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五月榴花照眼明……唐·韩愈(3)
石榴适应性很强,易于栽种,四季皆可扦插,或可采用冬、春播种以及分株、压条、嫁接等方式成活。由于石榴花开于“三春过后诸芳尽”的夏季,花又有大红、粉红、黄、白等,艳丽夺目,且花后结果可食,而榴木甚有文采,能制作精美的家具,因此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在我国,石榴从一开始就作为奇花异木,入植宫室园林,获得最高的礼遇:汉武帝时重修上林苑,内育安石榴十株(见《西京杂记》),这安石榴应当是张骞带回的种子吧。从此,历代皇家苑囿中多有栽培。如十六国时期后赵邺都宫苑中植有石榴:“子大如碗盏,其味不酸”,是上佳的品种(见《邺中记》);唐代华清宫杨贵妃的专用浴池“莲花汤”北侧有一七圣殿,绕殿长满石榴,据称是杨贵妃亲手载种的,(见宋·张洎《贾氏谈录》)即是二例。我国除了极寒的地域外,长期以来广泛种植,并逐渐形成许多新的品种。如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就记下了南方石榴的一个变种:“南中一种,四季常开。夏中既实之后,秋深忽又发花,且实。枝头硕果罅裂,而其旁红英粲然。”这看来就是后来《群芳谱》所说的“四季榴”了。《群芳谱》的介绍则比较集中,有:富阳榴,实大如碗;黄榴,色微黄带白,花比常榴为差大,结实甚多,最易传种;河阴榴,名三十八,中间只有三十八子;火石榴,其花如火,树甚小,栽之盆颇可玩,又有细叶一种,亦佳;饼子榴,花大,不结实;番花榴,出山东,花大于饼等等。时至今日,石榴更有银榴、千瓣白、千瓣黄、千瓣红、大果榴、玛瑙石、千瓣月季、墨石榴等,品种繁多。
被誉为“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的石榴,自扎根于中土后,属文之士,或歌或赋,或诗或词,争相吟诵。石榴花中,其大红者如丹如火,最具特色,成了历来诸家落墨的焦点,但见摛章绘句,巧思纷作。你瞧,有喻隋珠、星宿的:“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晋·潘尼),有喻旭日、烛龙的:“其在晨也,灼若旭日栖扶桑;其在昏也,姡糁蛄虑惫狻保ńじ敌杏骱焐汉鞯模骸叭羯汉髦陈趟保ńづ嗽溃杏鞯苹鸬模骸叭嫉埔梢够稹保铣骸は粢铮杏骱煜嫉模骸巴硐加淘诼桃裰小保ㄋ巍の忤ⅲ杏麋业模骸耙灰勾汗ふ犁遥逃椭ι暇』突汀保ㄌ啤てと招荩杏骱斐竦模骸吧‘罗绉薄剪薰风,已自花明蒂亦同”(宋·杨万里),有喻丹砂的:“飞将宝鼎千重焰,炼就丹砂万点红”(明·朱之著),有喻红蜡的:“红蜡缕成香萼润”(宋·杜安达),有喻红粉胭脂的:“晚照酒生娇面,新妆睡污胭脂”(宋·陈师道)、“绛帐垂罗袖,红房出粉腮”(清·吴伟业)等等,真是刻意翻新、奇想迭出。
中国又有“石榴裙”之说,源自古代妇女穿的一种裙子色如石榴花红,尤其在唐代,很受年轻女子的欢迎,如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就时常穿之,它可能由茜草染成。人们又有以此红裙比照、反衬石榴花的,手法更觉蕴藉别致,请看下面一首词:
垂杨影里残红,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
暮雨急,晓鸦湿,绿玲珑。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宋·刘铉《乌夜啼·石榴》)
今人郭沫若先生曾对石榴有过高评:“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他也极为赏识石榴花的那种非凡的红艳之色:“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童华,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这个譬喻可谓匪夷所思,妙曼离奇,在古书中决然读不到的,故值得添上一笔。
农历仲夏五月是石榴花最盛的时节,五月因有“榴月”之称。以花命月,只有少数几种花才有此殊荣。在明代的插花“主客”理论中,榴花总是列为瓶花花主之一,称为花盟主,辅以栀子花、蜀葵、孩儿菊、石竹、紫薇等,这些花则被称为花客卿或花使令,更有喻为妾、婢的,可见古人对石榴花的推崇了。对于它的品格,更有北宋文豪苏东坡的名词点明: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宋·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夏季来时,百花凋后,却仍然痴痴等待,伴君幽独的,是花是人,已说不清了。
。 想看书来
十七、笑摘荷花共人语……唐·李白(1)
有四时佳赏之景,有水中君子之称,有采莲传情之佳话。中国人爱莲,爱得无以复加……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一篇题名为《芙蕖》的散文中历数荷花之“可人”处: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即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此谓末开花前,荷已是风韵十足,他花则无可比。
迨至菡萏成花,妖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约之资者也。
此谓花发时的美艳,且夏秋相继开谢不断。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谓花萎后尚有莲蓬、翠叶争胜的佳景。接着云: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结论云: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好一个“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推崇若斯,蔑以复加矣!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字茂叔,号廉溪,曾写有著名的《爱莲说》,内有“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等赞辞,遂被后世推为荷花的守护神。李渔上述宏论一出,想来其神位不虑后继无人了……若神职与凡间一样也有更替的话。这两篇名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之中,广为传播。
荷花,简称荷,别名甚多,曰:莲、莲花、芙蕖、芙蓉、水芙蓉、草芙蓉、菡萏、水华、水旦、水芸、水芝、泽芝、玉环、溪客、浮客、静客、六月春等。其中,“玉环”乃唐明皇宠妃杨太真的小字,何移至此花名下?原来,唐开元天宝年间,一日,太液池千叶白莲盛开,明皇手指杨贵妃对左右说道:千叶白莲又怎能同我这会说话解人意的花儿相比呢?后人遂反过来用杨妃乳名“玉环”雅称荷花。此外,廉溪先生的“花君子”,亦是人所认同的荷之嘉名。
荷花的中心原产地在中国,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专家们根据我国考古的新发现一致得出的结论。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在河南郑州市距今五千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发掘出两粒炭化莲子。而此前人们总以为印度是荷花的原产地,中国的荷花是由印度传入的(直至今天,许多读物仍拾此老生常谈,未加以纠正),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在我国,荷花很早就见于载籍了。《诗经·陈凤》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郑风》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离骚》曰:“芙蓉始发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说明秦以前,从南到北的水乡泽国,荷花已是处处可见。植物学上,荷花系睡莲科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花开于农历五至八月,有单瓣、多瓣、重台、干瓣等花型,色为深红、粉红、白、淡绿或复色,花大色丽;尤其是其中的千瓣型,唯中国所独有,花托因变态而生出多个花心,二心者称并蒂莲、并头莲,三心者称一品莲、品字莲,四心者称四面莲、四面观音,五心者称五子莲、绣球莲,自古被奉为花中珍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帝王宫苑中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池塘,荷花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点缀。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阖闾城馆娃宫的玩花池(又称浣花池)、汉代御苑桂台以北的淋池、三国魏宫的芙蓉园池、西晋东宫的玄圃池、南朝乐游苑的御池、隋东都洛阳西苑的御池、唐长安大明宫的太液池、宋元丰年间落成的掖庭水殿、元代的上苑海子、明清时西苑三海、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福海及承德离宫避暑山庄御池等,均栽有荷花,且多是名品或异品,以供帝王后妃们的赏玩。这是有史可查的。(见插图16)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七、笑摘荷花共人语……唐·李白(2)
荷花潜根于水下,敷荣于水面,与诸花大异其趣,故《彦周诗话》曰:“世间花卉无逾莲花者,盖诸花皆?##逊缗眨懒ǖ靡庥谒拢淝辶顾浜梢段藁ㄊ币嘧韵阋病!敝岛苫ǹ胖保患ねひ痪ィǘⅲ贤蟹蓟掠低乓叮虽接埃鬈靶瓜悖娜嗣峭攵跃档募讶恕⒊鲈〉拿琅⒘璨ǖ南勺幼鞅龋烂疃蜗螅校患?/p》妖烧压红紫,来赏玉湖秋。亭亭水花凝伫,万解冷香浮。
初讶西风静婉,又似五湖西子,相对更风流。翠涧宝钗滑,重整玉搔头。(元·胡祗遹《水调歌头·赏白莲招饮》)
这是比之于西施;
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宋·吕同老《水龙吟·白莲》)
这是比之于杨玉环;
洛神仙步凌波,袜罗不染珠尘碎。银河小影,玉奁娇语,未应无意。解佩褰裳,相思只在,美人秋水。(清·张祖同《水龙吟·秋荷》)
这是比之于洛神。此外,还有作比娥皇、女英、毛嫱、卓文君、大乔、小乔、湘妃、姑射神女、华山仙子、麻姑、嫦娥、龙女、水宫仙子等等(若读者有兴,自可寻检开出更长的名单),大有毕集天下尤物于其一身方肯罢休之势,倘这些美人地下有知,这些仙子天上有灵,大概也会妒嫉不平起来。
荷花全身各部位有不少专名。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词典《尔雅》释云:荷茎称“茄”,叶称“蕸”,花称“菡萏’,根称“藕”,藕芽称“蔤”,莲蓬称“莲”,莲子称“的”,莲心称“薏”。不过,其中一些名称早已不为人所知所用了。荷的全身都是宝,除了可供观赏外,藕、莲蓬、莲子、莲叶甚至莲花皆可食用。
藕与莲子:食法甚多。由于是家喻户晓的食物,这里从略。
莲蓬:青熟时可以生食,清香爽口。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载有一种熟食法:“莲花中嫩房去截底,剜穰,留其孔。以酒浆、香料和鱼块实其内,仍以底坐。甑内蒸熟,或中外涂以蜜出楪。”这道菜名为“莲房鱼包”,读者不妨可以试试。今天,我国的食谱中有此仿宋菜。
莲叶:广东东莞人利用其叶所特有的香冽味,包以粳米,杂鱼肉诸味,蒸熟后表里香透,作为小吃,名曰荷包饭。见载于清初屈大均撰《广东新语》。此吃法一直延续至今。清代民间还将新鲜莲叶洗净煎汤,加粳米、冰糖煮成荷叶粥,甘香可口,清凉解暑,有时亦作饮料服用。
莲花:清代乾嘉年间寺院素食中,除了果子外,开始有以花叶入馔的,其中之一就是将荷花瓣烹制加工后上席。据曾在清宫中服侍慈禧太后的女官德龄所撰写的回忆录《御香缥缈录》说:“荷花的花瓣也是太后所爱吃的一种东西,在夏季里,常教御膳房里采了许多新鲜的荷花,摘下它们最完整的瓣来,浸在用鸡子调和的面粉里,分为甜咸两种,加些鸡汤或精糖一片片的放在油锅里炸透,做成一种极适口的小食。”这种吃法很可能受自于寺院饮食文化的影响吧。
莲花可以点茶,其方法与一般的以花拌茶不同,而是将茶纳入未采摘下来的莲瓣之中,可谓别出心裁,见明屠隆《考槃余事》:“于日未出时,半含白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扎,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随意以别蕊制之,焙干收用。”《贮香小品》亦有类似介绍。
莲花可以制酒。北宋已流行。《叩头录》曰:“六月持莲花,制碧芳酒,调羊酪,造含风鲊,皆凉物也。东坡诗:‘请君多酿莲花酒。’”明高谦《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谈到莲花制曲的方法:“莲花三斤,白面一百五十两,绿豆三斗,粳米三斗,俱磨为末,川椒八两,如常法造踏。”清代的莲花白酒最著名声,始创于明万历年间,它采用万寿山昆明湖所产白莲花,用其蕊入酒,再配以黄芪、当归等数十种中药材蒸炼酿制而成,原是宫中御用秘方,后流入民问。今天,莲花白酒是北京葡萄酒厂生产的中国优质酒之一。
作为可食用的重要经济作物,江南一带每年农历六七月的莲子、八月的莲藕成熟之日,荷农就要泛舟采莲子。但见许多农家女子摇橹荡浆,轻舟泛波,碧衣红裙,莲歌阵阵,这成了夏秋时节民间的一大景观。(见插图17)请看萧衍《采莲曲》: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七、笑摘荷花共人语……唐·李白(3)
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侬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
李白《采莲曲》: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