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看出,中令经常随父亲在福建往来,似乎父亲任职地就在浙江的邻省福建,所任职务也似是“学政”、“粮道”之类的“主事”衔官职,与《红楼梦》中贾政仿佛。《红楼梦》中的那个隐隐约约的“平安州”,似乎同福建有意义关联,中国人的古训就认为“平安是福”嘛。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一的耿精忠在福建造反,派兵攻掠江西、浙江,“三藩”挑起的战火烧遍长江以南。清廷的平叛大军进驻浙江多年,杭州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灾难。康熙十四年秋天,洪昇的父亲洪起鲛“因事获罪”,被“械送京师”、关押在一个破庙里。是否即《红楼梦》的“狱神庙”,不得而知。获的是什么罪,今已无考,但从时间和地点来推断,似乎是受“三藩之乱”的牵累。在“三藩”占领地任职的官员,如果没有“殉国”,没有“抵抗”,朝廷都视为“罪臣”,这是毫无疑义的。联想到《红楼梦》中贾赦的罪名“交结外官”,十分耐人寻味。再联想到《红楼梦》中描写的探春远嫁,乘着大海船,嫁给“西海沿子”一个“藩王”为妃,洪家是否因为与耿逆有姻亲关系而获罪,亦非空穴来风。
洪起鲛的罪案一直拖了五年,“三藩之乱”平定后,朝廷在总清算的时候,于康熙十八年深秋,决定把洪的父母一起“发配充军”,远流黑龙江宁古塔。洪昇一方面在京师为父母奔走呼号,求情辩冤,一方面又徒步三千里,赶回家乡侍奉父母“充军”。这年的除夕,就是在发配犯官的阴冷潮湿的遣送船上过的。此时何种心情,可想而知。后来遇到朝廷“大赦”,洪昇和父母才免遭“充军”之苦。
那时凡罪行严重到发配充军的官员,必被“抄家”,财产被抄掠一空,家人被赏赐变卖,百年“望族”洪家,至此落得个“曲终人散”、“食尽鸟投林”悲惨下场。遇赦后发还的府宅,也只能是一个空“园子”了,这与脂批透露的《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悲凉结局相同。
洪昇和二弟离家出走后,家中留下的除三弟中令外,还有两个妹妹。洪昇的两个妹妹都十分聪明美丽,用洪昇诗的语言表达,就是“霜管花生艳,云笺玉不如”。洪昇对妹妹感情笃深,总是在诗中慨叹,自己虽为“堂堂须眉”,但比不上身为“裙钗”却“齐家”有方的妹妹。但洪昇的妹妹也逃脱不了“红颜薄命”的规律,出嫁后,可能是所遇非偶,她们都年纪轻轻地就悲惨而死,其下场同《红楼梦》中的迎春、探春如出一辙。
洪昇终生都刻骨思念两个可爱、可敬又可怜的妹妹,康熙三十年,洪昇回到家乡后,把二弟夫妻和两个妹妹的尸骨都迁葬故乡父母身旁,并含泪泣血写了“诔词”和一系列怀念弟妹的诗章。这些与《红楼梦》作者在交代创作缘起时,说此书创作的宗旨,就是为了“记述当日的闺友闺情,”是完全吻合的。
第三首秋天的挽歌——仕途绝路:洪昇在离开家庭后,虽然仍不脱纨绔习气,厌恶走“仕途经济”道路,但是从当时文人惟一的出路着想,从家族面临的危机出发,还是无奈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继续其“国子监生”的生涯,希图有一天考取功名,重振颓败的“百年望族”。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在京师国子监肄业的洪昇,虽然有求取功名的强烈愿望,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了“传奇”剧本《长生殿》的创作。这固然有个人爱好的因素,也是谋生的需要,搬演剧本的剧班和观演“传奇”的富贵人家给予的赏赐,是洪昇在京期间的主要生活来源。洪昇创作《长生殿》,始于“天伦之变”前,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经过“十年辛苦”、“三易其稿”,终于杀青了。一经传演,立即轰动京师,平民百姓爱看,官僚富商更是趋之若鹜,就连当朝皇帝康熙爷,也亲自观演,并钦赐了二十两白银,成了当时公认的“赏格”。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红楼梦》历史情结(13)
正当洪昇得意忘形之时,一场更大的灾难向他袭来了。康熙二十八年中秋,康熙帝青梅竹马的表姐、成年后的皇贵妃、临终前的第三任皇后佟佳氏,刚刚被“册封”为皇后的第二天,就呜呼哀哉了,《红楼梦》中描写“元妃”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灯谜,正是当朝皇后的真实写照!就是此时,洪昇陷进了一生最绝望境地。
皇后薨逝,按规矩臣民必须居二十七天“国丧”,一切娱乐活动都必须停止,但洪昇和他的朋友们却于此时干了一件蠢事,受到朝廷的严厉处罚。演出《长生殿》大获成功的京师“内聚班”,为了答谢剧本作者洪昇,遍请京师名流,“中秋”“国丧”期间,在“生公园”“聚演”《长生殿》,被人告发,朝廷震怒,参与“聚演”的人员都受到了严厉处分。洪昇被“逮捕下狱”、“枷号示众”,并被革去了“国子监生”,彻底断绝了仕进前途。时人作诗嘲笑说:“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可谓深刻。康熙二十八年秋天的悲剧,不仅断送了洪昇个人的前程,事实上也断送了洪氏“百年望族”复兴的惟一一线希望。
出狱后的洪昇,在万念俱灰、满腔愤悲的心境下,骑了一条毛驴,奔赴京东盘山,欲在清沟禅院剃度出家。盘山多巨石,相传是盘古在混沌中开天辟地创“大荒”之处,又有女娲庙证明是“炼五色石补天”处。洪昇在这里抚今追昔,其心情正是《红楼梦》中所说的“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把自己比喻为“大荒山”、“青埂峰”的一块弃置不用的顽石,不是再贴切不过了么?这也正应该是《红楼梦》的创作缘起。
《红楼梦》书中交代,作者创作此书,是于“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这“一番梦幻”,正是洪昇人生中发生在秋天三次噩梦!感叹家族的败亡,感叹姐妹的惨死,感叹自己的坎坷,洪昇创作《红楼梦》的理由,不是最充分不过了么?《红楼梦》的主题和内容,不是与洪昇的真实经历最吻合么?
对于发生在洪昇身上的家族悲剧和个人悲剧,当时社会上好多人都归咎于洪昇的“不肖”,“不肖”恶名是封建社会任何一个文人都难以承受的,但洪昇自己又百口莫辩。创作《红楼梦》,“追踪蹑迹”去记载秋天的三场噩梦,为自己的恶名辩白,应是洪昇的本意。但按照封建伦理,洪昇在书中既不敢指责君王,又不能讪谤父母,只好把“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写作,巧妙地制造了“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洪昇创作此书面临着两难选择,既怕别人看不懂自己的用意,又怕别人知道自己指斥君父的事实,所以一再流露出“谁解其中味”、“谁解诉秋心”的无奈心情。
《红楼梦》历史思想(1)
第一节 “男泥女水”思想
毛泽东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头脑中固有的,只能产生于后天实践。其实毛泽东只说了问题的一半,岂只是正确思想,就是不太正确的乃至错误的思想,也不会凭空产生,凡是现实的思想,都有其社会根源。
《红楼梦》一书,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概莫过于书中表现的奇特的女性观。红学界的诸多大师,在连篇累牍的考证研究文章中,都把这一奇特的女性观的产生,归因于曹雪芹的天才,似乎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也有人归因于曹家特殊的织造家庭的风月繁华,其实这同天上掉下来也没有多大差别。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心灵史,任何文学作品,都必然反映其创作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红楼梦》当然不会例外。画鬼容易画人难,《红楼梦》刻画的当然不是鬼,而是一系列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活生生的人,因此,作者的思想,必然打着深深的时代印记。
《红楼梦》作者曾申明:创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闺阁昭传”,清代学者也曾判定,此书纯属“扯老婆舌头”。凡是熟读《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承认,该书确实是一部主要描写家庭中女人生活的书,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女人的痛苦和欢乐,女人的希冀和绝望,女人的成功和失败,女人的辉煌和黯淡,女人的高雅和庸俗,女人的超脱和魔障,如此等等。
《红楼梦》书中几乎每一个女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作者摆脱了传统文学描写女性的惯常手法,很少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类词汇去刻画女人的外观容貌,而是侧重描写女性的内在气质,从而使女性美达到了从内到外的高度统一。这种重在气质的创作手法,更加鲜明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女性观。从书中描写的大量女性生活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作者四个方面的独特视角:
其一,“女清男浊”说。作者通过男主人公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就感到清爽,见了男人就感到浊臭逼人。”书中众多男女的形象也确实说明了这一点。迎、探、惜贾府三艳,钗、黛、湘三表姐妹,袭、晴、鸳、棋、钏等众多女婢,一个个形象确实清纯可爱;主人公宝玉虽是男性,但有性别倒错之嫌,爱以女性自居;而贾珍、贾琏、贾蓉、贾瑞、贾芹等哥们爷们,一个个都显得可憎可厌可怜可笑,就连主人公宝玉的父亲,和一众清客相公,也全部显得委琐无聊,令人避之不及。
其二,女子胜男说。在封建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来是男儿的责任,可是作者在书中却沉痛地感叹道:“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书中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等篇章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女性的胆识、韬略、气魄、手段;就是在平儿、鸳鸯、袭人等女性婢仆身上,也展现了治家理事的高超才能。而书中的敬、赦、政、珍、蓉等应该承担治家职责的男人,则统统是一派庸碌无能的形象。
其三,“才女有德”说。中国封建社会评价女人的通行标准是“郎才女貌”,是“德容工貌”,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红楼梦》一反传统观念,把年轻女子一个个都描写为德才兼备的光辉形象。宝钗、黛玉、湘云等表姐妹,诗做得比宝玉好,字写得比宝玉强,知识比宝玉渊博,道理比宝玉透彻,就是参禅论道也比宝玉来得深刻。不要说一干才女,连那个从小被拐卖的香菱,也通过“苦吟”成为一个很不错的女诗人。这些才女不仅有丰富的个人文化生活,还结桃花社、海棠社,咏菊花、讽螃蟹,品名茶,啖鹿肉,雪晴联诗,月夜对句,抚琴绘画,灯谜酒令,一派“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形象,颇似现代人的文学沙龙,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
其四,“千红一哭”说。《红楼梦》中的所有才女,因为生逢“末世”的同样原因,下场都十分悲惨凄凉,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金簪雪里埋”、“冷月葬诗魂”、“寒塘渡鹤影”、“终陷泥淖中”、“误嫁中山狼”、“东风一梦遥”、“青灯古佛旁”、“淫丧天香楼”等等,无一好下场。就连女奴们,金钏投井、晴雯被逐、鸳鸯上吊、司棋撞墙、芳官出家、袭人别嫁、二姐吞金、三姐自刎等等,也无一得善果。
其五,“鱼眼睛”说。《红楼梦》作者不是歌颂所有的女人,而只歌颂闺中的纯情少女。对于婚后的女人,则视为珍珠变成的“鱼眼睛”,令人可憎可厌。什么赵姨娘、邢夫人、马道婆、多姑娘、秦显家的、璜姑奶奶、林之孝老婆、鸳鸯嫂子等等,统统是一堆死鱼眼睛形象。就连主人公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嫂子兼表姐王熙凤,作者虽然笔下留情,但其心狠手辣的种种恶行,也令人齿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妒妇”持强烈的批判观念,在夏金桂虐待香菱、王熙凤虐待二姐两件事情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宝玉去寻什么“妒妇方”,欲治疗妇女嫉妒病。
《红楼梦》历史思想(2)
《红楼梦》的女性观反映的是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明末清初的时间界定,大约是从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中期,基本上是公历17世纪的一百年间。这一百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不平常的一个世纪!农民战争,清兵入关,平定三藩,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社会大动荡!痛苦造文化,愤怒出诗人,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带来了文化界思想上的深刻反思、观念上的激烈变革和文学上的独特创新,因而呈现出了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巨人的辉煌局面!《红楼梦》所反映的女性观,正是这一时期的客观现实。
其一,顺治二年,清兵下江南,南明小朝廷土崩瓦解。江南广大人民,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不仅政治上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阵痛,经济上经受了兵匪双方的洗劫,在身心上还经受了一次剔发蓄辨的奇耻大辱!按照当时的通行说法,江南士子被迫接受的是“男降女不降”的屈辱现实。女人可以继续着“民装”,裹小脚,插戴传统钗钏,而男人则必须剃掉前额头发,脑后拖一条猪尾巴辫子,并改穿旗人装束。
清庭为了强制推行在江南的剃发易服措施,实行了残酷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高压政策。今天的人们看易服剃发行为,似乎并非什么原则问题,但在当时与封建正统观念却发生了严重冲突,更何况还使亡国灭种之痛更深刻、更表面化了。在这种社会现实面前,堂堂男子汉不可避免地会羡慕女人的传统装束,并产生自惭形秽的感觉,从而造成自主人格的缺失。这就是女人“清”而男人“浊”,见了女人“清爽”,见了男人“浊臭逼人”心理的真正起源。在当时文人的笔下,就记载了流行于杭州、苏州、南京一带的民间谚语:“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红楼梦》这样描写,不是什么作者独出心裁,更不是什么新创造,而是对当时江南男人、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屈辱心态的忠实记录。
其二,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女性的文化生活十分活跃,确实涌现出来一大批女性作家。他们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