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共产党是那样的神圣、伟大,党员是那么的令人向往和高不可攀。那时最常见的一句口号让我终身难忘,“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母爱无私
今天是母亲节。我对中国人崇拜洋节是反感的,但是对于给母亲设一个节,我以为非常好,非常应该和必要,不管是源自西方还是哪里。
每个人都有母亲,是母亲教你学说话,抚育你成长,告诉你做人的道理。可能对于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非母亲莫属了。
母爱是无私的,崇高的,单向的。一个人对于母亲的回馈永远不及给予子女的更多。母亲给予子女的,是不需要也没有想到回馈的。
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谁,母亲。也许她没有多少文化,也许她喜欢唠叨,也许她是农民、工人、甚至于是清洁工人等,但是她必定将最美好的东西给予了自己的子女,她也对自己的子女寄予了期望。
当你累了的时候,当你厌烦了的时候,当你想倾诉的时候,当你落寞的时候,总有一个人等着你,母亲。
对于母亲,我们可以说工作忙,压力大,等等等等,尽管母亲不会说什么,她心里想的肯定是希望子女多回家看看。那么,我们有多少应酬不可以推辞;拿出用于子女时间的十分之一;想想看看自己的母亲;哪怕是打个电话。(2006…05…14 08:29:15)。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人
要说世界上最温馨的两个字,我以为非“母亲”莫属,如果非要再换两个字,那只能是“妈妈”。
要说世界上最无私的那个人,那一定是“妈妈”。是妈妈把孩子抚养成人,教给你如何做人。这个世界上可以为了你付出一切的人,第一个肯定是“妈妈”。不管她工作好坏,不管她是否有工作,不管她是否有收入,不管她的容貌和气质,不管她身体好坏,为了孩子她可以付出一切。
要说世界上你可能最容易忘记的人,那可能是“妈妈”。因为妈妈从来不需要你的回报。你可能用最大的能力去养家糊口,用全身心去工作,你必须关心、留意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妈妈不会报怨你的冷落。
要说世界上最坚强的那个人,那是“母亲”。为了孩子,母亲可以忍受一切苦难和生活的艰辛。
要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也一定是“妈妈”。
我的母亲是一位地道的家庭妇女。在母亲的教导下,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中国农民口口相传的颇有哲学意味的人生哲学,树立了最质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母亲的辛劳下,我从小学至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所有的学业,参加了工作,从农村步入城市的生活。在母亲的关注下,我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伴随着母亲的叮嘱,我的工作和事业一步步发展前进,不管顺境、逆境,不管是辉煌还是遭受挫折。顺境时是母亲的叮咛使我不敢放松和放纵,遭受挫折时是母亲给我鼓劲打气。无论何时,母亲永远是我最忠实的听众,最正确的导师。
母亲节,可能母亲并不知道这个节日。我没有给母亲送任何礼物,甚至没有打个电话。但是我知道,母亲知道她的儿子是惦记着她的。
祝福母亲健康、快乐!
我和别人比明天
一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的时候了,每一位参加过高考的人恐怕都对高考有深刻的记忆。我高考的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一上大学,就有了城市户口、成了城里人,就意味着有了一份工作、成了公家人。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在那个时候体现的尤其明显(当然现在依然存在),考上考不上大学关系一生的命运。尽管如此,但是我并没有感觉有多大的压力,因为在我们所在的学校,能考上大学的是极少数,所以三天过去感觉很轻松。而不象现在,家长、学校、社会给考生很大的压力。
记得我参加高考时,由学校老师组织统一到县城(现在改成市了)考试,住在一个便宜的旅社。家长当然不会陪同了,一是农忙,二是怕增加开支,三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用人陪,何况有学校的老师组织。我第一次进县城,是高考前的体检,高考是第二次进城。因此,三天时间里,除了参加高考外,我非常兴奋地欣赏着城里人的生活。后来,我进了省城读书,又到南方学习了几年,乃至参加工作后,回去看到那个已改为市的县城,不仅小,而且显得很落后。这么多年,县城改为市,肯定在城市建设等方面有所发展,改变更多的恐怕是自己的眼界和眼光。
最深刻的记忆不是考试,而是知道高考成绩的时候。当时也没有手机短信,我是从一个同学口中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的。这位同学是看了老师从县教育局手抄回来的成绩单知道的,他也上了分数线,非常兴奋,然后奔走相告。我了解了其他同学的成绩,毕竟考上的是少数,有些平时很用功的同学成绩不理想,很为他们惋惜。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很有鲤鱼跳龙门、范进中举的感觉。父母亲也很高兴,对着前来祝贺的左邻右舍,散发着香烟,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记忆深刻的印象是乡亲们的夸奖,夸我从小到大如何学习,甚至是玩耍也不同于一般孩子,还夸我们祖上积德等等。这些纯朴的语言是我几十年来听到的最多的夸奖。经过了这么多年,我的亲戚大都离开了原先生活居住的农村,来到城市生活。近些年来我只是前年出差路过回老家农村看了一次。农村的落后和贫穷依旧,只是留守村里种地的人多数是老弱病残,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去了。
高考当年,与我对比明显的,是和我从小玩耍,小学、初中、高中一起学习的一个同学。他落榜了,当时我们喜欢用名落孙山这个词。自己本身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还要承受乡亲们的奚落,包括他的父母都感觉很难抬起头来。当然在那个一考定终身的年代,人的命运完全改变了。我的那位落榜同学后来又补习了几年,但成绩都不理想,后来经人介绍做过保安,做过小学代课老师,下过煤窑,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再后来就没有联系了。我大学刚毕业时,住在城里单位分的房子,接待过这位同学。当时我也手头拮据,不舍得下饭馆,就是电炒锅煮了点挂面,临走时还给他拿了100元钱(我当时月工资的近三分之一)。
记得上高中时,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题目是《2000年回母校》,我的理想是当记者,起码当时认为那是一个很高尚且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同学们的理想五花八门,但没有人的理想是当农民。我的那篇作文写得好,作为范文,老师还在课堂上念过。理想归理想,我虽然没有作了记者,但在城市里参加了工作,成了家,还成为了许多人羡慕的国家干部。可是我的同学们当中,有许多人还是农民,当然有的离开了农村成为了城市里的农民工。
还有一首歌,叫“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当时很流行。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有过很多的憧憬,想象着自己若干年后的样子。时过境迁,恐怕没有几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是当年的理想。
现在,感慨最多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今非昔比,现在的农村孩子即使考上了大学,又有多少家庭能承受的起高昂的学费;即使勉强大学毕业,又有多少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庆幸我生长在那个年代,庆幸我通过了高考,高考改变了我的生活。
二
诚然,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身上,难免留有许多农民的痕迹,包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尤其是思想观念上的东西,还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很难改变。这些东西,从小就深深地烙印在骨子里了。正如北方人的直率与豁达、南方人的婉约与缜密。环境确可以影响人的性格。有人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一定角度讲是对的,农村出来的人身上缺少一种城里人特有的自信与洒脱,更多的是一些自卑和不安,适应能力普遍不强。光宗耀祖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不因地位和身份的变化而改变,而且年龄逾长观念逾甚。
不容否认的是;在农村出来的孩子身上;还有一种顽强向上的意志品质和朴素的人生哲学。与城市长大的人相比,农村出来的人更能吃苦,更能付出,更能承受生活中的苦难。为人处世更多的体现是朴实和真诚。这些东西在其成长的少年时代,就已在农民口口相传的具有哲学意味的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中形成。因为肯干事,加上能干事、能干成事,少了城里人身上的浮躁,多了农民身上的固执坚韧,少了商人身上的投机和取巧,所以不难理解有许多农村出来的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回到高考的话题,中国农民世代耕作,最崇尚的是读书人,所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结论。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农民摆脱农村唯一的出路是通过政府组织的考试,过去叫秀才、进士、举人,当代就是参加高考。过去中个功名,就能衣食无忧,个别的还能出仕做官,所以才有衣锦还乡的故事。中国恢复高考三十年,有许多农村出身的孩子通过上大学,改变了生活,成为国家栋梁。
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人就有向往城市生活的愿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越来越大,使农村人更加向往城市生活。加上身份管理的相对宽松,这就使中国农民放弃了几千年来固守的土地,而大量涌向城市。尽管生活在城市的底层,付出着更多的辛苦,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但毕竟过上了比农村更好的生活。这就更为加强了中国农民小富即安的观念,使许多的农村孩子放弃了学习乃至通过上大学改变生活。这是农村孩子现在上不了大学的一个原因。
上学成本的增加,使农村孩子没有完成学业的经济支撑,助学贷款的杯水车薪远不能解决上学费用。许多孩子因交不起学习费用,不能完成九年制的“义务教育”。更不用说参加高考。勉强上完高中考上大学的孩子,许多也因学费问题而辍学。“决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这只能是一句口号。不然,为什么有家长因孩子考上大学而自杀。这是农村孩子现在上不了大学的又一个原因。
农村教育的落后,使农村孩子得不到和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这在小学就已存在。农村的许多教师连起码的工资都拿不到,又哪来的精力来教育学生。城乡的差别,让农村根本无法拥有优秀的师资。勉强完成中学学业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学习成绩远不在一个层次上,尽管他们可能付出更多的精力。当然也不乏个别优秀分子,那是极少数。这是农村孩子现在上不了大学的再一个原因。
高校的无序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让大多数大学生和家长无法适应。负巨债完成学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农村孩子就承爱了更多的压力。哪怕是国家助学贷款也得偿还,找不上工作或者是低于民工的工资,使他们根本无法还债。近日,呼和浩特两所高校两名大学生自杀,这就是社会给予他们的压力使其无法承载所致。这是农村孩子现在不不大学的重要原因。
在高校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今天,在高校毛入学率持续提升的今天,农村孩子就读大学的比例有多少,我没有看到这样的统计。相比扩招前,恐怕不会有太多的增加。长此以往,大学恐怕会变成有钱人的大学、城里人的大学。
以上,并非对城里人或农村人的歧视,只是一些感受。尽管流露出的观念里还保留着重重的小农意识。
三
的确,农村出来的孩子,缺少许多方面的知识,尽管许多人通过高考参加了工作甚至已为成功人士。比如普通话说不好,这是所有农村出身的人共同的问题。不管是出生在东北,还是在西部,南方人尤其明显。与生俱来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人的发音。加上后天的矫正不够,多数人的声音里还残留着乡音。尽管有许多人拼命学习,有所长进,但仍很难矫正所有的发音,有的矫枉过正,变成了南腔北调。即便有普通话说得非常好的,也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这对于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讲,尤其是北方城市的孩子们,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再如,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也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落后。在农村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伯伯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这些老教师大都为“民转正”,大半辈子都在基层教书,由于历史和基层的条件,他们大多原始学历较低,知识体系比较陈旧。在城市学校里开设的许多课程,在农村学校是见不到的,抑或是大打折扣的。记得我的小学校里唯一的乐器是一台手风琴,一位生长在农村的教师既教语文、数学,也教“英、音、体、美”等课程,有人戏称为“全能老师”。老师都不知五线谱为何物,教唱的歌曲也是五音不全,学生焉能学好。学校里唯一的体育设施就是在一棵枯树上订了块废木头做成的破栏的篮球架,足球、乒乓球等是在上中学才见到的东西。其他的诸如画画之类的课程更从无涉及。当然我不能责怪我的老师和学校以及政府,当地当时的条件就只能是那样。当然,现在好象也没有多少改观。唯一的优势课程是自然课,不用老师教,学生自然识得五谷,懂得耕作。
还有就是人际交往的东西,甚至于一些礼节性的东西,农村成长的孩子是不懂的,至少在城里人看来是这样。许多人后来加入了城市的生活,改变了许多,但骨子里农民终究是农民。我不隐晦我的观点。正如毛泽东抽烟时的丝丝作响等,作为国家领导人都没法改变,事实上这样并不优雅和有风度。“昔孟母,择邻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尤其是在婴儿、儿童和少年时形成的习惯。
有许多东西,通过学习可以改变,通过新的环境的影响也可以改变。基于上文所说的情况,现在恐怕很多农村孩子没有上大学的机会,更没有了向城里人学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