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成为危机中“剩者”的价值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的成功企业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真正成功的企业不再是那些在顺境下赚了大把金钱的企业,而应该是那些在经历过一次次危机后,仍然屹立不倒并且大步前行的企业。如果以此来衡量,年轻的比亚迪或许是一个成功的企业。 早在1997年,比亚迪刚刚成立三年之时,就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由于受金融风暴影响,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到40%,很多电池生产巨头巨额亏损。当时,比亚迪生产的电池60%出口,电池价格的暴跌,对比亚迪的发展形成了很大阻力。但是,比亚迪并没有因为遭遇这场危机而倒下,而是凭借低成本优势,迅速抢占了镍镉电池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而刚刚成立三年的比亚迪也迅速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亿元的中型企业。这一年比亚迪的增长高达90%。 就这样,王传福把危机变成了机会,比亚迪不仅熬过寒冬,而且开始迅猛发展。1998年,世界上最大的电动玩具制造商日本Nikko公司,将巨额订单转至比亚迪。随后,飞利浦、松下、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国际大公司都转向比亚迪采购电池,比亚迪一跃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占据全球15%的市场份额。这一年是比亚迪成立的第八个年头。 具有野心的王传福当然不会满足于这样的业绩。2002年,他曾公开宣称:“三年之内我们将取代三洋,成为电池产业的全球老大。”为了完成这个目标,2002年7月,王传福率领比亚迪在香港成功上市,股票发行价格为每股港元,为当时H股股票最高发行价,融资亿港元。此时,比亚迪的员工规模也从刚创办时的20余人,增至2万余人。 到2003年,王传福已经成为蜚声世界的“电池大王”。业内曾流传一种说法:世界上每三部手机中,就有一块电池是王传福造出来的。凭借比亚迪股票在港股主板市场的优秀表现,王传福首次跻身《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位列41名。同样是这一年,王传福当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王传福亲自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手里接过了“亚洲之星”证书。 但是,这并不是王传福故事的全部,也不是我们认为他有书写必要的理由。当然,他凭借成本优势成为危机中“剩者”的表现也绝不是巴菲特看中他的主要原因。那么,对于巴菲特以及靠廉价制造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而言,王传福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2008年,比亚洲金融危机更猛烈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汽车业同其他产业一样迅速陷入了危机之中。美国本土汽车三巨头通用汽车、福特公司以及克莱斯勒公司相继陷入危机。尤其是通用汽车,2008年通用亏损额高达309亿美元,并且不得不在2009年6月1日,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12月底,丰田汽车公司宣布营业利润将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这是丰田汽车71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德国大众汽车因为深陷财务危机,向德国政府提出了100亿元的贷款,用来加强大众在销售方面的财务开支。菲亚特也于年底宣布,已关闭意大利本土14家工厂。韩国五大汽车制造商——现代、起亚、GM大宇、雷诺三星和双龙,受销售下降影响,也通过停产、缩短工作日等方式实现减产。同样,中国汽车业也在遭受着来自金融海啸的袭击。有数据显示,2008年约有八成的汽车经销商亏损。 2003年进入汽车业的比亚迪同样遭受着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同1997年时出现的情形一样,比亚迪却异军突起,成为了金融寒冬中的一匹黑马。它的完美表现似乎使其再次拥有了把危机转换成机会的魔力。 2008年9月,比亚迪主打车型F3的总销量达到12455辆,10月销量达到15343辆。其在10月份的销售量甚至超过了捷达,成为当月单车销售冠军。2008年上半年年报显示,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约94%。2008年9月,比亚迪甚至创造了中国本土品牌第一的“神话”。这一年,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仅仅5年。 更为不可思议的是,2008年9月29日,巴菲特宣布投资比亚迪,斥资亿美元购入比亚迪10%的股份。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此前世界股神巴菲特第一次向王传福伸出橄榄枝时,却遭到了王传福的严词拒绝。因为当时巴菲特想投资5亿美元入股20%,王传福担心那样会稀释管理团队的股权,而且审批流程复杂,国家不一定能批准,因而拒绝了巴菲特。以致股神不得不在接受美国CNBC电视台采访时,对美女记者抱怨说:“中国人很伟大,现在竟然有中国公司拒绝让我入股。”虽然在投资比亚迪时,遭遇了最初的挫败,可是,股神并没有就此死心,他最终以亿美元购入比亚迪10%的股份。这是在投资中石油后,巴菲特入股的第二家中国企业。 那么,在世界汽车产业的低迷期,巴菲特为什么会看好同处汽车业的比亚迪?这一次比亚迪成为“剩者”的制胜武器又是什么? 如果说此时比亚迪的制胜武器仍然是低成本战略,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金融危机使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珠三角地区靠廉价制造的企业在金融海啸中哀鸿遍野。如果比亚迪的优势也仅仅在于其低成本优势,它也不可能成为幸存者并得到巴菲特的青睐。 在同行看来,比亚迪之所以异军突起,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掌握着核心技术,尽管其掌控核心技术的方式在人们看来多少有些拧巴。 众所周知,王传福是工程师出身,所以他异常重视技术,重视创新。而他所提倡的创新方式虽然倍受争议,但却是最实用不过的。他提出的创新是 “在模仿中创新”。比亚迪的汽车工程师,首先要学会的不是研发产品,而是要学会拆车。为此,比亚迪每年都要划拨出一部分资金购买奔驰、宝马、丰田等高档车,研究这些车型的特点,而后,利用一切技术手段规避人家的专利,为己所用。 对于这种做法,很多人都很不屑,认为比亚迪天天叫嚷着要创新,实际上却在模仿国外企业,纷纷指责其抄袭了别人的设计。对于这种质疑,王传福从不回避,但他却强调,模仿不是抄袭,他是在合法的范围内规避专利风险。就像他所说的:“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有5%左右。我们大量使用非专利的技术,把专利技术剔除掉,非专利技术的组合就是我们的创新。专利需要尊重,但可以回避。” 靠这种创新方法,比亚迪迅速在汽车研发技术上取得了成果,研发了中国最快突破10万台销量的自主品牌车型F3。同时,这种“在模仿中创新”的方式,还可以省去大量的研发费用,进而在廉价劳动力之外,比亚迪找到了降低成本的有效路径。 但是,王传福清楚,这些靠模仿创新的方式并不能使比亚迪处于领先地位,也不是比亚迪发展的长远之计。就像他所说的“我们不以模仿产品为目的,以最终掌握开发平台为目标。”于是,王传福利用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优势,在企业内部垂直延伸产业链,进军电动汽车领域。 2008年12月15日,比亚迪推出了混合动力车F3DM。F3DM使用的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铁电池”。比亚迪申报了700多项国内外专利。可以说,铁电池技术是一种比较大的技术突破,欧美汽车公司之所以在电动汽车领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在电池方面取得突破。而比亚迪的铁电池,极有可能成为颠覆性技术。 通过对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占有以及对整条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王传福使比亚迪成为了新能源领域的标杆,而这才是比亚迪吸引巴菲特的真正原因。与其说巴菲特在投资比亚迪,不如说巴菲特在投资未来的汽车产业。就像胡润所说的:“王传福顺应了科技、新能源创新和环保的趋势,引导了一个新的世界汽车行业格局。” 当然,如果比亚迪要在电动汽车领域商用成功,像王传福所说的“能把比亚迪先进的低成本、高品质制造模式向汽车业移植,使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汽车竞争格局发生大的变动”,其要走的路还很长,为新技术比亚迪仍需要烧掉很多钱。但是,当它“傍上”股神巴菲特后,其在股市中的圈钱能力恐怕是连王传福都不敢想见的。 2009年,比亚迪的股票疯涨了近10倍,巴菲特投资的亿美元迅速变成了23亿美元,而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则以身家350亿元成为中国内地首富。股市圈得的钱当然是其研发经费的重要来源。 巴菲特效应不仅仅表现在股市上强大的吸金能力,同时,利用巴菲特品牌,比亚迪可以更快实现国际化,打入国际市场。在此之前,巴菲特甚至承诺要把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推荐给奥巴马。利用资本上的优势,比亚迪还可以继续奠定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地位,从而更快实现王传福的“电动汽车梦”。 对于经历过危机的中国企业而言,中国内地首富王传福所采用的“低成本+技术+资本+产业链垂直整合+新能源”战略或许才是比亚迪可以成为2008年金融风暴中“剩者”的制胜武器,同时也是王传福的真正价值所在。
要么偏执,要么输光
比亚迪在车展上的强劲表现预示着,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已经不再像内燃机时代一样把持在西方汽车制造商手中,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汽车新技术发展上开始拥有话语权。英国老牌报纸《泰晤士报》对此发表评论说:“以‘成就你的梦想’为座右铭的比亚迪将利用本周在底特律进行的北美汽车展公布进入美国市场的计划,引入E6汽车的做法正在对美国市场发起大胆的攻击。” 2010年1月11日,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被皑皑白雪覆盖着,显得落寞与孤寂。与昔日的繁荣景象相比,这里没有喧嚣的人群,拥挤的车辆,在大街上甚至看不到一块像样的广告牌。这里的每一块土地上都散发着萧条的味道。五大车展之一北美国际车展就是在这样萧条的氛围中开幕了。 经历了危机之后,似乎各大汽车制造商都感受到了传统汽车业的末路,他们都在这次车展上抓住了新能源车这根救命稻草。福特、通用、本田、丰田和现代等汽车巨头纷纷揭开了他们研发的新能源车的神秘面纱。 比亚迪作为唯一一个中国自主品牌整车参展商同样出现在了北美车展上,参展的也全是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车F3DM和F6DM以及纯电动车E6。在这次车展上,电动汽车俨然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0年1月12日上午,比亚迪在展台上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国内外共有500家媒体参加了比亚迪的新闻发布会,包括《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彭博社等知名媒体。王传福和比亚迪高层出席了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比亚迪相关人员介绍了比亚迪在电动车领域的优势地位和取得的优秀成绩。 发布会结束后,很多人因为对比亚迪电动车充满了疑问与敬佩,仍然迟迟不肯散去,向相关人员询问比亚迪电动车的问题:“E6通过美国认证标准了吗?它定价多少?E6真能在下半年上市吗?它如何成为美国的畅销车?”在他们有限的思维中,或许不会相信也不会想到中国能有一家汽车制造企业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 据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介绍,E6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向美国市场。他在底特律接受采访时说:“美国是比亚迪未来的重要市场,电动轿车将是我们打开美国市场的拳头产品。”而且,据他透露,现在E6的美国推广工作已经进入到实质阶段,包括E6的定价以及数量和所采用的分销网络都已经提上讨论日程。 倾注了王传福和比亚迪所有员工无数心血的纯电动车E6和混合动力车F3DM,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比亚迪展台乃至整个展会的明星。 比亚迪在车展上的强劲表现预示着,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已经不再像内燃机时代一样把持在西方汽车制造商手中,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汽车新技术发展上开始拥有话语权。英国老牌报纸《泰晤士报》对此发表评论说:“以‘成就你的梦想’为座右铭的比亚迪将利用本周在底特律进行的北美汽车展公布进入美国市场的计划,引入E6汽车的做法正在对美国市场发起大胆的攻击。” 此时,几乎没有人怀疑王传福对新能源车的狂热与执著。 看上去,王传福就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把筹码全部赌在了新能源车上。这就像卡梅隆在推出成本四亿美元的3D电影《阿凡达》时一样,要么引领一个新时代,要么满盘皆输。有了这番认知后,我们不禁为这位汽车业的狂人捏了一把汗,如果E6或者F3DM在与强敌丰田Prius或者雪佛兰Volt的市场争夺中落败,王传福又该怎么收场? 其实,如果了解王传福的做事风格或许我们压根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心,因为一直以来王传福的狂热都是理性的。比如,王传福也谈技术创新,他甚至狂妄地叫嚣“一切技术都是纸老虎”,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他又从来不避讳模仿,他的创新特点是“在模仿中创新”。再比如,王传福当年从科研机构辞职,用借来的250万元毅然下海时,被很多人认为是“不知死活”地冒进,但是,他所选择创业的领域恰恰是他一直苦心钻研的电池领域,这当然为他的胜出增添了不少筹码。又比如,他曾经扬言要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比亚迪汽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但是,比亚迪并没有改变自身的发展节奏,没有遭遇像当年的三九集团或者巨人集团一样因为企业过快发展而覆灭的庸俗败局。 关于王传福有理性的狂热或者有限度的嚣张的事例还有很多。当然,这一次高调宣扬比亚迪要进入美国市场背后,王传福也为自己预留了他的“生门”。 巴菲特看中王传福 之 为自己预留“生门” 退一步讲,即便比亚迪的整车战略在强敌面前遭遇重创,F3DM和E6在Prius、Volt等车的冲击下没能顺利打开海外市场,但是,通过高调推出电动汽车,比亚迪自然会加强其在电池领域的优势地位,并且,这种优势地位会通过电动汽车的推广宣传提高知名度。所以,即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