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亿万富翁的成长传奇:奋斗李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5岁亿万富翁的成长传奇:奋斗李想-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初中毕业那年,他还在一家电脑杂志上发表了文章。
  李想的表现终于让父母相信了儿子的决心,他们花了8000多元给李想买了一台电脑,鼓励他说:“你一定行的!”但有了电脑之后,李想一开始竟然是在玩游戏。父母虽然很着急,但并没有立即斥责或制止他,他们装作不知道,暗中观察他是否有自制力。
  儿子没有让他们失望,没过多久,李想就不再玩游戏了。其实,玩游戏也是一个学习的必经过程,几个月后,李想对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就非常熟悉了。他还大量投稿,稿费每月有1000多元,比母亲的工资还高。写作让李想有了成就感,但他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时候懂电脑的人很少,想要学习新知识,必须到一些专业的电脑网站。李想每天只能拨长途上网,每月辛苦挣来的稿费换来的也只是每天10到20分钟的上网时间,但李想进步神速。
  后来,燕赵信息港开通了,李想迷上了做主页。由于他的努力,他在燕赵信息港做的主页访问量一直都在前三名。可年轻的李想并不满足,他开始琢磨建一个网站,那样就可以提供更大的平台,会有更多喜欢IT的网友来交流。
  高二时发现赚的钱还不够,就不断的给杂志写稿,像《电脑报》、《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到处有李想发表的文章。那时一个月光写稿就可以赚2000多块钱,一方面自己可以接触很多硬件,另一方面写稿能把钱赚回来,所以他在拼命写。
  高三时有了互联网,开始上网。因为自己的产稿量非常大,所以有个人网站时类似现在的博客,每天把他把自己接触到的国外产品信息更新上来。当时李想的个人网站只做了一个月,日访问量就过万。留给李想印象较深的有两点是:电脑3G芯片非常火,很多生产厂家给他寄样品测试,而他自己也经常到市场转。有一家公司叫技嘉,在中国卖的显示卡芯片是假的,李想毫不犹豫地在网站上曝光了。紧接着技嘉便在中国停掉了所有显示卡的销售,他们的人过来找李想时发现他还在上高三。中学六年,李想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它们就是为我而发明的”。要转遍石家庄所有的邮局去买一张软件,整夜呆在电脑前搭建自己的网上王国。白天在课堂上不愿同老师同学分享的观点,晚上在互联网上可以敞开自由地表达、遭遇到强烈地碰撞,在争执或者认同中被不断记录、被不断成就。“新东西都是在互联网上学到的,传统的教育被抛开了。”李想说。
  不仅仅是李想对电脑痴迷,说起以网络创业起家的大人物,都不乏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保有对互联网和电脑无比痴狂的爱。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也是其中一位。杨致远和他的搭档在一辆学校拖车上成立了一间小型办公室。恰在这时他们迷上了互联网。每天,他们有数小时泡在网上,分别将自己喜欢的信息链接在一起,上面有各种东西,如科研项目、网球比赛信息等。雅虎就从这里发展起来。开始时他们各自独立地建立自己的网页,只是偶尔对彼此的内容感兴趣才互相参考,渐渐地他们链接的信息越来越广,他们俩的网页也就放在了一起,统称为“杰里万维网向导”,“杰里”是杨致远的英文名。搜集的网站越来越多,两人就分类。每个目录又容不下时,再细分成子目录,这种核心方式至今仍是雅虎的传统。不久,他们的网站招来了许多用户。人们纷纷反馈信息,还附上建设性意见,使内容更加完善。“要不是有这么多外来的回应,我们就不会继续下去,更不会有今天的雅虎”。到1994年冬,两人忙得连吃饭、睡觉都成了奢侈,学业也扔在了一边,他们开始着手网站的商品化。

第二章 行动派的天才(5)
杨致远和费罗翻着韦氏词典,为他们的“产品”编造的名字。其中“Ya”取自杨致远的姓,他们曾设想过Yauld,Yammer,Yardage,Yang,Yapok,Yardbird,Yataghan,Yawn,Yaxis等一系列可能的名字,突然间,他们想到了Yahoo这种字母组合,然后迅速翻开手边的韦氏英语词典,发现此词出自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指一种粗俗、低级的人形动物,它具有人的种种恶习。这个词显然不太雅,但仔细一琢磨,“反其义而用之”,在强调平权的因特网上大家都是乡巴佬。为了增加褒义色彩,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于是就有了“Yahoo!”。“没错,太好了,就是它了,这简直是神谕!”就这样雅虎诞生了。
  杨致远一边维护日益膨胀的网络资源,一边寻找商机,每天只睡4个小时。对网络和电脑的热爱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杨致远回忆说:“这项工作很艰苦,但充满了乐趣。有时我有一种从悬崖上跳下的感觉,有时像置身于电影《塞尔玛与路易斯》,不知结局怎样。我们想用网络做一切,也许什么也做不成。但我们不在乎,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
  不论是通过李想还是杨致远,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道理,他们都对电脑和网络有着不可遏制的热爱,但是让他们成功的因素不全是他们的电脑天赋和对网络的热情。让他们取得今天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他们惊人的勤奋。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天才来自勤奋。
  也许你不赞成,但是通过一些名人的例子你就会明白天才来源于不懈的奋斗。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时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娘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第二章 行动派的天才(6)
有人问寺院里的大师:“为什么念佛时要敲木鱼?”大师说:“名为敲鱼,实为敲人。”“为什么不敲鸡呀,羊呀?偏偏敲鱼呢?“大师笑着说:“鱼儿是世间最勤快的动物,整日睁着眼,四处游动。这么至勤的鱼儿要时时敲打,何况懒惰的人呢!”
  “懒惰”是个很有诱惑力的怪物,人的一生谁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比如,早上躺在床上不起来,起床后什么事也不想干,能拖到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自己不想懂,不会做的事自己不想做。“懒惰”是人类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寺院里这位大师讲的敲打,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鞭策。人一生要勤奋就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克服懒惰的毛病。
  梁实秋讲过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唐朝有个百丈禅师叫怀海,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没有工作,一天他就真的不吃东西。怀海禅师为何能精勤不休?就因为他有得传心印的信念和抱负鞭策他。
  勤奋不是先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自己养成的,人一旦有了抱负和信念,就会产生勤奋。*花了40年的心血,撰写了《资本论》。只为了详细占有材料,他仔细钻研和做过摘要的书达1500多种。他在出外散步时总要带上笔记本,并且不时地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他认为有用的东西都记在上面。他还常常在室内踱来踱去,一边走,一边思考,长年累月竟把门窗之间的地毯踩成了一条浅沟,好似穿过草地的一条羊肠小道。经过勤奋的学习和研究,他终于在逝世前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初稿。*创作《资本论》的故事,告诉人们“勤奋来自抱负”。
  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一不与勤奋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勤奋能塑造伟人,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自己。从古今中外卓越的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找到某些成功的偶然性。凡是能创造最好的自己的人,他们的努力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勤而不怠却是相同的。
  最后我们还要说,从李想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天赋,更重要的是他的才能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靠勤奋换来的。没有每天要把自己的电脑拆一遍再装上的勤奋,就不会有对电脑的了解;没有大量的电脑书籍和杂志的阅读,就不会有大量的投稿和稿费;没有自己的探索就不可能管理好自己的公司。而世界上也不乏勤奋铸就才能的实例,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和诺贝尔就是很好的例子。
  史蒂芬·霍金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

第二章 行动派的天才(7)
今天的李想拥有两亿的身价,拥有众多羡慕的眼光,拥有所有现阶段年轻人遥不可及的荣耀。但是他没有停步不前,没有为自己目前的荣耀所眩晕,为什么?因为他走在自己的到道路上,管理自己最终的目标就是有人生的规划,让自己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他做到了并不因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在于他省视自己不断的改进,而又坚决地执行了这一切。李想行,你也行,我们都行。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人的思想和引导人的意志努力地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我国古代的圣人——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成才的钥匙。无论列举多少名家名言,向我们阐述的道理只有一个:兴趣对于成才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在他们的成才历程中,兴趣都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兴趣这把金色的钥匙,即使你再勉强自己、刻薄自己,也是无济于事的,成才的大门是不会自动开启的。就像阿里巴巴站在山洞前,如果他不说出暗号“芝麻芝麻开门吧”。那个装满金银珠宝的山洞就不会向他敞开一样。所以,要想取得成就,还需要至关重要的一件法宝——一把成才的钥匙,那就是兴趣。你知道著名的舞蹈家陈爱莲吗?她曾经被人们称为“中国的乌兰诺娃”,她那精湛的舞蹈曾多次获得人们热烈的掌声。那么,是什么驱使陈爱莲走上追求艺术的道路呢?她的话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其实,这也没什么秘诀,兴趣是成才的‘钥匙’,你对什么事产生了兴趣,你就会入迷地追求它。苦,不觉得苦;累,不觉得累。”
  小时候的陈爱莲是个苦命的孩子,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