槌闪松缁帷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建和抱完成了受精:要不拔,不脱,子孙代代相传,祭祀不绝。
上面说了这么多话,绕了这么大的圈子。在社会的早期就开始对了对生殖和生育的崇拜,生殖的崇拜物是男性生殖器,生育的崇拜物是女性的生殖器。写成文字,男性的生殖器是“一”,女性的生殖器是“谷”。
道书中讲述了对一的崇拜。一崇拜是什么呢?书中说: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天下式,第一大事,根本大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也。”
清,有秩序,不混乱,宁的意思也相同。能够使天下有秩序,不混乱的一是个什么东西?灵,灵验,遂心愿。古时的神指动物,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是什么能够将动物管起来?谷,女性生殖器。能够使谷盈起来的一是什么,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万物就是生物,生物因为有一才能生。贞,占卜,指权力。侯王,商语,就是首领。在母系制时期,首领是女性。女首领因为一而产生。其致也,肯定。说这段话的人很自信:圣人抱一,母亲生育,这是天下式呵!
很明白了,一崇拜就是原始的生殖崇拜。一就是男性的生殖器,再明白不过了。
我们中华人同世界民族一样的走过了生殖崇拜的阶段。
生育崇拜是采集时代的“社会思想”,食物和生育是关系到氏族兴旺的两件大事。公元前4千年以后,自然的食物日渐枯竭,饥饿危机将始族人“逼”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始族人不得不转向人工生产求得生存。在饥饿时期,人口锐减,生育神女娲和伏羲创造出来,生殖神的喾创造出来,公元前3千年,生育崇拜达到了高峰。(公元前2500年,在山东出现了四座“古城”,标志商代开始,商氏族的人工生产获得成功。商代以后人工饲养发达,人工种植也开始了。)
如果不是读了道书,就不能知道在始族时代有过强烈的生育崇拜。在今天,拜财神,追明星。在始族时代,拜生育神。书中的“道”总是漂浮着生育神的影子,多生育叫作“德”。在皇帝时代宣传“三从四德”,在今天宣传社会公德,道书就宣传生育德。生育崇拜的内容保留在道书中。可知,生育崇拜是吾言的重要内容。
生育,差不多是动物行为,是生存和延续后代的第一个条件,极平常,当然甚易知,甚易行,但是,生育中包含的社会关系,社会认识,又是莫能知,莫能行:人类智慧的宇宙关系,道,从生育关系中发现出来。这就象生产劳动:生产劳动也是生存和延续后代的重要条件,也是极平常,甚易知,甚易行。但是,剩余价值从生产关系中发现出来,社会运动的根本的动力从生产关系中发现出来。
12 圣人抱一
原文
三十六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曲:缺。 枉:弯曲。 盈:满。 敝:旧。 天下式:定式,至理名言。 伐:夸耀。 矜:骄傲。 夫惟:因为。 故:所以。
(大意):不全就是全,不直就是直,不满就是满,不新就是新,不多就是多,多了反倒麻烦。怎么说呢?这就象圣人抱一一样,至理名言。(圣人)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圣人不争,没有人与圣人争。
解读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是这一章的中心句。什么意思?
“一”显然是一种崇拜。
“为天下式”,可知一崇拜表达了一个时期的社会思想。
“抱一”,可知,一崇拜即是生殖崇拜。“圣人抱一”,圣人是巫祠的自称,可知圣人即是一崇拜的具体形象。可知一崇拜早于帝崇拜和商崇拜。商崇拜不早于公元前2000年,那么,一崇拜是在距今6千年始族时期。大约经过了千年的时间,一崇拜逐渐为帝崇拜代替。一崇拜作为历史保留在道德经书中。
我们这样来解读圣人抱一,就不能不对圣人抱一所表达的社会形态作这样的想象:
母系制的始族村落普遍建立起来,群外的婚配习俗普遍形成。始族母亲到村落外寻找配偶。这个时期的吾言宣讲人便是配偶的对象,抱一的圣人。自称圣人的我“绝学无忧”“而贵食母”,甘愿“被褐怀玉”。表达了从动物人向社会人过渡时期和社会的早期才能出现的婚配形式。可知圣人抱一这种原始的“一夫多妻制”距离今天多么遥远,遥远得从我们的记忆里消失。
对于抱一的圣人,这一章作了形象的描绘“曲,枉,洼,敝,少”。“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怎样的一类人?这类人天下莫能与之不争。这类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但是宣讲人却高度评价:“明,彰,有功,长”。这是一批务实的“事业人”,肩负着兴旺子孙后代的重任。这批人被称作圣人。
13 得一者
原文
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也。天无以清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物无一生将恐灭。侯王无一贵高将恐厥。故,贵以溅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珞珞如玉。
(注释):“得”:得到,受到。 “清,宁”:指地貌的变动。地貌的变动地质学称作地热运动,火山,地震。古书称作有苗,祥。古人称作沧海桑田。这一章称作清和宁。 “神”:与今义不同,指对动物的崇拜,即动物神。 “灵”:指人与动物各有自己的领地,互不侵害。 “谷”:见前文,女性生殖器。 “盈”:充满,指孕育。 “万物”:生命,指人的生命。 “侯王”:侯和王是商代村落的两位首领,这里是对首领的通称。在商时代,氏族的首领叫做王和侯。据易经,“王假有命”,“利建侯”说的就是氏族首领。周以后,氏族首领称作“公”。 “为天下贞”:贞就是占卜,为村落的事情向一崇拜占卜。 “致”:一定的,绝对的。 “灭”:毁灭,人类毁灭。 “厥”:中断。 “贵,高”:指人生。 “溅,下”:指生殖崇拜。 “自谓”:自称。 “不穀”:是说不吃粮食的牲畜。 “数誉无誉,不欲如玉”:赞美古时候的首领不以荣誉自居象玉一样的品格。
(大意):在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受到一的保佑:保佑风调雨顺,保佑村落安宁,保佑不受野兽伤害,保佑母亲健康生育,保佑人口兴旺,首领的占卜吉祥。
解读
这一章从对一的颂扬开始,发表了以溅为本的时事评论。从这一章可知,古时候曾有过以溅为本的时代,但是,到了这一章的时代已经荡然无存,只留下自称孤,寡的痕迹。
“昔之”:这是一篇“历史评论”。
“一”崇拜:在道书以外没有见到记载。一管天,管地,管神,管谷(生育),管一切生物。下一句,侯王向一占卜。可见这一就是甲骨文的“帝”。“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对一和帝的解释,在今天看来是天,管天的神。可是在古时代,思维没有这么抽象。那么,就是生育神。女娲也是一位兼管天地的生育神。到了商代,因为氏族文化融合,商人已经接受了女娲神。一崇拜早于生育神,在一个氏族中心不可能出现两个崇拜主神。
14 不出户
原文
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事,不窥牖yo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注释):牖:窗。 天道:与天下事,天下式意思相同。
解读
“不出户知天下事,不窥牖见天道”:读这两句很象是劝学的话,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下面两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大象了。再往下读,“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大不象了。
这一章将一崇拜拟人为圣人,为圣人塑造了一的品格。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解读。在千年的流传中,这一章的一崇拜的内容逐渐失解受到改造。后人理解为不出门而安居守土,整理成为一条古训。
15 天长地久
原文
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天长地久:这是一句俗语。 不自生:万物,包括人和动物,都是自生的,天地不自生。 是以:因此。 圣人(巫祠)无私:私是人工生产产生的收获和积累。巫祠不事生产,所以无私。私又指子孙后代。
(大意):天地是长久的。因为天地不象人这样一代一代生出来,所以长久。同样的道理,巫祠的巫并不是在巫祠生出来,(不象氏族人那样一代一代的传),是后生,是外生,所以,巫祠也是长久的。
氏族是从事生产的,有积累,所以有私。巫祠不从事生产,所以无私。氏族将私当作祭祀送到巫祠来,所以,无私就是有私。
这一篇其实是双关,因此也可以说,圣人出身于氏族人而站在氏族人的前面,不在氏族中却受到氏族的崇拜。为什么呢?因为圣人代表一崇拜。它没有子孙,全部的氏族又都是它的子孙。
解读:
这一章的圣人以天地比喻,象天地那样的不自生,显然是个崇拜,是对巫祠的形象化。
对于圣人的两个解释:生产关系的解释和一崇拜的解释。哪一个解释接近作者的本意?显然是一崇拜的解释。一崇拜只存在于母系制,随着母系制向父系制转变,一崇拜就结束了。一崇拜结束早,不象生育的延续,但是,与生育崇拜一样,一崇拜是始族时代的中心思想,影响深远,流传广泛,经过改造记录在道德经书中。 。 想看书来
道德经解读(简本) 巫祠篇
道德经解读
巫祠篇 16圣人无常心 17天之道 18圣人不积 19天下 20重为轻根
21天下有始 22治大国
公元前4千年以后,主持祭祀和宣讲的巫从始族村落独立出来,巫祠时代开始。对于巫祠的首领书中称作圣人。我们已经知道了吾言宣讲,谷崇拜,一崇拜,相信对巫祠和圣人已经不陌生。
16 圣人无常心
原文
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i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圣人:指巫祠首领。 常心:与百姓心相对,指巫祠(生育崇拜)思想。 无常心:超越常心。 百姓心:指生产氏族,即村落,部落。 善:从巫祠的角度,村落对巫祠的信仰程度。信的意思也相同。 德:可以理解为巫祠的……。 天下指村落,部落。 圣人在天下:是说巫祠首领兼任生产氏族的首领。 浑:操心受累。
(大意):圣人不同于通常的人(氏族首领)。他对待百姓一视同仁,无论你拥戴他还是不拥戴,都一样。圣人为百姓操心受累。百姓倾听他的教诲。圣人将百姓当作孩子。
解读
这一章成书较晚,象德,善,信这些生育崇拜用语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内容是:在生产氏族的幼年时期,巫祠的派出人员巫担任氏族的首领,氏族的大事小情向巫祠请示。这是一篇从村落角度对巫祠的颂词。
圣人是个“历史崇拜”,历史崇拜是“心中的歌”,无法“考证”出来。历史崇拜的“五帝”因史记而传世,尧舜禹因古尚书而传世,文,武,周公因东周以后的诗经而传世。圣人崇拜记载在道德经中。圣人的业绩在“太上”时代。在太上时代,生产氏族方才兴起。大约公元前2千年以后,生产氏族成长自立,逐渐取代了“圣人”对氏族的管理。从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转变在这个时期。随着婚姻制度的转变,一崇拜也结束了。太上时代是古人可能知道的最早的历史时间,被春秋人记录在道德经中。其实传说的三皇五帝即是圣人的业绩。本文探索一崇拜,春秋人记录了那么早的历史,却忘记了一崇拜,在今天,应用“科学”来解读。历史向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不哭不笑的玩笑。
春秋人怎么知道圣人?有关圣人的资料依据于祭祀辞。在始族时代,“成千上万个氏族林立”,主持祭祀的人,后人有记载,叫做“巫”。这巫就是文中的圣人。主持祭祀的巫宣讲一崇拜。“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出了巫与一崇拜的关系。我们解读的道德经来源于祭祀辞。在81章的文字中,许多篇是对于巫祠的颂词,祭祀辞的闪光依稀隐现。
17 天之道
原文
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释):“天之道”:天即巫祠,道意职责。 犹張弓与:就象开弓射箭那样。 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巫的宣讲,对巫祠的颂词。作为社会的理想,春秋以后大发展,叫作大同。 人之道:与巫祠相对的氏族村落。人之道描绘了这样的事实,始族村落的收获和积累属于氏族所有,不再向巫祠奉献。
有余,不足:似指占有土地的生产氏族和依附氏族。
(大意):巫祠关怀百姓就象开弓射箭那样,高了放矮些,低了举高些:对百姓中有余的拿出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