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加纳的库马西寄宿学校,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盯住黑点,拖着长音异口同声地喊道:“一个黑点!”
老师非常沮丧,严肃地教训学生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
老师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的未来在等待着你们。”
警惕“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当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时,那些被父母赏识、受青睐的孩子容易滋生自负自傲、孤芳自赏的不良情绪,从而脱离群体,有可能成为群体中的“孤独儿”;而那些不被赏识的孩子容易产生怨艾自卑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从而丧失自我发展的最佳心理环境,并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绪对立。此外,有的父母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也容易使男孩产生盲目的优越感,女孩产生自卑感,得不到良好的自我发展。为了避免“马太效应”对孩子的消极作用,父母应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以避免这种不公正现象的产生。
在学校教育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例如,某个学生一旦被认为是好学生,那么很多的荣誉就会接踵而来;而一旦被认为是调皮捣蛋学习又差的学生,老师则另眼看待,好事沾不上边,一有缺点就被严厉批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一种不公平现象:对表现好的学生,老师更加重视,结果学生表现得更好;而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比较忽视,结果使学生表现得更差。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前一种情况,家长就会很是得意,并为此深感骄傲;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家长常常会感到很是懊恼,觉得既气愤又丢面子。其实,得意和懊恼都大可不必,父母对于学校里的这种“马太效应”现象,应该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认识。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3)
老师重视孩子,父母也不要为此得意。虽然孩子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赞赏会对孩子发展有一定好处,但是在学校总受重视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往往会比较差。老师的“偏爱”就像一个温暖舒适的“温室”,很可能会磨损孩子奋力竞争的勇气和信心。而且,很难保证孩子能受到所有老师的喜欢,有可能在换了老师或学校后,孩子就得不到重视了。这时,孩子心里很容易产生一种不平和失落感,觉得不如以前的老师好,因此不再好好学习,甚至步入歧途。
自己的孩子不受老师重视,父母也不必为此懊恼。老师不重视孩子,也并不一定就很糟糕。平时不太受重视的孩子可能比总是受瞩目的孩子心态更加平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更强,即使受到点小打击,也不会太当回事。此外,父母要明白的是,你可以和老师沟通,但是你没法完全左右老师的态度。而且,任何父母都有责任也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放在老师的身上,否则你一定会失望。
父母要有思想准备:不可能所有的老师都喜欢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学校里,老师是否重视孩子,不一定特别重要,只要不歧视孩子,家长就不必太担心。
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和孩子沟通,要开导孩子不要完全被老师的态度左右,因为学习归根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既不是给家长学的,也不是给老师学的。要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都要好好学习,而不能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的表现。
家教故事
从小学到初中,李刚一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经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初中毕业后,李刚升入了市里的一所重点高中,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老师“青睐”的目光却很少再投向李刚……李刚心里感到不平,总觉得老师不重视他,没有原来的老师好,因此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此,李刚的爷爷奶奶想要出面找关系给老师打“招呼”,以得到老师的“优待”。
但是李刚的妈妈想了想,感到不妥。她认为,用这种打“招呼”方式得来老师的“优待”,很容易增长孩子的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因此,她与孩子促膝长谈,向孩子说明他在小学和初中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升入高中后,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靠找关系得到老师的“偏爱”既不现实,也不踏实,只有靠自己的刻苦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学好每一门知识,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尊重。
李刚终于明白,自己从来就是个“普通孩子”,要想“出类拔萃”,只有靠自己勤奋用功,因而不再对老师不“偏爱”自己而耿耿于怀,学会了坦然面对。一年以后,李刚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发现孩子的潜能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你不是个胜利者,就是个失败者,而胜利者将享有更多的资源,金钱、荣誉以及更多的成功。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多的拥有各种资源,只要你比别人在某一方面强,也就是说,要不断强化你的优势,那么你就会成为“马太效应”的受益者。
美国的盖洛普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调查公司。它通过研究成千上万的成功案例发现,成功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懂得扬长避短。
盖洛普借用近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发现一个人在3岁至15岁时,大脑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也就是智力上的优势、弱势基本已经定型,很难改变。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例如,你可能是个交往型的人,或者是取悦型的人,或者是个统帅型的人,或者是个和谐型的人,这些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一种类型的人去做另一种类型的工作,往往不会成功,因为他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4)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势,才能知道自己会在哪里能够成功。
做父母的大都“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平时应多观察,多分析,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孩子潜能的最佳点,然后进行培养引导。特别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冷静地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根据主观的愿望和片面印象,硬要孩子向某方面发展,那么孩子不仅不能“扬长”发展,甚至会表现得相当“笨拙”。如果父母由此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并失去信心,就可能淹没孩子尚未被发现的潜能,还会使孩子产生“我无能”的“认命”心理,降低他的自尊和自信。
要发现孩子的潜能,就需要父母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一些才能,有可能就在一举一动的细节中。父母要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鼓励孩子参与广泛的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当孩子的才能火花闪现时,父母要善于发现它,认可它。具体方法如下:
⑴了解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赋的“闪光点”,贝多芬4岁时喜欢在琴键上来回按动,其祖父有意识地去培养他的音乐才能,结果他8岁就能登台表演,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音乐家。父母平时要仔细观察,看孩子是否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感兴趣,或经常阅读某一方面的书籍,或特别珍惜某些物品等。此外,多与学校的老师联系,并与孩子一起玩耍、散步、旅游,以便发现孩子的爱好与兴趣。
⑵观察孩子的行为。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德?加德纳经过研究后发现,人有七种智力: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动觉、空间关系理解能力、人际交往的智力和自知之明。每个人的七种智力发展并不平衡,往往是某些方面较为突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优势所在,就要留心观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一般来说,语言智能强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强,对语言的理解快;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孩子,计算能力好,喜欢推理分析;空间智能好的孩子,喜欢搭积木、建房子和画画;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孩子,动作协调性好,模仿动作惟妙惟肖;人际智能强的孩子,可能是天生的领导者,善于和人打交道;音乐智能强的孩子,对节奏敏感,喜欢唱歌跳舞;内省智能好的孩子,做事有计划,充满自信;自然观察智能强的孩子,喜欢动物植物,观察力过人。只要细心留意孩子的表现,你就会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了解到他的优势智能。
⑶了解孩子的性格
据德国科学家研究,孩子的个性也是其天赋的“显示屏”。20年前,密歇根大学的专家对125名3~10岁孩子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依据孩子在同别人发生意见分歧时的态度予以性格分类,并与现在的情况进行对照研究。他们发现那些自己的意见一旦被否决就哭的孩子,感情脆弱、敏感,日后大多数成为有艺术特长的人。专家的解释是:这类孩子不尝试解决冲突,因此长大后内心世界比较丰富。而那些显得自信的孩子,长大后许多人成了法官、新闻记者或律师。至于那些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脱口而出、为证明自己正确态度咄咄逼人的孩子,日后容易成为部门的领导或管理者。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5)
一旦发现孩子的潜能,就要珍惜他的潜能,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培养,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而对于无能为力的领域,就不必耗费过多的心力。因为在这些领域,孩子往往缺乏天分,就连做到“马马虎虎”都不容易,更别说做到“卓越”了。
家教故事
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
此后,父母只好根据瓦拉赫自己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也不会润色,不久又得了个全班倒数第一的成绩,老师给的评语是:“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结果,化学触发了瓦拉赫的潜能,点燃了他智慧的火花,这个文学、绘画方面的“差生”,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5。 目标效应:有梦想就有动力
对于孩子来说,目标是学习的动力。教育孩子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培养孩子上进心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孩子成才的必经之路。
父母为子女所设的目标,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太容易达到,就不容易形成动力;如果太难达到,就会让人望而却步。只有合适的目标才对孩子有吸引力。
跟着目标走就不会迷路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比赛尔。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很早以前,这里只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肯?莱文的人来到这里。肯?莱文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他们为什么不走出大漠。结果所有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
肯?莱文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按照指南针的指示,从比塞尔村一直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可为什么比塞尔人不能走出大漠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这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也从来没走出过大漠。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让阿古特尔带路,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出发了。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大漠中找准方向。
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他告诉阿古特尔,如何通过北斗星来找到正确的方向。肯?莱文对阿古特尔说,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也因为此,阿古特尔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跟着目标走就不会迷路。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6)
目标使我们产生积极性。一个人有了需要不断完成的目标后,就有了奋斗的动力。目标就给了我们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使我们能够一箭命中,而不浪费时间。
家教故事
许多年以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靠为别人放羊来维持生活。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这时,他们看见了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从自己的视野中消失了。
“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
牧羊人回答说:“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安家。”
“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就要比大雁飞得还要高,去天堂看妈妈。”他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