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读(简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经解读(简本)-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读者是否想过领地是怎样划分的?对土地的占有,在今天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有土地使用证作保障。可是在4千年和5千年以前,这些都没有。氏族人用“驱逐”来划分。大的,强的氏族驱逐小的,弱的始族。社会的斗争,从自然斗争向社会斗争的转变就这样开始了。在今天想来,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始族人在蒙昧时期。其实始族人已经走过了不少于三千年的社会阶段。有了三千年社会生活的经历,开始了对社会的思考。到了这一章的时代,出现了首领氏族和依附氏族。首领氏族和依附氏族分住在不同的村落里,这村落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这一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出来。

  从这一章里知道,社会已经分化出惟和阿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用今天的话说,叫作分化。书中的我,则是鲜明的站在无社会差别的立场。当年的佛教始主释加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道者的我则是奔走和宣讲在村落中间。

  始族人处在社会的童年时期,正在呀呀学语,他们对复杂的社会关系还说不清楚:惟,阿,善,恶,畏……。文中说的惟与阿,善与恶,可畏,不是在同一个村落里发生,而是在不同的村落间发生。商代存在贵族和依附氏族。贵族村落与依附村落相邻,可畏的事情在不同的村落间发生。依附氏族在贵族的领地上,向贵族服役,叫做惟与阿,善与恶。据甲骨文,服役的人叫做“羌”。贵族与依附氏族构成了商社会的社会形态。这一章中宣讲人描述的社会现实就是这种贵族与依附氏族的关系。这种关系古人称作“中国”和“方国”。中国和方国实际上是土地的占有关系,“经济”关系,村落关系。

  宣讲人看到了商社会村落间的差别。这一章没有说到上层的情况,上层的情况记载在“正史”里。据史记,从商汤开始的“历史”记载了“政权贵族”。那是社会的上层。读到这里可以知道,宣讲人是身处社会下层的社会群,与历史记载的政权群完全不同。道德经是一部“社会”书而不是政权书,说“百姓”话。

  “享太牢”:太牢,祭祀的肉食,多指家畜一类。这一章已经有了人工饲养。既然是以太牢为享,肉食还不是村落居民的平常食物。村落居民只能吃到祭祀过的肉食。这样人,神共享的画面明显不同于周、春秋时代。在周、春秋时代,祭神(和祖宗)的供品已经是象征性的食品,不再是肉食。

  享太牢,就是说,祭祀过的肉食由村落的居民分了吃,可知畜牧生产的产量还是很低的。平常的食物大多靠采集。采集的食物与今天的猪草差不多。采来的猪草猪能吃,人也能吃,人工种植的比例不太大。据殷墟出土,商人的牙齿大多磨损严重。这是因为以粗糙的植物纤维为食物的原因。殷是商的中心,殷墟在商的晚期,殷墟的出土证实了商人的生活。商人牙齿粗大,下巴就大,凸颧骨,大下巴,一定没有今天人这么秀美。

  这个时代的人工饲养是怎样的生产呢?牛、马、羊是村落的公产。这些家畜分做若干小群由村民赶出村落去放牧。这群一定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那么壮观,或者是三、二头一群,或者是三、五支一群。商人维持着很低的劳动收获。书中说,见素抱朴,主张节俭有历史的渊源。

  从享太牢的生活画面,我们看到了村落居民的日常生活,分享太牢。                 

  “春登台”:郊游。放松一下,轻松一下,这是相对于“村落”生活而言。如果不存在村落生活,氏族人将在山野间采集、放牧,每天都登台,也就不发生春登台的事情。与“我”的“泊”生活相对,春登台是高尚的享受。村落的居民春登台相当于今天人过盛大的节日。

  村落的氏族忙于村落生活,日夜不得闲。村落氏族忙些什么呢?采集来的粗糙的食物需要煮食,猪需要喂养,植物的种子需除去外皮才能吃,有些需要磨成粉,穿的衣服有兽皮和麻制的两种,麻布是由麻纤维一根一根编织起来的,村落的房屋泥抹草苫,难经风雨,修房需很多的精力,村落里有很多公共的事物,宣讲人一类的客人来到村落需要款待,还有陶器的烧制,用陶罐到水边去提水等等。

  春登台的又一个原因是婚姻的需要。氏族的内部禁止通婚。婚姻是在不同的氏族间进行。怀春的女性到村落外去,并不象今天这样过夫妻生活。在商鞅时还残留“一家人”睡一个屋的习俗。春登台也是怀春女子的婚配活动。孩子生下来,便是村落的成员,不一定由生身的母亲抚养,等等。

  “村落生活”在周、春秋时看不到。周、春秋时有了城,城是侯国的标志。有多少个侯国,就有多少座城。没有能力建城的氏族便依附于侯国,相当于今天的少数民族。有了城就一定有市,城居民的生活用品从市上买到。村落是商时代的特征,城市是春秋时代的特征,在春秋时,春登台只是一种延续下来的习俗。

  在开阔的山间河谷土地上,星罗棋布的点缀着规模不大的村落,放眼望去,炊烟可见。村落与村落之间杂草丛生,矮树相间。小动物在树丛中出没,大的野兽已经退出这块土地。人兽各自有自己的领地,不相侵扰。在村落近处的空地上,种植着小块的豆菽,稍远处放牧着三、五只一群的牛、羊。在村落里有干不完的活。一部分人结队到远处去采集嫩枝绿叶。夕阳夕照,外出采集的人归来,放牧的牛、羊也回到村落。在天黑以前,人们吃完一天中一次的熟食。

  夜色中,村落不远处的“郊外”,燃起了篝火。篝火驱走了蚊虫。在篝火前,女人们纺麻织布,孩童们藏猫游戏,发情的女人去约会意中的情人。篝火引来了流浪的客人,这是一批以宣讲为职业的文化人。宣讲人中,有的宣讲远古时代的故事,有的宣讲人带来了“帝的赐福”。道书的宣讲人将村落人的心愿收集整理成“宣讲词”,再宣讲给村落人听,向村落人唱生育神歌。

  在另外的篝火前,正在进行歌舞*,歌舞*是更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是少男、少女喜欢的活动。少男、少女们用歌来呼唤异性的爱,用舞来展示身体美。

  夜深了,篝火熄了,人乏了。于是人们便结伴回到各自的村落去。那些宣讲人被当做客人,村落人为客人安排住宿。

  宣讲人是本书叫的名字,在道书中称作圣人。因为时代不同,还有一些名字。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确宣讲人的“身份”。宣讲人是人而不是神,他们要活着,他们的归宿在哪里?从第一个村落出现在黄河边到春秋几千年间,村落的宣讲就没有中断过。这是怎样的奇迹呵!原来,随着村落出现,村落人建起了祭祀场所,这祭祀场所叫做“祠”。若干年以后,在祠里有了专业的管理人和主持人,叫做巫。巫被派到村落扩大宣传,这就是道书和其它古书(如山海经)的宣讲人。宣讲人一代一代的传递,传递了几千年。这是一支为数众多的文化群。商以后巫祠衰落,巫宣讲人走向社会,成为了社会的职业说书人。氏族文化经由巫宣讲人,社会说书人接续下来。

  在春秋时,有宣讲道的群体,宣讲是一种职业,很类似后代的说书人,流浪艺人,古书道德经,论语,山海经,在成书以前,有过宣讲的阶段。历史书“战国策”中那些绘声绘色的人物,故事要比汉以后的“二十四史”精彩得多,是谁编出来的?是宣讲人。

  文化属于历史范畴,后代的文化是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表现为历史的过程。

  小结

  我们读过了两章道德经。这两章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序篇。这2章向我们打开了文字前社会生活的一个画面。篇中的我和圣人是一批职业宣讲人。宣讲人宣讲的吾言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古书道德经。我们又知道了道德经是职业宣讲人宣讲的底本。这对于我们解读道德经十分重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道德经解读(简本) 生育篇
道德经解读

  生育篇  3谷神  4孕育  5复命  6精与信  7孕妇之歌  

  8生育之光  9赤子  10母亲之歌  11生育之德

  我们中华民族从生育崇拜走过来,在古书道德经中留下了记录。我们的祖先对社会的认识从生育崇拜开始。

  3  谷神

  原文

  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尽。

  (注释):谷,喻女子生殖器。  牝,雌为牝。  根,根本。

  (大意):谷神,那是深远的生育之门。生育之门,便是万物的根本。万物便延续到今天。

  解读

  这一章是原书的第六章。

  谷神,就是生育神。玄牝,是说巨大的生殖器。这是谷神的形象(象征物)。到了千年以后的春秋时不再拜祭谷神,但是生育神的颂歌传唱下来。

  这一章经过了“修饰”,从*时代到穿衣服时代。但是,原始的崇拜保留下来,生育神仍然是生殖器的形象。人类的思维走过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就生育崇拜讲,那些泥塑的,陶制的,绘画的“谷”就是始族人的崇拜物。请读者想一想这生育神的时代。崇拜者向生殖器的象征物顶礼膜拜,这是怎样的时代?这是万年以来不晚于6千年前的始族时代。读者一定知道原始的距今万年的岩画。生育崇拜是原始岩画的重要主题。

  在今天,有“节”,母亲节,情人节,教师节,传统的节有“三大节”,“四大节”,民间有庙会,还有泼水节,歌节,等等。在商代和商代以前,巫祠是社会的文化机关,巫祠组织盛大的*。从这一篇想像,谷神节是盛大的*之一。

  在*上有隆重的歌舞表演,有演唱,有人表演的谷神形象,宣传生育崇拜。在商代和商代以前,没有城市,只有村落。在古河道,在黄河和渭河两岸,一望无际的平地,星星点点座落了始族人的村落。到了谷神节的日子,村落的人全部出动,参加*。*的篝火照亮天际,生育神的颂歌千里接传。(在渭河边的始族人崇拜娲。娲的原始形象据古书山海经是脐带。)

  据诗经,郑风,保留了“郊游”的习俗,每年的三月,男男女女来到溱水和洧水,尽情的欢愉。在“绝学无忧”章,说到“春登台”,谷神节*是春登台的重要的内容。

  因为上面的种种活动,保留下来谷神歌。  

  4 孕育

  原文

  这一章是原书的第十四章。

  十四 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继。

  (注释):视之不见,看不见。  听之不闻,听不到。  搏之不得,摸不着。  夷,希,微:这是对受精子宫的描绘。  诘,分辨。  皎,亮。  昧,昏暗。  名,说明,描述。  迎之……随之……,是说看不见,看不清楚。  执,依据。  御,用于,指导于。  道,在本文可以解释为生育崇拜。  道继,对道的继承,对生命的延续。

  (大意):它是什么?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要问为什么。这是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它的上面不见光亮,它的下面不显昏暗。对它不能说清楚,又恢复到无有。这个东西没有形状,没有影象,就叫它恍惚也好。站在前面吧,看不到头。跟随在后面吧,又看不到尾。这是个什么东西呢?告诉你吧,有天地的时候它就有了,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果你对它的来龙去脉想明白了,那么,你对道的觉悟也就明白了。

  解读

  这一章首先描绘生命在孕育中的状态,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词语:夷,希,微,不 皎,不昧,这些词语没有将母腹中的生命说清楚:不可致诘,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说孕育结束,母腹又归于无物。以下的部分说生命的道是:无状,无物,恍惚,来去无踪影。执古道,御今有,作者探索生育认识对于实际人生的意义,是说,因为有了生命的道方才实现了人口的生育。所以说,能知古始,是谓道继。也就是要崇拜生育神,这样才能繁育人口,氏族兴旺。

  这一章词语重复,可知由几个材料并合而成,孕育是古中华的重要社会思想。作者试图回答两个问题。1,关于生育的本质,生命的过程。2 ,生育与现实的关系。正如文中讲述,单从生育自身来探索,这两个问题都没有回答出来。

  什么时代探索孕育的奥秘?从19世纪以来,从生产探索社会关系;这是因为生产的经济基础的意义被发现出来。什么时代从生育探索社会关系?一定是生育关系为社会纽带的时代。那就是距今6千年以前的生育崇拜时代。

  5  复命

  原文

  这一章是原书的第十六章。

  十六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做,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做,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注释):至:来到。 虚极,这是对起源生命的描绘,生命的起源处。   守:观察,就是想象。  静笃:极静极静。  复,生命从有形到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叫作复。  根,万物的生命所在的位置,就是万物并作以前(或归其根以后)的位置。  静,是对归其根的描绘,虚极的状态。  复命,恢复到虚极。  常,对虚极的描绘,虚极的理想状态。类似说规律,本质。  明,对虚极的认识达到常的高度。  妄作,对虚极不认识,盲目。  凶,失败,危险。  容,意获得,得到。  以下,是对贵族王室的宣讲:(因为容就能够)从公到王,到天,到道,达到长久,一代一代传下去。

  (大意):虚,静,复……那是新生命的开始。

  解读

  这一章可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