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人要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企业管人要典-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七层:企业家境界修炼,包括追求的升华、人格魅力的培养、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领导风格的优化、企业家超凡能力在企业中的延伸等。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多关注治国施政、重农轻商,但对当今的企业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日本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去实施西方管理科学的典型。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可以以概括为: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和法治。

  (1)顺道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管子&;#8226;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子&;#8226;山国轨》)。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对于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史记&;#8226;货殖列传》)。

  (2)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8226;尧曰》)。西汉贾谊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人以德使”(《管子&;#8226;五辅、枢言篇》)。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得贤人,国无不安广……失贤人,国无不危”(《吕氏春秋&;#8226;求人》)。诸葛亮总结汉的历史经验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晏子春秋》则把对人才“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视为国家的“三不祥”,其害无穷。

  (3)人和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8226;学而》)。《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8226;形势》)。

  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只有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管子》提出“无私者容众”,要求君主切不可有“独举”、“约束”、“结纽”这些宗派行为(《管子》五辅、法法等篇)。

  (4)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守信,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8226;尧曰》)。他对弟子注重“四教:文、行、忠、信”(《论语&;#8226;述而》)。《管子》十分强调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人们只能被欺骗一次,第二次就不信你了。“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管子&;#8226;形势》)。守信是进财之道。

  (5)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8226;卫灵公》)。《吕氏春秋&;#8226;任地篇》说,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的效果。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及至近代,一再出现机器兴邦说。如郑观应主张维护民族独立要靠“商战”,商战必赖机器,机器生产“工省价廉”、“精巧绝伦”。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孙中山实业救国的核心是技术革命,实现现代化。

  (6)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控”原则。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时控”就是办事要注意时间(时机)和地点等客观条件。“事以时举”,“动静”、“开阖”、“取予”,“必因于时也,时而动,不时而静”(《管子&;#8226;宙合》)。韩非说:“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事异则备变”。他以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诫治理国家者不可是“守株之类也”。

  (7)对策

  “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8226;高祖本纪》)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管子&;#8226;霸言》)。治国必须有预见性,备患于无形,";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无形也";(《管子&;#8226;牧民》)。范蠡认为经商要有预见性,经商和打仗一样,“知斗则修备”,要善于“时断”和“智断”,比如要预测年景变化的规律,推知粮食供求变化趋势,及时决断收购和发售。他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原则,要观察市场物价变动,按“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规律,采取“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购销决策(《史记&;#8226;货殖列传》)。

  (8)节俭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节用思想源于孔子和墨子,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8226;述而》)。墨子说:“其财用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墨子&;#8226;节用上》)。在治生方面,节俭则是企业家致富的要素。司马迁说:“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史记&;#8226;货殖列传》)。

  (9)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韩非在论证法治优于人治时,举传说中舜的例子,舜事必躬亲,亲自解决民间的田界纠纷和捕鱼纠纷,花了三年时间纠正三个错误。韩非说这个办法不可取,“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如果制定法规公之于众,违者以法纠正,治理国家就方便了。他还主张法应有公开性和平等性,即实行“明法”、“一法”原则。“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使全国皆知;“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各级政府官员不能游离法外,“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子&;#8226;有度》)。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HR)一词由“管理学之父”彼得&;#8226;德鲁克(Peter )于1954年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

  从宏观的、统计的角度考察,人力资源是指全部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而劳动力资源则是人力资源中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总和。我国现行的劳动年龄为男子16~60岁、女子16~55岁。               

  从微观的、使用的角度考察,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附于劳动者身上的综合素质(知识、能力、道德、勤奋、心理和身体)的总和。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的总和。

  与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的个性特征包括:

  (1)再生性:人口、劳动力、劳动能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再生产;

  (2)时代性: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文化等)从整体上影响和制约着人力资源的成长过程和素质;

  (3)能动性:能够主动配合开发和管理,或进行自我开发、自我管理,主导、支配其它资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4)时效性:储而不用就会错过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

  (5)消耗性:闲置的人力资源仍然要消耗其它资源以维持生存;

  (6)持续性:可以持续开发,不断充电,即“学到老、活到老”;

  (7)流动性:可以在岗位、单位、地区、国家之间流动;

  (8)共用性:一个人可以同时从事多个岗位或单位的工作。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才资源】
“人才”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8226;小雅》注中说:“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当时使用最多的人才概念是“贤”与“能”。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人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人才资源是具有特殊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

  国家人事部从统计的角度提出,专门人才包括中专以上学历的人,以及具有技术员或相当于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人。一般将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人的,和副高以上职称的人,视为高级人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是行为主体为了增加其拥有的人力资本而进行的投资活动。

  1、人力资本投资的类型

  (1)基础型投资:为了提高人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而进行的投资,这三项素质是创造价值的基础,投资方式主要有学校教育、企业技能培训、医疗保健等;

  (2)开发型投资:为了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勤奋素质、心理素质而进行的投资,这三项素质是创造价值的保障;知识、能力和身体这三项素质是否转化为价值、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价值,取决于道德、勤奋和心理素质水平。投资方式主要有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心理测试与训练等;

  (3)转移型投资:基础性投资和开发型投资的结果是个体人力资本增值,而转移型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并不引起个体人力资本的增值,而是改变人力资本的使用空间或使用主体,也就是为了引进人才和防止人才流失而进行的投资。投资方式主要有收集人才信息、招聘、选拔、激励性的绩效考评和薪酬方案、职业生涯设计、感情投资(沟通、关心和爱护等)、各种形式的激励、处理冗员等。

  2、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1)投资超前与收益滞后:即先有投入,后有产出,而且中间的时间差往往很长,所以,特别需要有长期的战略眼光;

  (2)产出无形:人力资本的产出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依附于人体中的无形价值,看不见摸不着;

  (3)以社会活动形式表现出来:投资行为不表现为直接的生产活动,而往往表现为以并行于生产过程的社会活动形式,如教育活动、培训活动、工作中的指导活动等;

  (4)个人意愿性:人是否接受投资,是否决定对自己投资,取决于人的个人意愿;

  (5)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人力资本投资是持续一生的过程,即终身学习、“学到老才能活到老”,但可以分阶段进行。

【人力资本产权】
人力资本是依附于人的身体,具有可投资性和增殖性的价值存量。人力资本产权是指对依附于人体之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能力、道德、勤奋、心理和健康等综合素质进行占有、支配、处置和获得的权利。

  根据现代经济法则,人力资本产权应该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或某种形式的交换)来获得,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产权归人力资本投资者所有。

  从本质上说,人力资本产权实质上也是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包含着投资、使用和收益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关系。人力资本产权作为一种经济权利,与物质资本产权一样,参与社会的生产过程、分配过程和消费过程;它还是一种资产归属关系,而这种资产关系及其实现却由于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以下独特性质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