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决定。这其中最生动的例子是未婚妈妈数字的急剧上升。2000年美国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单身母亲的数字比1990年的750万增加了25%。大约有1/3的孩子是由未婚妈妈生育的,在1940年这个比率是4%。 在英国,有38%的孩子是非婚生子女。越来越多的英国女人通过拒绝在孩子的出生证上写孩子父亲名字的方式把他们排除在外。政府的统计资料表明,有几千名孩子是“没有父亲的”,因为他们的母亲希望独自将孩子抚养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自从70年代以来,未婚生子的女性数量翻了两番。在年龄超过30岁的女性当中有1/5生下了孩子却没有登记孩子父亲的名字。在北欧,大约有一半的单身女人被称作“自由母亲”,这些女人选择在婚姻之外生育孩子但依然和孩子的父亲保持固定关系。 欧洲的单亲家庭——他们的经济状况往往比美国的那些单亲家庭要好得多——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在过去的20多年里,欧洲的许多国家政府颁布了许多政策,其中包括用立法的形式保证非婚生子女和其他孩子一样享有继承权,并且为单亲家庭里的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 焦点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在父母身上,这可以被看作是解决对婚姻的恐惧的一种方法,这样在北美地区,家庭开始崩溃。在理论上,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主要纽带能够深刻地影响孩子们。正如伦敦经济学院研究社会政策和人口统计学的教授凯思林·克尔曼(Kathleen Kiernan)说的那样:“他们已经不再关心婚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在北欧,在夫妇、孩子和离异夫妇之间复杂的生活状态和监护关系很是平常。“我们对于婚姻制度不是特别重视,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很重视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特隆赫姆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凯瑞·莫克斯纳斯(Kari Moxnes)说,“在北欧,家庭关系的松散状况被人们广泛接受。”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9)
大多数单身女性不遵守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图式这一事实依然主导着对她们的叙述——她们或者是被描述为年过30的结婚狂,或者是生活在贫困、艰难中的单身母亲。 爱尔兰作家诺拉·奥佛雷恩(Nuala O’Faolain)的成功说明了对单身女性的真实状况的反映是如何迫切。正如奥佛雷恩在她的《你重要吗?》(Are You Somebody? The Accidental Memoir of a Dublin Woman)一书中写到的那样,她很早就知道婚姻并不适合她,尽管她当时并不清楚除此之外自己还有什么别的出路:“我用了许多时间去逃避成为一个居家女人——找到一个男人,找到爱,爱这个男人和他生下几个孩子——但我不想成为一个守在家里的女人。”她先是进入都柏林大学学习,后来又进入牛津大学。她的感情生活丰富多彩。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博格(Clement Greenberg)是她的情人。另一个是受人尊敬的文学批评家莱斯利·菲尔德(Leslie Fiedler)。她还与爱尔兰的一个杰出的女性主义者保持了长时间的关系。 奥佛雷恩从来没有假装自己很幸福。她把自己三十岁以后的日子说成是“由不幸、错过、抱怨和酗酒共同构成的废墟”。在40岁的时候,她学会了开车,得到一个机会在《爱尔兰时报》上开设专栏,这使她在47岁的时候成了名人。她在5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游泳,在55岁开始写她的书——后来这成了一本畅销书,在60岁的时候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小说。 奥佛雷恩坦白地写到自己对于衰老和孤独的恐惧,对于单身女人来说,这是两个她们很难克服的文化症候。她教给女人们的是每一种选择都有必然要承担的痛苦和牺牲。在她的书中,她提到她是如此孤独以至于她的皮肤都觉得疼痛。“我不想等到成为一个老女人的那一天,”她对《纽约时报》说,“我的生命在慢慢枯萎,这让我很是伤心。” 尽管单身女性在脚踏实地地生活着,那些致力于鼓励单身女性去和社会规范保持一致、去结婚、去消费的商业运作还是总把她们当成目标消费者。事实上,单身女性在被号召去购买一个幻像,这一幻像让她们成为自从20世纪50年代后就很少见的那种‘结婚狂’。《布里奇特·琼斯的日记》所取得的成功催生出了“寻找希望”这一流派故事类型。这种类型的故事宣扬的观念是所有受过教育的30岁上下的白种女人在工作中都得不到心灵的满足,因为她们资历过高或者是动力不足,她们疯狂地想得到男人的爱,她们对未来的生活没有多少明确的把握,但在结婚生子这些问题上却很坚定。 当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们因为自己年过30在婚姻市场上开始贬值的时候,生活其实在模仿艺术。“我不想到35岁的时候还在寻找丈夫”,1997年7月16日,《纽约》杂志针对刚出大学校门的年轻女性就走进婚姻殿堂这一现象所做的专题“早点结婚”中引用的了一个年轻女性的话。这些女人在15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性经历,在20岁的时候就有了固定的男朋友,所以想尽快地安顿下来。2002年的记录片《汉普顿》(The Hamptons)表现了一个专门处理婚姻事务的律师杰奎琳·利普森(Jacqueline Lipson)寻找丈夫的漫长之旅:‘我需要在29岁的时候订婚,不然我就没有办法在30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了”,她宣称。在记录片《永远是伴娘》(Always a Bridemaid)中,婚礼摄像尼娜·德温波特(Nina Davenport)承认她很嫉妒自己所拍摄的那些新娘。她最大的恐惧是变成“老处女”。“我觉得我的时间不多了”,她说:“我马上就要30岁了。” 德温波特所提到的老处女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到了90年代末期,这个术语开始重新被媒体提及,《闪》杂志上曾经刊登过一篇名为“新一代老处女”的文章,对2003年上映的电影《游泳池》(The Swimming Pool)进行评论的文章标题则是“性感小猫和老处女”。这部电影中夏洛特·兰普林(Charlotte Rampling)扮演了一个好学的年过50的女作家,她和由卢蒂文·萨尼埃(Ludivine Sagnier)扮演的一个青春洋溢的年轻人生活在一起。 可以想到,这种渴望将被婚礼产业所利用并从中获得巨大利润。在2000年发布的一则珠宝广告中,一个快乐的新娘在祈祷。在她上面,是广告语:“最华贵的那一款:公主戴上了钻石的订婚戒指。再不需要去和别人约会了。”在新娘的下方,是小一点的字体,写的是“什么更华贵?——光彩熠熠的钻石戒指?还是收拾行装结束单身生活?这才是属于你的华贵。我们正在帮助你去实现它。” 致力于帮助女人结束单身生活的还有一大批阐述如何抓住一个丈夫的指导书籍。当然,最为典型的还属1996年出版的手册《规则》,这本书的作者是长岛的两个家庭主妇。埃伦·费恩(Ellen Fein)和雪莉·施奈德(Sherrie Schneider)很敏感地意识到约会已经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谁发起邀请?”“谁来付账?”等一系列两难问题。她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把求爱时期的复杂礼仪简化到更容易操作的原则。在电话里和他交谈一次不要超过10分钟。在星期三以后不要接受安排在星期六的约会邀请。他给你发四封电邮,你回一封。在两个人认识的头三个月里,让他付所有的账。如果认识两年之后,他对你还没有什么举动,踹掉他。女人们被教导着运用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技巧,甚至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整形外科手术,直到她们“做成这笔买卖”,也就是说和他走向婚姻殿堂。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10)
批评家严厉地指责这本书中所提出的建议是非常倒退的。但是它所提倡的那种“男人天生富有攻击性,所以需要训练”的说法在一个性别角色混乱的时期触及到了一个敏感区域。《规则》以27种语言出版,共售出了200多万本。1997年,《规则2》出版。黛安娜王妃据说很喜欢这本书,这一传言无疑会促进书的销售。卡罗琳·贝西蒂·肯尼迪也被说成是运用了《规则》中所讲授的技巧才追求到了约翰·F·肯尼迪。 《规则》成了一种特许经营权。它的作者提供的咨询服务每小时收费高达250美元,好像她们的那些建议是科学知识。“规则工作,”施奈德对一个记者说,“这是真实的,就像是物理定律或者是重力那样。”至于她们的信任状,从前那些居家母亲所能够提供的惟一出路就是幸福的婚姻。“规则婚姻永流传”,她们说,正好回应了戴比尔斯公司那句有名的口号。 《规则3》原本计划在2001年春天出版。但是这一计划遇到了一个障碍,因为就是在这个时候埃伦·费恩与结婚16年的丈夫离婚的消息传了出来。华纳图书本来期待着另一次成功,计划首印10万册。出版社被迫换下了已经印好的封面,那上面有关于两位作者的婚姻的评语:“埃伦和雪莉,她们自己是结婚多年的女人,知道你即便是嫁给你梦中的那个男人也并不意味着你的工作完结了;好的婚姻绝对不是一个偶然。” 费恩所宣称的幸福婚姻中其实有很多都是苦差事,这从1997年费恩在接受《埃德蒙顿太阳报》(The Edmonton Sun)的采访时所说的话中就可见一斑。她建议女人们即使不想也要和丈夫做爱。“作为女人做爱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她说,“我的意思是说,哪些是你必须去做的事情?”她还劝告女人们在闺房中应该自制:“你必须把事情当作更坏的那样。经过训练我已经可以做到了。” 肯定有人会问,这样做意义何在?根据费恩和施奈德的说法,为了找到“对先生”,女人们必须不重视自己的智力,每次接到他打来的电话时就放一个煮蛋用的计时器在手边,对他很顺从直到他求婚。从那以后,她们必须不住地抱怨自己,照顾她们的长发,柔软的躯体躺在那里,以免自己被笨重的器械弄倒。即使到这个时候,也不能保证他不会抛弃你。这正是《规则》所要教给你的。然而由《规则》开始创建的寻找丈夫的建议图书市场看起来是很大的。2003年秋天,一本名为《为什么男人娶这些女人而不是那些?》的书出版了,它的宣传海报上写的是“很像《规则》,但有更多的研究”。 让我们回到50年代吧,那时候的风潮是号召已婚女性向丈夫“投降”,现在单身女性被建议向她们的女性特质“投降”。成功的职业女性被告诫如果她们想找到一个丈夫并和他维持良好关系的话,那就掩饰好自己的攻击性。在《关系成功的秘诀》一书中,瓦内萨·劳埃德·普莱特(Vanessa Lloyd Platt)是伦敦的一个处理离婚诉讼的律师,她认为女性的攻击性行为是英国离婚率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她说她的证据是从那些不满的男性顾客中得来的,他们“不能够应付当今女性们用攻击性的、苛刻的行为来阉割男人们的方式”。根据劳埃德·普莱特的说法,现在的单身女性并不想单身。“为了吸引一个男人并守住他,女人们必须发展她们女性化的那一面,”她说,“当她们结束工作回到家的时候,她们必须转换角色,把自己调整到女性模式。然而,和她们一起生活的男人们感到压力最终不想维持这种关系。”英国女人似乎又回到了传统的约会方式。厄休拉·本…西蒙肯斯(Ersula Penn…Simkins)是一个37岁的单身女性,她对《电信报》(The Telegraph)承认说她再也不给男人打电话了。“过去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损失惨重,”她说,“如果我们采取主动,男人们会不喜欢的。我认为这是一件进化了的事情:男人们喜欢端庄的女人。” 在这样一种风潮中,年轻女性在幻想甜心爹地的时候感到十分自由。被“保存”被当成是一个很值得追求的女性目标。“当然,男人们必须去付账,还得给你买礼物。男人们应该宠着你。你必须被宠爱,”她今年26岁的公关公司职员米米·瓦尔森(Mimi Valcin)对《国家邮报》说,“如果你不认为自己是公主,那么你就不会得到公主般的待遇。这是新女性主义的说法,‘我是昂贵的。我需要细心关照。我需要男人们为我臣服’。”在这篇文章中,还引用了另外一名26岁的女人的说法:“我喜欢被照顾。当他控制我的时候我很享受。”当她订婚后,她说,她依然继续工作,她的未婚夫把她的薪水拿走了并把这笔钱做入了预算。“当然,我们都明白,女人们能得到她们想要的工作,也能选择她们想从事的任何一种职业,”她说,“现在看起来只存在一个问题——我们是想要一份工作还是想成为公主。” 一些女人脱离单身生活的心情是这样急迫,她们甚至为此一掷千金,花9600美元去接受如何增加出嫁几率的指导。这是曼哈顿的精神治疗师玛里琳·格兰曼(Marilyn Graman)开设的为期6个月的研讨班的收费标准。这个研讨班的名字叫“婚姻工作——带领你走入婚姻殿堂的完美课程”。格兰曼是一个53岁的寡妇,她说自己“从前是一个愤怒的女性主义者”,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样一个课程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她注意到年轻一代的女性把温柔、敏感和软弱混淆在一起难以分清。她断定她们那些强硬的行为将使她们难以成为妻子。她把课程称作“玛里琳·格兰曼为女性主义者开办的学校”,这很大程度上是在开玩笑。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11)
格兰曼说她并不是让女人们改变自己而是重新改造一下表现自己的方式。通过一种设计得很像是军队露营的培训最终实现这一目的。课程被分为学习单元——有40个小时用来学习为什么参与者应该有一个“关联区”;26个小时用来和“指导”交谈;11个小时用来和一个室内油漆工交谈,他将造访这些女人的房子,根据她们家里的颜色和家具摆放看她们是否“为男人准备就绪”。 几百名报名参加这一课程的参与者也收到一份形象顾问的咨询报告,还会参加一个在周末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