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看到的案例多了,沫思产生了一个新想法,她跟母亲商量,想收集一些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请心理咨询师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些案例进行点评。这自然得到了母亲的支持,“然后沫思就开始收集,包括她接触的一些好朋友,她们高中生晚上一闭灯全讲爸爸妈妈,家长一般都不知道。”与此同时,李沫思还利用网络征集案例:“请你们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件,倾吐因他们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和烦恼,我要以不记名的方式编写出来告知天下父母。”沫思的呼吁得到了网友们积极的回应。
案例征集工作结束之后,李沫思从众多案例中挑选了40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整理,以孩子写给父母的信件的方式出现。随着案例收集整理工作的进行,沫思的心情由兴奋变成沉重,“当我展开一封封信件时,我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这里,有的是三言两语,有的是长长的故事,有的是大声呼喊,有的是胆怯地诉说。每每看完一篇,我的心里就会产生隐隐的疼痛,我的眼里时常会噙着泪水,有的时候,甚至会忍不住伏案而泣,到完成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时,我已经遍体鳞伤。”在书的开篇,李沫思这样写道:
“她写完了以后,我和几个心理咨询师把信拿来,看这里反映了什么问题,青春期的什么问题,然后家长应该怎么做。”在点评案例的过程中,母亲看到了很多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过的错误,让她更加认识到了这本书的价值。
当所有的写作工作结束之后,李沫思为自己的心血之作取了一个酝酿已久的名字:《没人替我们成长》。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丁宝坤教授是这本书的序作者,当沫思拿着厚厚的书稿找到她时,她被书的名字深深打动了,“独立、自信、深刻而坦率,确实是孩子真实的声音。仔细想来,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家长,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都不可能代替孩子们的成长,无论我们的愿望多美好,期望多高,理性多伟大,路,还是要靠孩子们自己去行走。”
“独立、自信、坦率”,这何尝不是我们的主人公独特个性的写照。就这样,一本《没人替我们成长》出版了,用母亲的话说:“这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案例中所涉及的青春期的各种问题及心理咨询师的点评,使沫思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角色之间,她所遇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她从小就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
每个有活力的孩子都曾经梦想成为伟大的人物,李沫思也不例外,她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伟大的外交家,做世界公民。与很多人不同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它影响着李沫思人生中每一次重要的选择。
刚刚考入东北育才学校的时候,学校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决定哪些学生去日语特长班。日语特长班,顾名思义,就是把日语当作特长来学习,而其他科目仍然与其他班级相同并保持一样的进度。日语班学生的负担很重,而且进入日语特长班往往意味着要去日本留学而不能参加国内高考。考虑到学业的负担以及今后的发展,有些家长都想为孩子转班。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希望沫思报英语特长班,这一方面有利于高考,另一方面还可以强化英语,有利于将来去英语国家留学。但李沫思却坚持报日语特长班,她认为自己各方面基础比较好,有精力再学一门外语,一来能够向外交家的条件靠拢,二来增加了自己将来去名校留学的砝码。事实证明李沫思的选择是很有前瞻性的,此后她被耶鲁大学录取,也与她能够熟练掌握多门外语有着直接的关系。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8)
广泛的涉猎和外语的学习,拓宽了李沫思的视野,她从小就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象征美国光荣与梦想的世贸中心双子塔在全世界的注视中轰然倒塌。当时正读初中的李沫思和同学们一起,通过电视看到了那如好莱坞大片一般戏剧性的一幕,很多孩子发出兴奋的尖叫和呼喊,而她却悄悄地走出了教室,来到美国外教的办公室里,对外教说:“我对美国人遭遇这样的不幸感到非常难过。”听到沫思的话,美国老师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她说,作为一个美国人,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安全感。
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初中时代的李沫思能做出这样的反应,说明她从小就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
2003年,东北育才学校高三年级学生###叶被耶鲁大学录取,虽然别人并没很在意,但李沫思却记在了心上,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她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将来一定要上“耶鲁”。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日语特长班的学生可以选择转到高考班,参加国内高考,李沫思面临了人生中的又一次选择。是考国内名牌大学还是申请国外名校,究竟哪一条路更适合自己?母亲和女儿一起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沫思爱好广泛,想像力强,有创新意识,语言能力强,有好的组织能力。国内名校录取以一张考卷定终身,沫思的优势无法完全体现出来。而美国大学的录取,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要考虑其他素质,大学鼓励个性发展,录取考虑班级的多样性,专业的选择是在选修多门课程之后,与指导教师商议决定”,这对于兴趣广泛、喜欢自由发展的李沫思来说无疑是非常适合的。
经过认真的考虑,李沫思决定留在日语班,申请国外大学。但是,如果申请不到奖学金,四年一百多万人民币的学习费用家里是很难承受的,要想出国读书,李沫思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这样的决定也许是孤注一掷的,但“耶鲁”是她的梦想,只要有希望,她就愿意去尝试。
备考国外大学的那段日子
目标确定之后,李沫思开始为自己制定计划并按步骤实施:上网查阅或邮寄资料,了解美国名校的录取要求及各个大学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准备标准化考试;创造机会和条件表现自己,为申请美国名校做准备;准备申请大学所需的材料。母亲说:“那一年是沫思进步最快的一年,是清点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一年。自己的目标,自己的选择,当然要自觉地付出辛苦和努力。”
在学校,李沫思抓住一切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2004年6月“中美高中生经济论坛”在育才学校召开,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李沫思以出色的英语语言能力在欢迎会上致欢迎词,并在经济论坛上做重要发言,还主持了文艺晚会并表演了长笛演奏。
让母亲感到欣慰的是,在学习方面,女儿没用她操多少心,沫思总是能够为自己确立合适的目标,并始终保持着奋斗的热情。在日记中,李沫思曾经这样写道:“学习必须有目标,抱着奋斗目标去学习和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地学习,结果肯定是不同的。而这个目标需要自己不断设计、规划与调整。要在头脑中看到一个形象,看到理想中成功的自我,然后再拟定步骤去实现。梦想在没有化成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之前是比较模糊的,不稳定的,容易被别的事物诱惑而走弯路。只有将梦想的大目标化成人生一个个具体明确的小目标,走向成功才有基础。”
为了目标的实现,李沫思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高中过上寄宿生活后,学校每晚准时熄灯,而她却还要到厕所外,借着灯光学习到午夜,高中三年几乎天天如此。作为学校社团部的副部长和外语学会的发起人,学生会工作占用了李沫思的一些精力,“但白天因为工作占用了多少学习时间,晚上她就要用相应的时间补回来”。
特别是明确了报考国外大学的目标之后,李沫思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名为《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未刊文章中,沫思的母亲这样写道:“除了正常的校内学习,沫思还要准备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由于要用英文答所有科目,这对她的英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她还要自学中国高中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考试内容。她有个学习计划本,每天都有计划,完成后就在后面打个挑,没完成无论多晚都不睡觉。每天完成后,她都要在后面写上‘我绝不放弃,我肯定能上耶鲁’这句话,以此为自己打气。李沫思说,这个办法还真管用,使自己精力充沛,心胸也变得开阔了。”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9)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沫思终于以托福667分、SATⅠ2160分; SATⅡ2400分的优异成绩回报了自己多年的辛劳和努力。
申请“耶鲁”的前前后后
在托福和SAT考试中取得了满意的分数之后,高三上学期,李沫思进入了国外大学的申请阶段。
在一次采访中,李沫思说:“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university和college各自的前50名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喜欢的人才类型也不同。有的注重标准化成绩,有的注重社会活动,有的注重家庭背景和国际背景,在对自己的情况做了详细地分析和对美国大学进行认真地研究后,我觉得我的情况更适合耶鲁。”(“耶鲁之约”——《东北育才报》第19期 第四版)
申请美国大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前申请(Early Action),要求在11月1日前提交申请,12月中旬出最终结果,但只可以申请一所学校,一旦被录取,就不能再选择其他学校,比较有挑战性;另一种是正常的申请(Regular),一般在1月份提交申请,3月末4月初的时候会得到通知,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成功的几率较高。
李沫思选择了提前申请,母亲说:“提前申请只能选择一所学校,如果选择一所有把握的,后面的10所就不用申请了。但是对于申请者来说,越是好学校就越没有把握,当时沫思要是选择一个比‘耶鲁’排名靠后一点的学校就非常有把握,但是她一心想去‘耶鲁’。”
然而,就在李沫思决定提前申请耶鲁大学的时候,一件对申请非常不利的事发生了。由于耶鲁大学撤消了一名中国女留学生的奖学金,300多名中国留学生集体向校方提出抗议。得知这一消息,母亲非常忧虑,“当时我觉得对申请不利,这件事也许会让考官在录取中国学生的时候产生顾虑,而且被撤消奖学金的是个女学生,沫思也是个女学生,美国人做事确实既公平又很情绪化,怎么办呢?”面对母亲的忧虑,李沫思坚定地说:“妈,这是我的一个梦,申请了还有机会,要是不申请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李沫思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希望还在,她就会全力以赴。
申请提交之后不久,李沫思就收到了耶鲁大学的面试通知。与很多大学不同,面试在耶鲁大学录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李沫思说:“通过面试,面试官会判断出一个学生的表达能力、价值观、责任感、自信心等等,所问的问题不仅与申请者自身的材料有关,而且会问到学生对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观点。”(“耶鲁之约”——《东北育才报》第19期 第四版)
之前,对心理学早有涉猎的李沫思也曾经研究过心理学在面试当中的运用。首先,不能让面试官占据主动地位,应该争取引导面试的进程向自己所了解的领域发展;同时,要主动向考官提问,力争掌握面试的主导权。
在面试的过程中,李沫思向面试官全方位地介绍了自己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比如学生会的工作、中美高中生经济论坛、中美高中生寻根之旅夏令营、参加社会的心理咨询活动、红十字会的义工活动以及对中日关系的看法等等。同时,根据申请材料中所提到的问题,李沫思向面试官主动介绍了自己的那本书《没人替我们成长》,面试官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2小时4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这段时间看似漫长,然而对于李沫思来说,她在中学六年来的努力、成长和所受到的教育都凝聚在这短短的2小时45分钟里,要想尽述那段历程,这点时间远远不够。那次面试,李沫思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试官称赞她是one of the most petitive applicants(最具竞争力的申请者之一)。在母校组织的一次经验交流会上,李沫思说:“面试不是临时能准备的,大家应该从现在开始着重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和临场表现出来的气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10)
既想达到顶峰,又不舍弃一路上的风景
2005年12月16日,李沫思收到了来自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每年46000美元的全额奖学金。喜讯传来,来自媒体的采访预约接踵而至,但是,除了母校的要求外,其他的都被李沫思婉言谢绝了。她说:“坦率地说,我是个优秀的学生,但和我一样优秀的学生很多很多,只是我们选择的道路不同,我选择了也选对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我很幸运,我的付出得到了最丰盛的回报。我只是个中学生,跟其他中学生一样,我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现在还谈不到什么成就,今后的路还很长。”
在我们进行采访的时候,李沫思已经在“耶鲁”求学将近半年的时间,对于她来说,那里的生活紧张而没有压力,“她每天干不完自己喜欢干的事,”提起女儿的近况,母亲欣喜万分,“沫思现在如鱼得水,很快就融入了国际学生中,实际上凡是能考出去的人外语应该都不错,主要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在一些活跃的场合总能看到沫思的身影。”在学业方面,李沫思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中国学生都选择数学、经济作为自己的专业,其实沫思也很喜欢数学、经济,但是她说:‘在‘耶鲁’的舞台上,如果只盯着数学和经济,就浪费了‘耶鲁’的资源,除了数学、经济之外,‘耶鲁’还有全世界最好的专业和最好的资源,我一定要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