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的雪花啊,那是满天如柳絮的诗句。付出总会有回报的,它也许来得很晚,可是终会来的。我们一起期待收获的季节,我还记得朋友们脸上的微笑和孩童般天真的表情。
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 其实是自己
2000年,丛林从东北育才学校初中部毕业前,正赶上育才学校向新加坡华侨中学推荐学生,丛林经过母校的推荐,和其他六名同学一起顺利通过选拔考试,获得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提供的全额奖学金,飞赴新加坡华侨中学留学。
提起那次的经历,丛林初中时的班主任佟国荣老师说:“之所以在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中只推荐丛林到新加坡留学,主要是因为他的非智力因素非常突出,特别要强,而且认真,做人做事都很踏实。虽然丛林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他自控能力很强,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了不起的,把他放哪儿都让人放心。”
佟老师说得没错,让一个只有十五岁的孩子漂洋过海去留学,确实需要他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否则一旦脱离了老师和父母的看护,很容易出现问题。而在这一点上,丛林无疑是让人放心的。在去新加坡读书的第一年,家里为他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但第二年放假就被他送了回来,因为那一年是他报考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的关键一年,他曾经亲眼目睹了一些学生因沉迷于电脑游戏或者电影当中而耽误了学业,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干脆把笔记本电脑送回家,放了整整一年。
但十五岁的年龄毕竟还稚嫩了些,起初的日子并不好过,初到异国的不适应、学业的衔接都让丛林感到孤独和痛苦。一心向学的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这里的考试只要考到75分以上就是A等,让他感到没有成就感,而且很多功课的内容在国内就已经学过了,与国内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紧张的学业相比,这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方式让丛林感到极不适应。于是,这个往日积极乐观的孩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无法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一时间家里的电话成了热线,互联网上的他,二十四小时在线。在向家人的倾诉中,从小要强、自立的丛林有很多次竟哭起鼻子来。儿子的悲观情绪让父母担忧。
有一天,夫妻俩在网络上收到了儿子寄来的一封邮件,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儿子居然想退学回国重读,“这里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我都不适应,有些功课的内容我在国内已经学过了,没有什么成就感,我每天都非常非常地想家……。”
那一夜,夫妻俩一夜未眠。这还是以前那个要强的儿子么?这一次他为什么选择了退缩?翻看亲笔给儿子书写的“成长日记”,十五年来儿子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幕幕又重新浮现在眼前,母亲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长信:
亲爱的儿子:
你可知道,其实妈妈更想念你啊。今夜无眠,我又在翻看你的“成长日记”,我忽然想到,你的成长足迹是用你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今后的路也需要你脚踏实地去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所以,我决定明天就把这本成长日记寄给远隔千山万水的你,以后的内容要由你自己来写,你要用坚实的脚步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人生之路。
。 想看书来
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5)
看着手中那本“成长日记”,很多是丛林自己都不曾记起的,但却那么真切,似乎可以触摸到生命的脉动。“脚踏实地去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丛林读懂了父母意味深长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殷殷期望和浓浓爱意。
为了找到导致儿子悲观情绪的症结,丛志良查阅了大量相关材料后得出结论:虽然新加坡也属于应试教育,但在他们的教育中,课外活动仍然占了很大比例,有很多机会可以接触社会。由于两国的文化和教育体制的不同,儿子的这种不适应是正常的,也是暂时的。于是,丛志良鼓励儿子从悲观情绪中走出来,从单纯的课本中走出来,充分利用新加坡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竞赛,培养主动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父亲的鼓励,加上一段时间的磨合,丛林终于摆脱了低落的情绪,逐步融入到了新加坡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在课余,他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在书法、乐器、射击、健身、各种球类和体育比赛等等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据丛林讲,有一次他同时做四个研究课题,每天只睡六个小时,困了就喝咖啡提神,虽然忙碌但却充实而快乐。
2002年9月,他以全优的毕业成绩升入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并在新加坡全国高中学生数学、物理和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了三块金牌,被多家媒体喻为“中国神童”。 在澳大利亚国际数学竞赛中,丛林又夺金牌,并成为新加坡惟一的满分得主,而全球也只有四人获得满分。
2004年末,在波兰科学院主办的“物理诺贝尔奖第一步——世界大学生和中学生物理科学研究比赛”中,丛林在南阳理工大学完成的《纳米材料研究报告》夺得优秀奖、杰出贡献奖。同月,在新加坡全国科研工程展览中,丛林独立完成的另一项科研成果获银奖。
在丛林沈阳家中的书房里,一排并立的木质书架上高低错落地摆放着各式奖杯、奖牌和证书,明晃晃金灿灿,让人眼前一亮。从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到书法大赛的金奖、银奖,丛林什么都落不下,正如华中初级学院的校长对丛林的评价:“你把领奖的路给踩平了!”
然而最难得的并不是奖杯本身,初到狮城时那个沉闷抑郁的少年不见了,经历了艰难的心智磨砺之后,他终于战胜了自我,重新振作起来。在给母校的一封信里,丛林这样写道:“没有这些磨炼,我也不会成为今天的我。我在成长,若生命中没有了那些失败,遗憾和挫折,那我也许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我最喜欢华中的校训‘自强不息’,困难总是暂时的,而克服困难的斗志是永恒的。”
正如著名企业家王石所说的:“人生如登山,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
把“勤学好问”功夫练到极致
如果说丛林在学习上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不弄清楚不罢休的“勤学好问”精神。他还曾经为自己做了一幅文字画像:“本人智商比别人高不了多少,只是‘勤学好问’功夫练到极致,遇到难题从来不愿一个人闷头死抠,而是缠着老师问个没完没了,或者找同学聊个天翻地覆,从不感到羞涩或不好意思。有时聊着聊着就开阔了思路,突发灵感,本来不会解的题突然有了新的解法……”
升入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后,丛林幸运地遇到了他的室友李志鹏,这个孩子来自南方,虽然家境贫寒,但却非常上进、好学,和大多数浮夸、贪玩的同学完全不一样。这让丛林有种久逢知己的感觉,两个人很快成了好哥们儿,不但吃住在一起,而且也成为了学业上的伙伴。
“华中”每学期都要针对某项课题组织一次科学研究活动,由学校出面联系一些大学教授帮助指导。虽然丛林很认同这种研究型的学习方式,但对学校规定的某些课题不是很感兴趣。于是,他和志鹏商量,决定自己寻找研究课题。他先是在各大学的网站上寻找相关学科教授的电子邮箱,然后发信函过去,介绍自己是一名高中学生,对这些学科非常感兴趣,表示想做一些这方面的选题研究,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导。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6)
很快,便收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一位教授的回信,他根据丛林现有的知识储备为他选定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要求丛林针对自己发现的一种数字概率现象进行大胆的设想和严谨的科学求证。那段时间,丛林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之外,还同时进行六七个选题的研究,吃饭睡觉的时间都被压缩得所剩无几。那位教授非常欣赏丛林勤奋、严谨、高效的钻研精神,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他给予丛林精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04年6月,通过那位教授的鼎力举荐,丛林和好友李志鹏的这个选题论文在新加坡国家数学学会的权威刊物上全文发表。这是一本主要由博士、教授发表论著的学术刊物,发表以高中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还属首次。
勤学好问,四处拜师,让丛林受益匪浅。但是对很多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总觉得问问题很丢脸,怕别人嘲笑自己无知。然而,知识的积累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敢于提出问题的人是勇敢的思考者,它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双向交流的机会,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知识才能在探讨中得到新的生发。领悟到这一点,相信迈出求知的第一步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约好了一起去“哈佛”
2004年9月,丛林在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并在英国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中取得满分全优的成绩。新加坡各名牌大学纷纷向他许以免试和提供高额奖学金等优厚的入学条件。然而,善于自我规划的丛林早已有了心仪的目标——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康奈尔五所世界名校。
准备材料的过程并不复杂,让丛林没有想到的是,参加各种活动的经历竟然在这个时候帮了他的忙,使他的申请材料变得那么厚重。
按照美国的惯例,每名学生只能选择一所提前录取的大学,因为在此之前有学长成功申请了斯坦福大学,这增强了丛林对自己的信心,他首先选择了斯坦福。2004年12月的一天,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丛林的手里。
紧接着,丛林的名字又出现在了耶鲁大学提前通知录取的九十多名学生中,因为,耶鲁大学每年都会在上万名的申请者中选择大概不到一百名提前通知录取,为优秀的申请者预先留出位置,之后再发正式通知书。
由于校方招生态度很积极,经常跟丛林联络,他开始对耶鲁有了初步的感觉。然而,就在4月的第一周,这个美国高考惯例中正式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间,丛林同时接到了“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康奈尔”五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还为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经过仔细权衡,丛林最终选择了“哈佛”。其实,做这个选择,还有一个似乎不能称其为原因的原因――丛林曾经跟几个同时也被几所大学录取的同学说过:大家一起去“哈佛”。说过的话要算话,而且他坚信“哈佛”能够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起飞平台。
读到这里,也许您会对开篇的那个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丛林与“哈佛”的相遇有偶然性的因素,但他最终走入名校却是必然的。丛林曾经多次否认别人赋予他的“神童”的称谓,因为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并不轻松,在二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他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又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从班级倒数第二到名列前茅,从初到狮城的悲观抑郁到之后的摘金夺银,丛林不断地超越着自我,磨练着自我,并且仍然在踏实前行。
走在通向科学梦想的路上
进入“哈佛”之后,丛林的主要学习方向集中在物理和数学两个方面。在第一学年里,丛林以全A的成绩完成了九个科目的学习,而学校的要求是完成八个科目即可。他所选择的这些科目大多数难度较高,丛林对母亲解释说:“要是选择难度不大的,虽然挺轻松,但是有点不甘心。”选择了难度较大的科目就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丛林不在乎。
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7)
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他还利用假期时间在网上为一家美国公司做金融投资方面的数据分析。这是一家以“教育未来的商界领袖”为初衷的知名信息公司,每年都有大批“哈佛”学子申请加入该公司实践,而丛林幸运地成为了那一年该公司从“哈佛”招募的两名学子之一。
2006年的暑假,丛林向学校申请了一份物理学科的科研课题,带着对量子信息学领域的诸多疑问回到了新加坡,并见到了高中时的同学和老师。在教授的指导下,丛林展开了一个全新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对已经在学术领域通用了八十多年的“绝热近似”理论命题条件是否严谨进行重新验证。
物理和数学是丛林钟爱的两门学科,与金融投资领域相比,他对科学研究还是倾注了更多的热情。对于丛林来说,通过大量的演算、实验来证明一个哪怕是很小的问题,虽然看似枯燥,但自己却乐在其中。
对于未来,丛林的初步打算是继续求学,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继续在物理和数学领域做学术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虽然通向科学梦想的路很遥远也很艰辛,但这个中国男孩儿却对未来充满信心。
学会关心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希望借丛林的故事与大家探讨一个看似与学业本身并无多大关联的问题,就是“学会关心”。
用母亲李乃艳的话说,“丛林最大的优点就是特别能关心人、关心事”。
多年留学在外,但丛林与家人的情感沟通却丝毫没有减少,亲人的生日他从来不会忘记,父亲节、母亲节,他总要打电话问候一下,虽然没有很多的语言,但那份心意却让亲人们感觉到温暖。父母亲也总会收到他从国外寄来的礼物,送给母亲的高档洗浴用品、首饰,送给父亲的名牌皮鞋,儿子的孝心让父母觉得欣慰。
对于同学,他也总会留有一份热心。到新加坡留学之后,他对从母校陆续赴新留学的学弟学妹们非常关心,经常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交流经验,放假回家更是要把同学们请到自己家里来聊天谈心。母亲说:“因为丛林自己走过来了,他知道挺不容易的,希望自己的经验对后来的这些学弟学妹可以有借鉴作用。”
出国留学后,丛林还经常回到母校东北育才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