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140年6月20日,大雨磅礴、颍(河)水暴涨;1140年6月22日,屡攻不下的金兵“择利”班师。

第2节  顺昌保卫战(8)
围攻安徽阜阳的金兵前后来了两拨,大约有十几万人,而且是女真名将完颜宗弼亲自坐镇。这原本是一场程序式的较量,答案似乎已经提前曝光,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刘琦竟以区区不足两万人的兵力,成功地阻挡了金兵的进攻。取得胜利的原因,除了八字军作战能力较强(刘琦所部为原“八字军”南渡的一部);金兵不习酷暑、阴雨;顺昌粮食储备丰富、城小且坚等易守难攻的优势,还缘于几项非常得力的军事策略:

  第一, 示弱隐强,麻痹敌人:

  派出敢死之士出城,佯装为金兵所擒,故意放出“刘琦乃太平边帅”的假消息,麻痹了持重逞强的金军主帅完颜宗弼,竟使其为轻装前进赶时间而轻易地放弃了攻城夺池的重型坦克——鹅车炮具,企图来个以肉身搏击钢筋水泥组成的城防。

  别看刘琦参加工作比较早,但当时还不是一个很抢眼的名将,此前堪称非常上镜的表现,大约只有陕西富平之战中的精彩瞬间……

  富平之战,是南宋、金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兵团会战,虽然宋军以人数上的“一边倒”优势对阵金兵,但因指挥失误而惨遭失败。然而,当时任泾原路经略使的刘琦,初次统一路兵马与女真军大规模交锋,就给予了金军中的王牌完颜宗弼部以重创,取得了局部胜利,由此而成为了参战的五路宋军中唯一的亮点。

  不过令人感到有些遗憾的是,虽然老刘是时任川陕宣抚使张浚力捧的后起之秀之一,但在富平之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却被掩盖在另一个新升的将星——吴阶的光环之下。这也是造成顺昌之战时,刘琦没有引起金军足够重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原因之一。

  第二,长于固守,坚壁清野:

  刘琦于1140年5月18日率部开进顺昌,用六天时间迅速加强城防工事,并将城外的居民迁入阜阳,民宅则付之一炬,使围城的金兵无险可守、无障可凭,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状态。

  第三, 避敌锋芒,先疲后打:

  不急于与锋芒正盛的金兵发生激烈冲突,而是首先派出小股部队发起骚扰式进攻,在敌疲我扰中逐渐消耗远道而来的敌军战斗力。

  第四, 积极防御,主动出击:

  在敌强我弱、敌攻我守的不利形势下,刘琦并未采取作茧自缚式的消极防御,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伺机杀伤金兵的有生力量。

  第五, 克敌制胜,以步制骑:

  刘琦的军队以步兵为主,野战能力要逊色于大金铁骑。因此,老刘让宋军在短兵相接中,都拿了两个看似多余的武器。一个是盛豆竹筒,专门用来喂敌人的军马,使骑兵无法进行正常的战斗;一个是长斧,专门用来砍马腿,经常造成“一马被砍,人马皆仆”的效果。

  第六 ,正确选择主突方向 :

  “强当其弱”,是战争的一般规律。通常两军对阵,都是以精锐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以达到冲击对方阵脚、全歼敌人的目的。但刘琦根据顺昌已经处于铁壁合围之劣势的客观条件,认为如果以主力反击敌人的弱旅,不但不能阻挡金军精锐的进攻,反而白白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因此力排众议,将主要攻击方向选择在了金军主将完颜宗弼所部。

  金主将完颜宗弼本以为用近十倍于敌的兵力攻克顺昌只不过是完成一个不会拖得太久的程序——时间问题而已。但经过近二十天的恶战(1140年5月25日至1140年6月12日),“压倒性”的优势变成了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原本嚣张的气焰也终于出现了灭火反应。

  屡攻不下的金兀术(指完颜宗弼)意识到迅速攻占两淮、突破长江下游防线已是狂夫梦呓,于是不得不接受现实的考验,将顿兵于坚城之下的主力部队移师河南开封一带,由外线的战略进攻转为内线战略防御。而原本处于弱势群体的刘琦所部,则来了个完美收关——大获全胜,老刘也因此一战成名。二十一年后(1161年),当金兵再次南侵,遇到那位曾经让他们误解的“太平边帅”,竟呈风声鹤唳之势,鲜有敢与争锋者……

  之所以将顺昌之战看作是老刘的成名作,是因为刘信叔虽然于1109年就参加工作,并且曾经得到过有“小罗纳尔多”之称的北宋权臣高俅的“垂青”,但在此役前,所取得的工作业绩虽比下绰绰有余,比上则明显底气不足,尚未达到吸引大众眼球的层次。其人气指数不要说无法同“中兴四将”比肩,甚至要稍逊于同在西北军上班的吴阶,属于一个中等偏上的名将,否则的话,也不会给久经战阵的完颜宗弼一个“太平边帅”的错觉。

  然而,一场以弱卒抗坚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保卫战,让这位已经步入不惑之年三个春秋的将门之后永远彪炳于悲壮的史册中,以至于许多历史爱好者强烈要求“中兴四将”中的刘光世下岗,让后来者居上的刘琦当一回“光荣替补”。

  当然,将顺昌之战视为南宋军事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不仅仅由于这是一款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经典战例,还缘于此役对当时宋、金双方战局的影响。顺昌大捷,虽然是一场局部的胜利,但却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作用。顺昌隶属于淮西军区,而淮西又是南宋在长江以北各军区中防守最为薄弱的环节。造成这种薄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地域宽泛;

  2。   1137年8月8日爆发了原淮西军区司令刘光世章下四万多正规军叛逃的“淮西兵变”;

  3。    1139年正月,宋、金签订“天眷议和”后,宋廷将驻扎在江淮地区的部分兵力调往长江以南,仅安徽中部的合肥一次就抽调了八千人马;

  4。 负责淮西军务的淮西宣抚使张俊,将其帅司设在了长江以南的南京,远离抗金前沿。

  我们不难想象,一旦顺昌有失,金兵将会比较轻松地长驱直入到长江下游防线。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宋军将自顾不暇,挥师中原几乎无从谈起。因此,这场保卫战的胜利,不仅遏制了金兵南侵两淮的锋芒,也使宋、金双方攻守易势,为岳家军的北伐创造了有利的先机……

第3节  矫诏前行(1)
其实,早在金军刚刚撕毁条约的时候,岳飞麾下的一支小部队就已经在李宝的率领下,率先潜入到尚属于敌后的山东打起了游击。

  李宝,山东人,农业户口出身。老李早年曾在家乡打游击,失败后,认识到组织的重要性,而投到岳家军麾下。后又奉岳鹏举之命重返山东,打着岳家军的旗号伺机出击。

  1140年5月,李宝等将探知完颜宗弼前军帐下的四个千户将在宛亭县下寨过夜,于是决定来个有些不讲究的“攻其不备”。

  幸运的是,那四名本应提高“反革命警惕”的金将居然也非常配合地放松了警惕。毕竟,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过夜,因此放松警惕成为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而且哥四个闲来无事,竟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摆起了“长城”。

  敌人的放松,使机会成本低、胜算高的偷袭成为了可能。趁着暮色,岳家军专门向人多的地方冲。毕竟,趁着对方迷糊的时候消灭他们总比面对面单练容易的多,难道还要等他们一个个醒来吗?。于是,原本就没收到过多少正式培训的李宝等将是以一种近乎于泼皮打仗的方式,向正规军发起了进攻。结果是为首的金将某某郎君刚输了一圈牌,还没来得及翻本就一命呜呼了,外加几个作陪的一同去阎王爷那里报到去了。

  此战,取得了毙敌无数外加夺取战马千匹的好成绩。

  当金兵围攻顺昌之际,宋高宗一连给岳飞发了六道令其出兵的诏命。赵构虽然从未历经战阵,却根据司机过十字路口“一停、二看、三通过”的原理,对岳飞作出了“一援、二取、三收复”的具体工作安排。“援”指向东救援淮西的顺昌、向西支援西北地区的陕西;“取”,图取河南开封;“收复”,指收复失地。

  1140年6月上旬,岳家军主力部队从湖北襄阳、鄂州等地出发,分兵北伐。长江岸边,一片绯红耀日。数万大军高唱《满江红》,遮天蔽日般开赴中原。

  1140年6月12日,岳家军张宪、姚政所部攻克蔡州,取得了历史价值相当于今天奥运首金的开门红;

  1140年6月13日,牛皋在京西路首战告捷,取得了历史价值相当于今天奥运首金的开门红;

  1140年6月23日,统领官孙显在陈州、蔡州之间大破金军一个千户所部;

  ……   ……  …… 。。

第3节  矫诏前行(2)
几次小胜,士气大振。刚刚找到感觉的岳家军正准备再接再厉、再创新高时,却接到了一个令人差点背过气的命令——撤兵。

  原来,高宗赵构在确定金军顺昌兵败后决定北撤的消息不是空穴来风后,立即又来了个热点转换,将“议和”重新作为了工作重点。于是派出了司农少卿李若虚前往岳家军中,发出了“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的通知。

  有一句话叫做——“所用非人”,这是一个被争相传颂了千年的“古训”。

  古训,之所以被叫做“古训”,不仅因为它具有着连百岁老人都望尘莫及的悠久历史,还因为不断有人跳出来证明它。很快,赵构也加入了“证明人”的行列。

第3节  矫诏前行(3)
赵构派往岳家军的这位叫李若虚的大使,有一位同父同母的弟弟——李若水,是北宋末年一个在金兵面前宁死不屈的大忠臣。而李若虚本人,也曾经给岳飞当过一段时间官方幕僚,就是由政府发工资、上三险,却给私人服务的高级参谋。

  要说这个老李还是有点智慧的;拿在岳家军上班的时候来说吧;就曾经出过不少主意;而且据说还都不怎么馊。以后李若虚被调离岳家军,到朝廷任职。

  老李自从脱离风餐露宿的军旅生活,到机关上班后,很快“适应”了“早八晚五”,没事扯扯皮的“庙堂时光”,平日里也总是以一副“随风倒”的造型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使高宗误以为这是一个“随行就市”、“见风使舵”的主,不会再摆什么“誓死抗金”的谱。

  但,在“圣命”和“军心民意”之间,李若虚会作出一个怎样的选择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3节  矫诏前行(4)
1140年6月22日,李若虚赶到湖北安陆的岳飞大营中。听到老李“造访”,岳鹏举可谓是又喜又惊。喜的是故友重逢,免不了叙一叙理短家长。惊的是自己刚出兵,朝廷就又发出了不可违逆的“圣命”,不知是福?是祸?是继续支持?还是“幡然悔悟”?

  岳鹏举率队将一脸疲惫的李若虚迎到了一个古庙里,权当其暂时的安身之所。当夜,摆晚宴为老李接风。因李若虚此时的身份是“贵使”,所以岳飞只命几员主要的大将和幕僚作陪。大家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地共同度起了久别重逢的岁月时光。

  酒过三巡,李若虚拱拱手问道:“岳帅,可知圣上的心意吗?”

  在宴会前,岳飞刚刚看过手诏,上面写的是令其“持重不动,只许以轻兵(少数)与敌周旋”这些模棱两可、伸缩性比较强,形如弹簧的话。虽然话说得牵强,不太中听,但毕竟没有公开阻止北伐,因此还稍微感到有些庆幸。可听到李若虚的发问,却是话里有话,绝非自己想的那么简单。看着老李那无奈的表情,岳飞忐忑不安地反问道:“莫非真如谣传所言,是……”

  “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李若虚一边说,一边痛苦地点了点头。

  闻听此言,岳飞愕然地张大了嘴巴,手中的筷子几乎把捏不稳,险些落下。

  离老李较近的大将徐庆听得真真切切,借着酒劲,“霍”地站了起来:“一会儿让打,一会儿又撤,成何体统?”

  岳鹏举看他一张嘴就走了样,忙挥挥手,示意其退下。待徐庆出了大门,这才压低声音问道:“为此北伐,本帅与诸将士已苦侯四载,不想中途而废。然知李兄所负严命之重,敢问可有两全其美之策?”

  见李若虚默不作声,似在踌躇犹豫之中,岳飞又追问了一句:“若虚,难道你忘记了为国殉难的胞弟(指其弟李若水)、挚友了吗?”

  一提到李若水的名字,在场的众人无不动容,李若虚的眼中也噙满了泪水:“吾何尝不知天地大义,然,即便为兄想帮,岳帅也必遭朝廷掣肘。即便侥幸躲过今朝,他日也免不了成众矢之的。庙堂之上比不得沙场,阴谋遍布、机关重重,非鹏举之所长。况当朝之秦相虽然表面上吃斋年佛,连老婆都怕,可实际上却是心狠手辣、口蜜腹剑呢?”

  听到李若虚的好言相劝、肺腑之言,尤其是其中的“庙堂之上比不得沙场,阴谋遍布、机关重重,非鹏举(指岳飞)之所长”,虽有点尖刻,却字字在理,令大家不得不权衡思量。席上众人都不再做声,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之中。气氛顿时显得压抑、郁闷,似乎给人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是啊!久在军中,自是忽略了朝堂之上的暗斗明争。

  岳鹏举缓缓站起身来,背对着众人怔了半晌,凝眸注视着暗黄色的烛光,看着那一滴滴凝固成块的血红色烛泪。良久,才徐徐说道:“若北伐成行,死何足惜!”

  听到岳鹏举那掷地有声之言,老李刚刚还稍显犹豫的面庞霎时变得坚毅起来。但,还是发出了一些疑问:“不知可有胜算否?此战可胜而不可败,若小有挫折,和议之风必再起。到时,鹏举更将授人以口实。”

  “三军将士同仇敌忾,若慎于用兵,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既如此,愚兄何惜此头!” 李若虚此时也激动不已。

  ……   ……   ……  ……

  老李到岳家军后,竟然做出了“要向弟弟李若水学习,做一个誓死抗金的好青年”的表态,然后很快,岳飞、李若水两个人之间达成了“矫诏”的协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