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了吃饭的时候,客人们都安排坐下了,梁启超最小,最后一个被安排。这时,父亲忽然心生一计,当众对儿子说:“你自小爱卖弄文才,各位先生也想看看你的墨水有多深。我先出一上联,你若对得好,得到在座的先生认可了,才可以坐下吃饭;如果不尽如人意,就站着吃。”各位客人也齐声附和。梁启超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满口答应下来。父亲略加思考,说道:“上联是: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小启超一听,脸刷地红了,方知父亲已发现了自己偷折杏花的行为,不好当众揭穿,而是用上联来批评他,让他知错改错。于是,他答道:“我的下联是: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出,众人齐声喝彩。
  父亲见儿子明白了自己的意思,知道自己错了,又对出这么好的下联,赢得大家的赞赏,就原谅了他的这种不体面的行为。小启超既得到了教诲,又留住了面子,从此更加自律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10)
用心理制裁代替直接的批评
  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父母可以使用心理制裁代替直接的批评,比如对孩子不予注意、态度冷淡,或让他们自己承担错误的后果,等等。这样会比严厉的批评取得更好的效果。
  孩子在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或闯了祸,常会产生一种内疚感或恐慌感。这两种心态纠合在一起,会形成孩子做错事后强大的心理压力,促使他反思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父母加以严厉责备甚至痛打一顿,这会让孩子原有的内疚感消失,孩子可能会想:“我犯了错误,但他们打了我一顿,互相抵消了,事情也就过去了。”
  有人对小学生做过一个关于“犯错后最怕什么”的调查。调查发现,小学生最怕的并不是“父母的责备和惩罚”,而是“犯错后父母竟然不责备我一句。”这个结果令人深思。
  与体罚、物质刺激等不良教育手段相比较,心理制裁的教育方式更加有效。因为体罚是以高压手段强制孩子服从,这种封建主义的棍棒教育是以孩子长期心理创伤换得暂时的教育效果,却会在孩子的个性全面发展上造成缺陷;而物质刺激会误导孩子,是以价值观念为代价取得的短期行为,会在孩子的思想意识上投下可怕的阴影。
  相比之下,心理制裁的教育方式是父母暂时取消对犯错误的孩子的注意、关爱、赞扬、鼓励,使孩子处于暂时被孤立的境地,失去心理上的满足并且产生不安感,激发他们反思自己的错误,主动认识并改正错误。这种教育方式没有体罚、物质刺激等方法的弊端,而且不容易引起逆反,是一种比较理智的教育手段。
  “心理制裁”的方式很多,以下两种是比较常见的:
  ⑴不予注意。对孩子的某些错误行为采取“不予注意”的态度,视若不见,听而不闻,取消对其赞扬、鼓励,使其情感上“被疏远”,行为上“被轻视”。这会使孩子心理上由焦虑发展为对自己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的反省,进而醒悟自己的过错。当然,“不予注意”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等孩子开始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后,再顺势加以教育疏导。
  ⑵“冷冻”处理。当孩子犯了错误却任性娇气时,父母有意识地“冷冻”气氛:表现出冷淡的神情,冷眼盯视,甚至连冷淡的话也不说。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的哭闹变得无效,发脾气受到冷遇,促使其心理紧张并开始“收敛”,为父母下一步施教创造条件。例如,当有孩子哭闹不停时,如果妈妈回身去爱怜他,他只会越闹越凶。如果父母对他不予理睬,孩子见哭闹无效,反而会停止哭闹。
  小故事
  有个小男孩从小充满好奇心,凡事总好寻根究底,不找到答案决不肯罢休。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便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将其宰杀后,把内脏一个一个割离,仔细观察。没想到,这只狗不是别人家的狗,而是校长家的爱犬。校长十分恼火,感到太不像话,如不严加惩罚,以后还不知会干出一些什么出格的事。但是,到底该如何处罚,经过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得失,校长采取了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罚这个小男孩画出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
  小男孩知道自己惹下大祸,决心改正错误。于是他按照校长的要求,认真仔细地画好两幅图。校长看后很满意,认为图画得好,杀狗之事就这样了结了。

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11)
这个小男孩名叫麦克劳德,英国著名解剖学家,曾与班廷医生一道研究发现了医治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两人于1923年荣获诺贝尔奖。
  36。 当头棒喝:使迷途的孩子猛醒
  夸美纽斯曾经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专章论述过纪律问题,他明确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
  要提醒父母的是,教育拒绝欺骗,在惩戒孩子的错误时,你可以大声斥责,当头棒喝,但必须是心底的真情涌动,真情流露。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终身不忘。
  响鼓要用重锤敲
  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不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甚至一开口就会错,一用心也会错,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用感觉去体悟。所以,不少禅师在接待初学者,常一言不发地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或“棒喝交驰”提出问题让其回答,借以考验其悟性,打破初学者的执迷,棒喝因之成为佛门特有的施教方式。《续传灯录》“茫茫尽是觅佛汉,举世难尽闲道人。棒喝交驰成药忌,了忘药忌未天真。”后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为棒喝或当头棒喝。
  俗话说“响鼓要用重锤敲”,它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当头棒喝”的教育方式以其“突然性”和“强烈性”,给孩子比较大的心理震慑,可以促使孩子醒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可替代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棒喝”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惊人的事实、纪律处分、严肃批评等,对沉溺于错误的孩子以一种突然的提醒或处罚、惩戒。
  例如,有一个小孩在马路上行走经常不遵守交通规则,父母屡次教导,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父母很焦急,也很担心。于是有一次,父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行人因闯红灯而被汽车撞死的事故,就指给孩子看,结果使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从此牢记在心,再也不敢违反交通规则了。这种血的事实会给孩子极大的刺激和深刻的教训,也许比父母的各种说教都有效。
  “当头棒喝”效应之所以有效,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只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这两种刺激都可能产生“当头棒喝”效应。
  感觉的强刺激和弱刺激在生活中随处都有。例如,父母讲话,突然提高音量,或者声音低沉,都能引起孩子的特别注意。
  一些家长常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别说打,就是一句重话也说不得。其实,只要你真正疼爱孩子,对孩子能有真正深入的了解,能抓住问题的症结,适当的重话是能够起到警醒作用的。但是“当头棒喝”不能与简单粗暴划上等号。父母热烈、丰富的表情,激情满怀、生动传情的眼色,富有逻辑的挚诚挚爱的语言等,都是感受性很强的刺激,通过它们来表达父母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愤怒,从而产生有力的教育效果。倘若把“当头棒喝”演变为对孩子讽刺、谩骂、声嘶力竭的呵斥,简单粗暴的体罚或变相体罚,这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负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12)
小故事
  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
  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
  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当头棒喝纠正错误
  教育家认为,没有表扬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没有“棒喝”的教育同样不会成功。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有些孩子,对父母的正面劝导总是无动于衷,执迷不悟。而如果采用“当头棒喝”,有时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父母对待孩子的一些痼疾,可以使用严厉批评、发怒,甚至包括处罚在内的“重锤敲打”手段,加大刺激的强度,以矫治痼疾。因为“当头棒喝”带有一定威胁性的震慑,它能阻断孩子产生一定的态度和行为,或警戒可能出现的某种严重后果,从而使孩子确立应有的态度,不产生某种行为。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发掘他的闪光点,使用赞美式的教育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效,而且过分表扬和夸奖,也容易使一个普通的孩子变得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认为老师、父母都不如自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这样的孩子踏入社会,就会发现自己并非天才,在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可能面临重重困难。
  而“当头棒喝”式的教育方式,正是克服“骄、娇”二气的良药。当发现对孩子多次劝导仍然没有效果时,父母可以作一番严厉的批评、斥责甚至惩罚,也许能使他们从迷途中猛然惊出一身冷汗,从而接受教育。
  有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危害到他们自身或别人的安全,父母就不能不“当头棒喝”,及时制止,甚至不惜使用惩罚手段。例如,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做出违法的事情时,父母就有必要突然对其进行呵斥,以及严厉的批评。
  因为强刺激效应并非都是正向、积极的,也有其负面、消极的方面,问题在于怎样使用,以便对症下药,恰到好处。当然,教育孩子时,负面刺激要注意适度,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要避免主观、武断和随意。
  在对孩子采取“当头棒喝”的教育方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发挥刺激效应的可信性。父母在对孩子批评、警策时,需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孩子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应有的效用。
  ⑵父母在运用“当头棒喝”的教育方式时,只能是偶尔为之。试想,如果父母经常嗓音大、脖子粗、脾气暴,孩子也就对此感到麻木,不当一回事。父母的“当头棒喝”就起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了。
  ⑶把握“棒喝”的“度”。由于每个孩子对刺激的反应不一样,能承受的刺激程度也不一样。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棒喝”时,一定要从孩子实际出发,把握分寸,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小故事

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13)
王一新患了强迫症,洗一件衣服要一小时,还喜欢反复关门……
  一天,父母把心理医生请到家里。晚上7点,大家坐在一起看电视,王一新又借口衣服脏了得赶紧洗,便认真地洗起上衣来,连搓带冲洗,翻过来、倒过去,折腾起来没完没了。
  心理医生突然在茶几上用力一拍,大声说:“王一新,够了!”王一新大吃一惊,惊恐地停下来,看着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夺过他的上衣,高声对其父母说:“你们看,这件上衣我是看他前天才穿在身上的,根本不脏。”并迅速地把衣服清洗、拧干、抖开,递给王一新,“看看,跟你花20分钟洗的效果一样。”
  把衣服挂出去以后,心理医生对其父母悄悄说:“以后你们一发现王一新有这种症状,就这样提醒他,多做几次,慢慢就会有效果。”
  果然,父母多次这样做。6个月后,王一新的症状就消失了。
  低声教育效果佳
  《圣经》上有这样一句话:“沉稳的回答能够平抑疯狂的愤怒。”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布兰德先生曾经研究过与谈话者讲述某一事项时的最佳谈话方式。他的调查结果表明:与雄辩型、演说型的谈话方式相比,沉稳型的谈话方式更能让对方达到更大程度的理解。这似乎说明:低声的谈话方式,能比高声的谈话方式达到更好的说服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面对高声哭闹的孩子,母亲会不由自主地提高嗓音,心里是多么想让孩子安静下来,可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仍然以高嗓门哭闹,无止无休。最终,母亲累得筋疲力尽,仍然是无可奈何。
  人们常说“有理不在声高”,这一点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奏效。当我们批评孩子时,用比较低的声音,有时比用较高的声音效果更好,而且越是批评、呵斥的话题,就越应该用低于平日的声调来讲。
  3岁的小嘉嘉在别人家的床上又蹦又跳,这时妈妈走近他,用轻得几乎让人听不见的声音在小男孩耳边说:“你觉得不经允许就随便在人家床上乱蹦,可以吗?”
  母亲的声音十分轻柔,脸上带着和蔼的微笑,但小嘉嘉却像听到了严厉的批评,马上停止了乱蹦。因为母亲的批评声音低而轻柔,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当头棒喝”式的高声斥责,偶尔使用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在家庭教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