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所以重视这个道为什么呢?不就是想:自己追求的东西能够得到,自己的过失能够被宽恕、原谅吗?所以这个“道”的和谐能够为天下人广泛推崇。
笔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阐述了“精神文明”对建立“和谐社会”的巨大作用。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道是包罗万象的万物规律。它是善人的法宝,也是确保改变不善人的法宝。善言可以为世人普遍推崇,善行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们。所阐述的内容就是“精神文明”的范畴。请设想一下,如果全社会的人都用善言来感化周围的人们,用善行来带动周围的人们,不善的行为还会有市场吗?如果不善的行为都没有立锥之地了,离和谐社会的距离还会远吗?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实现和谐社会的方法。
老子说:“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给我们阐述了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其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 想看书来
毁瓜与护瓜
毁瓜与护瓜
魏国的大夫宋就被派到一个小县去担任县令,这个县正好位于魏国与楚国的交界处,这地方盛产西瓜。虽然同处一地,可是两国村民种西瓜的方式和态度却大不一样。
魏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勤快,他们经常担水浇瓜,所以西瓜长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懒惰,又很少给西瓜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慢又不好。楚国这边的县令看到魏国的西瓜长得那么好,便责怪自己的村民没有把瓜种好。而楚国的那些村民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魏国的村民,嫉妒他们为什么要把瓜种得那么大那么香甜。于是,楚国这边的村民就想方设法去破坏魏国村民的劳动成果。每天晚上,楚国村民轮流着摸到魏国的瓜田,踩他们的瓜,扯他们的藤,这样,魏国村民种的瓜每天都有一些枯死掉了。
魏国村民发现这个情况后,十分气愤,他们也打算夜间派人偷偷过去破坏楚国的瓜田。一位年纪大的村民劝阻住了大家,说:“我们还是把这件事报告给县令,向他请示该怎么办吧?”
大家来到宋就的县衙。宋就耐心地劝导本国的村民说:“为什么要这么心胸狭窄呢?如果你来我往没完没了地这般闹下去,只会结怨越来越深,最后把事态闹大,引起祸患。我看最好的办法是,你们不计较他们的无理行为,每天都派人去替他们的西瓜浇水,最好是在夜间悄悄进行,不声不响地,不要让他们知道。”
魏国村民依照宋就的话去做了。于是,从这以后,西边楚国的瓜一天天长好起来。楚国村民发现,自己的瓜田像是每天都有人浇过水,感到很是奇怪,互相一问,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他们开始暗中观察,终于发现为他们的西瓜浇水的正是魏国的村民,楚国的村民大受感动。
很快,这件事情被楚国县令知道了,他既感激、高兴,又自愧不如魏国县令。他把这些情况写下来报告给了楚王,楚王也同样很受感动,同时也深感惭愧和不安。
后来,楚王备了重金派人送给魏王,希望与魏国和好,魏王欣然同意了。从此后,楚、魏两国开始友好起来。边境的两国村民也亲如一家。两边种的西瓜都同样又大又甜。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所以说,有时候不要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态度去激化矛盾,而是宽宏大量,以德报怨,这样反而会促使矛盾缓解,使坏事变成好事。 。。
雄鸡与鸿雁
雄鸡与鸿雁
有个叫田饶的人,在鲁哀公身边做事已经好几年了,可是鲁哀公并不了解田饶的远大志向,总是待田饶平平的。田饶的才智得不到施展,他决意离开鲁哀公到别国去。
田饶对鲁哀公说:“我打算离开您,像鸿雁那样远走高飞。”
鲁哀公不明白田饶的意思,问道:“你在这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走呢?”
田饶说:“大王您经常见到那雄*!你看它头上戴着大红的鸡冠,非常文雅;它双脚长有锋利的爪子,十分英武;它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敢斗敢拼,格外勇敢;它看见食物时总是‘格格’叫着招呼同伴们一起来享用,特别仁义;它还忠于职守,早起报时从不误事,极其守信。尽管雄鸡有着这么多长处,可是大王还是漫不经心地吩咐把它煮了吃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雄鸡经常在您身边,您每天见惯了它,习以为常,它的光彩在大王眼里便黯然失色,大王感觉不到它的那些杰出的优点与才能。而那鸿雁,从千里之外飞来,落在大王的水池边,它啄吃大王池中的鱼鳖;落在大王的田园里,毁坏大王的庄稼。鸿雁尽管没有雄鸡的那些长处,可是大王依然很器重鸿雁。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鸿雁是从遥远的地方来的,大王对它怀有一种神奇感,它的一切作为,大王都认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请大王让我也像鸿雁一样远走高飞吧。”
鲁哀公说:“请你别走,我愿意把你说的这些话都记下来。”
田饶说:“您认为我平淡无奇,并不觉得留下我有什么大用,即使写下我的话,也不起什么作用。”于是田饶就离开鲁国前往燕国去了。
燕王让田饶做了相国,田饶从此有了机会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本领。3年以后,田饶把燕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内富足安定,边境平安没有盗贼。田饶名声大振,燕王也十分得意。
鲁哀公知道了这些情况后,万分感叹,对当年没能留下田饶真是后悔莫及。为此,他一个人独居3 个月,深刻反省;又降低自己的衣食标准,以示自责。鲁哀公发自内心地慨叹道:“以前由于不能知人善任,才使得田饶离我而去,以至于造成了今天的悔恨。真希望田饶能再回到我身边,可是,我知道已经很难了。”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人们往往对自己身边的优秀人才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好高骛远,崇拜引进的人才,认为他们才有真才实学。“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特别是做领导的人,应该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知人善任,不要舍近求远,放跑了本来就在手边的人才。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良臣尹绰
良臣尹绰
尹绰和赦厥同在赵简子手下做官,赦厥为人圆滑,会见风使舵,看主人的脸色行事,从来不说让主子不高兴的话。尹绰就不是这样,他性格率直,对主子忠心耿耿尽职尽责。
一次赵简子带尹绰、赦厥及其他随从外出打猎,一只灰色的大野兔窜出来,赵简子命随从全部出动,策马追捕野兔子,谁抓到野兔谁受上奖。众随从奋力追捕野兔,结果踩坏了一大片庄稼。野兔子抓到了,赵简子十分高兴,对抓到野兔的随从大加奖励。尹绰表示反对,批评赵简子的做法不妥。赵简子不高兴地说:“这个随从听从命令,动作敏捷,能按我的旨意办事,我为什么不能奖励他呢?”尹绰说:“他只知道讨好您而不顾老百姓种的庄稼,这种人不值得奖励。当然,错误的根源应该是在您的身上,您不提出那样的要求,他也不会那样去做。”赵简子心里闷闷不乐。
又一次,赵简子因头天晚上饮酒过多,醉卧不起,直到第二天已近晌午,仍在醉梦中。这时,楚国一位贤人应赵简子3 月前的邀请前来求见,赦厥接待了那位贤人。为了不打扰赵简子睡觉,赦厥婉言推辞了那位楚国人的求见,结果使那位贤人扫兴而去。赵简子直睡到黄昏才醒来,赦厥除了关心赵简子是否睡得香甜外,对来人求见的事只是轻描淡写地敷衍了几句。
赵简子常对手下人说:“赦厥真是我的好助手,他真心爱护我,从不肯在别人面前批评我的过错,深怕伤害了我。可是尹绰就不是这样,他对我的一点缺点都毫不放过,哪怕是当着许多人的面也对我吹毛求疵,一点也不顾及我的面子。”
尹绰听到这些话后,依然不放过赵简子。他又跑去找赵简子,他对赵简子说:“您的话错了!作为臣下,就应帮助完善您的谋略和您的为人。赦厥从不批评您,他从不留心您的过错,更不会教您改错。我呢,总是注意您的处世为人及一举一动,凡有不检点或不妥之处,我都要给您指出来,好让您及时纠正,这样我才算尽到了臣子的职责。如果我连您的丑恶的一面也加以爱护,那对您有什么益处呢?丑恶有什么可爱的呢?如果您的丑恶越来越多,那又如何能保持您美好的形象和尊严呢?”
赵简子听了,似有所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十三章:报怨以德
第六十三章:报怨以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笔者字面理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人要采用“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方法;做事要专注简练,不要节外生枝越做事越多;生活要简朴,要节衣缩食不要铺张浪费;不要张狂炫耀,要大智若愚。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要把大事化小,不要夸大事实;要把繁琐简化,不要把事情搞得错综复杂;要用道德的善举对待对自己有仇怨的人。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解决困难的办法是分析困难,把困难分解若干问题,从简单的入手,个个击破,困难就战胜了。大事都是由很多细小的事情组成的,把大事分解开来,从细微小事入手,干大事就容易多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遇到困难把容易解决的地方作为突破口,干大事从容易办成的小事开头。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圣人的所作所为人们没有看到他整天忙着干大事,最终他成就了丰功伟绩。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凡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轻易许下承诺的人,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困难重重,很难遵守他的诺言。凡是没有经过认真谋划就轻易下结论的人,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和困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因此明智的人更多考虑的是困难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困难早已在意料之中了,战胜困难就很容易了。
笔者感悟
老子为我们精辟的总结了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
老子说:“报怨以德。”要用道德的善举对待对自己有仇怨的人。这就是中华民族“以德报怨”的传统美德。这里的以德报怨并不是逆来顺受的意思,抗日战争时期,并不是日本帝国主义都要亡我中华了我们还要报之以德,对待豺狼只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此时的中华民族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决抗战到底,直至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那些没有人性的人在投降以后连他们亲生的孩子都忍心丢下,此时的中国人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德“以德报怨”,毅然收养了这些可怜的遗孤,把他们抚养成人以后,又忍痛把他们送回日本。帮助杀害自己亲人的仇人抚养孩子,还要把与自己相濡以沫产生深厚感情长大以后的孩子又送还与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的人,只有中国人能够做到,因为我们有以德报怨的传统美德。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为我们指明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最简单的办法。有很多人遇到困难时就退缩了,不是他们惧怕困难,而是他们没有战胜困难的办法和手段。解决困难的办法是分析困难,把困难分解若干问题,从简单的入手,个个击破,困难就战胜了。大事都是由很多细小的事情组成的,把大事分解开来,从细微小事入手,干大事就容易多了。遇到困难把容易解决的地方作为突破口,干大事从容易办成的小事开头。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人们没有看到他整天忙着干大事,最终他成就了丰功伟绩。 。。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为人要以德报怨,处世要大智若愚,生活要朴实无华,办事要简明干练,管理要无为而制。如果修炼到这一步,展现于世人的一定是一个谦谦君子。
蔺相如原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中的一名舍人。
战国后期,强秦加紧了东出兼并六国的攻势,而三晋当其冲要。经过几大战役后,韩魏国力锐减,慑于秦威,逐渐不敢做正面相抗。赵惠文王(前307…前251年)后期,秦的攻势加剧,秦、赵之间的外交、军事斗争日趋复杂起来。
秦昭王(前307…前251年)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向赵提出以15城易赵之“和氏壁”。这是强国对弱国进行的一场政治讹诈。一块壁玉,无论多么宝贵,也不能与15座城池相抵质,强秦不过借机试探赵之虚实而已。
蔺相如在这紧要关头,出面打破僵局。他对比秦赵实力,说明赵虽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从道义的曲直着眼,采取“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来揭穿秦的骗局,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而赵在道义上取得主动。
秦王便殿接见,轻慢赵使,接玉后又无意偿城。蔺相如智索国宝,严辞揭穿骗局,气势上占了上风。秦人欲以武力夺回壁玉,蔺相如“怒发冲冠”,“举壁睨柱”,表示了与国宝共存亡的决心,以生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取得了“完壁归赵”的胜利。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秦赵“渑池会’。当时,秦已连败赵国,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