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率领魏军,日夜不停地往回赶,这时,齐军已攻入魏国境内,占领了不少地方。
孙膑下令齐军退兵。
庞涓见齐军退兵,就跟在后面,紧紧追赶。第一天,他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只见营地上到处都是煮饭用的灶。他叫人点了一点灶的数目,不觉吃惊地说:“想不到齐军竟有十万人吃饭,人数真不少呀!”
第二天,他又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再叫人一点,发现煮饭用的灶减少了一半。他高兴地说:“看来已有不少齐军逃跑了。”
到了第三天,庞涓发现齐军煮饭用的灶又大大减少了。他更加高兴了,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他们进入我们国境才三天,已有一大半跑光了。”
庞涓命令抛下辎重,只带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击齐军。他哪里料到这正是孙膑用的减灶诱敌之计,引他追击。
孙膑预料他当天晚上可以赶到马陵。于是命令士兵把大树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光光的树身上写了这样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又命军中弓箭手,埋伏两旁,就在那天晚上,庞涓果然赶到马陵。他走到那棵大树底下,见道路被树堵塞,就命人搬树。他看到树身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火来照。庞涓还没来得及把树上那几个大字看完,齐军已万弩齐发,庞涓身中数箭,自知兵败难逃,就拔剑自杀。庞涓临死时,还不服输,愤愤地说:“想不到叫孙膑这小子成了名!”
坐山观虎斗
坐山观虎斗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互相攻伐,打了整整一年,还没有停止。秦惠王想要使他们停止战争。召来群臣问道:“我想使韩魏两国停火,和平共处。
诸位以为如何?“
一个文官说:“对!我们应该去解救他们。”
一个武将说:“他们打他们的,关我们什么事?”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叫陈轸,他说:“大王想统一天下吗?”
秦王说:“当然想统一天下,您有妙计吗?”
陈轸说:“妙计谈不上有,不过我不妨讲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也许对您有所启发。”
秦王颇感兴趣,说:“很好,你讲吧。”
陈轸于是讲了起来——春秋时期,鲁国(现在山东一带)有个武艺高强的人叫卞庄子。一天,他到一个地方住宿,听说当地有两只老虎,经常出来伤害家禽,甚至咬伤、咬死人。卞庄子决定为民除害,带了一把寒光闪闪的青铜剑,就要出去刺虎。
旅店里有个小伙计也要同去。
两人走到一个山谷里,忽然看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正在争着吃一头牛。
卞庄子拔剑就要冲上去。小伙计说:“壮大哥,不要性急,你看它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牛,吃到后来,它们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必定会互相厮咬起来,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这时,你再冲上去,对付一只受伤的老虎,不就比同时对付两只健壮的老虎省力得多吗?”
卞庄子连连点头,两人就在树丛里隐蔽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又是剪,又是扑,又是抓,又是咬,斗得旁边的石头乱滚,尘土飞扬。 渐渐地,小老虎支持不住了,咽喉处被大老虎咬破,血流干后,便死去了。大老虎也遍体鳞伤,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这时候,卞庄子猛扑过去,一剑就刺中老虎的要害部位,那老虎长啸一声就断气了。
陈轸讲完故事后又说:“如今,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还不停止,这样,他们之间必定互有损伤。您如果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只有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到他们伤亡惨重的时候,再用重兵去征讨他们,这样就能一举两得,就像卞庄子刺虎那样。大王觉得如何?”
秦惠王于是决定不解救他们。最后,魏国受了损伤,韩国被打得破败不堪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像潮水般地涌去,一下子就夺了两国的好几个城池。 。。
石达开湖口大捷
石达开湖口大捷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广西贵县人。早年加入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共谋举义。金田起义后,被封为左军主将,旋封翼王。
西征军在湖南湘潭为曾国藩的湘军所败,节节后撤,武汉失守,九江危急。石达开奉命率援军赴湖口,指挥九江、梅家洲守军顽强抗敌。
太平军面对强大的湘军水师节节败退,石达开命令水师继续战斗,只许败,不许胜。连续观察了三天水战情况,石达开命令停止战斗。
九江码头停泊了四十余艘运输船,整整装了一个通宵的粮食,朝着湖口方向驶去。曾国藩的水师将领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强烈要求曾国藩派快船夺粮,曾国藩坚持不过,只好同意他们快去快回。当两百多艘快船进入湖口的时候,突然无数石达开的战船封住了湖口,万炮齐轰,很快快船就化成了齑粉。当铺天盖地的战船驶向曾国藩的大船的时候,曾国藩已经感到大势已去,炮声一响,灰飞烟灭,万念俱灰的曾国藩投湖自尽,被心腹爱将彭玉麟救起。
石达开真不愧为著名将领,他命令水师履败履战的原因是要好好观察曾国藩的水战战法,他发现曾国藩的大船装重炮,快船装水兵,进可攻、退可守。不断失败的原因是要麻痹曾国藩的将领们。“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的这段论述就好像是对石达开此战的总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玉器和瓦罐
玉器和瓦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正如老子所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
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笔者字面理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是万事万物客观存在的内在本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顺应自然规律就是无为。在这个无为的过程中没有办不成的事。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候王们如果能遵循它,就会风调雨顺,万物将自然生长。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在万物生长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变异,我们就可以用前面所讲的“道”和“名”的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来认识他。
无名之朴,夫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本身就是要顺其自然而发展,不要刻意的去改变他。只要我们顺其自然,万物都会平静生长,那么天下无为而安定。
笔者感悟
老子本章阐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大智慧。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无为”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样也是佛家与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的“缘起性空”思想与“无为”是相通的,“空”与“无”的内涵是一样的;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以道德伦理为核心思想,提倡以德治天下,以德服人,孔子认为古代圣王舜就是无为而治的典范:“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以德行天下本身就反映了儒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秦始皇是“有为”之君,灭六国而一统天下,万里长城成为民族象征,文治武功彪炳千秋,但强大的秦王朝仅仅十四年就土崩瓦解了。秦始皇笃信法家思想,以*维系其强大的帝国,但激化了社会矛盾,到了秦二世的手里就土崩瓦解了。
“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在汉朝得到艺术性的发挥,汉高祖及他的继任者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使汉朝的生产与经济得到极大的恢复和提高。汉武帝凭借强大经济和技术条件,历经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彻底打败了强悍的匈奴骑兵。“犯我天威,虽远必诛”古往今来,只有大汉时代有如此豪言壮语。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道理,在汉王朝得到高超运用。 。 想看书来
无所作为的曹参
无所作为的曹参
西汉相国曹参就是“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的典范。
西汉开国功臣曹参是江苏沛县人,秦朝时曾担任沛县狱吏。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仅次于萧何。
因曹参德高望重,刘邦请他去任齐王(刘邦的长子)的相国,曹参在齐国担任相国的九年中,按照黄老“无为而治”的办法制定各项政策,不准官员去打扰百姓,严惩做坏事祸害百姓的官员,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爱护民力的官员,使齐国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百姓过上了比较安稳的太平日子,所以齐国人都称颂曹参是贤明的丞相。
萧何去世后,曹参担任相国一职,新丞相来了以后,对朝廷的事什么也不管不问,一天到晚就和人在丞相府喝酒聊天。有些性急的官员就到丞相府来求见,想对曹参提出忠告,同时为他献计献策。曹参知道这些官员来的目的,所以凡有客人来,他都不等他们开口谈朝廷大事。就把来人拖到酒桌上,并打岔说:“先喝酒、喝酒,有什么事喝完酒再慢慢地谈。”喝了几杯酒后,曹参还不想谈正事,客人心想不能白来一趟,总想抓住机会谈正事。一看客人要开口谈正事了,曹参马上叫人敬酒,不让客人有开口的机会。他一杯接一杯的劝客人喝酒,直到把客人灌醉送走完事。后来,想到丞相府奏事的朝廷大臣,对这种情况也都习以为常了。他们逐步理解了丞相的苦心,知道丞相对朝廷的事,不想多生枝节,所以也就照章办理,从此官员再也不敢随意变动旧章,更不敢生事或乱出生意了。
汉惠帝问他:“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苛政猛于虎
苛政猛于虎
春秋时期,朝廷政令残酷,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有些人没有办法,只好举家逃离,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泽去住,那里虽同样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远”,官府管不着,兴许还能活下来。
有一家人逃到泰山脚下,一家三代从早到晚,四处劳碌奔波,总算能勉强生活下来。
这泰山周围,经常有野兽出没,这家人总是提心吊胆。一天,这家里的爷爷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这家人十分悲伤,可是又无可奈何。过了一年,这家里的父亲上山采药,又一次命丧虎口。这家人的命运真是悲惨,剩下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商量着是不是搬个地方呢?可是思来想去,实在是走投无路,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老虎的地方有苛政,同样没有活路,这里虽有老虎,但未必天天碰上,只要小心,还能侥幸活下来。于是母子俩依旧只有在这里艰难度日。
又过了一年,儿子进山打猎,又被老虎吃掉,剩下这个母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