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家庭教育的目的(4)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下张炜本人。1982年,张炜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从事测绘仪器的计量检定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采访过程中,他的睿智与涵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除了了解到恺元的一些成长故事之外,能够结识这样一位出色的父亲也是我们此行的另外一个收获。
  在儿子面前,他是一个模范父亲;在妻子面前,他是一个模范丈夫;在老师面前,他是一个模范家长。张炜以行动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好孩子是“忽悠”出来的
  “忽悠”,原本是一句东北方言,却让赵本山借着“卖拐”传遍了大江南北。张炜有句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忽悠’出来的。”跟通常所说的“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相比,前者在玩笑调侃中暗含着一种“以不争为争,以无招胜有招”的深层意味,鉴于上述特点,我们决定使用张炜的原话作为本节的主题。
  据张炜讲,张恺元从小就有很强的观察能力。“打个比方说,小时候上楼梯,在他会数数之后,就告诉我说这个楼梯有多少台阶,这样的事,大人平时都意识不到。过交通岗的时候,他问我:‘爸,你知道信号灯的排列顺序么?’,这些他都注意观察。”虽然有些事情对大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因为凭借多年的生活经验也能判断出来,但对于那么小的孩子来说,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似乎并不被人注意的事,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一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表扬。其实这种习惯我觉得是天生的,但是你如果表扬他,他就会更注意地观察,然后跟你讨论。你如果觉得惊讶,再表扬他几句,他就更高兴、更来劲了。”
  不可否认的是,张恺元从小在数学上就很有天赋,这主要也是通过他敏锐的观察能力体现出来的。“小时侯背乘法口诀,回来就告诉我说,他发现一个规律:凡是能被9整除的数,它的各个位数相加等于9,比如2乘9等于18,1加8等于9,3乘9等于27,2加7等于9。”那时侯张恺元只有7岁,第二天父亲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也大吃一惊,“这是5年级奥数的内容,他居然自己发现了。”
  又过了几天,他跑来跟张炜说:“爸,我又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数跟这个数相乘的结果比跟它相邻的两个数相乘的结果要多1,比如5乘5等于25,4乘6等于24。”理工科出身的张炜当时就反应过来,“这不就是a的平方减1等于a加1乘以a减1么——a2…1=(a+1)(a…1),扩大一点就是a的平方减b的平方等于a加b乘以a减b——a2…b2=(a+b)(a…b)。”虽然只是发现了几个已有的数学规律,但在那样小的年龄就已经具备了如此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实属不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即便是极具数学天赋的张恺元也不例外。父亲张炜说:“恺元属于有特长,但不是全才,不是所有功课都很好的那种孩子。”升入中学之后,学校每年都要在初三年级安排一次分流考试——分流考试决定哪些学生可以直接升入本校高中部——张炜担心儿子因为语文不好被分流出去,“后来我跟老师交流,老师说,这个不能,他语文也不是太差。但是跟其他科目相比,他的语文要差一些。”
  面对这种情况,也许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你的语文比较差,还不抓紧时间好好学。”但张炜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家长应该以孩子的某方面特长作为突破口,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并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方面。
  “能力迁移”是张炜提出的又一个教育理念,其核心内容仍然是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人人都愿意听表扬的话,这样的话往往能鼓舞士气和斗志,孩子也是如此,需要鼓励和表扬。甚至对于孩子做得不好的事情都要以鼓励的方式说出来”。“我们当时并没有对他说:‘你的语文比较差,应该怎样怎样’,我们这样说:‘你数学那么好,要是把学习数学的劲头用在语文上,你肯定有收获’。”这一招果然灵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恺元的语文成绩真的上来了。张炜补充说:“这种能力的迁移,其实对谁都一样,对什么事情用心了,是肯定会有收获的,只是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家庭教育的目的(5)
不只是家长的鼓励,老师的鼓励对孩子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张恺元11岁上中学,比同班同学平均小两岁,虽然还不到入团的年龄,但老师为了鼓励恺元,还是让他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初中一年级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张恺元排名全班第二,班主任陈锋老师夸奖他说:“这么小的年纪,学得这么好,将来一定有出息。继续努力,争取期末考第一。”类似的话,班主任老师跟张炜也是这么说的,“我们把这个信念传递给他,并且帮他分析,期中考试哪一科比较弱,应该怎样合理地分配精力”,结果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张恺元果然考了第一名。
  在 “育才”这个人才济济的重点中学里,长期保持第一名的成绩是不大可能的,但张恺元有一个特点,就是考试题目简单的时候,他的成绩不会比别人高出来多少,一旦难度加大,他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恺元当年的数学老师王惠玲的一句话让张炜记忆犹新,“张恺元是个好苗子,如果好好培养,将来你的什么理想都能在他身上实现。”也许是老师自己都不曾记得的一句话,却给了张炜巨大的信心和动力。
  有人说: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张炜把这句话延伸了,“我觉得老师的鼓励不仅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家长的动力。同时不仅是老师的鼓励,家长的鼓励、其他人的鼓励都是激励孩子前进的动力。” 他时常跟别人开玩笑说:孩子就是“忽悠”出来的。“我觉得教育孩子就是以鼓励为主,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体会,比如在单位做了很多工作,领导看在眼里不说,你心里会感觉不舒服;但是如果得到领导的表扬,心里肯定很高兴。”
    与“奥数”竞赛结缘,走上夺取金牌之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张恺元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决定他人生航向的人出现了,那就是苏建一老师。
  “高一的时候,苏建一老师找到恺元让他参加‘奥数’竞赛。”张炜回忆说。苏建一老师是国家特级教师、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从事‘奥数’教学及研究工作数十年,经他培养出的很多学生在国际、国内多项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奥数’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而‘奥数’竞赛更是对学生智慧和意志的一种磨练,在国际‘奥数’竞赛中,有些题目即使是数学家也感到棘手,仅有运算能力和应试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度的灵活。但在苏老师看来,‘奥数’竞赛只适合少数学有余力、酷爱数学又极具天分的学生,因此,在选才方面要非常谨慎。
  张炜说:“苏老师对学生非常负责任,认为你不适合搞数学竞赛,他不会让你走这条路。当时,因为张恺元数理化课程都比较突出,各科老师都动员他参加竞赛。我们考虑苏老师的‘奥数’竞赛经验丰富,而且权威,跟着他可能更容易出成绩,事实证明我们跟苏老师也是跟对了。”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张恺元参加了在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三等奖,当时他还不到15岁。“‘科大’主管招生的副校长跟他们学校招生办的主任说,想了解一下辽宁张恺元的情况,让他上‘科大’少儿班,并且本硕连读。”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张恺元都没有跟父亲商量,就拒绝了,他对此的解释是:“明年我要去香港拿金牌,上‘北大’。”对于张恺元来说,去香港参加‘奥数’竞赛是极具诱惑的,而北京大学数学系更是他的一个理想。
  确定了目标之后,张恺元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竞赛的准备当中。恺元当时的班主任廉丽丽老师对此留有很深的印象:“张恺元非常刻苦,不只是聪明的问题。我记得有一年他决定要参加竞赛了,假期就去学校学习,那一年雪下得非常大,别人都放假了,他就自己找个小屋学习,挺冷的。早上7点准时到,一直学到晚上5点,从来不间断,就连过年那几天也是,所以这个孩子的成绩不是白来的。”
   。。

家庭教育的目的(6)
学生在拼,实际上,跟学生一起摸爬滚打的还有一个人,就是苏建一老师。在竞赛的准备阶段,很多资料都是英文的,“我就让几个孩子翻译,强迫他们学英文资料,用英语答题。虽然我不懂英语,但我指导他们这样做。包括张恺元,我跟他一起拼了将近15天,最后他说考托福没费劲,那段时间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001年初,张恺元和几名同学在苏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香港参加 “2001年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如愿地拿到了金牌,并且和两名队友一起为辽宁夺得了第一个团体冠军,获得了以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命名的“陈省身杯”。
  由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取得了“陈省身杯”,这在香港媒体轰动一时,各家报社纷纷在头版头条刊登新闻:辽宁三小将力挫群雄,勇夺“陈省身杯”。
  人类有两大奥林匹克赛事,一个是体能方面的奥林匹克赛事,即奥运会;另一个则是智能方面的奥林匹克竞赛,也就是各学科的竞赛。在这样的大赛中拔得头筹,对冠军的奖励是保送名牌大学。
  有人说,保送使学生失去了一次通过高考磨练自己的机会,但在张恺元看来,搞‘奥数’竞赛对人的意志力的磨练要比高考大得多。‘奥数’竞赛每次考试时间四个半小时,却只有三道题,这是对学生智慧和毅力的双重考验。在备战‘奥数’竞赛的那些日子里,张恺元往往是一道题做不出来能憋一两天,甚至一个星期,并且不问任何人。父亲对此很不理解,儿子的解释是:“别人告诉你也没有用,你只会做这道题,但是自己想出来的东西就会得到升华,而且还可以想一想用别的方法能不能做出来。”
  正如苏建一老师所说:“‘奥数’竞赛适合于某些有很强的破题能力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真正爱好‘奥数’,并执着地追求,勇于超越自我,超越别人。”
    “北大数学学院第一牛人”
  2001年高中毕业,张恺元选择了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在他看来,选择数学专业并不是因为擅长,而是因为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学好它,不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张炜说,儿子在北大的表现有些像神话。
  大学一年级时,有一次上数学习题课,老师讲解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到一半,有些迟疑。“这时,老师回过头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对张恺元说:来,你把这道题做下来。其实,在老师讲解这道题的时候,他也在认真听讲并思考着这道题的解法。所以,他上台就顺着老师的思路,把这道题做下来了。”接下来,老师当着众多学生的面说:“有张恺元在,上数学课我就不怕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位老师宽广豁达的治学风范,也看到了张恺元在数学上的巨大潜力。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开设了概率论课程,这门课的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开学之初他就告诫学生:为了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将会比较深,习题和考试也会很难,不要指望考试得高分,这门课的总成绩将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之和。老师的话没有错,期中和期末考试全班的平均分分别是46和39,加起来是85分,也就是老师所说的总成绩。而张恺元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都是98分,加起来是196分。这就给老师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怎么给分呢,总不能写196分吧!最后张恺元得到了一个折中的分数——98分,他因此成为这位老师从教历史上第二个在这门课程中获得如此高分数的学生。张恺元扎实的数学基础、深刻的理解能力、超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这位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正如张炜在“四自”能力中所强调的那样,要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也就是那种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一直陪伴着张恺元,成了他一生的财富。在小学时他就自学了数学竞赛方面的课程。在中学阶段,恺元对初等数学中的所有定理、定义都能理解和掌握得非常透彻,并能够自己推导出所有的公式。到了‘北大’,他仍然继续体现出这方面的能力。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家庭教育的目的(7)
在‘北大’数学学院,张恺元有“第一牛人”的绰号,这主要得益于他超强的学习能力。二年级时,张恺元参加了数学学院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工作。由三名老师带三名博士生、三名硕士生,他是唯一的本科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组织研讨会,老师发现张恺元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突出,就安排他做三维图像的处理工作,让研究生们做二维图像的处理工作。张恺元不但在很短的时间内编写程序重现了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意见。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让老师们赞叹不已。
  在‘北大’求学期间,张恺元在各门数学分支学科的考试中,绝大多数都获得最高分。大学毕业时,他的总成绩和总评分雄踞全院榜首,有17门功课获得满分。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让人瞠目。
    天赋+勤奋=成功
  “天赋+勤奋=成功”,这是张炜根据儿子走过的路总结出来的经验。
  用他的话说,“天赋是智力因素,勤奋是非智力因素。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就是看他这两方面因素高低。张恺元的天赋是比较高的,但即使在育才学校也还有比他更聪明的学生,在北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