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二帝国,英国继续在世界上扩张势力,但没有采用过去那种尽量占领殖民地土地的方法,而是以保卫全球贸易路线为目的,控制战略要地,如南非、斯里兰卡、马耳他等。对已有的其他殖民地,如加拿大、印度,则改变统治策略,强调更加灵活、温和的治理方式,同时努力建设这些殖民地,促进殖民地自身的发展。结果,说法语的加拿大魁北克和英国人只占少数的印度,都长期留在英帝国内。
英帝国虽然和其他帝国同样使用“帝国”这个名词,但含义大不相同。那些单纯凭借暴力手段称霸,蛮横地掠夺他人的帝国,不但如过眼云烟般很快消失,而且在被统治者心中还留下了残暴可憎的记忆。而英帝国,以自由贸易立身,以传播现代化的统治体系为手段,不但成就了帝国的伟业,而且,把英国的语言、文化、政治传统、政治制度传播到了全世界。至今,英国仍因此而受益。
客观地说,世界也因此而受益。
美国禁酒运动
禁酒令本意是要修正社会道德,让人们更加纯洁,结果却成了犯罪的制造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禁酒令正在把美国变成犯罪帝国。
你和几个朋友一起在饭馆吃饭。兴致很高,打算喝点儿酒。服务员拿来啤酒和白酒。你和你的朋友们开怀畅饮,兴致越发高昂……
这种场面现在司空见惯。但在20世纪的美国,曾经有14年的时间,上述行为是违法的。一旦被执法部门抓获,当事人最高可能被罚款1000美元并蹲上半年监狱。什么地方犯法了?在公共场所饮酒犯法。当时,美国的禁酒令明确规定:凡是制造、售卖及运输酒精含量超过以上的饮料均属违法。自己在家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就属违法。
禁酒的意识在美国可谓源远流长。早期移民,离开欧洲,远渡重洋,来到陌生荒凉的北美大陆,许多是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这些人在宗教上非常虔诚,被称为“清教徒”。清教徒比一般基督徒更重视宗教戒律,更强调严格的自我约束。他们认为,喝酒是放纵和享乐,他们对酒一直怀有深深的警惕。清教徒的影响深入美国社会,美国民间一直有着自发的禁酒运动。
当代中国(35)
到了19世纪,禁酒运动发展到了高峰。这个时期也是美国社会改革和妇女运动快速发展的时期。妇女是推动禁酒立法的重要力量。许多妇女痛恨丈夫酗酒,进而痛恨所有造酒、卖酒的行为。她们认为酒破坏了家庭,呼吁国家立法禁酒。
19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地方开始使用法律手段约束喝酒者。1846年,缅因州首先通过了官方禁酒令,其他一些州效仿。禁酒运动开始官方立法阶段。进入20世纪以后,立法禁酒的潮流渐成气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正式参战。为了节约谷物,确保战时全国的粮食供应,美国政府颁布了临时性的禁酒措施。主张禁酒的人们抓住机会,竭力让这种临时性立法永久化。他们取得了成功。在这些人的游说和压力下,一战结束后,美国国会不但没有取消临时禁酒措施,反而在1919年通过了宪法第18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禁止在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一切领土内酿造、出售和运送作为饮料的致醉酒类;禁止此类酒类输入或输出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一切领土。”
禁酒令得到了众多欢呼之声。1920年1月17日0时,禁酒令正式生效。妇女纷纷出动捣毁啤酒馆,其间,发生了不少流血事件。著名美国经济学家费雪(Irving Fisher,著有里程碑式的经济学著作《利息理论》,清晰阐述了利息的原理)是热烈拥护禁酒的人之一。他对立法禁酒做了最积极和最“科学”的论证,先后一共写了三本书支持宪法第18修正案,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论述酒精的危害。
但人们也看到,在禁酒法案生效前一天,路上的运酒车络绎不绝。许多人都忙着在法律生效以前把酒运回家里,以便以后享用。到了晚上,几乎万人空巷。大家都聚在家里或其他公众场合举行最后一次合法酒会。一位参议员在晚餐会的一句话受到其他人的热烈赞同:“这个晚上是美国人的个人自由被剥夺的前夜。”
虽然严厉实施了禁酒令,但美国社会并没有像那些主张禁酒的人希望的那样,从此和酒精告别。相反,许多人始终抵制禁酒令。他们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对抗法律,想尽各种办法依然酿酒、卖酒、买酒和喝酒。政府可以管制市场,但并不能管制人们的欲望。人类饮酒已经有好几千年——也许上万年的历史了。酒的历史可能和人类文明史一样长。饮酒作为一种嗜好,是非常难以彻底消除的。
更重要的是,法律盲目地与人类的久远嗜好对立,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引起了强烈的负面效果。
首先,禁酒令催生出一个新的行业——私酒酿造和销售业。不能从合法途径买到酒,但人们又想喝酒,自然就会有人铤而走险,出来弥补市场的空白。禁酒令执行得越严厉,贩卖私酒的利润越高。这种暴利促使私酒贩子千方百计地运输和贩卖酒类:有的人把汽车的中间掏空,用来装酒;有人用婴儿车来偷运葡萄酒与白兰地。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影片《美国往事》中一个场景就描述了当时贩私酒的情景:两位主人公在海港附近的私酒仓库里向酒贩子们演示过关的妙计。当他们过了关,划着船在雾气沉沉的哈得逊河上行进时,船周围浮起许多大皮球,每个皮球下都吊着一箱子酒……
另外,非法的私酒,质量无法保障。不法分子甚至用甲醇来勾兑酒精。中毒、失明、残废、死亡的人数急剧增加。1930年1月20日,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统计:在他们那里投保的人,1929年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35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当代中国(36)
禁酒令造成的最为深远的影响也许是,促进了美国黑社会的发展壮大。
美国黑社会由来已久,不过,在20世纪以前,由于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打打杀杀挣不了多少钱的,黑社会势力还比较弱小,规模不大,社会危害也不大。可是,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黑社会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禁酒令在这方面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
对贩卖私酒的丰厚利润,黑社会自然不会无动于衷。非法组织中的人力和管理结构正好可以用来经营这种好生意。于是,美国各地的黑帮组织纷纷开办非法酿酒厂,组织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通过贩卖私酒赚取高额利润。
越来越多的人贩卖私酒,贩酒黑市成了全美恶棍的聚合地。非法的生意,良善之辈不会去干,杀人越货的亡命徒却大行其道。而且,由于非法,一旦有了纠纷,双方无从寻求正式的司法解决,只能诉诸暴力。这就越发让那些具有暴力比较优势的人大显身手,并借此拥有大量财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黑社会不断发展壮大,拥有了雄厚的财力,终于尾大不掉,成为美国社会的痼疾之一。其中,芝加哥的黑帮干得最兴旺。教父阿尔卡彭的酿酒厂,每日贩卖啤酒所得利润高达5000美元。芝加哥也就由此成为美国黑社会网络最发达的大都市之一。
禁酒令还给主管官员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收受贿赂的机会。表面上支持禁酒的美国总统哈定,私下里却在夜总会里抽烟喝酒。他的内阁成员则大肆收受私酒贩子的贿赂,依靠职权给私酒贩子提供种种方便。法律提供了大量权钱交易的机会。事实再一次表明,能够凭借自身道德对抗这种诱惑的人并不多。
禁酒令本意是要修正社会道德,让人们更加纯洁,结果却成了犯罪的制造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禁酒令正在把美国变成犯罪帝国。人们开始要求废除禁酒令,甚至一些反对饮酒的清教徒也赞同废除禁酒令。
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竞选总统。他把开放酒禁作为其竞选纲领之一。在他上任后的1933年12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21号修正案,废止第18条宪法修正案,终止执行禁酒令。美国全国性的长达14年的禁酒运动从此宣告结束。宪法第18条修正案也成为至今为止唯一一条最终被废止的美国宪法修正案。
美国禁酒运动及相关立法是一个典型的目标与手段脱节、乃至对立的例证。在社会事务领域,尤其在立法领域,事与愿违是常见的现象。法令、政策声称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实际上达到的目标,可能相距甚远,甚至南辕北辙。要想避免这种现象,立法者和执政者就必须尊重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的规律。不顾这些规律,一厢情愿地制定法令、政策,试图靠强制和道德来压制这些规律,不但不能达到立法的目的,而且只会给社会造成损失。
帮助人们选择生活方式,这并不是政府的工作内容。这种事情,应该交给个人自己去处理。许多人不接受这一点。前边提到的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曾撰写论文,区分“不可能有用的”效用和“确实有用的”效用。他认为,政府有责任、也有权力禁止那些对于个人没有益处的东西。有些东西,容易让人上瘾,或者消费者对其危害知之甚少,缺乏足够坚强的意志,容易被狡诈的企业家欺骗。这类消费活动,降低了生产效率,损害了社会环境,具有巨大的负外部性。因此,政府必须替那些消费者作出选择,禁止这些消费。
当代中国(37)
这个理论实际上是福利经济学的基础。该理论隐含的前提是:公众是盲目的,而政治人物和社会精英比公众更明智,什么对公众有害以及什么更有助于公众个人的健康发展。
这个前提是站不住脚的。在事关个人的事务上,每个人自己是最好的判断者。否定这一点,不但不能带来效率,还是对个*利和个人尊严的强烈蔑视。如果这种蔑视被视为正当,那就不要指望会出现什么好社会。
日本买下美国之后
1980年代,日本人在美国大量购买资产,他们似乎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美国正在成为“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但买了大量美国资产以后,日本人却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陷入困境的是他们而不是美国人。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到了1970年代,日本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却由于政府长期过分干预经济、低效率的国有福利体系、石油危机多种原因陷入了经济停滞。世界范围内,日本经济可谓一枝独秀。日本制造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所向无敌。美国几乎只有招架之功。底特律的汽车业尤其损失惨重。美国汽车工人们天天唠唠叨叨地把日本人挂在嘴边骂个没完。
一国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其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必然提高其货币的购买力。美国等国也非常愿意日元升值,这样会减弱日本出口工业品的竞争力。于是,1985年,美日英德法签订了“广场协议”,规定美元贬值,日元币值。“广场协议”签订几年后,日元币值差不多上升了3倍。
日元升值以后,日本的出口确实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日本人也因此变得空前富裕了。他们手里的日元可以换来更多的美元了。美国的资产在日本人看来一下子便宜多了。过去那些根本买不起的东西,现在似乎唾手可得。
于是,手里拿着大把美元的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大肆购买。普通消费者在夏威夷等地方买一些商品,美国人倒还高兴,令美国人感到不安的是,日本人对美国企业资产也开始大量收购。挥舞着支票本的日本人好像对价格不屑一顾。他们似乎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
在这个看起来有些疯狂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让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栋美国大楼打算卖给日本人。美国人报价4亿多,双方谈妥,就等日本人付钱交割了。忽然,日本人拿来了新的合同书,价格是亿。美国人莫名其妙。日方人员解释说,他们的老板头一天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看到,历史上单个大楼出售的最高价是6亿美元。老板想要打破这个记录。
到了1989年,日本人购买美国的势头达到了顶峰。这一年6月,索尼公司宣布,以34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美国娱乐业巨头、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这是索尼公司由制造业转向娱乐业的战略行动之一。此前,三菱公司已经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这个代表着美国资本主义全盛时期的伟大建筑现在属于日本人了!
在洛杉矶,日本人掌握了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购案,其中18起的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到1980年代末,全美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txt小说上传分享
当代中国(38)
日本人在美国大量购买资产,尤其是购买那些如洛克菲勒中心、哥伦比亚影片公司这样影响巨大的企业资产,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反响。目睹本国众多有影响的大公司、大产业转而由日本人充当老板,美国舆论惊呼,这简直是日本第二次入侵美国,上一次是在珍珠港。美国人甚至自嘲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传来消息,日本人买走了自由女神像。
那些把资产卖给日本人的美国商人被指责成唯利是图的贪婪之辈。舆论认为,这些人目光短浅,为了赚钱不惜出卖美国的象征。他们只关心自己当下的收入,而丝毫不关心国家的长久发展和经济安全。有人呼吁政府出面制止日本人的大肆购买,以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还有人要求政府设法防止房地产价格被不计成本的日本人不断抬高。总之,美国人这边是一片哀叹之声。美国人感到自己正在被咄咄逼人的日本赶下世界头号强国的位置。他们能面对和适应这种无可挽回的变化吗?
日本人这一边,则是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