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虚,静,复……那是新生命的开始。
解读
这一章可以说是孕育章的姊妹篇,都是对于生命本质的探索。但两者的角度不同,孕育章从母腹的角度考察,复命章从虚极的角度考察。
虚极在哪里?在有物混成的地方,在生命起源的地方。生命的周行叫做复(复命)。芸芸归根,根在虚极(归根曰静)。读者知道,从母腹角度(实地)考察尚不得结果,从不存在的虚极考察,自然是“妄做”。对虚极,领悟了叫做明,不领悟叫做凶 ,就看你的悟性了。最后几句,知道了常理叫做容,从“容”出发,沿着公,王,天,道达到“久”。这叫做“殁身不殆”。殁身不殆,是说死了等于没死,或者说人死了虚极仍然存在。
这一章说,公,王,天,道。将公,王提到首位,在生命周行一章说,人,地,天,道。将人提到了首位。排序的不同说明了时代的不同。公,王是周以后的词语。这是周以后在宣讲中加进去的词语。
本文提请读者注意,我们正处在商文化的氛围中。这一章从无形的生命到有形的生命,又回复到无形的生命,写了生命往复的过程。
虚极是客观存在,不是吗?道书叫作虚极,今天叫作生命的复制,生命的延续,生命的再生,本能的遗传等等。生命不但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而且克隆繁殖。总之,存在一个永恒不灭的东西。问题在于怎样认识,怎样解释。我们的祖先作了虚极复命的解释。
历来说佛,道一家,又说道教的祖师叫做老子,是老子留下的“道德经”。道教的“理论”出自道书中的“商文化”部分,就是说,道教渊源于生育崇拜。佛教的“轮回”与这一章的“虚极”同出一辙。说印度佛教传入后受到改造,就是指轮回这一部分。
在道德经书中,生命的有形部分在天地间,生命的无形部分是“虚极”。到了西汉,人死了,将灵魂送往西方,西方有“帝之下都”,有昆仑,有西王母。周人的祖先,秦人的祖先,当然也是西汉人的祖先,来自西方。死人的灵魂当然送到西方去。东汉以后,世界已经充满了生命,没有了空地。这样,道教和佛教就“挤”进了虚极,道教在虚极建设神仙世界,佛教在虚极建设地狱。活着的人害怕死了以后走错了路,进不了神仙世界反而掉进地狱,于是就昄依佛门。唯有“唯物论”探索虚极的剩余部分。
在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决定着世界面貌的根源。这个根源叫作“能”。我们也找到了认识能的方法。这个方法叫作辩证法。从这个角度,我们的祖先探索的根源叫作虚极。探索的方法是对生育的思索。从思索产生出来道哲学。后人将哲学的思索庸俗化走进了虚极轮回的误区。
6 精与信
原文
这一章是原书的第二十一章。
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以阅众甫。我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释):孔:宏大的。 容:内容,本质。 是从:一致。
惟道是从:德与道相一致。 道之为物:从无形的道到有形的物,指受精。 象:不说有物,说有象,是说看不分明。 精,信:指受精。 名:是说受精孕育。 不去:不改变。 众甫:众生。
(大意):生育(德)之源出于道。道是唯象无形的(恍惚),无形中有物,就是精。精传递道的信息。生育便由这精,信实现。从古到今,受精过程从不改变,这就有了众生。我怎么知道众生的来历呢?就是这样知道的。
解读
这一章讲了受精,在远古时受精,生育是很神圣的事情。古人发现了生育的奥秘,叫做受精(精,信)。在生育崇拜时期,不知道有多少个生育神被造出来。语言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在谷神章,只有生育之门。到精与信章,讲了受精。哲学化的生命周行章,换了名字:生命叫做道,生育叫做德。以上三章从母腹,虚极和受精三个角度探索生命的奥秘。这是哲学的探索,距离原始的生育崇拜已经很远了。
7 孕妇之歌
原文
这一章是原书的第十五章
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之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注释):士:这里是对孕妇的尊称。 强:勉强。 容:形容。
豫:怕冷的样子。 涉川:涉水。 犹:紧张。 俨:拘谨。 涣:放松。
敦:品格。 朴:玉。 谷:喻子宫。 浊:双关,就是羊水。 止,清,安,生:指生育过程。
(大意):自古以来有一种人,隐藏着深深的谜:她走路的样子,象是冬天里涉渡冰水,又象是害怕什么。心情紧张时象一位远方来客,心情放松时象消溶的冰雪。她怀着纯朴的玉。怀玉的地方空旷如谷又混浊不清。原来她是临盆的母亲,怀着待生的婴儿。
解读
请不要嘲笑氏族人对孕妇做这样神圣的描绘。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代也将嘲笑我们。怎么才能止浊徐清?怎么才能久安徐生?文中说,要不欲盈,只有空敝才能得到新生儿。敝而新成,是说道的一条哲理。
8 生育之光
原文
这一章是原书的第三十五章。
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注释):执大象:执,遵循,大象,指道,遵循道。 珥:食物。 过客:指婴儿。 道之出口:喻婴儿出生。
(大意):生育之神天下往,天下往,安平泰。用欢乐与美食将婴儿留下。生育之情平平常,淡乎其味常平平。(婴儿)没有什么好看,没有什么好说,没有什么好用(生育神呵,就留下婴儿吧)。
解读
这一章是在祝贺婴儿诞生时唱的歌,就象今天庆满月,过百天。收入道书时这一章删掉了庆祝的场面,经过了改写,成了现在的样子。如果恢复原貌,这一篇史诗的大意可能这样:先是颂扬生育神(的形象和功绩),接下来写生育神带着婴儿“天下往”,经过了一番交涉,留下了婴儿。婴儿出世了,*开始了。最后是对婴儿的祝福,祝福婴儿不足。
祝福婴儿不足,好奇怪呵!古时的王公自称孤,寡。在今天给孩子取名狗剩。古人说,弱者,道之用。这个中华人的古老习俗!
在生育神(书中上升为道)面前,我们是怎样的微弱渺小呵。神呵,在您的面前,我们就象孩子在母亲面前。
9 赤子
原文
这一章是原书的第五十五章
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喻赤子,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血旁)作,精之致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致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注释):德:生育。 含德:等于说生育质量。
(大意):赤子,那是生命的精华。对赤子,毒虫不螯,猛兽不攻击,鹰鸟不抓。他筋骨柔弱,紧握起小拳头。不知道雄,雌的事情却*生殖器。他终日号哭却声音不哑。
解读
这一章写赤子,词语完整,精彩描绘,但重心是对生命的讨论。知和曰常以下,一点是说多生育好(益生)。另一点是说,从赤子到壮,从壮到老,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不道),也就接近了死亡。
道德经81章大多从祭祀辞流传下来,因此留下了祭祀的痕迹。这一点很重要,不能忽略。这一章从“知和……”以下是对神的颂辞。“物壮则老”:这是对神说的话,是说,在神面前称大就是死亡。周春秋以后,进入哲学时代,神的颂辞隐没在哲理后面,转化为道的哲理。这个转化很自然。
10 母亲之歌
原文
这一章是原书的第三十四章
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道字应是河字,大河泛兮。恃之是食之,喂养,衣养。改动了两个词语,从歌颂母亲转成了歌颂道。 万物:指婴儿。 不辞:不推辞。 不有:不占有。 不为主:不自居。 无欲:没有要求。 名:叫做。 大:商语,含有永恒,长久的意思。
(大意):母亲伟大,母亲的乳汁像泛滥的大河。母亲伟大,母亲的衣养让万物恃之而生。母亲伟大,母亲的荣光蕴含在无欲中。母亲伟大,母亲这条河集合起中华的子孙。
解读
这一章可以这样说:
如果用母亲的乳汁来比喻道,那么,看到了母亲也就看到了道。母亲哺乳后代不辞劳苦,而道实现了万物人生。如果说,无所求叫做小,那么象道那样万物所归就叫做大。道象母亲一样的不自为大,又象母亲一样的实现了大。
从母亲的崇拜抽象为道的崇拜。
11 生育之德
原文
这一章是原书的第二十八章
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孩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惑,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释):朴:是一种玉,象征权力。 器:就是权力(的凭证)。 为官长:朴本来为巫祠所有。当圣人以朴为凭证的时候,他就是巫祠派向生产氏族的首领。 大制不割:巫祠的崇拜不中断。
解读
这一章继承诗经的风格,一章三段,反复咏唱,逐步深入,上升到朴的高度。为了新中国,有了一大批的英雄,可以称为历史英雄,希望读者不要忘记。这一章的诗中人为了她的理想,也是一位历史英雄,希望读者也不要忘记。
我不轻视雄性,我更看重雌性,象山间的溪流,生育之德常流不息。
我知道白,我看重黑,那是天下的定式,生育之德无止无休。
我希望荣,我看重辱,象光荣的谷神,生育之德,不殆的习俗。
这是祭祀时唱的颂神歌,就象宗教的赞美诗。颂神歌唱完了,接下来,主持祭祀的巫开始宣讲。巫(出示象征权力的玉)宣讲说:朴就是神的旨意。神派我到氏族来。我就是你们的官长。我将带领你们继续尊道贵德。
小 结
生育篇歌唱了母亲的生育,表达的思想叫做生育崇拜。世界民族都经历过生育崇拜。生育崇拜是古中华人的重要崇拜。今天人崇拜财神,古中华人就崇拜生育神(生命神)。生育歌唱了几千年,保留在道书中的这几章不过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
太行山曾是一道屏障,历史形成的华夏氏族,太行氏族并行发展。华夏氏族的生育崇拜从“肠”(见山海经)开始,发育出了著名的女娲神话。太行氏族的生育崇拜从“谷神”开始,春秋以后产生出“道哲学”。两支氏族表达了不同的文化。从道德经书中我们看到了两种文化的汇合。
到了商时,古汉语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再是屏障。公元前一千五百年以后,商衰落,周兴起。周人是华夏人的后代。周人接受了商文化,使用古汉语。但是,源于商文化的周文化没有打上商文化的标记。春秋以后,不再有商文化存在,好象商社会不过是僻远蛮荒的所在。正象商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标记,华夏文化也失去了自己的标记。华夏文化,商文化一古脑的融汇进了春秋文化。说到这里,读者大约意识到“春秋文化源远流长”这句话的份量了。
生育篇记载了生育崇拜。生育崇拜当然不能产生在周,春秋。细读这一篇就发现祭祀颂神歌的痕迹。如果,我们不能历史的认识,也就不能准确的解读道书。
道德经解读(简本) 抱一篇
道德经解读(简本)
抱一篇
12圣人抱一 13得一者 14不出户 15天长地久
生育崇拜有两个内容:母亲崇拜和父亲崇拜。母亲崇拜叫作谷神,父亲崇拜叫作一。上一篇解读了母亲崇拜,这一篇解读父亲崇拜。
我们中华民族的始族崇拜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崇拜至少有2位。一位是生育崇拜的女娲。女娲是一位母亲神,古人为女娲配了一位神话夫妻叫作伏羲。又一位是生殖崇拜的喾。喾就是一位父亲神。
在道德经书中怎样表达这2位崇拜神呢?书中有几段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道是生成一的那个混成物,也就是生命之源。第一步,从道到一,第二步,有了女人和男人,第三步,男人和女人生了孩子,孩子怎么生出来?负阴而抱阳。这里的一已经表达为抽象的精,受精。生命抽象为道。
再看下面一段话: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从一抽象出来的生命。从道的生命之源到万物的生命叫作生。孕育叫作德,孕育的过程叫作畜。生育了,物形成了。物相聚叫作势。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会。为什么尊道贵德?因为道和德起源了人类,组成了社会。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建和抱完成了受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