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小地主- 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全福略推让了推让,便坦然地将荷包收下了。

“全福小哥,那个推广玉米的公文……”连蔓儿连忙趁机打探。

全福四下瞧了瞧。

“小七。”连蔓儿就忙让小七出门去看着人。

“这个事,小的知道的也不清楚,就是恍惚听见了那么一句两句,也不确实。姑娘要问,那小的不能不说。不过,姑娘也就听听,当不得真。”

“那肯定。”连蔓儿点头笑道。

全福见屋里只有张氏和连蔓儿,就压低了声音,说了一番话。

…………

送走了沈六一行人,连蔓儿家又热闹了一阵,等众人都走了,回到铺子里,连蔓儿才又重新想起全福所说的话。

玉米推广的地点,就定在辽东府。由官府发放玉米种子,选良田进行种植。被选中种植玉米的田地,免除这一年的赋税,在秋收的时候,每一亩地,要向朝廷上交六百斤的上等玉米,其余部分,都归田地的主人自有。

而这些种植玉米的人家,在玉米未完全成熟钱,不得擅自食用、或者高价转卖。

推广玉米,是为了让玉米成为广大百姓的口粮,因此,朝廷将命令制订玉米的价格。按照玉米的等级、干湿程度、玉米的价格被定在四文钱到六文钱一斤不等。

很快,这道公文就将颁布到辽东府的各地。

沈六从连蔓儿家拿走了上等的玉米共一万六千三百八十斤,如果都作为种子,分发下去,按照一亩地两斤玉米种子来计算,其中刨除一些损耗,那么这些种子,大约可供耕种良田八千亩。

而这八千亩良田,到了明年秋收的季节,可收上来上等玉米四百八十万斤,而余下的玉米,也足够那些田地的主人做口粮了。玉米官府定价,正好可以有效地避免囤积居奇,有利于流通。

不得不说,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政令。

“姐,刚才说的,小九哥也做官了,是什么伯?”小七抱着奶猫大花,凑到连蔓儿身边,问道。

(完)

第四百零二章 大兴土木

“是二等伯。”连蔓儿就道。

这次因为玉米的事情,皇帝龙颜大悦,下旨意犒赏了许多人。其中包括连蔓儿一家,辽东府各级官吏也都有赏赐。当然,皇帝最先犒赏,也赏赐的最厚的,是沈家。

发现玉米高产,沈六是首功。沈六在上奏的奏折上,说了这件事的过程,提到连蔓儿一家,也提到了沈小胖。因此,沈小胖被赐予二等伯的爵位,每年俸禄四百八十五两白银。沈六被赐予二等侯的爵位,每年俸禄五百八十五两白银。

这两个爵位,可以世袭,只不过每过一代,就减一等,袭次完了,世爵也就随之取消。

沈家一下子得了两个爵位,可谓荣宠一时。

沈六身上有实缺,这个爵位是锦上添花。而沈小胖,小小的年纪,身上就有了二等伯的爵位,这可真是天降的喜事,运气不是一般的好。

连蔓儿当时还问了全福,为什么沈小胖这次没跟着沈六一起来。平时没什么事情,沈小胖还要死乞白赖地跟着沈六身后,往这里跑。现在有了爵位,威风了,依沈小胖的性子,应该来显摆显摆才对啊。

结果全福告诉连蔓儿,说是沈谦是想要跟来,不过沈六没有带他。

为了长大后不会成为一个不学无术的二等伯,沈小胖必须要发奋读书。据说,沈六给沈小胖留了许多的功课,说好了,不把那些功课做完,沈小胖哪里都别想去。

想想沈小胖苦着一张胖乎乎的包子脸,被关在屋子里读书的样子,连蔓儿就想笑。

关于玉米这件事,皇帝的赏赐还不仅仅这些。

沈皇后,因无意间将玉米赐给娘家。最后成就了这样一件大功,功在社稷,她谥号里本有一个端字,被皇帝御笔,改为文字。

大明开国以来,只有开国太祖的皇后谥号里有一个文字。而纵观以往的各个朝代,能够在谥号里称文的皇后、甚至皇帝,也都屈指可数。

沈皇后死后的荣耀。因此也达到了一个难以比拟的高峰。

这都是那个小厮全福八卦给连蔓儿听的。想起当时在新宅子的前厅,连蔓儿向沈六询问公文的事,沈六不置可否。当时,这小厮全福就在旁边。

如果没有沈六的授意。全福是不可能告诉她这些事的。

沈六当时不说,应该是不好说。身份不同,一个小厮可以不负责任地八卦八卦,但是沈六就不能。而皇帝给了沈家什么封赏,沈六并不想向连蔓儿隐瞒,却也不会主动那么巴拉巴拉地絮叨出来。

一家人说了一会沈家得到的封赏,话题就又转回到朝廷即便颁发的公文上面来。

“……这公文一发下来,也就两年工夫吧,咱辽东府这玉米就能放开了种。也能推广到别的州府去。”五郎就道。

“嗯。”连蔓儿点头,这是肯定的。而且,官府定价,玉米的价格和高粱持平,这样,玉米就真的能成为普通百姓的口粮了。

当然,连蔓儿也想到了这公文对她家的影响。

“我看。明年咱家还能卖一季嫩玉米。”连蔓儿就说道。公文中,只限制那些由官府下发玉米种子的人家,而她家自己有玉米种子,就不在被限制之列。“不过,也就再卖这一季吧,再过一年,嫩玉米的价格就得降。”

过了明年之后,辽东府放开玉米的种植。那个时候,就会有别的人家的嫩玉米上市。嫩玉米不再是稀罕物,价格,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而且,明年即便还能卖一季的嫩玉米,其价格和销售量。也是无法和今年相比的。

“能卖就卖点,不能卖,咱就不卖。”连守信想的很敞亮,“因为这玉米,咱得到的好处不少了,咱得知足。”

“刚才还有人问我玉米种子的事,想要跟咱买。”张氏插话道。

“咱家那一千斤的玉米种子,还是先别卖。等这公文下来,咱家有富余的玉米种子,到时候再说。”连蔓儿就道。

她家的玉米种子,首先要留够她自家种的,然后要分给王家、张青山家、吴玉贵家,还有老金家等几户人家。

刚才听了全福的话,连蔓儿就想到了,给这几家分完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玉米种子,那也不好用来卖钱。

不过,那些玉米种子,她也没打算白白的送人。连蔓儿已经初步想好了互利互惠的法子,不过现在不急着说出来。

玉米即便价格定的和高粱平齐,但是因为产量高,到时候抢着要种的人肯定不少。

“管造牌楼的蒋大人说,明天,那些造牌楼的工匠就到了。”连守信突然说道,“……咱家新宅子的那个大门,不是一间的吗?蒋大人还跟我说,咱家现在有了御赐的牌楼,那是三间四柱的。咱家的大门,也能跟着扩扩,更气派。……有了御赐的牌楼,咱扩个大门,不算逾越。”

大明朝的建筑讲究规制。什么样身份的人住什么规制的宅子,尤其是大门,最能体现住宅主人的身份,一点也逾越不得。

可以说,大门,就是一户人家身份的标志。

那位蒋大人说的倒也没错,有了御赐的牌楼,连家的大门扩上一扩,并不逾越。

“爹,你答应了?”连蔓儿就问。

“没,我没答应。”连守信摇头道,“咱做人得讲究本分,这多一分也行,少一分也行的事,咱宁愿少拿一分,咱也别总想着多拿那一分。……咱家的门,我也不是不想扩。”

说到这,连守信的目光落在五郎和小七的身上。

“我就想着,咱家的门要扩,不能因为这个事。要是五郎和小七,以后挣了功名回家来,那这个门,就是谁拦着我,我也要扩。”连守信说完,就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五郎和小七。

连蔓儿低下头,抿嘴暗笑。连守信近来的精气神是越来越好了,变得有志向了,或者说是“野心”,以前,他虽也是极支持五郎和小七念书,但却从来没说过,要他们考取功名的话。

这是连守信对自己更有信心,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家的将来更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是好事吧。连蔓儿想,虽然也许这将会给五郎和小七增添一些压力。不过,她知道,五郎心里,一直有他自己的目标,而那目标,应该是和连守信的期望是重合的。

“爹,你放心,我肯定努力。我和小七,肯定都会努力。”五郎就道。

“是的,爹,我会更用心念书的。”小七也道。

晚饭的时候,连守信让张氏加了菜,开了一坛酒,和鲁先生对饮。

“……一切还都得靠鲁先生。”连守信对鲁先生说了他的期望。

“自当尽力。”鲁先生道。

“先生,等新宅子建成了,先生就和我们一起搬进去吧。给先生留了房间,我和小七,就住先生隔壁。”五郎给鲁先生斟酒,说道。

“好。”鲁先生很痛快地就应承了。

席间,鲁先生有问了问今天接旨的事情。

五郎和连蔓儿也没隐瞒,并将皇帝对沈家的赏赐也和鲁先生说了。沈六这几次来三十里营子,鲁先生都没有上前。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身份尴尬,不知道上面对他是不是还有别的发落。沈家救了他,他就不能给沈家找麻烦。因此,沈六没有说要见他,他也就一直没有主动上前。

但是,过后,他都会询问五郎,显然他心中对沈家、对于朝廷的事务,还是很关切的。

…………

第二天,修建御赐牌楼的工匠就都到了,一车车的石料和木料也陆陆续续地运了来。皇帝御赐,辽东府督造的给连蔓儿家的这座牌坊,是座石雕的牌坊,主要材料是大块的汉白玉。

这些工匠就将工地上搭起了工棚,动土开工。

御赐的牌楼,这修造的费用,自有国库出钱,人工、监督也都有专门指派的官吏负责,连蔓儿家可以啥都不管。

不过,她们没有这么做。

连守信将新宅子西跨院建好的几间屋子腾出来,给督造牌楼的管理和工匠们使用。工匠们的伙食,有辽东府按照成例供给。那自然是说不上好的,连蔓儿家干脆和督管的蒋大人商量了,这一应人等的伙食,由连记铺子来负责,她家自在里面添钱,供给的十分宽厚。

从官道到御赐牌楼,本有条土路,那位蒋大人向上面禀报,将这条土路扩宽、改建为青石路,作为御赐牌楼的附属工程,费用自然也是国库供给。

沿路的一带,重新修筑了河堤。路的两侧移植松柏,间种各种花卉,不一而足。

御赐牌楼的工程并不需要连家操心,新宅子即将建好,连蔓儿的心思都在新宅子上面。

拿着工匠绘制的图纸,连蔓儿坐在桌子旁,皱着眉头,在纸上写写画画,连在旁边蹭她的奶猫大花,都被她忽视了。

“姐,你愁啥那?”小七看见了,就问道。

“抽水马桶,我想要抽水马桶。”

第四百零五章 乔迁之喜

连老爷子来信了,一家子就都将手里的事放下,听五郎念信。

连老爷子在信中,说知道连守信因为种植玉米立了功,得了皇帝御赐的牌楼,他很高兴。连守信这一家要搬进新宅子了,他也替他们高兴。连老爷子在信中还说,会打发连继祖和蒋氏在牌楼落成的时候回来。

连老爷子打发连继祖两口子回来,有多重目的。一来,牌楼是御赐给连守信的,但是整个连家都与有荣焉,连继祖作为连家的长孙,要代替连老爷子和整个连家来拜一拜。在信中,连老爷子还说,若不是他年纪大了,这几百里路来来回回地,怕折腾出个好歹地来,到时候挂连儿孙,他就自己来了。还有连守仁,本也打算要回来,只是官职在身,没办法。

二来,是知道连守信一家要搬入新居,所以让连继祖两口子代替一大家子的人,给他们贺喜,燎锅底。

另外,还有一件事。快要入冬了,地里的庄稼应该已经收拾好了。连继祖回来,正好将连家那些地的地租收了。

“继祖他两口子要回来,给咱燎锅底,拜拜牌楼?”听完连老爷子的信,张氏有些诧异地道,“咱那封信,照说没这么快就到啊?他爷咋就连日子都知道了?”

得了御赐牌楼,这么轰动乡里的大事,当然要写信告诉连老爷子。

连蔓儿家给连老爷子捎信,托的是镇上的来往河间府跑买卖的生意人。这个,就得看人家的方便。估计着那买卖人出发的日期和脚程,连老爷子写这封信的时候,应该还没有收到连守信捎过去的信才对。

那连老爷子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而且还知道的挺详细的那?

“应该是我花儿姐给那边捎信了吧。”连蔓儿想了想,就道。

连花儿识文断字,自己就能写信,连守仁和古氏带着一大家子到河间府上任,与连花儿之间,肯定有书信往来。

连蔓儿家得了御赐牌楼等赏赐,宋海龙带着管事的已经来了一次,给连蔓儿家贺喜,并说好了,等牌楼正式落成,连蔓儿家搬家那天,他会带着连花儿回来。宋海龙还带来了沈老夫人的话,说若是身子允许,沈老夫人到时候还会亲自道贺。

宋家自然是知道牌楼落成和连蔓儿家搬家的日期的。宋家人面更广,或是派自家的下人捎信,或是请人带信,速度都比连蔓儿家的要快的多。

“应该是这么回事。”连守信就点了点头道。

放下信,一家人就放了桌子,吃晌午饭。

饭后,将饭桌撤下去,又换了张新打的书桌,连蔓儿将笔墨纸砚都准备全了,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商量搬家那天办酒席的事。

“咱先估算估算,到时候能来多少人吧。”连蔓儿道。

估算好了人数,才好决定到时候安排多少桌酒席。

“这事,打从咱盖新房子那天,我就虑虑了。”张氏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道。庄户人家的女人大都勤快,习惯一心二用,甚至多用。嘴上说着话,手里也不肯闲着,总要做些活计,才觉得自在。

“也就他姥爷他们几口人,吴家几口人,王小太医,老黄,武掌柜,咱村里的,再有几户人家。都是跟咱知近的人,多说,也就准备三桌就够了。”

燎锅底这种事,比不得婚丧嫁娶等大事,只有近亲和走的极近的友朋才会道贺。

“若是没这御赐牌楼,那三桌是够了。现在,有了这御赐的牌楼,可就不只这三桌了。”连守信说道。

“可不是。”张氏点头。

“宋家,咱给他当三个人算吧,还有县城大姐家,估计大姐他们两口子,还有两个孩子都能来,这加一起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