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千万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例如,有些父母在看到孩子犯了错误以后,不是打就是骂,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出口气,才算是对孩子进行了教育;还有些父母则对孩子的惩罚没完没了,罚站动辄就是一上午,打孩子会把孩子的屁股打成青一块紫一块 ;还有一些父母则常会把自己犯下的错误推卸到孩子的身上。这种从身体和心理上无度地折磨孩子,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6)
所以,在孩子犯了错误后,家长可以施加不是太过分的惩罚,而且这种惩罚也不是感情用事。只有在孩子必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时,惩罚才有意义。例如,当孩子打伤了别人的孩子,他就要为打伤孩子赔礼道歉;如果孩子故意毁坏了东西,就得从他的零花钱中扣除损失,或者罚他额外干活,以抵偿损失。父母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泄父母心中的恶气,而是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要努力去改正这些错误,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家教故事
7岁的埃迪坐在靠近门边的书桌前写作业,外面风很大,作业本被风吹得“啪啪”直响。埃迪不得不一次次跑去关门,每次关上没多久,一阵猛烈的风就又把门吹开了。
这时,邻居山姆叔叔来找埃迪爸爸,他没有进门,和埃迪爸爸俩人就站在大门外闲聊起来。
没多久,风又把门吹开了,埃迪又跑去关门。他猛地把门合上,然而大门却因为碰到障碍物反弹了回来,与此同时,埃迪爸爸压抑的叫喊声响起。
埃迪惊恐地看到,门外的爸爸五官痛苦地扭曲在一起,头发一根一根地竖着。而他的五根手指则怪异地缠来拧去……看到埃迪出来,爸爸暴怒地冲他扬起了手。原来,刚才爸爸的手放在门框上,埃迪突如其来的关门,差点把爸爸的手指夹断。
埃迪吓坏了,以为这次一定免不了一顿暴打。但是爸爸的巴掌一直没有落下来,埃迪的脸颊,感受到的也仅仅是一阵掌风而已。
事后,爸爸对埃迪说:“当时我实在痛得厉害,原想狠狠地打你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门缝处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你。”
父亲的这句极为普通的话,却给了埃迪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于他人,不可推卸责任,无论你是一个父亲、老板,还是领袖,即使你受到了伤害。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自然惩罚法”的另一层含义是:给机会去试试,例如孩子在天冷时一定要穿那好看但太单薄的衣裙,或在上体育课时一定要穿适合宴会穿的硬底皮鞋时,就让他穿,结果必然是“太冷了”、“鞋太滑太硬不能在操场上跑,追不上同学”。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冬天要穿多一些衣服才不会冷,上体育课必须穿运动鞋。
很多年轻妈妈都有过这种经历,妈妈想要制止小孩的某些行为,可小孩却偏偏不听,反而是“越制止越要去做”,让妈妈很是苦恼。例如,有一杯开水放在桌子上,父母担心它烫伤宝宝,会跟宝宝说:“别碰它,会烫伤的。”家里有火炉、暖壶、尖利的东西,父母也是格外小心,反复跟宝宝讲:“别摸这个,会碰伤。”宝宝置之不理,仍依然故我。这时,可以试试自然惩罚的方法。
如果宝宝执意要拿盛开水的杯子,他根本不理解“烫伤”的含义,所以也不会理会父母的警告。那么,索性就让宝宝拿一下,他感觉到疼痛,会很快缩回手去,这时再跟他说:“烫着了吧?烫伤是很疼的,下一次要小心。”这样,宝宝会把“烫”和疼的感觉联系起来,类似的盛着开水的杯子不会再去拿。当你再一次向他发出“会烫着”的警告时,他会想到“是很疼的”感觉。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当宝宝真正感受到某些东西对他的害处时,他会自行回避。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7)
儿童有时不一定能听明白大人讲的道理,当犯了错误后,家长首先的教育方法应是“自然惩罚”,当然,这种惩罚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必须保证孩子不会受到大的伤害。
“自然惩罚”让孩子在真实的感受中学习如何保护自己。这种方法可能比父母反复的警告更有效。在孩子自主的探索中,虽然也会有磕碰撞伤,但他谷会学到很多保护自己的经验。因此,父母不要过度保护、限制他的活动,否则,只会剥夺了他发挥本能的机会,或压抑了自我保护的欲望,时间长了,宝宝就更加不能分辨危险情况,完全依赖大人的保护。
孩子有时会受伤,父母不必大惊小怪,提醒、警告、指导、帮助孩子处理伤口是必要的。只要不是十分严重,千万不要因此限制孩子的活动,也不要给孩子一种受伤很可怕的印象。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长大了,这就叫成长,这就叫教育。自然后果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在体验中进步。
家教故事
有个一个马虎的小男孩,经常丢三落四。有一天,他回到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去夏令营!”
妈妈说:“哦,是吗?那你要把东西带好呀!”
男孩说:“放心吧,我自己来准备,一定能准备好的。”
妈妈看到儿子开始把衣服、鞋子、水壶等东西收拾起来,当他收拾好了,他让妈妈来看,以表示自己很能干。妈妈过来一看,发现儿子没有准备手电,而且衣服带的也不够。但是妈妈很有智慧,她只是提醒了孩子:“儿子,夏令营可是有晚上的活动,而且可能出去会凉一点。你自己再考虑考虑带的东西够不够。”儿子信心满满地说:“你放心吧,我全都准备好啦!”妈妈不说话了。
儿子走了,过了几天从夏令营回来了。妈妈问儿子:“玩得怎么样?夏令营过的开心吗?”
儿子说:“挺开心的,可就是衣服带得不够,冻得够呛。真没想到山里面这么冷!我还忘了带手电,想跟别人借可是别人都得用,我就只好跌跌撞撞的差一点出麻烦。”
妈妈说:“是吗?这可以说是个教训呀,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活动你应该知道怎么办了吧?”
儿子说:“以后我再出去活动就要像爸爸一样先列一个清单,好好想想,再问问别人,到底需要什么东西,要准备充分一些才对。”
35。 超限效应:唠叨容易使孩子腻烦
一个人的话无论如何动听和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不停,一下子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
认识“超限效应”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妈妈三番五次地对孩子说“你要将你的屋子收拾干净”,可孩子将妈妈的话当做耳旁风,屋子杂乱依旧;一个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该戒烟了”,可丈夫依然“恶习”不改,照样“吞云吐雾”;一个销售人员一遍又一遍地宣传自己的产品,强迫式的导购,会让顾客感到不愉快和反感,最后反而不会购买产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这是人类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由于人的这个特征,在受到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的情况下,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起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情绪。心理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作“超限效应”。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8)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健康过分担心,如天气冷了怕感冒,天气热了怕出汗。孩子要上学,外面刮风了,父母就反复劝诫孩子要多穿衣服,早起时说,吃早饭时又说,孩子出门时还说。这让孩子觉得很口罗唆。实际上父母过分的叮咛,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因为过于“唠叨”而容易使孩子产生“超限效应”,感到腻烦而听不进去,或者听得太多感到麻木。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大而空的说教。孩子即使认为父母的话在理,也由于在短时间内遭遇“集中轰炸”,而感到难以承受。这也是许多青少年爱“顶牛”的原因。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在,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注意“度”。如果“过度”,会产生“越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的目的。掌握好“火候”、“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小故事
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出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批评应该适度
父母批评孩子一定要注意度。一旦受到批评,孩子总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如果父母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转变为不耐烦,最后反感至极,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做”的反抗心理。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觉得同样的错误被“穷追不舍”,也才不会感到厌烦。
对于孩子来说,更需要的是父母指点迷津的人生忠告,而不是重复的批评的口罗唆。尤其在当孩子遇到考验、困难,或心情沮丧、情绪很坏时,如果父母唠唠叨叨、翻来覆去的用同样的话来批评教育,只会让孩子听得不耐烦,父母也因此生一肚子气。
重复批评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有时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有这样一个心理学上的游戏:
让一个人快速重复“老鼠”这个词十遍。在他刚刚说完第十遍“老鼠”后,如果有人马上提问:“猫怕什么?”要求他立即回答,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会回答“老鼠”!
这个游戏表明,当一个人在无度地重复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概念的时候,他的智力就在重复的过程中不断下降,判断力也在下降,从而造成错误的判断。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没有必要有错必究。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等比较差,犯一些小错误是难免的,也有情可原。如果对其要求过于苛刻,以为不管多大的孩子干了错事都是非常糟糕的,是品行或道德问题,凡事上纲上线,搞“阶级斗争”,甚至不惜用谩骂体罚来纠错,势必造成负面影响,使孩子受到重大的心理创伤。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9)
要提醒家长们的是,批评的目的是指出错在哪里,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而不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也不是为发泄父母的愤怒。因此,父母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在批评的同时照顾到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真正提高认识,主动改正错误。
在教育犯错的孩子时,如果父母能放弃简单粗暴的批评,换成用温和的方式表达,或者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能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父母可以试着用下面的方法批评孩子,可能会起到比直接批评更好的效果:
⑴用赞扬代替批评。“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孩子大多爱听表扬话,不爱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逆反。父母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可以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进步代替批评不足。例如,在批评孩子的淘气时,妈妈可以先表扬他聪明、点子多、有能力等长处后,然后告诫孩子,如果能把聪明才智用在学习和团结同学上,一定会成为全班最受欢迎的学生。
⑵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有些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也先用了赞扬的原则,但在赞扬后,却使用“但是”来了一个明显的转折。这让孩子产生反感,认为父母的表扬不真诚。对此,父母可以换“但是”为“如果”。比如:“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团结同学,多关心别人,相信你会更受同学欢迎的。”这样的间接提醒,比“但是”后面的直接批评,效果更好,孩子也更乐于接受。
当然,采用温和的批评方式,不是说要父母放纵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求父母在提出批评时,一定要讲究策略,当孩子犯错时,既要指出其错误,又不致挫伤其自尊心。当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并且屡教不改时,父母就有必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惩罚性措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唠唠叨叨,更不能马马虎虎。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需要严格,又必须对孩子表示关心,做到恰到好处。
小故事
梁启超自幼聪颖,4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9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在他10岁时,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见院里的一棵杏树花开得太漂亮了,就偷偷地折下了一枝,藏在宽大的袖筒内。这一举动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很生气,可当着众人的面,又不好骂他,那样不仅搅乱了做客的气氛,也让小启超的脸面不好看。
到了吃饭的时候,客人们都安排坐下了,梁启超最小,最后一个被安排。这时,父亲忽然心生一计,当众对儿子说:“你自小爱卖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