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祭足当上卿,高渠弥只得做个亚卿。这说白了就是正职和副职的区别,差距那就大了。也许姬忽这样做,是抓住了祭足的心(不过这个祭足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后面说),可是你却大大地伤了高渠弥的心啊!姬忽可以说这是为了工作、为了国事,才这样形容高渠弥的,但是你也知道此人不是善类,你后面打他小报告没问题,可是你让他知道了,问题那就大了!
不要以为自己是储君,人人就要用脸贴你的屁股,毕竟你还不是国君!高渠弥那心里可是一直给他记着的……第二次姬忽领兵援助齐国,最后大败戎兵,当时随行的郑国将领就有高渠弥,作为臣子,能够出将入相那就是极大的荣誉了,可是被这个太子给搅黄了不说,高渠弥还得天天看着姬忽的脸色办事,这样劳师远征的事情就想起自己了,获得胜利的事情,没有自己姬忽一人办得到吗?高渠弥的心里或许是这样想的,这次齐僖公又有了把女儿呢嫁给姬忽的想法,而且是重金请高渠弥去说服姬忽。可是高渠弥带回来的消息却是:“姬忽就是不要你那打发不出去的犬女,你姜老先生就死了这条心吧!”最后,齐僖公火了,难道自己的女儿会没有人要吗?老子把她嫁给你姬忽看看!于是,姬忽彻底没有机会了,齐僖公不久便把女儿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了。
既然姬忽还不是国君,既然高渠弥对姬忽怀恨在心,既然高渠弥明知道姬忽对自己有看法……有这些既然,那么高渠弥这个狠角色还会全力维护姬忽的利益、一心巩固姬忽的地位吗?不可能,反倒是他在这场婚姻的说客的角色上面完全可能大做文章!不但把你姬忽在齐僖公心目中的形象搞坏、搞臭,还要反过来在你爹郑庄公的心目中,树立起个意气用事、不分轻重的太子形象!这样,失去外援,动摇内援,姬忽的未来,可以预料。有了这样的权臣的作梗,也就不难解释后来郑庄公会对姬忽不信任了。也许,高渠弥只不过是不满姬忽的人中较为突出的一个,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包括祭足!祭足在过去看来,一直是一个厚道长者的形象,可是当他得知姬忽第二次向齐僖公辞婚的时候,马上跑来找高渠弥,就是责怪高渠弥为什么没有劝阻姬忽的犯傻,临走时,祭足还叹息着说:“这个太子脑子里装的是肥皂,只会冒些傻泡!将来如何立足啊!”就说这个祭足了,既然你担心太子,那么就应该及早地为他谋划前程,姬忽辞婚时,祭足本人也在场啊,这下机会已经错过以后,你不但不想办法帮人家找补回来,反倒要到处宣扬太子地位将要不稳,这是典型的修正主义,一副对太子忠心耿耿的样子,实际上就是为了向大家表示,本来我是跟着太子的,但是现在没办法了,头上插草了,准备卖给下一个买主了!还有其他打算跟定太子的人,该有点想法了。
至于说,最后郑庄公准备换掉姬忽的时候,祭足却坚决抵制,那是郑庄公和祭足这郑国两大影帝的又一次表演罢了!郑庄公这样说,也许就是为了看看祭足到底值不值得继续身居要职,辅佐新君,如果祭足对郑庄公说道:“是滴!主公的想法很好,我早就觉得姬忽不行,我看还是某某来做好些……”那么这个时候郑庄公手中的茶杯一类的就摔了,蚊帐后面的数十刀斧手就来把祭足这个头号乱臣贼子给拿去祭天了。可是祭足看得明白,这个时代的特征,篡位成功不犯法,篡位失败那就糗大了!篡位的几大要素,其一就是权臣引发的,所以,越是到后面的关键时刻,作为国相的自己头脑越是不能发热啊!不管怎么说,这个太子是天生的嫡长子,国君一直器重的,突然说要换人了,这可不是换衣服啊,不合常理,所以坚持遗产法路线总是没有错的,我可不上当!于是郑庄公手中的杯子没有掉下去,从而“祭足办事,庄公放心”的观念继续陪着郑庄公,直到他躺进棺材。
有了祭足在外面的大呼小叫,郑国没有想法的人都被点醒了,更不用说高渠弥这些本来就蠢蠢欲动的奸臣胚子。向来高渠弥就和郑国的另一位公子,姬子亹关系好,这下局势明朗了,高渠弥更是加紧了对姬子亹的攻势,我们是一党的,将来有机会,咱们就******看着高渠弥这样和姬子亹亲热,姬忽坐不住了,但是他手里没有什么人为他卖命啊!孩子般受欺负了,找爹娘去!于是他又一次跑去打高渠弥的小报告,说他们在下面算计自己之类的,郑庄公当然要为儿子出头了,找高渠弥来痛骂一顿,毕竟人家是大功臣,总不能因为他和自己一个儿子关系好,就怀疑你们不轨,抓来杀了吧?被国君斥责了的高渠弥,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无所谓的样子,反正姬忽你坏我不是一次两次了,就你那娘们儿德行,你又能把高叔叔咋样?
的确这样,姬忽心太软……自己不能用的人,总不能罢手让对手用啊!早就知道这高渠弥和自己不是一路人,那么就应该早点,趁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将他拉下马,姬忽不但没有这样,反而让高渠弥这样有策略、有手段的权臣离自己越来越远,最后铁定走到自己的对面,我们说,这叫做:资敌!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郑庄公的儿子们(三)
第七章 郑庄公的儿子们
(三)
上一回我们说了,郑国太子姬忽不但没有为自己将来的地位,对郑国内部做好统战工作,反而让高渠弥为代表的那些有权有谋有手段的大臣们,投奔到自己的竞争对手门下,不过姬忽心中的人生理想就是一个纯洁到圣人般的君子。君子嘛,自然管不了那么多,君子嘛,随便你们做什么,我自岿然不动!
至于说,上一回的分析当中,笔者认为姬忽辞婚齐侯,这个事情有可能不是他的本意,起码他绝对不是毫无阻力地辞婚。以今度古,也不能把堂堂郑国太子就等同于傻子,即使人生观、价值观和我们有区别,但是利害关系上面,人人都一样吧?可是为什么历来的史学家和史料都高度评价姬忽这样很有志气的辞婚行为?甚至《左传》是这么记载姬忽语录的:“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意思就是,齐国没有事情的时候,我都不敢和人家高攀,现在我奉的是国君爹哋的命令来援助齐国,等我回国的时候,已经把儿媳妇给他带回去了,那是利用战争来赢得的婚姻,下面的人、今后的人,会怎么说我呢?
一看这句十分君子正派的话,胸襟坦荡啊!让无数后人啧啧称叹!可是,这句话究竟是不是姬忽他自己说的?还是为了维护姬忽名声的“忽党”添加的?还是后来那些极具中国知识分子清高情结的君子派注明的?如果说,这话不是姬忽说的,而是后人补充的,那么一切就很好理解了。郑庄公有四个儿子,正统的是姬忽,稍微成器的也是姬忽,剩下那三个要不利欲熏心、要不横发横死、要不碌碌无为,在正统思想为主导的中华思想体系当中,那三个公子都应该被归为君权假冒伪劣的代表,所以,你们仨就安安心心地做你们的反面角色,而正面角色自然该正统的姬忽来做了!中国历史最大的自动修复功能就在于,有一点好的人,可以无限放大他的光辉形象,而有点坏的人,也可以无限夸张他的罪恶嘴脸!走向极端的人物形象就可以太极般旋转,从而让整个历史更加圆润和丰满。
什么是好人?这是中国历史形象中几乎不用问的问题,好人就是君子。那君子又是什么?君,不用说,就是统治权,就是正统,就是最高等级;子,自然就是对这类人的附加尊称了。好了,答案已经很清楚了,好人==有最高统治权的正统派!那么,姬忽,这样一个嫡长子出身,储君多年,又打过胜仗的人,就必然是“君子”了!从而,他的任何一个举动,没说的,都是光辉的。就连他阴差阳错地和齐侯女儿两次擦肩而过,也被丰满成一个“齐大非偶”的理想典故。我们不断说,那个时代的那个姬忽,不会那么傻,郑庄公更不傻,所以,辞婚这个事情我们可以不讨论了!
历史问题,想想就是了,想多了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最后说一句:如果笔者这一切推论都是错的,那么姬忽,你是个君子,还是一朵大大的菌子(注:菌子,蘑菇也)!后面的故事,还得继续,姬忽我们可以暂时撂到一旁了,他的形象是天生就很稳固的,完美的品格和必然缺陷的人生。现在,郑庄公说死就死,当够了“春秋小霸王”,作为周王朝的同姓诸侯,他第一个向中央叫板,最后走上武装抗周的道路,为春秋战国的混乱真正打开了局面。可是,现在他挂了,那么对于郑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东周初期,诸侯之间的相互动作还不是太大,两个原因:一是,周王室的王权仍在苟延和残喘,依附周天子的势力,可以说是正统势力还有一定的力量;二是,诸侯国里,还没有谁具备独霸一方的实力。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天下诸侯们的动荡还得局限于周天子的权威之内,同时需要的更多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可以把这段时期称为结党分天下时期,回过来一看,是不是很像当今的形势?老美再厉害,联合国开会总得去吧?日本再有钱,不敢造核武吧?法国再牛逼,总统不敢吼“支持大奶**”吧?所以,同样的,东周这个时期,以地区地缘政治为基础,诸侯国们结合出了大大小小的集团。郑庄公还在的时候,中原地区,郑、齐、鲁、陈是一党的,其他诸侯国们就算不是郑党,也不敢公然跑来和这个执政党对抗。可是,郑庄公这么一死,集团利益由于领导人的换届,还有郑国内部的剧变,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阵容重新洗牌了,整个天下形成了五岳剑派格局,郑、鲁、燕、纪为中岳嵩山派,宋、齐、蔡、卫、陈为东岳泰山派,没怎么露脸的晋、虢、虞为北越恒山派,加上南方以刚刚称王的楚国为首的南岳衡山派,还有长年和少数民族打成一片、此时还没怎么闹腾的西部秦国西岳华山派,诸侯武林那可热闹了!
姬忽,刚刚登基做了郑国国君,他难道看不到蠢蠢欲动的形势吗?他难道还认为,我只要修好身、齐好家、治好国,就可以平天下吗?他难道还在躬身自省,自己的言行还有哪里不“君子”吗?如果他是这样的,那么,该死!君子,不用别人的可怜!郑国此时虽然失去了郑庄公,但是中原小霸的地位还没有被动摇,姬忽如果想对内政巩固自己的权力,那么要做的就是两个“信”——威信和诚信!不诚无以服众贤,不威无以压群丑!诚信,他可能不缺乏,但是威信呢?这不是一个新领导人该马上展现博大胸怀的时代,而姬忽需要做的是消除潜在的威胁,非常之功须待非常之人,没有任何法则和规章,一代国君就应该首先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和法度。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自己明明知道那些对自己有不轨之心的人,以高渠弥为代表的,就应该拿下了,让他走远点,常驻洛阳或者出使秦国去。攘外必先安内啊,只有清空内部,理顺关系,姬忽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构建自己的和谐朝廷。可是,姬忽没有,他仍然沿袭老爸庄公留下的那一套班子,大杂烩一般炖自己的补品。
拿现在的家族企业来说,年轻一代开始继承和管理,最大的问题还并非经验不足,而是工作的阻力太大。因为,和先辈们一起打天下的那群位高勋重的功臣们,都还在那里,说是要帮助小辈打点企业,有时候还不是因为不舍得既得利益?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想法和风格,差异决定了分歧,可是面对那群老臣,怎么说都是长辈先人,要改变他们的思想和方式谈何容易?事业进行顺利,那和他们的鼎力支持脱不了干系,一旦事业不顺,那么问题肯定是因为自己的年轻、幼稚等等。所以,人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纵然有几朝###,自己也得看清楚,他们起的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如果仅仅是为了维持内部的旧人缘,同时高呼亲情、友情,最终的不利局面,必然双害!
再说回来,治国也是一门管理学,治国归根到底就是治人,治可治之人!像高渠弥这类,姬忽明知道人家是在伺机报复,和自己也是同朝异梦、貌合神离,那就不是一种人民内部矛盾了,完全上升为敌我矛盾了,如果一旦脸皮撕破,那结果自然你死我活,对自己、对这个还处于巅峰的郑国,都是灾难!姬忽却还要职重位上将他供着,这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妥协,一种侥幸的妥协!期望通过时间来淡忘政治仇恨是姬忽最大的不幸,这一点将来还会重复上演。
除了对内人员选择的失败,对外,也没见姬忽有过什么卓有成效的建树,虽然说姬忽在位不到一年,得给人家时间嘛!可是,郑国当时的国际地位是一方霸主啊,破船都还有三千斤,你随便怎么动动,那都会引起国际风云的变幻啊,前面提到的树立威信这点,除了对内,还得有对外交往的啊。看清形势是最重要的,既然这是一个结党分天下的时代,难道姬忽还指望着吃着老爹郑庄公的老本,继续维持大国形象吗?自己不开发新的盟友,和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那么你永远是缺少一只翅膀的鸟儿。首先是对于齐鲁这样的原来盟友,作为新君应该在第一时间巩固,而对于庄公得罪得不轻的周王室,就需要姬忽去修复这层关系了,把所有问题都推给死人,让周王室那边看到一个痛改前非、焕然一新的郑国,姬忽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但不会缩小,反而变得机智了。姬忽本来应该有时间去务实的进行这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外交策略,可是他又没有!他把郑国大量的外交资源都花费在了和各国的礼节来往上面了,这样的效果根本不会震慑住那些觊觎郑国霸权的诸侯,反而因为他的无为让其他国家看到了郑国新君的脆弱,看到郑国命运的转折点。新官上任再怎么也得烧三把火吧,你不烧,就等着别人烧你吧。
姬忽是这样了,可是最让人想不到的,郑国命运的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