是否真正能够成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在这关键的时刻,陈卫和研究人员一起认真分析了SCDMA无线接入系统存在的设计和制造问题,成功解决了SCDMA无线接入系统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实现上的艰巨性问题。
  信威解决了智能天线工作稳定性的问题,无论是在零下50度的严寒还是在潮湿的三伏,智能天线都能跟踪移动用户通信终端;上行同步实现了精密的闭环控制,使得SCDMA综合无线接入系统的实际使用容量达到了理论极限值;为了降低系统复杂性提高电池工作时间,SCDMA系统实现了无信道编码条件下高速移动,并且话音质量可以与有线电话媲美;TDD模式下的大区制覆盖半径已经达到在固定通信时40公里、在移动通信时郊区4~5公里、城市密集环境下1~3公里。SCDMA系统实现了无缝隙高速切换并且对话音没有损伤;大规模组网能力已经形成,集中的网管监测、控制、用户鉴权和安全保护都在现场使用中达到了验证;多种增值业务正在加入SCDMA系统,如短信功能、越区提示和来电丢失显示;SCDMA系统采用了多载波技术,实现了无直视、零安装高速数据的传输能力。
  陈卫在经过信威和SCDMA几次起伏的过程中虽然已经成熟,但记者不免好奇地想探究他最初的无线电情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抗战后方基地和战时陪都,无线通信一直是其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最主要方式。现在,重庆依然是我国培养通信人才的基地,已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通信人才。幼年时期的陈卫是个“小灵通”,自然也受到了重庆的无线教育熏陶,7岁的他在老师的启迪下做了一个单晶体管收音机参加全国少儿无线电比赛,获一等奖。
  青年时期的陈卫和所有那个时期的年轻人一样,一件也没落下,“文革”、下乡、1977年高考,所有这些足迹都给陈卫后来的道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感激这些经历带给自己的磨难,感激这些经历带给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乐观态度。后来的陈卫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个“阳光派”。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陈卫:冲刺“最后一公里”(4)
考入重庆大学后的陈卫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因为机会来之不易,能在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大学,得益于陈卫在那种动荡而激情的年代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1982年,重庆大学无线电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留校在光机所当助教,这份在当时非常不错的工作并没有安住陈卫的心,幼年时期那股钻研无线电的好奇使得陈卫不安心在大学做学究式的人物。此时的陈卫更想做一位高科技企业家,因为此时改革的春风已经开始拨动这位年轻人对美好未来向往的心弦。
  于是,陈卫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他下海了。大学学计算机的陈卫开了一家软件公司,用BASIC语言编写程序开发一些软件。当时,一笔两三万元的小合同能让陈卫心动好久。见机即动是当时那批下海经商人的一致惯性,1984年,世界第一套模拟大哥大开始在芝加哥开通,由于李世鹤刚从加拿大念完博士归国,带回来了移动电话的概念,并在重庆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营无线移动通信公司,陈卫也第一次接触到大哥大这个崭新的领域。也就是从模拟大哥大开始,陈卫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线旅途。
  背后支撑:功勋章有她一半
  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