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削弱纵横家的气焰,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时至今日,放眼社会,有那么一些人,只知道盲目地追求虚荣,唯利是图,轻忽道德,不知廉耻为何物,不知什么是真价值,什么叫真伟大。孟子这番话该有相当的醒世作用才是。
        (十)
  陈臻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②兼金③一百④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⑤,行者必以赆⑥,辞⑦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⑧,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⑨’,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⑩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公孙丑》下·三)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孟子卷·论行为(9)
      章旨
  孟子说明君子辞受取予,皆以合于义为依归。
        注释
  ①陈臻孟子弟子。
  ②馈音kuì,赠送。
  ③兼金上等金,价格是普通金的一倍。周代谓铜为金,并非今日的黄金。
  ④一百一百镒。古代以一镒为一金,一镒二十两。
  ⑤将有远行孟子当时将离开宋国去梁国。
  ⑥赆音jìn,赠送远行者的礼金。
  ⑦辞说辞。
  ⑧戒心戒备之心。当时有人欲加害孟子,孟子心中有所戒备。
  ⑨为兵馈之为购置兵备而赠送给你。
  ⑩未有处没有接收赠礼的理由。处,地方,此指合理的名义。
  货之以金钱收买我。之,代词。
        析论
  孟子认为君子在辞受取予之间,一定要坚守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合于义才取,不合义则勿取”。君子修身处世均以礼义为根本,财货只是帮助生活的工具,如果迫切需要别人馈赠,又能合于义,那样就可以接受馈赠,这也是孟子会在宋国、薛国接受馈赠的原因。但如果生活无虞,加上不合于义,却接受别人的馈赠,便是以财货为贵了,这样的话,就和唯利是图的人没什么两样了,这也是孟子不接受齐王馈赠的主因。
  如果以财货为贵,一旦财货与道德相冲突时,便容易弃道德而就财货。弃道德则无所不为,就财货则唯利是图。近来社会经常可见诸如不当利益输送、违法政治献金、政商利益勾结等等新闻,这就是不合于义的取予。君子于辞受取予之际,应该要有坚持合于义的风骨,要有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洒落胸怀,唯有如此才能坦荡自在,至大至刚,不为财货所役,不被人收买。
        (十一)
  禹、稷当平世①,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②。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③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④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离娄》下·二九)
        章旨
  孟子说明圣贤遭遇,或有所异,但用行舍藏之心,无有不同,皆合于义而已。
        注释
  ①平世平治之世。
  ②同道指同有圣贤之道。
  ③易地互换立场。
  ④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形容匆匆忙忙的样子。被,同“披”。缨,帽带。
        析论
  禹、稷处于平治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孟子认为他们行事虽有不同,却执守相同的仁义,超然富贵功名之外,不被外物牵绊,故并称为贤者。
  而我们经常犯的毛病却是:处下位时,不以仁义修身,不好好充实自己,等待机会,反而一天到晚牢骚满腹,大叹怀才不遇。处上位时,却又不以仁义治世,不能超然于富贵功名之外,而失去兼善天下的雄心与气魄。人的际遇各有不同,或遇平治,或逢乱世,或得圣王,或遭昏君,或遇机缘,或逢困厄,但无论处在何种境况,贤者必能永远坚守仁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因所处而制宜。这正是孟子听说“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的道理。也就是说,若是能执守仁义、便能随时随地合乎中道,无人而不自得,坦然以应世。
        (十二)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①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离娄》下·二三)
  

孟子卷·论行为(10)
      章旨
  孟子教导世人权衡两可的方法,以免过犹不及之失。
        注释
  ①伤败坏,伤害。
        析论
  财货人人想要,但要取之有道,如子贡之善于货殖,人家只称之为能,怎会说他是贪?但若强取豪夺,贪得无厌,便欠廉洁,如冉求帮季氏聚敛,孔子便唾弃他,以为不够资格做他的学生。
  给人好处,是仁者,如晏婴;但若只为收买人心,如田常损公益以市民恩,便不是真正的施惠,所以历史家也揭发了他篡齐的阴谋。
  敢于牺牲,惟义是从,当死则死,这是真勇气,此所以太史公作《刺客列传》;但若横冲直撞,耍横斗狠,如市井上的小流氓,那便连勇都不是,纯是莽撞罢了。
  其实孟子对陈臻质疑孟子在齐、在宋、在薛,对诸侯的临别赠金,接受与否态度不一致时,强调君子不可以被货赂,而取与不取之间自有其原则(《公孙丑》下·三),此事自可引作孟子取与不取的范例。
  生命与道义,就如鱼与熊掌,两者都可爱,但若两者不可得兼时,孟子宁愿舍生而取义(《告子》上·一○)。由此可知孟子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了解得非常清楚,可以生则生,可以死则死。合乎道义则生,不合乎道义则死,真是正气凛然,慷慨极了。
  至于给予,孟子虽然没有明说,孔子倒有一些事例在。他责怪微生高乞醯予人为不诚实、为掠美(《论语·公冶长》),已是一例。又强调不应该以德报怨(《论语·宪问》)。说明恩德不应不问情况地滥施,这又是不当妄与的佳例。
  其实面对两可之际,究竟如何取舍,本是世人常有的困惑;而今孟子为人指示迷津:他直就人之贪欲提出告诫,提醒人们要廉洁自持;就妄施小惠提出警告,要人切勿坏了德惠的真正价值;或就莽撞却被当作勇气的事实耳提面命,要人注意其中的分际。要人不仅注意眼前,也能注意影响;不仅注重声名,也能注意实质。孟子提出的反省,让人汗颜;揭示的原则,让人茅塞顿开。
  至于孟子为什么提出这段说辞呢?(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毛奇龄《圣门释非录》曾经试作猜测,他说:“此必战国之世,豪侠之习胜,多轻施结客,若四豪之类;刺客轻生,若荆、聂之类,故孟子为当时戒耳。”以为这是孟子专为针对豪侠气习而发的言论,所论未必真确,可以留供参考。
        问题与讨论
  1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试问耻的对象是什么呢?
  2孟子为什么要言拒杨、墨?世人对孟子这举动有何误解?孟子对自己的行动又有怎样的自信呢?
  3禹、稷与颜回的生活环境、地位背景差别很大,但孔、孟对他们都一致推崇,孟子且说他们“同道”,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孟子卷·论教育(1)
孟子的教育思想,乃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认为教育之道,应重潜移默化,使其自动自发,扩充善性,自然成德,所谓“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告子》下·二)除了自动自发,还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绝不能“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更不能“一曝十寒”,如此才能日进有功,终底于成。此为孟子教育思想中基本之概念,故本大类首列“自动自发”。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目标,还得确立标准,好比射箭,“必至于彀”;好比大匠教人,“必以规矩”,如此教育才能获得成效。孟子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成圣成贤,而教学的最高标准,是“求其自得”。因为惟其自得,研究学问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日积月累,臻于圣贤的境界,故列“确立标准”居于次。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由此可知,环境教育对人的气质变化,影响甚深。孟子以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告子》上·七)即是由于环境影响所致。不过,孟子也认为好环境固然重要,但是困逆的环境,有时反而能砥砺人,使其奋发;安乐的环境,则往往会令人颓靡不振,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的兴衰存亡,亦复如是,可知环境教育影响之深远,故列“环境移人”次之于末。
        一、自动自发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师法孔子,聚徒讲学,阐扬圣道,影响深远。他对于教学方法和为学之道体会得相当深刻,在《孟子》一书中,有关教学的言论,丰富而精辟;许多见解,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还是至理名言,可以给世人无穷的启迪。本单元首列“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章,阐述君子教人的各种方式,这些方式,都是针对学习者的自动自发而施教。次列“教亦多术矣”章为第二章,探讨“不屑之教诲”这种较为特殊的教法,是要学者能自反自省。至于“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章,(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以及“山径之蹊间”章,则列为第三章、第四章,以说明为学必须专心致志,持恒不懈,才可有成的道理。末列“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章,以见为学之道还应自动改过迁善,拜受善言,与人为善。其实“闻过则喜”即是舍己;“闻善则拜”,即是从人。舍己、从人,圣贤之学也不过此二事而已,即所谓感化、私淑,亦皆出之于自动自发。
        (一)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①,有成德②者,有达财③者,有答问④者,有私淑艾⑤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四○)
        章旨
  孟子说明君子教人的五种方式。
        注释
  ①有如时雨化之者君子教性的方法,有像及时的雨水滋润化育草木的情形。时雨,及时的雨。
  ②成德顺着学生本有的德性加以裁成。
  ③达财就着学生本有的才质加以指点,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达,通达。财,材也。
  ④答问针对所问的问题加以答复指导。
  ⑤私淑艾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淑,善也。艾,音yì,治也。
          析论
  教学是艺术,必须因材施教,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导学生。施教的对象和情境不同,教学方法也要随时随地加以调整,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顺着自己的性向,或研习道术,或发展技艺,而各得其所,各有所成。
  对于资赋优异、自动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教导就像适时的雨水滋润化育草木,只要稍加指点,当下就能领会。例如《论语》记载孔子称赞颜渊:“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颜渊的领悟力本来就很高,又能勤勉力学,不断精进,因此对于孔子所传授的学问都能心领神会,进而有所阐发。孔子教导颜渊,已经达到“时雨化之”的境界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孟子卷·论教育(2)
有些学生的德性,自我修为已有相当成就,只是还不知道如何扩而充之,老师只要从旁稍加启导,使学生原有的美德高度发挥,形成完美的人格。这就是“成德”之教。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向,不同的材质。对于某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老师在教学时,也要各随不同的性向和材质,因材施教,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充分自我实现。这就是“达财”之教。
  当然学生有了疑问,请教老师,老师也要针对问题的繁简难易,给予适当的解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是“答问”之教。
  由于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或者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古昔圣哲,或者大师级的学者,不能亲炙,无法当面请益,那就只能掇取他们的善言、懿行来修养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私淑艾”了。孟子仰慕孔子的学问和人格,可是却较孔子晚生百年,不及躬聆圣教。但是孟子受教于子思的门人,透过传世的文献,自力精研孔子之学并发扬光大,成为弘扬孔子学说的功臣,泽被生民。这就是“私淑艾”的学术传承。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今天有幸接受春风化雨、成德、达财之教,固当覃思力学,充实自我,以期达己达人。但是对于人类文化史上的圣贤,不能亲炙,那也可以效法孟子的“私淑艾”,进而阐扬他们的学问和智慧,成为一个具有大气魄、大智慧的读书人。
       (二)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①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一六)
          章旨
  孟子指出“不屑之教诲”,使其自省自反,也是一种教导人的方法。
          注释
  ①不屑之教诲轻视其人,而不加以教诲。屑,洁。不屑,谓不以为洁而轻之拒之,表示轻视之意。
          析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