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最好的修行:办公室里的修行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活是最好的修行:办公室里的修行课-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适用。比如有的公司鼓励员工加班,有的公司则鼓励员工劳逸结合,需要根据不同的工种和企业文化来判断。多做一些比较,可以防止做出错误的强化行为。

    (2)设立分阶段的目标。不管是员工,还是管理者,设立一个明确、容易实现的目标非常重要。就员工而言,特别是对职场新人来说,设立一个明确且可行的目标可以帮助自己统筹安排工作,并获得成就感,有助于信心的建立和工作热情的激发。

    (3)及时反馈。作为新人而言,要及时将自己对工作的困惑、向前辈或领导提出,他们会在第一时间给出你需要的答案,这是及时反馈,有助于新人对新环境、新工作的适应,并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管理者而言,及时对员工的工作给出评价,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能让员工避免犯错。

    其实归根结底,面对任何一份工作,首要任务都是学习,学习技能、学习如何处理工作事务、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抱着学习的心态,就比较容易衡量自己的真实能力,就不会出现像小川一样急功近利的心态了。

    丢掉胆怯和害羞,更快融入新集体

    生活:初入职场,对新环境不了解,因害怕说错话而不说

    话,难以融入新集体。

    修行:胆怯是自己吓唬自己。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他跟我说起了公司新来的一个大学生,“我觉得跟他交流特费劲,感觉他不是这个部门的。”我问他原因,他说了几个细节。

    他们部门每个星期都有一次项目例会,主要是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估、跟进正在进行的项目,对将要着手的项目进行创意汇总。这种会议之所以每个星期一次,就是为了集思广益,让项目更顺利地进行,大家的发言自然是会议的重心。可新来的大学生每次开会都很少说话,有时问他有什么意见没有,他就说“目前没有”,要么就说“这个项目创意挺好的”。

    “他来了快三个月了,一次建设性意见都没提出过。你知道做创意这行,需要的就是点子,不管是好点子还是孬点子,都得说出来,大家一起琢磨。但他就跟个局外人一样,好像这些项目都是我们的,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朋友抱怨说。

    我问他:“他只是开会时这样,还是平常就很少跟你们交流?他工作能力如何?”

    朋友说:“他执行力很好,理解能力也不错,说实话是个好苗子,可就是不跟我们交流。不光是开会,平常我们闲聊,说点工作以外的闲事儿,他也一言不发,有时候都忘了他坐那儿了。我们有时开他玩笑说:你不说话是不是心里正鄙视我们呢?这孩子急得脸都红了,急着说没有,没有,就是不知道说什么。其实他也是个实诚人,埋头苦干,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可他不开口,有时我都怀疑他适不适合在创意部门了,留在制作部门会不会好点?”

    我想了想跟他说:“你可以私下跟他交流一下,问问他做这份工作是否吃力。还有,最好表现出你对他开口说话的期望。然后再观察他一段时间。”

    过了一段时间,我跟这位朋友一起吃饭,又聊起了这个事情。他说跟这个新人聊过一次后,对方表现好多了,会上也开始提意见了,虽然意见不成熟,但起码觉得跟大家一条心了,共事起来舒服多了。

    人不同的性格造成在面对新环境时有不同的表现。活泼、外向的人更容易融入新环境,而内向的人则比较慢。按照朋友的描述,那位新人的性格内敛,交际能力相对较弱,进入新环境后容易胆怯,常怕说错话而不敢开口。

    克服胆怯,最重要的是克服内心的不自信,以及对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的过度夸大,说白了,就是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我想起了一个佛教故事,可以跟所有畏惧新环境的人分享。

    在古老印度的王舍城外有个寺庙,叫作松寺,享誉古今。有一天,松寺里来了一个刚刚受戒的比丘,是个老人家,对佛法还不太了解。

    有一日,师父对这位比丘说:“有个女居士非常虔诚,也非常聪明,对佛法有一定的了解,对比丘非常恭敬,是个有清净心的人,时常会来寺里请这里的法师开示。她每天会供养一位比丘,今天轮到你去接受供养了。”

    比丘一听,心里特别害怕,怕自己佛法不精,女居士比自己强,既担心露怯,也担心不能给女居士正确的指引,所以不敢去。但这是寺里的安排,又不能不去。比丘只能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前往女居士家里。

    因为胆怯,比丘这一路走走停停,恨不得中途出个什么事,这样就不必去了。可一路上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他还是到了女居士家里,但已经超过了约定的时间。

    女居士看到比丘,觉得这位比丘年长,一定是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师,所以特别欢喜。她恭恭敬敬地让比丘上座,并给了特别的供养,希望能从比丘那里得到宝贵的佛法。供养结束后,女居士跪在比丘座前,行五体投地大礼,诚心求法。比丘如坐针毡,满头大汗,“我哪里懂什么妙法,我也刚入佛门。”他很想这样告诉女居士,但看着女居士无比虔诚,又说不出口,不禁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于是不自觉说了一句:“人愚无知,实在苦恼!”其实他说的是自己,可女居士却当成了一种开示,跪在那里低头思索。趁着女居士思考琢磨的时候,比丘一溜烟跑回了寺庙。

    女居士想了很久,竟然立即顿悟:“原来苦都是来自愚钝无知,这正是十二因缘的根本啊。愚钝才远离佛法,无知才不懂佛法,导致不断经历轮回,生出诸多苦恼。”她反复琢磨,立即证得须陀洹道(佛教将众生分为十类,其中有四类已经超出欲、色、无色三界,脱离了轮回,称为四圣,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其中声闻是四圣中的最初级,分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须陀洹果为初果,是俗人初入法道的第一个等级)。

    女居士顿悟之后,很感激比丘,于是打算拿一些贵重的衣衫给比丘。可等她一抬头,却发现比丘不见了,她以为比丘用神通飞走了,所以拿着衣衫到松寺去找。

    比丘回到寺庙后便躲了起来,觉得自己错教了人家,担心人家会找上门来。这事被比丘的师父知道了,师父知道女居士证得了须陀洹果,于是告诉了比丘。比丘这才知道,一切胆怯不过是自己吓唬自己,非常可笑。后来这位比丘证得罗汉果位,他就是五百罗汉里的摩诃罗尊者。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胆怯其实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比丘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会不会威胁到女居士的求法之路,所以胆怯;职场新人则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从而威胁到职场生存,所以胆怯。

    一般而言,胆怯表现为与陌生人相处紧张;在人多的时候不敢说话、不愿说话,不敢看他人的眼睛;在公共场合手足无措,局促不安,说话没有逻辑。胆怯通常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境中:

    (1)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时。比如新生入学、新人入职等。当周围的人际关系变得陌生时,胆怯就会出现。

    (2)经历过失败的体验后,再次面临同样困境时。比如职场新人在某个问题上犯过错,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会产生“要是再犯错怎么办”的担忧,从而产生胆怯心理,不敢面对。

    (3)自卑的时候。比如职场新人觉得自己刚到公司,对公司不熟悉,工作能力不够,所以容易感到自卑,不敢发表意见。

    要想克服胆怯,就要找到胆怯的根源。如果是性格内向造成的胆怯,则需要跟一些开朗的同龄人多相处;如果是认识性胆怯,即太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担心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则可以多和人交流沟通,尝试多说话,放下包袱;如果是因为失败挫折导致的胆怯,则可以通过提高个人能力,克服自身弱点来解决,不要自我逃避。

    其实还是那句话,胆怯都是自己吓自己,自己对未知进行了过多负面的思考,并扩大了负面后果带来的影响,导致事情还没发生,就在脑海里形成不好的结果,好像已经身处威胁中一样。胆怯的新人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丢掉胡思乱想的沉重包袱,清空一切杂念,先迈出该迈的步伐,之后才知道下一步是否存在危险。如果连第一步都不敢迈,那么以后只能原地踏步,永远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应走出去,小心走,才能融入新环境,一步步迈向你的理想阶梯。

    重要的不是在哪里办公,而是做什么

    生活:公司规模小,地址在民居里,感觉很没面子。

    修行:只要有修行的决心,在哪里都无所谓。

    大鹏毕业半年了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看着同学一个个都就业了,心里难免不平衡。他给我发来咨询邮件,问我该如何调整这种不平衡。我回复他说:“很简单,先找一份工作干着。”然后收到了他这样的回信:

    “我也很想找一份工作干着,但没有合适的。我看上的工作岗位都要求有经验,而那些不需要经验的大多是销售工作。我学的是平面设计,想从事相关行业,不想当销售。还有几个公司的岗位倒挺合我的专业,可都在居民区里办公,规模也小,只有十几个人。我那些同学都在写字楼里上班,怎么也算是个白领。我要在居民区里办公,就像一个小作坊的从业人员。在那么小的公司工作,能有什么发展?”

    我没有直接回复他该怎么做,而是先发给他一篇故事。
第8节。
    有三个和尚在河边修行,三人各自找到一块大石头在上面打坐禅定。过了一会儿,有个和尚站起来要走,原因是有虫子咬他,他不想杀生,于是想找个没虫子的地方打坐。又过了一会儿,又站起一个和尚离开河边,原因是河水湍急,声音太吵,他想找个更偏僻的地方修行。这时就剩最后一个和尚,一动不动地坐在河边,蚊虫来叮他,他不动;河水“哗哗”地从他面前流过,他也不动。

    到了中午,三个和尚在一起吃午饭。提前离开的那两个和尚互相说:“那个地方不适合修行,到处是虫子,咬得我没法入定。”“是啊,河水声也很吵。我们应该找个更适合修行的地方。”只有一直没离开的那个和尚一言不发,这两个和尚就问他:“你觉得呢?”

    和尚放下碗筷说:“蚊虫叮我咬我,是我前世欠下的。也说不定,它们在某一世当过我的父母,父母对我有养育之恩,我牺牲点血又有什么呢?河水流淌是自然之声,我们既然生在自然之中,那我们的每一句经文也都是自然之声。既然都是自然之声,流水声和念经声又有什么区别?区别的是修行的心,只要足够坚定,在哪里修行都一样。”

    两三天后,我收到了大鹏的回信,他说已经在那几家办公地址在居民区的小公司里挑了一家去上班。我想他明白了我的意思,只要心存目标,不管什么样的环境都能有所发展。其实像大鹏这样的毕业生看不上小公司,归根结底是因为面子问题。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有面子的工作;也不是觉得在小公司里没前途,而是觉得说出去很没面子。

    在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提出,他将人类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形,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人们对面子的追求属于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自信、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等内容,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人们希望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得有能力、有信心、有自主权,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人们希望获得外界的尊重、认可、赞扬,并以此获得地位、建立威信。只有尊重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能找到自我价值,对人生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所谓的面子,就是渴望得到外界的称赞、认可,由此加强自尊,是一种理想化的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的统一。

    如何放下面子,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可能需要一段比较漫长的过程,只有在这段过程里经历过挫折、体会过不容易,才知道面子跟尊严是两回事。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现在能为目标做些什么,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显得高贵、优雅。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清朝有位禅师批卦算命很准,有很多信徒、追随者,备受尊重。有一天,禅师为自己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自己后天早上启明星消失后就会死。禅师很担心,不知道到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这个卦象传到了信众耳朵里,大家担心禅师会有不测,于是自发组织在寺庙门口为禅师日夜祈祷。到了应卦的那天凌晨,信众们更加紧张,他们遥望启明星,嘴里不断念诵经文,希望能改变命运。而禅师此时在藏经阁里也同样战战兢兢,但他担心的不是性命将休,而是一直到当下,他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周围也没有什么危险环境会让他送命,他担心自己的卦象不准,失去在信众间的名誉。

    时间一点点消失,启明星也慢慢隐去了光辉,禅师还是没有一点将死的迹象。他推开窗户,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信众,心想:“不能丢面子。”于是,就在信众认为禅师会躲过一劫的时候,禅师从藏经阁纵身跃下,死在了信众面前。

    禅师为了面子而丢了性命。他却从没想过,自己不死,信众会更相信佛法具有无边力量可以改变命运。他只想到,自己如果不死,信众再也不会相信自己。

    大鹏也一样,他只想到在居民区工作不如同学在写字楼工作有面子,却没想过抓住眼前的机会,将来可能会一飞冲天。为了面子丢了机会,才是最大的愚蠢。

    兴趣和工作,不是矛盾体

    生活:找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