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汇率:现在美联储开始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开动印钞机印钱,美元因此开始了另一波下跌的浪潮。当然,这是国际金融殖民者最厉害的武器了—借了巨额债务后货币开始贬值,这是赖掉过去债务的惯用伎俩,但却屡试不爽。当年通过美元的大幅贬值和日元的大幅升值,美国就逃掉了对日本债务的1/3。多么轻松的事情!几千亿美元的债务转瞬间就消失了,真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当然,最大的暴利还将来自国际金融资本逼迫人民币升值。当年日元强行大幅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崩溃。同样的事情如发生在中国身上,效果也将是一样的,而且波动可能更剧烈,因为中国经济现在是标准的出口拉动型。
我们知道人民币汇率是可以更加灵活的,其升值的幅度应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和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不相适应,那么日本当年的情况很有可能会再现。但中国只有在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后才可以较为安全地升值,其他任何借口都很可能是人为的圈套,也是不符合自由市场规律的。
我们知道日本的教训。任何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不平衡都不是由于单一方面的原因产生的,而且世界经济的重新调整也不应该由一个国家单独承担,应该由产生问题的各个国家一起承担。以现在全球不平衡的形式来看,美国继续放任美元无序下跌的做法是最不负责任的,这是全球汇率体系不平衡和动荡的根本。
石油价格:20世纪70年代,为了遏制日本的发展并制造债务泡沫,金融殖民者疯狂拉高油价,石油价格以翻倍的速度增长,当时的日本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此之后,为了弄垮苏联,并低价收购大量的石油,国际油价又被压在每桶12美元的超低价位。现在,为了消化美国次贷危机的救援成本和美元债务泛滥的恶果,并且制造更大的美国国债债务泡沫,用通货膨胀制约他国,石油价格又飙升到了每桶80美元以上,并向着每桶200美元冲刺。
石油价格如果继续以美元计价的话,最终可能要达到每桶200美元的高位。难道还没到废除石油以美元计价,开始以人民币买卖的时候吗?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国的外汇储备多吗?其实不多。如果在不设防的条件下金融自由化,开放资本账户,开始西方金融精英所高唱的“自由兑换”,那么在国际金融资本的联合冲击下,短时间内(可能不到一年)这些外汇储备就会被冲得七零八落。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2年底3 000亿美元左右迅速上升到目前的30 000亿美元左右,比中国过去50年积累的外汇储备还多。跟当初的日本一样,你的顺差是国际金融殖民者故意制造的,其目的就是制造超级通货膨胀,推动中国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迫使中国出现人民币大幅升值,然后套利,在高点卖出后,再刺破泡沫,让已经可以自由兑换的人民币大幅贬值,冲垮中国经济,再低价收购中国所有有价值的资产。
股指期货:还是股指期货。中国的基金比日本当年的基金聪明吗?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好好思考。当年,愚蠢的日本基金被股指期货推出后的金融殖民者“一剑封喉”,我们国内的基金能逃过这一劫吗?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次贷危机:战争的新形式(1)
本章导读
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为何美国投资银行高盛能借机发财?难道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真的不知道危机会到来吗?如果你读过了“铁山报告”,你就会明白其中的真正缘由。
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已经很长时间了,在没有真正的敌人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公众对政府的服从就成为一个致命的问题。铁山报告的基本宗旨认为:“只有在战争时期,或者在战争的威胁之下,人民才最有可能服从政府而没有怨言。对敌人的仇恨和对被征服与被劫掠的恐惧,使人民更能够承受过重的税负和牺牲。战争又是人民强烈情绪的催化剂,在爱国、忠诚和胜利的精神支持下,人民可以无条件地服从,任何反对意见都会被认为是背叛行为。相反,在和平时期,人民会本能地反对高税收政策,讨厌政府过多干预私人生活。”
在美国成为单极霸主后,传统的战争入侵方式越来越面临着来自美国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在世界多极状态下,传统战争方式已经凸显出它的历史局限性。在世界各国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自主的前提下,再次发动战争打击将是一个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的决策。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世界“永久和平”的条件下,美国统治力量的出路何在?政府和军队又何以自处?这正是铁山报告所揭示的秘密。
换句话说,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全新年代,美国统治力量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替代战争的新方案。铁山报告认为:“替代战争的新方案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1)在经济上,必须是‘浪费’的,最少需要消耗每年GDP的10%;(2)必须是一种和战争危险类似的、大规模的、可信的重大威胁;(3)必须提供人民强迫性服务于政府的合乎逻辑的理由。”
这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出现了。是巧合吗?不,次贷危机就是这样的替代品。
金融鸦片
在过去,西方不法商人通过向中国贩卖中国国内严禁贩卖的鸦片,荼毒中国近百年,造成中国国弱民贫。现在,这些当年的强盗又变身为金融海盗,开始向中国贩卖更为可怕的“金融鸦片”,这些在西方国家严禁贩卖的产品,在中国大有泛滥之势。
金融“摇头丸”—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PERLS)实际上是一种有杠杆效应的外汇汇率赌博契约,而它将自己伪装成为一种债券,通过各种复杂的方式将对购买者不利的对赌汇率隐藏起来。它们的发行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公司(或者是即将倒闭的著名公司)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未来会有很大麻烦的外国政府机构)。与其他债券不同的是,这种债券到期的时候不是直接偿付全部本金,而是通过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与各种汇率连接的公式来计算得出应付金额,这就为贩卖金融鸦片,坑害中国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由于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经常被金融殖民者包装成AAA级或者政府债券,这样对于手上握有大量现金需要投资的政府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大公司的财务投资部门吸引力巨大。这种金融毒品已经让中东、日本等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深受其害。我们中国的企业也要小心,千万不要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让这种金融产品把你的财富劫掠走了。请牢记,这种金融毒品会让你血本无归。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次贷危机:战争的新形式(2)
金融“K粉”—非美元债券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性票据,金融殖民者会把这种金融毒品特别诱人地描绘成“对冲美元贬值”的最佳工具。在泰国发生经济危机前,金融殖民者就贩卖非美元债券—“泰铢联结结构性票据”,这种金融毒品在当初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后来买了这种金融毒品的人,无不“粉身碎骨”。更为可叹的是,你不可能通过法律去追诉那些金融殖民者。在你签订购买上述金融毒品的时候,在厚厚的文件中,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字早就已经写好了免责条款,愿赌服输。请我们中国的企业牢记,这种金融毒品对政府养老金和保险公司最具吸引力。这些金融殖民者打着为你保值的美妙借口,实质上暴力地抢走了你的财富。
金融“可卡因”—美元保证票据(US Dollar Secured Notes)是专门针对那些有大量美元的国家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这种产品是以美元支付的,可以大量消耗一个国家的美元储备。它投资的是当初看起来最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但是其实后来都会变成一钱不值的垃圾债券。以当年的墨西哥比索为例。当年的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PLUS)就是这样一种害人的金融鸦片。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前,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看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种金融产品—可以用美元购买,又能分享新兴市场的成长,这一点欺骗了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握有大量美元头寸的投资者。记住,美丽的包装下其实是剧毒的金融鸦片。
后来的墨西哥美元证券和巴西指数化美元证券也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证券。
金融“海洛因”—利率掉期交易是借利息支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债权或债务的结构,双方签订契约后,按照契约规定互相交换付息的方式,如以浮动利率交换固定利率,或是将某种浮动利率交换为另一种浮动利率。订约双方不交换本金,本金只作为计算基数。这本来是一个避险的工具,但是一旦卖给了对其不熟悉的并非从事金融业务的实体公司,它的杀伤力就十分巨大。看看中国燃气集团的例子。
中国燃气集团(香港上市)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年度净利润为亿港元,而2009年同期净利润却只有2008年的。2009年3月末,该集团每股分发红利分(港币),占每股净盈利的45%左右。让我们具体看一下中国燃气集团2008年度业绩。该集团年内燃气项目有110个,环比增长近62%;接驳住宅用户总数、接驳工业用户总数、接驳商业用户总数分别是2007年的倍、倍和8倍;天然气销量是2007年同期销量的两倍多。从利润表来看,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末,营业额为亿港元,当期营业额为上期的倍,达亿港元;上期毛利润为亿港元,当期增加到亿港元,但毛利率当期仅有,而上期则有。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2008年度中国燃气集团毛利润并未随营业额同比上升,而当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正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2008年第四季度初开始,全球利率猛降,迫使与贷款有关的利率掉期合约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大幅减值,这对利润表造成的影响是利润骤降。以中国燃气集团为例,不计减值利润应比上期增长倍多,而减值(亿)占纯利的近78%!
第三章 次贷危机:战争的新形式(3)
2008年10月爆发的金融危机迫使全球利率普降,这让为近两成贷款配置利率掉期合约的中国燃气集团大受其害—为其债务多负担2 360万港元的额外利息,合约约定利率与即期美元利率差额将该集团债务利率推升了个百分点。
而使得纯利下降78%的减值是如何来的呢?按会计准则,公司需将当期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表,因此,2008年四季度发生的次贷危机恰好对中国燃气集团2008年年度财报造成极大影响,美元接近零的利率使得可换股债券及利率掉期合约等衍生产品公允值大幅降低,虽然与现金流无关,但该值计入利润表,造成利润减少。
金融“冰毒”—打包资产抵押证券(Packaged Asset Backed Securities)看上去也很诱人。不是害怕投资风险吗?好的,这种“毒品”中有资产抵押支持证券,放心来买吧!如果真的相信了上面的鬼话,你就等着被别人洗劫吧。这种经过复杂设计的产品包中的资产其实是不可告人的,而且在你购买时肯定是AAA级的,并被描述得十分安全。但是,等到它到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中的资产已经降到垃圾级了,“杀人”于无形。还有很多相似的产品本质上是一样的,如信用增强期限票据、打包证券信托等,只不过是名字听起来更加好听。对于这些听起来十分诱人的金融鸦片,大家要小心。
金融“福寿膏”—股权收益掉期是一种投资协议,股东在一定时期内向对方支付特定股票资产的收益,而对方向你支付现金,通常采取预付的形式。股权收益掉期不是证券,可以不受监管,无须向投资人披露。
金融“吗啡”—股票期货合约是巴林银行倒闭的罪魁祸首。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被称为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以稳健、大胆著称。在日经225期货合约市场上,他被誉为“不可战胜的里森”。
1995年,英国乃至全球金融界发生的最令人震惊的事件莫过于巴林银行的倒闭。巴林银行创建于1763年,该银行经营灵活、善于变通。20世纪初,巴林银行以其悠远的历史及可靠的信誉赢得了英国王室的信任而为其服务。作为老牌银行,巴林银行在企业投资理财业务及融资业务方面拥有强大实力,同时巴林银行并不局限其业务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向海外新兴市场扩展业务,频繁活动于拉丁美洲及亚洲各地。1994年,巴林银行核心资本位列全球千家最大银行的第489位。
然而,仅在其公布1994年高达1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之后不到一年,1995年2月26日,英格兰银行便宣布巴林银行破产,并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由荷兰国际集团收购。
谁又能想到,由辉煌到废墟,巴林银行的命运竟由仅28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改写呢?
里森1989年由摩根士丹利银行清算部转入巴林银行工作,1992年被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总经理及首席交易员,兼交易与监管职能于一身。当年著名的“88888”错误账户便在里森的手中诞生。甚至巴林银行破产前两个月,里森还因其1994年前7个月套利获得的250万美元,在巴林银行金融成果会议上被称为巴林银行的英雄,各界同行认为他在经营日经225期货时“所向无敌”。
这场巴林银行的浩劫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从日本失去的10年开始看起。自1990年起,日本经济就在泡沫的持续影响下一直低迷。1994年年末,在新加坡进行套利交易的里森认为日本经济已自低迷中抬头,有机可乘,于是里森便自主在日本市场投入大量资金做多日经指数期货。而1995年1月18日的神户大地震造成随后几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下跌,里森蒙受巨大损失,但他并未就此收手,反而疯狂购买更巨额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妄想日经指数会按其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