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⑵批评要保持观念的一致性。父母批评孩子,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情绪为中心,而应以教育孩子为中心,以孩子所犯错误的轻重与否,来决定批评的方式、环境与场合。
  不要因为自己心情好,见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甚至夸奖孩子;而下次心情不好,见孩子犯了类似的错误,就严加责备、训斥。这样容易使孩子无法捉摸,无所适从,以致孩子性情暴躁,喜怒无常。
  此外,父母双方的教育观念也必须保持一致。如果对一种行为表现,母亲说对,父亲说错;今天说错,明天又说对,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只有看父母的脸色行事。
  ⑶批评要考虑方式方法。孩子做错了事,能在家里进行教育的,不必拿到外面去。有的父母常吓唬孩子说:“明天我到学校去告诉你的老师。”这样使孩子产生恐惧或不信任感,其结果并不理想。
  对孩子的批评要把握分寸,如果批评过于严厉,会挫伤其自尊心,甚至引起反抗;而如果批评不力,平平淡淡又不能震撼其心灵,他就会觉得无所谓。因此,父母必须从爱护孩子出发,既严肃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彻底揭穿其借口抵赖的心理。这样做,才可以达到批评的目的。
  ⑷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批评之后,父母要给孩子下台阶的机会,帮助和启发孩子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批评不是让孩子尴尬和无地自容,而是让孩子意识到他的错误,意识到错误给他带来的不利和危害,并下定决心改正错误。
  家教故事
  刘少奇同志虽然日理万机,但却十分重视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和培养。
  195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纪念日。当时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在其女儿平平参加向国庆观礼的外宾献花活动结束后,顺便父女同车回家。
  平平刚一上车,刘少奇就问:“平平,你跟老师说过跟爸爸一块儿回家了吗?”
  平平红了脸,赶紧下车跟老师回话。
  上车后刘少奇又问平平:“跟老师说‘再见’了吗?”
  平平又跳下车,向老师行队礼告别。可刘少奇还不让开车,又问平平:“你跟同学们说‘再见’了吗?”
  平平只好第三次下车,向同学们一一道了别,这才上车与爸爸一起回家去。
  一句话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4)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父母的一句话,可能对孩子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也许父母在说这句话时,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他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当时他们是居住在维吉尼州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这样向新婚的妻子介绍卡耐基的:“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县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
  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她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而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而在继母到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卡耐基聪明。所有的人都认定他就是坏男孩,但是继母就只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他的一生。
  从卡耐基的例子可见,一句不经意的话常常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时候,创造奇迹的不是巨人,也许是一句普通的话语。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语,就是给孩子一个免费却珍贵的礼物,它在我们的生命里,微不足道,却往往重如千钧。为了使孩子有做事的积极性,与其否定还不如不断示意孩子能够做,这是很重要的。不管孩子的现状如何,父母只要利用暗示的效果,反复强调“你头脑本来就很聪明,只要努力就行”,孩子就会产生做事情的积极欲望。一位成功女性对此体会深刻,她说:“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实际上是成绩不好的劣等生。但是,我母亲从不责怪我,而是经常反复说一句话:‘你肯定会成为优秀的人’。然而,我却没有想到,当我走向社会后,当时有些不好意思听到的这句话,反而成为我受到挫折时莫大的鼓励。”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肯定与激励的一句话,可能会成为他为之努力与奋斗的全部;而指责和否定的一句话,会使孩子产生自己的人格全部被否定了的心情。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遇到情绪不好的时候常常随口就说:“你为什么这么蠢”,“你脑瓜真笨”之类的话,这会对孩子起到强烈的负面暗示作用。这种消极的、缺乏逻辑性、蔑视的口气,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甚至会令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弃,甚至因此走上犯罪和自我毁灭的道路。
  父母不要轻易贬低孩子,即使是在说笑话时,也要避免说具有负面影响的话。不仅不要说孩子“笨”、“蠢”一类的话,就连贬低孩子容貌(如“你个子矮”、“皮肤黑”等)的话都不要说。这些话只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感到沮丧,并且不愿意再为完善自己做出努力。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每一句话,好与坏都会在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说笑话时,也要避免说具有负面影响的话,而应说“现在就看你的努力了,你一定会学得很好”。用这样的话表示孩子将来会有发展前途,对孩子表示信任,才是父母所应做的。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5)
一句鼓励的话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生,一句贬责的话则可能毁掉一个天才。然而,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一句话的作用。孩子的表现稍不如意,父母就会骂出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来:“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不要丢人现眼了!”父母一时的气话,都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折断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憧憬的翅膀。一个失去了信心的孩子,将来还会有好的前途吗?
  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应该思考一下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是否给孩子成长的力量?因为,父母的每一句话,都是对孩子的一种品读,都将会关乎孩子的一辈子。
  小故事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的孩子成年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在他就任州长的记者招待会上,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不提,他提起了一个大家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
  皮尔?保罗是罗尔斯的小学老师,他在1961年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皮尔?保罗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长这么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他记住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成为纽约州的州长”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面旗帜。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成了班长。在以后的40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罗尔斯真的成了州长。
  在罗尔斯的就职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32。 热炉法则:规则是教育孩子的良好手段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生活中应有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家庭规则。如按时起床、就寝,不随便翻动父母或别人的东西,人际交流中的礼貌准则,公共场所应遵守的社会公德等。
  良好的家庭规则有助于解决子女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矛盾,促使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家庭规则执行中,父母是实行家庭规则的表率,而孩子则是考证家庭规则的结果。
  认识“热炉法则”
  “热炉法则”源自于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惩罚原则,说的是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有人在工作中违反了工作制度,就像碰触到了烧红的火炉,一定会受到惩罚。这个比喻生动而又有趣,而且把惩罚的法则表示得十分明白。
  这种处罚的特点在于:①即刻性:当人一碰到火炉时,立即就会被烫。②预先示警性:火炉是烧红摆在那里的,每个人都知道如果碰触就会被烫。③适用于任何人:火炉对人,不分贵贱亲疏,一律平等。④彻底贯彻性:火炉对人绝对“说到做到”,不是吓唬人的。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6)
在企业管理中,“热炉法则”保证企业建立严明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引导员工的思想,这是一个企业成功的保证。
  父母教育孩子,同样需要“热炉法则”。
  在家庭教育中,惩罚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因为对于一些任性的孩子,光靠说服教育是很难奏效的,而如果对于他们的错误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无疑是对他们的放纵和怂恿,其结果是使其越来越任性而难以管束。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在教育中,当孩子犯错误时,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罚是完全必要的。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个很大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孩子从小树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观念。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正常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就必须承担由于自己的错误所带来的各种后果。
  有些父母盲目迷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的观点,大包大揽,替孩子承担了太多本来应由孩子来承担的责任。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而很少得到过惩罚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社会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因此,父母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抓住适当的教育时机,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
  小故事
  三国纷争时期,聪颖睿智的曹操20岁时即被任命为洛阳北都尉。当很多人知道自己城里的都尉才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的时候,都纷纷摇头叹息。渐渐地,城里的治安状况开始出现恶化,抢劫、偷盗等各种刑事案件频繁发生,城里一度人心惶惶。
  为了整顿全城治安,曹操叫人找了一套五色棒放置在城门口的显要位置。并公布治安告示,让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谁要是犯禁,必用五色棒责打不饶。而且,随后还抓了几个盗贼并拉到城门对其当众惩罚。很快,治安情况得到了控制:老百姓们也真正地认可了这位年轻有为的都尉。
  在这里,五色棒的作用就相当于那只烧红的火炉,对人们起到了预先示禁的作用。
  规范孩子的行为
  孩子在刚出生时,并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为他制订适当的规则,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小在孩子心中树立这些原则和标准,决不能随意突破。一位年老的祖父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就像牛一样,长得越大,需要的牧场也越大。但是不管牧场大小如何,我们还是用栅栏将牧场围起来。”
  父母对孩子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相应的家庭规则,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是必要的。一方面,规则看上去是在限制人,实际上规则也在保护人。任何一个人,如果到了一个完全没有限制的环境里面,一定会不知所措。孩子的成长需要成人的提示,需要成人的限制和成人设定的界限。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需要。
  另一方面,按规则办事是人与人之间能和谐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规则,不考虑他人的意愿,这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对于孩子来说,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对于未来的社会化生存是必要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7)
在给孩子制定家庭规则时,以下几点是需要提醒父母们注意的:
  ⑴制定规则要信号明确。给孩子制定规则,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例如,对孩子们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保护环境的教育,应具体教他们怎么过马路,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处理,如何帮助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等。孩子们容易学,也容易模仿。此外,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把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明确告诉他。
  ⑵给孩子把制定规则的道理讲清楚。制定规则,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虽然孩子年龄尚小,不一定能完全领会这些道理,但父母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父母的判断,并顺从父母的要求。父母也可以尝试着与孩子通过讨论、交流等对话的方式,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