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急不得,“欲速则不达”用在这里可能正合适。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法律二:捡钱不还要获刑(1)
小时候老被要求写“好人好事”。小老冰虽然不是坏人,可也没法子老做好事啊,再说哪有那么多好事可做呢,于是小老冰经常咬牙切齿地忍痛割肉,把从冰娘兜里偷偷摸摸掏出来的一分两分钱交给老师并说是从马路上捡来的,其实当时真想去买个糖吃,不过却突然想起了三大主义八项纪律还是三大纪律八项主义,“一切缴获要归公”,想起了敬爱的雷锋叔叔,想起了敬爱的罗盛教叔叔,还不知道想起了谁,反正这么着就把好不容易从冰娘那儿“缴获”来的一分两分钱交给了老师。那时候从来没有想过那一分两分钱的下落,现在回头想起来多半是买成糖进了老师家孩子的肚里。
不管是不是有点荒诞,有点“拾金不昧”的觉悟总不是坏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那样想。而且老冰确实拾了“金”从来不“昧”,当然也没有拾到过能称得上是“金”的东西。撑死就脏兮兮的两毛钱什么的,喊一声,往办公室的窗台上一放。有自认苦主的,拿了去,当场没有苦主现形的,过两天哪个睡过头没吃早饭就来上班的MM会拿了溜出去弄根油条垫饥。
就这样一直还自认为是个好人,起码品德好。后来到20世纪80年代公布了《民法通则》,里面有一条“不当得利”,好像才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拾金不昧”的问题。说那本来就是不应当拿的,应该上交。这时候才知道原来“拾金不昧”不是什么好人好事,它本来就不应该“昧”,“昧”不仅仅是不道德,而且是犯法的,小时候常常叨叨的一句话“捡的当买的”,原来不对。
不对归不对,但好像照样有人在昧,没人把“昧”当一回事。就算自己不当心丢了什么,找回来的几率好像不太大,起码老冰没碰到过。
那还是老冰刚到日本不久的时候,一天办公室里一个人迟到。那天也没有交通事故什么的,正当大伙儿分析这主迟到的原因时,正主儿来了。挂着一脸的官司,进门就叫,“倒霉,捡了个‘财布’”。
当时的老冰也知道“财布”就是“钱包”,心想捡了钱包怎么倒霉了?里面有钱“昧”了它,没钱扔了它不就行了吗?那位却一直往下说:“在那儿等了十分钟也没有人来认,到了‘交番’(警察派出所)一个警察也没有,结果给耽误的,这不迟到了!”于是办公室里就开始一起研究那只“财布”起来,一番研究之后发现里面有6万多日元现金,按当时的汇率有700美刀左右吧,还有些信用卡什么的。
顿时大家一起紧张起来,有人就打电话给交番,说捡到了一只这样的“财布”,因为本人要急着上班,所以就带到公司来了,现在应该怎么办?如果警察叔叔不怕累来拿也行,等到下班再送到交番也行。好像当时交番的回答是因为捡到东西需要办的手续不少,所以还是下班后让本人到交番来吧。
当时这件事让老冰挺感动,觉得日本人素质挺好,拾金不昧。扪心自问自答才发现如果是老冰的话,600日元以下“不昧”的可能性还挺大,以上就不好说了。面对这6万日元,老冰几乎不太可能想起雷锋叔叔了。
老冰当时并没有弄明白大家为什么突然慌乱了起来,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日本法律规定捡到东西昧为己有的话视如盗窃罪。就是说不赶快处理掉的话弄得不好会出麻烦。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法律二:捡钱不还要获刑(2)
2007年8月左右出过这么一回事。老冰看电视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条新闻是“海自二等海曹盗窃被捕”,说是海上自卫队一个43岁的二等海曹在便利商店偷了个“财布”,被抓了起来。这绝对吸引眼球。老冰就一边琢磨着这个海曹是怎么个傻瓜,一边等着看详细内容。你想,都已经43岁,准备退休的人了,怎么会为了一个财布把人生全砸了,是不是傻?这下是不是被判刑还不知道,反正开除出自卫队是肯定的,工作没了,退职金也没了。再说了,在日本像掏兜这种高技术含量的小偷不多,就老听说从韩国有成帮结伙的钳工们到日本来捞世界,怎么这位难道是韩国人的徒弟?
后来一看详细新闻才知道是这么回事:这位“盗窃者”名叫吉冈宪一,是海上自卫队舞鹤警备队的二等海曹,自卫队的军曹相当于*的军士。前些时候新泻地震,这位是跟着去新泻县柏崎市帮忙抢险。那天路过便利商店去买饮料喝,看到冰箱顶上有人忘了个财布在那儿,于是一时糊涂,揣进了兜里,结果失主回来找,一放监视录像发现是一个穿自卫队工作服的大叔拿了,这才破案。
后来怎么判决的没怎么注意,因为案子毕竟不是很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算是不被判个徒刑什么的,这位二等海曹也肯定会被自卫队开除,所谓“惩戒免职”。丑闻都上了报纸,自卫队会饶了这位往自家脸上抹黑的曹长才怪。这“惩戒免职”非同小可,43岁的曹长,应该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了,再有个十来年就可以退休了,现在因为一时糊涂,捡了个不属于他的钱包,丢了饭碗不说,这二十几年算是白干了——退职金一个子没有,因为是被处分开除的。
日本民法中早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就专门制定了《遗失物法》,规定捡到东西据为己有算“遗失物横领罪”,属于盗窃行为,可处以一年以下徒刑及10万日元以下罚款。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被遗失物件的所有权在失主那儿。比如财布,不管是失主随身带着,还是放在家中,或是遗落在路上,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捡到这个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财布而据为己有,和盗窃是应该同等视之。
那看到掉下来的东西怎么办?就不闻不问,万一影响交通呢?法律规定交给警察,2006年新改订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警察在网络上公开失物招领,小件东西像雨伞什么的若无人认领由警察在两星期后拍卖,其余现钞什么的三个月无人认领的扣除所得税以后归拾得人所有。
那三个月之内有了失主认领怎么办?拾得人岂不很郁闷,也不,失主应付于拾得人相当于拾得物品价值1/10的报酬。
这样皆大欢喜。
也有不太皆大欢喜的例子,一哥们在垃圾箱里捡到一笔天文巨款,送到警察署后无人认领,按法律规定,三个月以后拿了自己应该拿的那份,随后欢天喜地准备去过日子的时候,麻烦却也来了。
原来那笔天文巨款是暴力团在非法交接款子,被这位误打误撞捡来交给了警察。暴力团当然不敢出面认领那笔款子,但又绝对忍不下这口气,成天去这位家门口恶心人家,说那笔钱是偷来的,现在要他全部还出来,要不然就怎么怎么样。
那位呢?如果只是赏金,拿出来也没事,问题是还有90%怎么办?后悔得连自杀的心都有,怎么那么贱,见了钱就捡,捡了还交警察,交了警察还被传媒采访了。
所以现在如果一个人发现一些来路不明的巨额款项,干脆打个电话把警察喊来,省得好人做不成还要惹麻烦。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公共事故:是天灾更是人祸
有两家航空公司的飞机老冰不敢坐。
一家是台湾的中华航空,它的安全记录实在太有名,大家肯定可以理解。另一家是全日空,可能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全日空的安全记录并不坏,老冰怕坐全日空是因为全日空的飞机机头上装了摄像机,起飞降落时在客舱的电视屏幕上实况转播,老冰受不了那个。
有一年华航在名古屋机场出了一次空难事故,事后日本传媒整整十天全是那次事故,弄得人人都清楚了飞机的构造,起飞降落的过程,事隔多年,别的全忘了,就“两个恐怖的三分钟”(飞机空难多出在起飞降落的三分钟内,所以有了这个名词)记得特别清楚,每次乘飞机起飞降落时老冰本来就害怕,它还给你来个实况转播,你受得了吗?所以老冰干脆不坐全日空——俗话说“眼不见为净”嘛。
日本的传媒特别喜欢炒作事故,尤其是大事故。老冰一直怀疑那些传媒学过马哲,而且学得很好——老冰还记得当年考马哲时背过一句“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反正那些传媒们能钻天入地,收集各种信息,然后找一大堆自称是“有关方面专家”的人物,找出一大堆联系,提出一大堆见解,抓出一大堆犯人,有时甚至逼政府修改法律。这么说吧,就是专找阴暗面,有点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味道。
就拿半年前的JR(JAPAN RAILWAY)西日本出的电车出轨事故来说吧。2005年4月25日上午9点18分,兵库县尼崎市一辆快速电车(中国叫轻轨)在转弯时发生事故,七辆车厢中前面五辆出轨,其中最前面两辆撞上铁路旁边的住宅大楼,107人死亡,轻重伤549人,为日本近四十几年来最大的铁路交通事故。
当务之急当然是救人,不过传媒并没有什么“事故无情人有情,救死扶伤奏凯歌”的标题,关心的焦点在“为什么会出事故”上面。
JR的前身是“日本国有铁道株式会社”,由于出现天文赤字,十几年前被分割成几个公司,实行民营化。原来在收支上面有问题,安全面上倒没有什么问题。不仅如此,JR还创造了一种“哟西哟西”的操作方式来确保安全,也就是前面开车的司机和后面押车的车掌对每一个信号、标志都要眼到,手到,嘴到:看见信号、标志,手抬起来指一下,然后嘴里吆喝“哟西”,用这种方法来集中注意力。这种方法现在在日本企业里被广泛应用,以保证安全生产。
那么,这个安全生产的老祖宗,怎么会出了那么大的事故?
其实事故的直接原因很简单:超速。本来那个弯道上速度不能超过70公里,而据事后测算,事故电车以120公里的速度进入了弯道,这样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造成电车的脱轨。
OK,是不是“司机超速酿成车毁人亡惨剧,有关方面提请注意行车安全”的标题就完了?
完不了,司机为什么要超速?为什么能够超速?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下次照样有人超速,照样会发生事故。
事故电车在事故前面一站发车时,车掌(日本电车是两个人运行,前面开车的叫“运转手”,后面押车的叫“车掌”)向控制中心报告过发生了停车时超过了停车线8米的事故。电车因此倒了车,耽误了发车时间。那么很可能是运转手为了抢回时间而超了速。
可是事后的调查表明,超线不是8米,而是60米!
车掌说了谎,他为什么要说谎?
车掌交待是帮运转手说谎?运转手为什么要说谎?仅仅是由于个人品质问题?
不是,所有的人都反映运转手人品没问题,工作态度也不错,就是开车时间不长,才十一个月,发生过三次超速事件。
为什么有那么多超速事件?是不是人人都在超速?为什么要超速?
接下来的调查结果就骇人听闻了,JR的内部时间表是精确到秒的!而那个时间表则完全是闭门造车的产物——不可能做到,要做到只有超速。否则肯定会晚点。
晚了点会发生什么事?要知道上下班高峰时间电车间隔是三分钟,有一班车晚了点,势必像雪崩似的全线乱套,所以,点是万万不可晚的。
晚了点怎么办?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怎么样的处罚?轻则停岗“再教育”,屡犯者调岗。
怎么个“再教育”法?写检查加上扫厕所之类的变相人格侮辱。
到这时候,运转手为什么撒谎,为什么超速的答案就全出来了:他害怕,他不想承担晚点的责任。
那么,是不是运转手想提速就能提速,有没有限制速度的硬件设施?回答是有的,可以在铁轨下面埋设速度监视器,在列车超速的情况下强行降低列车的速度。那为什么不用呢?答案很简单,采用最新型的速度监视器需要几十亿日元的投资。JR好不容易在民营化以后扭亏为盈,还没有那个资金余力。
到这时候,事故的原因就很清楚了。这不是一起偶然的事故,而是一起迟早会发生的事故。JR也不得不承认,造成事故的原因是企业的经营方针,管理方法引起的。民营化以后,公司的全部目标就是扭亏为盈。把营业额、利润率放在了最前面,忽视了安全,以至酿成了如此大的惨剧。就是说,列车出轨事故,并非“天灾”,而是“人祸”。
防灾:从日常做起(1)
几乎每户日本人家都有一张各个区役所发放的地区《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里面标明了这个地区一旦发生洪水、台风、山崩、海啸时的避难场所。
日本人的住家家具也很有特色。卧室里几乎没有家具,被褥等都放在壁橱里,壁橱都是横拉门。横拉门除了能够节省空间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会在地震时由于晃动而自动开启,从而造成里面存放的东西滑出来造成人员伤害。
日本家庭里比较沉重的家具一般都尽量支到天花板,实在支不到的在上面加上一个可伸缩的撑脚,尽量和天花板成为一体,避免地震时倒塌。
日本人的汽车行李箱里一般有一个“防灾箱”,里面是一些干粮、饮用水、手电筒、急救包什么的。
日本的防灾意识确实很强,这是因为日本的灾害实在太多了的缘故。
日本政府有一个以内阁总理大臣为会长的常设组织叫“中央防灾会议”,简称“中防会议”,委员包括全体内阁大臣加上日本银行总裁,日本红十字会社长,日本放送协会(NHK)会长,日本电报电话株式会社(NTT)社长还有四名灾害学方面的学术权威。这个会议是专门负责制定全国防灾基本计划,和审议有关防灾的重要事项。
“中防会议”下设一个“专门调查会”为会议提供各种资料。
2008年 5月14日,这个专门调查会公布了一份最新的资料,对日本可能发生的大型地震造成的危害进行了估算。正好公布的前两天中国四川省发生了级特大地震,据中国官方当时统计,死亡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