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生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他们当成自然之事。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
6有规律的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7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
8慷慨。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然向前。
10表达感激。记录它们的点滴思想,始终保持感恩之心。
以上各点我们不能一一举例,但是我们可以最具代表的内容来阐释李想对自己的管理。在李想的博客中有一篇感人的文章,他是这么写的:
“我是一个不会去假惺惺地感激别人的人,也是最恶心语文课上那一大堆虚伪的修饰词的人,更是一个对政治历史没有太多兴趣的人,我始终认为不关心政治证明政府能力高,无需老百姓关心政治同样可以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但是,对于*,这个我从来没有亲眼见过的领袖,在我心中真不是一个‘伟大’就可以形容得来的。
*之伟大,伟大在真实,他能把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爱,以及打造心中强国的梦想不加修饰地用于实践,而不是空想或者‘变味’,在那个时代,能够说出‘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样个人顶住压力讲真话,做对国家和人民有意义的事情,伟大!
*之伟大,伟大在心胸,*也是*的‘受害者’,但是过往不究,一封永不翻案的信,把自己的得失抛在最后,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伟大!
*之伟大,伟大在时尚,把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世界级的知识素质,与中国的现状相结合,既不像北朝鲜那样封闭落后,又不像某些国家不切实际的激进,把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接,造就了一个持续30年发展的奇迹,伟大!
尽管我们国家还有着很多的不足,但是这么多年国家发展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管理一个几百个高素质人才的公司,就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更何况管理一个土地宽广,人口教育素质落后的十几亿人口的大国。
不管是*,还是现在的政府,我认为都是非常合格的,从成绩和个人素质上来看,可以用‘伟大’这个形容词。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对于高速发展的国家,应该像一个主人一样去支持和监督,而不是像一个看客一样去抱怨和捣乱(这和在团队中的定位是一样的),这样我们的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好。 爱自己的祖国,纪念*主席,由心而发!”
上面这段话是李想真真切切写在博客里的,你觉得幸福么?你觉得他会感恩么?你觉得他在管理自己么?他让自己在自己想走的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有热情的少年,一位怀有巨大爱国热情的少年。
第二章 行动派的天才(1)
50后的老师告诉我“稳”,60后的老师告诉我“赢”,70后的老师告诉我“人”,80后的老师告诉我“能”。身边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是自己的伙伴,哪怕是一个比自己还要年轻的朋友、同事,也有无数值得去学习的地方,从而让自己更适合企业的发展,更好地来凝聚这只年轻的潜力无限的团队,发挥这只年轻的潜力无限的团队。
180后创业的模板
很多人最感兴趣的是年轻人应该如何创业,如何发展。其实从李想的经历看来,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打工,区别不大,最关键的是怎么去做,如何少走弯路。创业或打工并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要对得起自己,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果你还是迷茫之中,还在自欺欺人地生活着,自我消耗、自我干扰,天天像个“怨妇”一样怨天怨地,看谁都不顺眼,请你的灵魂马上回归你的躯体吧,那个“怨妇”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力量强大到自己都想像不到,关键是,先找回自己。
李想与戴志康、茅侃侃、高燃这些80后年轻的创业者一样,有着所有80后人身上的特质:叛逆,不喜欢束缚,但同时又充满活力,对自己所热爱事物的执著无人能比。真诚不做作及敢说敢做的冲劲,造就了李想等这批80后创业者的成功。作为泡泡网(北京泡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简单,随性,平易,朝气,充满激情这类词语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80后创业比较成功的典范,他更是有着很多同龄人享受不到的荣华。回望自己能够成功的经验,他有着独到的见解。
首先,兴趣点燃创业激情
1998年,还在上高二的李想迷上了互联网,并从此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在了互联网上。而在此之前,李想最大的梦想就是大学毕业后做个编辑,“每个月能拿2000元的收入就可以了”。当时,互联网在国内才刚刚兴起,做个人网站比较盛行,由于浓厚的兴趣,使他在上网仅三、四天的时间就开始跟着流行趋势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起初,李想只是将自己的一些使用数字产品的体验写成文章发表在网站上,慢慢地就有了流量和人气。“当时很多企业都通过大大小小的个人网站推广自己的数字产品,并给予相应的广告费用。”李想回忆说,很快“好事”就主动找上门来:每千字10块钱的费用,每个月大概能有六七千的收入。这样在1998年到1999年之间,上着高中、年仅十七岁的李想就用自己的力量淘到了第一桶金,近10万元。这让李想在1999年做出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决定:放弃高考。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放弃高考的李想在互联网上很快就结识了跟自己同样做个人网站的樊铮(现任泡泡网技术副总裁)。于是,在2000年年初,李想拿着自己赚来的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和同伴樊铮一起创建了泡泡网,做数码产品的资讯,依然是靠网络广告赚钱。
但好景不长,随着互联网泡沫的到来,众多企业不再向国内网站投放广告,泡泡网的收入也出现危机。在几近颗粒无收的状态下,李想和他仅有几个人的小团队用“小米加步枪”在老家石家庄艰难度日。李想在偶然间遇到了有着丰富互联网经验的老朋友刘庆华(现任泡泡网架构副总裁),聊得很投机。当即,刘庆华决定帮助李想在北京把公司运作起来,那里发展的机会更多。“你只要每月发我2000块钱的工资,帮我租一个住处就行,到时工资都不用你出,我拉广告进来就可以从那里出。”泡泡网开始迁都北京。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行动派的天才(2)
六年间,泡泡网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增长,2005年收入达到了近两千万。业务及盈利模式虽没有什么创新,但李想坚持把内容做细做精,服务质量提升到让每一位用户满意,这不仅是泡泡网的优势,也是在6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融资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成长为行业前列的制胜所在。
其次,观察自己变成本能
“尽管有时候还是沉浸到处理事务的具体细节中,但是我大部分时间都能够跳出来看待事情。我们太多的时候陷入过程而不能自拔,发现不了问题。如果发现不了问题,就会迷失,肯定实现不了结果。因此需要自我观察。我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工具,将任何事情的组成简化为:目标-过程-结果,而对于一个有目标的人,问题肯定会出现在过程中,所以一旦感觉不太对劲,马上用这个工具判断自己,我所进行的过程与我要实现的目标是否一致,问题出现在哪里?用目标来判断正在进行的过程是否相符,是否是最佳的过程,能否产生结果?这样,问题就会找出来了。”
最后,学习是人生的财富
“学历不重要,学习能力最重要。”这是李想一直以来的看法,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和信心的来源。李想始终认为自己是很笨的,所以也从来不希望自己走什么捷径,闯什么蓝海,经营这个企业也是一样的,是长跑,不是短跑。过去这么多年,完全是依靠对内学习(通过犯错、改正、反省、总结、再也不犯相同错误、自我改变)和对外学习一路走过来的。
李想走到今天,和普通80后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其实从高一开始就已经赚钱了,大家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创业了,不同的根本是李想早进入社会磨练了4…7年。凡事有得有失,得到的是创业的机会和社会经验,失去的是人生阅历和体验,以及做员工和做下属的体验。得到的东西让我抓住了不错的机会,失去的东西如果不弥补,将会让自己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弥补这些缺失的根本在于,一方面清楚地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另一面要去学习这些。学习的方法有很多:读书,实践,向人直接学习。其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但是代价也最大,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身边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去学习,会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和认可对方,对于企业管理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则。
“50后的老师告诉我‘稳’,60后的老师告诉我‘赢’,70后的老师告诉我‘人’,80后的老师告诉我‘能’,身边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是自己的伙伴,哪怕是一个比自己还要年轻的朋友、同事,也有无数值得去学习的地方,从而让自己更适合企业的发展,更好地来凝聚这只年轻的潜力无限的团队,发挥这只年轻的潜力无限的团队。”
李想对80后的创业者也提出了很多建议:
首先是资本的问题。有钱不一定能发展好,没有钱一定发展不好。80后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都是在最近几年才有点微不足道的小成绩,但是普遍拥有现金流的压力,尤其是比起那些有着丰厚积累的前辈们。浮出水面的80后的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资产最好的也不足海鑫钢铁和碧桂园这些有上一代积累的80后企业家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更不要说现金流了,比起80后更熟悉一点的IT行业的前辈,也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差距,在资本层面上80后绝对是弱势群体,这方面不是融资几百万上千万美金就可以解决的。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行动派的天才(3)
第二是行业地位的问题。在大的行业层面来看,80后的企业在行业中只可能是追随者(并不排除是技术和产品的领先者),无论是规模还是利润,而在目前的中国,没有什么行业是可以依靠一个技术去改变行业的。很明显的一个案例,VC更愿意去投资那些可以放一些有“擦边球”的“电视剧”,却能摆平政府关系没人管的视频网站,而没兴趣去投一个技术团队,这是很现实的市场问题。80后创办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被行业领导者所重视,否则,通过并购、恶意竞争等手段,大的拥有规模积累和良好现金流的公司,很容易快速解决掉这样的竞争,只不过目前没有必要。
第三是大环境的问题。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任何可以在短期内让资本极速膨胀的产业,都不会逃过资本的眼球的,很显然,目前国内的资本更喜欢的房地产、能源、金融等行业,而这些行业显然不是白手起家没有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80后创业者能够进入的领域,而80后更熟悉的IT行业短期内格局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这在大环境上而言对于80后是不利的,但是又是公平的。
在自己的博客中,李想不禁这样发问“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创业?”然而这个问题大家讨论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李想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创业者接二连三的成功后,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些创业者的身上去寻找一些共同点,从而奠定成为优秀的优秀创业者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70年代出生的创业者身上去寻找一些相似性,这里所说的成功创业者,指的是那些可以把自己的公司做到十亿美金以上价值的创业者,虽然公司市值不是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但是作为一个相对的衡量标准还是比较可以让人信服的。
李想认为这些人包括,分众的江南春、盛大的陈天桥、网易的丁磊、百度的李彦宏等企业家(创业者),也包括岁数再大一点的史玉柱、俞敏洪等,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盖茨、乔布斯、佩奇等。在李想眼中他们的共同点是:
1他们都是内心充满激情但是又非常理性的人,追求结果的同时享受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享受过程;
2他们做的都是自己最爱的事情,所以早起晚归,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甚至超过15个小时,一周六七天的工作;
3他们始终关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且是产品和服务最好的质检员和改进者;
4国外的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是人生第一次创业,他们可以打破传统,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法律制度做前提;
5国内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是先有过工作经历,或者二次创业,他们需要尝试中国商业的“潜规则”。
如果作为一个创业者,并且可以具备以上的条件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至少具备了60%的成功的要素了,如果创业者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李想坚信想要失败都不太可能。
2爱好电脑的天才
倔强的李想一直按自己的喜好做事。一天,他发现了一本《家用电脑与游戏机》杂志,顿时被杂志的丰富内容吸引住了。当是他每月的零花钱是50元,他将这笔钱全部用来买杂志。由于这本杂志发行量不是很大,为了能买到每期杂志,李想几乎跑遍了石家庄的报摊和邮局。杂志让李想如痴如醉,他突然发觉电脑就是自己的最爱,年少的李想第一次有了自己朦胧的方向。
第二章 行动派的天才(4)
李想恳求妈妈给他买一台电脑,但遭到妈妈的拒绝。妈妈说李想用心不专左一锤子右一榔头。妈妈的话刺激了李想,他决定证明自己的决心和能力。从那以后,他一直坚持学习电脑知识,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初中毕业那年,他还在一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