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注重干校培训
8。 量才使用放手使用
9。 注重组织对干部的爱护
10。 注重组织对干部的激励
11。 突出强调修养标准
12。 注意化解内部矛盾
1。 干部问题是战略问题
1934年底,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开始了伟大的战略转移。红军周旋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强渡江河,飞夺铁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最后到达陕北完成了历时一年的长征。在此途中,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不足两万人,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喜交加的泪水。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
长征损失如此之大,为什么说长征是党的事业上的伟大胜利?
其原因就在于长征保存了大批的干部,即那些经过千锤百炼,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巨大生命力的优秀干部。正如红军长征到了懋功时,周恩来面对时任红四方面军总负责人张国焘提出的中央红军有多少的问题时,自信地回答:“一方面军西征以来,几经征战,有些损失,现在还剩下三万人,但保存了一大批干部,有干部就有希望。”实践也证明正是依靠这些干部,才使得党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完成了党的伟大革命事业。
长征之所以是党的事业的伟大胜利,就在于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造就了党的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在长征中,中央红军在数量上减少了很多,但是经过长征的考验,保留下来的都是红军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数量上减少了,但质量上却提高了,外皮受到了损失,但内核却得到了保证。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长征铸造了干部队伍这支核心力量,保留住了干部队伍这个战略资源,因而长征是胜利的,是党的事业的伟大胜利。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党的干部队伍是党的核心。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对长征的评价,他们的态度,他们的信心,他们的思想,正体现了“干部是核心”的干部管理思想。
现代管理学普遍认为,要搞好一个企业,需要干部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资源。其中,干部资源,简单地说也就是干部队伍。在企业所需要的四大资源中,干部资源,也即干部队伍是最重要、最为活跃的,它可以迅速转变为其他三大资源,而其他三大资源要转变为干部资源则速度较慢,干扰因素较多,有时甚至无法转变。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著名企业家,包括“钢铁大王”卡内基以及我国商界传奇人物史玉柱都说过“把我的厂房、机器都拿走,只要留下我的‘干部’,几年以后我又是一个传奇”的原因。这种认为“只要把‘干部’留下,我就能再造一次辉煌”所体现的正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面对长征的堪忧局势表现出来的“干部是核心”的战略眼光,以及把“干部”提升到组织的战略性地位,把干部队伍视为战略性资源的思想。
企业能够保持持续发展和改革,达到更高的业绩,关键的因素不在于企业老板,而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沟通、愿拼搏的干部。干部能够按照战略的要求,组织企业的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他们是企业愿景、战略决策、组织方案的有力执行者和组织实践者。
第六章 干部管理方向第一(2)
在红色政权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党经历了无数次的劫难和考验,在这些腥风血雨的考验中,党始终能够抓住干部队伍这个核心资源、战略资源,管理好、关心好、爱护好干部队伍这个关键性、决定性力量。因此,哪怕在革命遭受挫折,有所损失的时候,因为党牢牢掌握了这个核心力量、这套战略资源,而能够始终在战略层面上保持胜利的态势。
2。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确定后必须有懂得党的路线政策的干部去实现,否则再好的路线也会落空,而不能产生预期效果。因此,党的干部是党的各项工作的骨干,党的历史任务的完成依赖于优秀的干部。”这是毛泽东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作的精辟表述。
在毛泽东的这段论述中,就指出了“必须有懂得党的路线政策的干部。”这即是有质量的战略要被执行层所理解的问题。光有质量可靠的战略还不够,要将战略推进、执行,还要靠执行层对战略的深刻理解,靠干部队伍,靠人力资源,才能将战略分解成具体工作,落实下去,产生预期的效果。
抗日战争时期,一九三七年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依靠人民,坚持游击战,创立敌后根据地,钳制与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与扩大红军。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八路军和新四军先后挺进敌后,创立敌后根据地。一一五师主力在聂荣臻的领导下,建立晋察冀根据地;一二零师在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下建立晋西北根据地;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宋任穷的率领下建立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另外在晋西南、山东、华中等地区都创建了根据地。正是由于这些领导干部对路线的深刻把握才使得党制定的抗战路线能够得到落实,从而保证了抗战胜利。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提出的一个符合国内外形势的优秀战略,好比企业根据市场竞争情况,产品生命周期提出的一个适时的发展战略。要将这个战略推行下去,就要求执行层理解这个战略,并接受这个战略。
为了推行这个战略,中共中央在冯家村召开了一个政治局扩大会议,目的就是让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宋任穷他们这些干部参加会议来讨论战略,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由于建立抗日根据地是当时联合抗战的需要,符合国内外形势,同时是发展红色政权的需要,符合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宋任穷他们所领导的红色区域的形势,因而战略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同,保持了战略决策层与战略执行层的高度一致。正因为干部管理在战略执行的关键环节上得到落实,根据地建设战略推行才能在敌后地区遍地开花。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制定了新的战略任务,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的部署,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相继由内线向外线,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于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发动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鲁西南战役胜利后,刘邓大军在友军的配合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进插入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行动并初步完成了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
8月,陈谢大军在晋南、豫北交界处南渡黄河,纵横河南、陕西,建立了39个县的民主政权,完成了在豫陕鄂地区的战略展开。
9月,陈粟大军进入豫皖苏平原,实行分散作战,到11月中旬建立起25个民主政权,扩大了豫皖苏解放区,并完成了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展开。
至此,三路大军驰骋中原,呈品字形插入国民党统治心脏,直接威胁南京和武汉,为战略决战以至整个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反攻,是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的符合当时战争形势的军事战略,而刘邓大军、陈谢大军这一批干部正是实现这个军事战略的关键,是执行党的路线的关键。实际上,干部同时具备了高层的战略理念、中层的执行能力和基层的实干精神。因此,对企业来说,干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说,抓住了干部核心也就抓住了企业运作的核心,也就掌控住了企业的命运。干部的执行力体现为一种总揽全局、深谋远虑的业务洞察力;一种雷厉风行、快速行动的管理风格;一种勇于挑重担、敢于承担风险的工作作风。。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章 干部管理方向第一(3)
企业的干部管理在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中经历了两个阶段:人才管理阶段;战略人才管理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区分标准,由干部管理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所反应出来。干部管理由普通的人才管理,转向一种具有战略意义、具有战略地位的管理,是干部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将干部管理提升到路线执行高度进行考虑,可谓是共产党干部管理的一个大胆的创举,更是对现有的企业管理理论和体系的一个重大突破,打破了企业干部管理理论中仅仅是限于管理“人”的思想,而提高到了一个管理“路线执行”的思想高度。共产党的干部管理从实践上可以说是深化到了现在的企业管理所望尘莫及的地步,只是共产党的这种干部管理实践没有理论化、形式化、书面化,而是种“大道无形”的施用,这是令现代管理学体系汗颜的,也正是我们所要挖掘和锤炼的。
现代管理理念普遍认为:战略不仅仅包括战略的制定,而且包括战略的执行。光有战略并把它分解成战术步骤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得力的干部来发挥决策、参谋、协调、指挥作用,从而带领整个团队去完成它。干部,是战略执行层的关键,是战略的执行队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干部管理即是战略执行管理。
战略执行层的执行断层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大难题,制定出来的战略得不到有效执行,等于没有战略。战略在执行层的断层通常包括三个环节上的原因:战略没有质量;有质量的战略没有被执行层所理解;有质量的战略能够被执行层所理解,但由于利益冲突而不被执行层所接受。其中,被执行层所理解并被接受,即是干部管理的内容。正因为此,干部管理是战略执行层面的管理,是战略执行管理。有质量的战略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3。 党管人才是历史经验,解决方向问题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都具备这样一些素质,即他们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政权的目标;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具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坚定立场。同时,他们又善于带兵打仗,能够发动群众搞土改,有专业知识和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中国共产党能够产生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干部,实现一个又一个历史任务是党一贯贯彻正确的干部路线的结果。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词时就曾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诚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进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谈到干部政策时提出:“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任人唯贤是中国共产党选拔使用干部的正确路线和基本原则,坚持这一路线和原则必须以德才兼备为选拔干部的唯一标准,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在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将德才兼备形象地表述为“又红又专”,并进一步阐述红与专是政治与业务的关系。随后,1964年6月1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著名讲话,进一步丰富了干部路线的内容,指出共产党的干部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第一条,要教育干部懂得一些马列主义,懂得多一些更好。就是说,要搞马列主义,不搞修正主义。
第二条,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中国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为世界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不为少数,不为剥削阶级,不为资产阶级。
第六章 干部管理方向第一(4)
第三条,要能够团结大多数人。所谓团结大多数人,包括从前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不管是哪个山头的,不要记仇,不能‘一朝天子一朝臣’。要团结广大群众,团结广大干部,团结这两个百分之九十五。
第四条,有事要跟同志们商量,要充分酝酿,要听各种意见,反对的意见也可以让他讲出来。要讲民主,不要‘一言堂’。共产党人要搞民主作风,不能搞家长作风。
第五条,自己有错误,要作自我批评。不要总是以为自己对,好像真理都在自己手里。不要总是以为只有自己才行,别人什么都不行,好像世界上没有自己,地球就不转了。其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前进的。”
关于这五条之间的关系,当时毛泽东还曾指出:“这五条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一条是理论,也是方向;第二条是目的,到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