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家事与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胡适家事与情事-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1918年6月),揭露现实社会男盗女娼、赃官污官政治,要像易卜生写实主义那样写家庭社会如此黑暗腐败,觉得家庭社会不得不维新革命。
  ——译易卜生戏剧《娜拉?第三幕》(《新青年》同期)。
  ——《答任叔永书》(《新青年》5卷2号,1918年7月),再次强调要用白话文写诗作文。
  ——《美国的妇人》(《新青年》5卷3号,1918年9月,原是在北京女师大的演讲),说若能用美国妇女的“自主”精神来补助中国姐妹的“依赖”、“贤妻良母”的观念,可使中国女界有一点“新鲜空气”。有了“自主”的男女,自然产生良善的社会。
  ——《论〈新青年〉之主张》(《新青年》5卷4号,1918年10月),该文是胡适与陈独秀联名复易宗夔函,指出创造新文学,对旧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新文学乃欲叫于春啼于秋者,安得不取而代之。
  ——《我对于丧礼的改革》(《新青年》6卷6号,1919年11月)。胡适慈母1918年11月23日病逝。返乡奔丧前,撰成并印刷了讣贴,行文中革除诸如“不孝子××等罪孽深重”、“孤哀子××泣血稽颡(叩首)”等封建陋俗、虚伪套语,直白云(按,原讣贴为直书)——
  先母冯太夫人于中华民国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病殁于安徽绩溪上川本宅。
  敬此讣闻
  胡觉  谨告
  适
  这份讣贴与在《新青年》上公开了,无疑是对封建丧礼改革的一个示范。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5卷4号,1918年9月),说文学乃人类生活状态的记载,人类生活随时代变迁,故文学也随时代变,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中国戏剧若能采用西洋戏剧最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才有改良进步的希望。
  ——《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6卷2号,1919年2月),表述他的“社会的不朽论”人生观。无穷的“小我”一代传一代,积成“大我”。“小我”是会消灭的,“大我”是永远不朽的。胡适到1930年写的《我的信仰》,则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不朽论”。
  1920年有一件载入中国文化教育史册的大事,就是1919年11月,由胡适执笔并与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周作人、刘复等联名向###递交议案,提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翌年2月,###批颁了这个议案。从此,中国官方和学校教育便正式使用现代标点符号。胡适处心积虑倡导白话文,又结一硕果。
  1920年3月,他的处女白话诗集《尝试集》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发行了。两年内卖出了一万册,又一次创下胡适书的奇迹。这本实验白话诗集是中国现代诗集之肇始,堪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高峰。《尝试集》应是胡适“诗国革命”,尝试新诗一个阶段的总结。对于作者,这本诗集中包含胡适为之探索、为之挨骂、为之不屈、为之实验与尝试的历程,也多少有点辛酸滋味,诚如他在4版自序(1922年)中所说——
  现在新诗的讨论时期,渐渐的过去了……新诗的作者也渐渐的加多了。有几位少年诗人的创作,大胆的解放,充满者新鲜的意味,使我一头高兴,一头又很惭愧。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冲锋临阵的除《新青年》外,还有一支生力军,那就是北大学生运动领袖傅斯年、罗家伦的《新潮》杂志。傅斯年是“五四”天安门###游行的总指挥、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主角,罗家伦是《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执笔者,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他们的周围聚集了一群时代精英:康白情、徐彦之、江敬熙、顾颉刚、江绍原、王星拱、俞平伯。周作人、孙伏园、叶绍钧也加入《新潮》同人队伍。胡适被聘为《新潮》的顾问、指导。协助这本更为大胆泼辣的刊物,同时他的“不干政”信条也被《新潮》动摇。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兔子年轮”中最年轻一只(3)
无疑,胡适被学生们奉为“五四”精神领袖,但是1919年5月4日,胡适不在北京,而在上海迎伴来华讲学的恩师杜威。5月4日,他在蒋梦麟家从来访的记者那里获知了北京学生“五四”大###、大游行的消息。5月7日,他在上海参加国民大游行,从西门走到大东门,走得大汗淋漓,把内外衣都浸湿了。就在这天,他与蒋梦麟去拜谒孙中山先生。护法不成,被南北军阀夹击而避居上海的孙先生正在撰著《建国方略》,就向他俩谈了自己“行易知难”的哲理。
  5月底他回到北京后,忙于为杜威演讲做翻译。6月12日,他与陈独秀、高一涵两位安徽老乡在城南新世界游乐场喝茶时,陈独秀趁机在茶室散发传单,(传单中六条的英译,是胡适应陈独秀要求做的),胡高离去后,陈又发传单,遭拘捕。此后,《每周评论》由李大钊、胡适编辑。胡适在这本刊物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著文,批评胡适。胡适接续“二论”、“三论”、“四论”反批评,因此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五四新文化阵线分野就此产生。用现今学者的话来说,胡适“以倡导白话文和文学改良而声誉鹊起”,但“由于他挑起“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公开###,声誉一落千丈”(王子野)。
  世纪老翁、国学大师梁漱溟比胡适小一岁,相差两个月时间到北大任教,是同时代的学人。梁氏在1987年(95岁)时谈话说,“胡适先生功劳很大,提倡语文体,促进新文化运动,这是他的功劳。”“他最早开始用白话文写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刍议》八项主张,提倡用语文体,这是开放性的。从前一讲学问,写文章,都用文言文,他打破了这一点,这是他的功劳。当时很多人表示反对,其中有两个知名人物,一个是林琴南,再一个是章士钊。但不久,使用白话文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了。”梁氏同时也指出,“胡适为人有个弱点,就是怕共产党”。
  胡适在北京挥舞新文化运动“德先生”、“赛先生”两大纛的同时在钟鼓寺胡同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家。1919年3月16日,胡适的第一个儿子呱呱坠地,给胡适夫妇的无爱婚姻带来了天然的纽带,他们兴奋喜悦的同时,立刻联想到了已故老太太盼望抱孙子未遂(只差了4个月)之深情,于是胡适给这个儿子取名祖望,又名思祖(后行名祖望)。胡适给儿辈取名,与他三位胞兄、诸宗兄弟截然不同,彻底舍弃宗族辈次排名传统,再一次体现他的反封建精神。胡适犹硝烟中钻出来的勇士,斗情未酣,把反封建礼教的精神甚至渗透到他的家庭细胞中去了——看,他在长子祖望身上做文章了:“将来你长大时,/ 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这首题名为《我的儿子》的白话诗,发表在1919年8月3日出刊的《每周评论》第33号,曾一度收入《尝试集》(四版时删除)。胡适是名人,如此“非孝”的诗公诸于世,自然引来了非议。一个叫汪长禄的人致信胡适,责问他为何“一定要把‘孝’字驱逐出境”!胡适把这封信,连同自己的回信《再论〈我的儿子〉》一起发表在越二期的《每周评论》(第35期)上。答复目的,借此廓清“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非,抨击这种腐朽不堪的封建伦理观念。
  我的意思以为“一个堂堂的人”决不致于做打爹骂娘的事,决不致于对他父母毫无感情。
  但我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假如我染着花柳病,生下儿子又聋又瞎,终身残废,他应该爱敬我吗?……又假如我卖国主义,做一国一世的大罪人,他应该爱敬我吗?
  1920——1921年,是胡适身心过度浸沉于“整理国故”的年度:在他支持、协助下,汪原放现代标点《水浒传》、《儒林外史》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面世了;附有胡适作序《红楼梦考证》(1921年3月初稿,11月改定稿)的《红楼梦》也由“亚东”出版了,是此,升起了“新红学”的一轮红日。中国传统白话文学登入中国古典文学大堂,应了胡适“盖白话之可为小说之利器,已经施、曹诸人实地证明”之预言,因此这三部古典小说名著经现代白话文手段整理出版,也就是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里程碑的树立。就在这一红火年头,胡太太继续喜气洋洋地“弄璋弄瓦”。1920年8月16日生下个女儿;1921年挺着肚子随丈夫到火车站送别杜威先生后,年底又生下个儿子(12月7日)。如此,胡适身为“五口之家”的主儿了。他婉约地给女儿取名“素斐”,寄托他对知己女友莎菲(陈衡哲)之不忘情。他给次子取名思杜,顾名思义,是怀念他的恩师杜威。胡适是教授,是演说家,是智慧学者,是“德先生”、“赛先生”的旗手,胡适也是性情中人。
   。。

“兔子年轮”中最年轻一只(4)
恰在这时,胡适在红火的新文化运动轰隆中抽身南下,来到水漾温润的缠绵之乡,在桃红柳绿的西湖之滨,演出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婚外恋活剧。
  

伴娘,脉脉含情的眼波(1)
主角之一,曹诚英,一位小胡适11岁的“五四”新女性。而舞台,则起自1916年岁末上庄村,胡适与江冬秀拜堂的胡家大厅。
  曹诚英(1902——1973)是与上庄村仅一水之隔的七都旺川村一位徽商富家的小姐,字珮声,小名丽娟、单娟。祖辈几代都在武汉经营茶叶、字画、文房四宝生意,十分富有。父亲曹云斋有她的时候已经70岁,在她两岁时过世。她婴幼时在外婆家乡奶娘家里生活,备受外婆、奶娘两家宠爱,养成她一副叛逆的追求自我的性格。5岁时回到曹家,虽然给她送进私塾进学,但她发现“在家里绝无爱抚、温暖、同情,而是经常受威严申斥、冷淡、讽刺”。因为她是一个“犯冲”的女孩,从此她便与家庭格格不入,且我行我素。只有当7里外余村的汪静之来到时,她与汪(同岁)、侄女儿(汪的未婚妻),一起嬉戏,青梅竹马,才给童年带来一丝阳光。幸好她在外读书的二哥曹诚克十分理解她,特别呵护她,每次回家,就带给她“片刻温暖”。及至她13岁时,被带去武昌大哥家,与嫂、侄一起在家庭教师指导下读书,涉猎经史典籍及小说诗词,在国学上打了点基础,陶冶了情性。但不幸的是尚在母亲怀她的时候,曾与邻村(宅坦)胡家指腹为婚,及她长到16岁,便与该家公子胡冠英完婚。这在皖南这个封闭社会里是极为普遍的。但曹诚英就是曹诚英,婚前一年(1916年),在胡适与江冬秀的婚礼上,做伴娘的曹诚英已默默爱上了这位风度翩翩、才气横溢的新郎      哥。
  曹诚英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成熟早,很懂得分寸,坚定己见。据20世纪90年代初,硕果仅存的“湖畔诗社”九旬诗翁汪静之说,“曹珮声是我的第一个恋人。我和她是从小在一块长大的”。他的“指腹为婚”的未婚妻是曹诚英大哥大嫂的女儿,后来这个姑娘在12岁时死去了,而汪还是常到曹家去玩,“到15岁时我就懂事了,很喜欢她,就写了一诗给她,表示爱她的意思。她看了我的诗,说:‘你发疯了!我是你长辈呢,是你的姑姑。这样的诗我不要,还给你!’后来我还写了两首诗给她,她都还给我了。但她同我两人一直都是很好的,我们从来没有发生过冲突。”就在这年,她被胡适母亲冯氏选中,作为4个少女之一,做她儿子、媳妇婚礼的伴娘。说来胡曹两家还沾亲带故,胡适的三嫂恰好是曹诚英的胞姐。因此他俩是姻亲表兄妹。婚仪堂上,新郎表哥一表堂堂,他的气度,他的学问,他的举手投足,都一一摄入娟表妹眸中,潜入心房。从此曹诚英对胡适的爱似潜流一样隐伏了下来。然而胡适归国不久,从世界大都会纽约到古都北京,又从十里洋场上海滩,到封闭寂寞的古山村上庄,芸芸众生,他并没注意到那个小姑娘,那一束束脉脉含情的眼波。
  翌年,1917年,16岁的曹诚英与胡冠英结婚了。这当然是包办婚姻。曹诚英婚后,心境悲怆,郁结在胸,酿成当时极为可怕的肺结核。她的二哥曹诚克时留学美国,无法劝阻这门亲事,但理解处于困境的妹妹,托了南洋路矿学校同学帮助,于1920年使她到了杭州,就读浙江女子师范学校。翌年,她丈夫胡冠英与汪静之等绩溪人也来到杭州,就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曹诚英在杭州读书,天地宽了,得以发挥她爱自由爱文学的天性。她继续大大方方地与汪静之来往,一个又一个地给汪介绍女友,一起游西湖,从湖滨到三潭印月,再到刘庄,再到西泠印社、孤山,一共介绍了8个!汪由此产生了著名的诗集《蕙的风》。为此,汪静之对胡适外孙程法德先生和绩溪县政协原副主席颜振吾先生——此二公均是笔者的朋友——动情地说:“我出名主要是写爱情诗写出来的。所以我说我一生的幸运都是曹珮声给我的。”她因此也参加一师学生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柔石、魏金枝等组织的“晨光文学社”活动。曹诚英“是属于那种不很漂亮,但有迷人魅力的女人”(汪静之语),是一位相当活跃的新女性。也就在这一年(1921年),胡冠英母因为曹诚英一直未能怀孕,无法接续香火,让儿子娶了二房。本来就是不融洽的家长包办的结合,再经杭州“五四”新文化新风的熏陶,终于导致这场封建礼教婚姻的结束——1923年,曹诚英与胡冠英离婚了。当时她的情绪坏极了,她的一首残词恰是此际心境的写照:“镇日闭柴扉,不许闲人到,跣足蓬头任自由。”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伴娘,脉脉含情的眼波(2)
冥冥中似有神灵在牵引,就在这个时候,胡适来到了杭州。
  胡适已经被一个权威光圈罩住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