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着阳光下肆无忌惮的大笑和叫喊, 我感叹来世砸锅卖铁也要来耶鲁接受本科教育。 当然, 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勤奋, 砸了锅、 卖了铁也来不了耶鲁。
年轻的耶鲁人学得投入, 玩得更尽兴。 所有的活动最强调的都是快乐 (FUN!): 疯狂的快乐, 温馨的快乐, 神秘的快乐, 发泄的快乐……我们以前在国内的课外活动很强调教育意义, 这固然好, 但有时也会太一本正经。 在耶鲁, 学生是主人, 也是学校的衣食父母, 学校的筹款基金都靠这些未来的 “财神爷” 大笔一挥, 支票上就多几个零。 所以, 只要不是太出格的活动, 要玩就玩吧。
对本科生而言, 最容易被定义为出格的大概就是饮酒。 这个年纪的孩子心中的“火焰” 是越煽越猛, 日后这些叛逆的岁月在耶鲁回忆录里就是一篇琼浆玉液的斗争史。
我采访一位耶鲁的老教授时, 问他最欣赏耶鲁本科生的什么特质?他毫不犹豫地吐出一个词 “有创意”。 这些创意渗透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问问题要有创意, 回答问题要有创意, 作业、 考试、 论文、 游戏……就算想办法偷偷喝酒, 也要有创意。
每年初夏之际, 老校园的草地上都搭建舞台, 准备一场音乐会。 不是正儿八经的古典音乐, 多数是激情呐喊的摇滚, 邀请的对象由学生社团决定, 一般都是学生群体里有威望的乐队。 我在的那年被耶鲁 “宠幸” 的是Sister Hazel。 来之前就有女性专栏记者在耶鲁每日新闻上评论这次挑选者品味之低, 对该乐队的到来表示不满, 因为他们的某些歌词对女性有不尊重的地方。 但他们最终还是顺利地在耶鲁开唱, 还友好地带来几千件印有乐队名字的汗衫。 这次活动是期末考试之前最后的一次集体大狂欢, 目的就是发泄为准备考试而积累的压力, 主题是尽兴。 通往老校园的各个门口都有校警检查证件和是否携带酒精。 男孩子们配合活动主题, 轻装上阵, 光着膀子, 穿着沙滩裤出来闹, 飞飞碟、 扔沙包之类的游戏很热门。 我坐在草地上看他们嬉戏, 心想当年复旦的学子只有在毕业前, 月黑风高, 借酒壮胆才敢这么“坦白” 地光着身子出来遛遛。 想着酒还真闻到了一股酒味, 只见白花花的膀子搭在了我肩上, 两个一二年级的白人男孩过来和我搭讪, 问我喜欢什么音乐, 住在哪儿。 他们满嘴酒气, 我很好奇地问酒从哪儿弄的, 俩人瞄了一眼手上的雪碧罐, 得意地笑了。 原来他们把酒装在空的雪碧罐子里躲过了校警的检查。 这场活动一般都不会那么简单地就曲终人散, 还有不少 “夜晚的故事” 上演。 男孩们会在傍晚时分头主动出击, 寻找故事的女主角。 可惜我身旁的孩子们看走了眼, 碰上我这个已婚、 无趣、 唠唠叨叨的“老大姐”, 没一会儿就晃悠到别处去找乐子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Ms。 “新港大全”(2)
耶鲁建筑古老的墙壁因吸收了一代代耶鲁人的气息而显得厚重。 疯狂过后, 温馨的场面还原了精英们本该有的贵族气质, 赤膊上阵的摇滚青年也温润了起来。 秋天的午后, 阳光格外的耀眼, 热闹的笑声、 讨论声、 歌声和着不远处Harkness Tower的钟声在校园的角落里沸腾。 烤面包的味道和苹果的清香从人群里窜出来, 大家正在庆祝秋天的收获。 这是一年一度的“收获节”, 免费向学生奉送这个季节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 熟透的苹果、 热腾腾的苹果汁、 面包……充满温情的磁场辐射着整个校园。 新英格兰地区最有特色的采苹果也是这个季节的亮点, 各个学院都会组织大家去耶鲁附近的果园, 进去一边摘一边吃, 吃够了再采些回去。 研究生院也组织这样的活动, 不少人拖家带口, 让远在外地、 甚至身处异国的人一下子都有了家的感觉。 耶鲁是高贵的, 但并不冷漠。 在活动中总是让你不经意地感到其实自己和周围的人、 周围的自然可以融洽地相处。
多元文化更是耶鲁活动的一大特色。 一份校方的数据表 (fact sheet) 很直观地反映了耶鲁学生群体的多元化。 本科生中有9%的国际学生, 硕士中为25%, 而博士中高达31%, 就美国本土学生而言, 他们的种族也不单一。 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多样的群体在相对集中的空间里, 能碰撞出许多火花。 偶尔也会有不协调, 但主色调是丰富的、 融洽的。 本科生各自的学院里活动也不少, “土耳其文化节”、 “区域艺术展”、 “民族服装表演” ……本族裔的学生通常会担当宣传自己文化的任务。 此外, 外国学生的 “娘家” ——耶鲁国际学生学者中心——更是多元文化的集中地。 那是个可爱的地方, 它不仅关心耶鲁的学生学者, 还关心他们的家人甚至朋友。 这个机构一部分功能和中国大学的外事处类似, 帮助学生处理护照签证等各类事宜, 但它却没有办事机构的麻木冷漠。 相反, 中心里的工作人员是整个学校里对外国人最热情友好的, 并且是最善于沟通的。 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所以和不同的人沟通、 搞活动都各有所长。 我每天上完课回家的时候都经过此中心, 总能透过玻璃看见一群群不同种族的人一起讨论、 学习。 他们组织的活动主题多样: 帮助外国学生尽快适应美国学习生活的, 关于美国文化的, 如何学习英语的, 介绍各种文化风俗的……我觉得这些活动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精心策划, 只要有主题和一个善于调节气氛的引导者, 然后就能很随意、 放松地让大家贡献想法, 活动的收获往往会出乎意料。
随意, 是耶鲁活动的另一大特色。 我第一次参加中心主任和研究生活动负责人的会议, 被几个在场上爬来爬去、 还时不时咿呀两声的小孩吓坏了。 大人的讨论常被孩子的吵闹打断, 这种情况孩子的父母怎么一点都不尴尬?怎么不请那两个家长把孩子带出去?主任还时不时地跟孩子逗趣, 说:“汤马斯先生 (那个2岁的小男孩), 你发表意见的时候怎么把脚举起来了?” (他躺在地上踢来踢去)
每个美国节日, 中心都会组织活动和大家一起庆祝, 当天的讨论也是关于这个节日的背景和历史。 每年还有一个中心特有的节日, 它属于世界文化的节日——World cultural festival。 这是中心每年准备时间最长、 最大型的活动。 每个国家的志愿者那天都会在老校园里摆摊, “炫耀” 自己民族的文化。 有非洲的根雕、 中国的纸扇、 东南亚的编制艺术…… 草地中央还搭建了舞台, 表演各国的民族舞。 尽管学生们的水平都比较业余, 但没人觉得这样上台会“丢脸”, 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弘扬文化的“高尚” 笑容。 我也很有兴致地在舞台上表演了中国民族舞。 异域音乐响起的时候, 人们的想象力被调动起来, 随着舞姿和服饰来到那个遥远神秘的东方国度, 时间和空间在一片掌声中消融。
在全球化的今天, 耶鲁站在三百多年的“城堡” 上远眺, 美国的历史不长, 文化积淀不深, 但他们想让全世界优秀的文化都在这里交融, 这种气魄注定会让一个古老的校园焕发青春。 在耶鲁, 还有一些民间的非营利机构为这种交融努力, 组织校内以及校外的活动。 雅礼协会 (Yale…China Association) 和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帮助耶鲁学生到中国贫困地区教授英语, 资助部分中国的医务人员来耶鲁学习。 我很喜欢他们不张扬的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 在耶鲁期间, 我和雅礼协会一起合办了我先生的个人书法展。 我们从国内带了很多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 再利用废弃的枯枝、 藤条、 树根、 水缸、 石子等来呼应中国书法线条的古朴, 通过空间的分割和饰物的组合衬托出抽象黑白色块背后的意蕴。 展览还配合中国书法历史的讲解, 进行现场书法展示。 没想到身在异国, 我们还能在雅礼的会客厅里渲染出浓浓的中国古典韵味, 与耶鲁人交流中国艺术。 后来展出的作品全部义卖, 所有的收益都捐赠给雅礼协会在安徽修宁的教育项目。 如今想起来, 这是我在耶鲁参与组织的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
很多耶鲁的教授都建议中国学生来美国要 “走出去”。 在美国不是已经走出国土了吗?但这只是地理上的概念。 从文化上来说, 很多人一直都走不出去, 也不愿意走出去。 耶鲁是世界的耶鲁, 它所集聚的多元文化是很多国内的大学一时还做不到的。 在这个缤纷的大环境里抛弃偏见, 敞开心扉去体验更多的文化, 接受更大的差异, 是任何书本里和在世界任何一个教室里都学不到的。
耶鲁是高贵的, 但并不冷漠。 在活动中总是让你不经意地感到其实自己和周围的人、 周围的自然可以融洽地相处。
在全球化的今天, 耶鲁站在三百多年的“城堡” 上远眺, 美国的历史不长, 文化积淀不深, 但他们想让全世界优秀的文化都在这里交融, 这种气魄注定会让一个古老的校园焕发青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文热(1)
牟岭: 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专业中文项目负责人, 耶鲁社区中文学校校长。 1994年至今教了14年中文, 见证了美国中文教学的发展。 早年, 他在中国通过疯狂背诵灵格风英语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六年英语本科、 硕士的专业训练, 让他对外语学习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来美国以后在康奈尔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博士, 后加盟耶鲁改行教中文。 他把自己学习英语的成功经验运用在中文教学中, 让耶鲁的中文项目突飞猛进, 耶鲁学生也从中受益, 水平明显超越在哈佛等美国其他名校学习中文的同辈。
曹: 中国媒体一直在宣传美国的 “中文热”, 报道全世界有上千万人在学中文。 你对美国的中文教学最了解, 你觉得到底有多热?
牟: 具体的数据我还真不知道, 但我去中国开会的时候外办说有3000万美国人在学中文, 我表示怀疑和吃惊。 但确实能感觉到中文在美国热起来了。 我们耶鲁中文项目原来只有五六位老师, 现在发展到15位, 而且还要扩张。 在耶鲁, 第一外语是西班牙语, 有800多学生, 法语第二, 中文第三, 但马上要超过法语了。
曹: 美国的媒体报道说已经有27 个州的大中小学开始学习中文, 全美2400个高中将考虑教授中文。 美国希望2015年有5%的高中生学中文, 你对这个趋势怎么看?
牟: 我知道的开中文专业的大学都是比较好的大学, 但规模不算很大。 学中文的中小学都在一些比较大的州, 像加州比较多, 其他地方主要是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要开中文课很难找到老师, 因为必须要有美国教师执照的人才能在公立学校教书, 美国现在还缺两三千名中文老师。
曹: 看来中文老师的需求量还是挺大的。 美国的中文老师主要通过哪些渠道寻找?中国媒体报道美国的 “中文热”, 似乎让人觉得对外汉语的工作很吃香, 中国人来美国教中文容易吗?
牟: 美国的中文老师既有从中国引进的, 也有在本地培养的。 从中国来的老师, 主要是国家外办搞的志愿者项目。 他们在美国都要疯了, 待在美国的乡下, 住在美国人家里, 除了上课, 和外面沟通太少, 钱也很少。 很多人觉得来美国的机会很好, 可以练习英语, 但我觉得强烈的思乡情绪会使他们更想和人说中文。 上次开会在这里碰到一个教中文的志愿者, 激动地缠着我说话, 不停地说中文。
曹:(大笑) 可这是很光荣的事啊! 在中国, 这个项目很热门, 而且竞争激烈, 只有那些中英文都很好的人才能抢到。 我爸有个同事今年被选中来美国, 周围的人都很羡慕他。 你觉得其他中国人来美国教中文机会多吗?
牟: 是很光荣, 一个月还行, 一年太长, 太折磨人了。 热门是因为大家想来美国体验一下。 其他来美国教中文的机会不多, 必须有美国学校的邀请才有可能来。 美国有些大学从他们和中国合作搞的中文培训项目中挑选特别好的老师, 来美国教一年。 但对于在美国的中国人来说, 如果自己学的专业不好找工作, 教中文也是条路。 现在美国的情况是, 凡是能在中国做的工作都不景气, 比如制药、 电脑和一些其他制造业, 但像医生、 老师这类工作还是很好找的。
曹: 耶鲁的中文项目是用助教的, 他们都是在耶鲁的中国留学生, 这个需求大吗?这份助教的工作能为他们带来多大经济上的帮助?
牟: 只有耶鲁用助教, 其他大学中文系都用不起。 需求不是很大, 机会主要给予那些没有奖学金的中国学生。 每星期10个小时, 主要是跟学生说说中文, 每个学期付5000美金, 解决生活费是没问题的。
曹: 耶鲁现在学中文的群体大概是怎样的?他们学中文的目的是什么?
牟: 以前70%的是华裔, 现在70%的是非华裔。 学生学中文的目的和美国国家重视中文的目的不一样, 都是出于个人的考虑。 比如可以跟中国做生意, 中国现在的市场太大了, 会中文在美国好找工作。 我一个朋友的老公, 法学院的, 一毕业就有三个offer; 这三个offer都与中文有关。 他深切感受到会中文的优势。 华裔学中文有寻根的目的在里面, 学好中文可以去中国读书, 看看爷爷奶奶待过的地方。 那些学生作文里经常写很后悔小时候爸###自己学中文的时候没好好学, 他们很想跟爷爷奶奶聊天。
中文热(2)
曹: 你觉得这些学中文的亚裔孩子怎么看自己的身份?
牟: 他们是美国人, 但他们也意识到自己是和白人不一样的美国人。 黄皮肤、 黑头发, 你英文讲得再地道, 和白人还是不一样, 白人也不会把你看成是与他们一样的美国人, 所以有很多在美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