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月黑风高,“高级技工”箭射猖狂悍匪(4)
最早发现情况的是一个巡更的。这巡更的老伙计看到几匹战马从山岗上呼啸而来,知道情况有异。慌乱中,竟将用来报警的锣和梆子“哐啷”一撂,扭身便跑。边跑,边非常负责任地将两只手围拢在嘴边,杀猪似地喊道: “土匪来了!”话音还未完全落地,那人便一个前趴,俯身倒了下去。背后,是一支长长的响箭……
密集的马蹄声、狼嚎般的喊杀声,令躲在“岗楼”里的明哨、暗哨们一个个都立即将心提到了嗓子眼。昼锦堂里杂乱的脚步声、吵吵嚷嚷声、骂骂咧咧声响成一片……
虽然庄里的几乎所有成年男子手里都掂着长短家伙,但大多却是把握不稳、战战兢兢的样子。偶尔有几个胆大的冲上墙头,毫无目标地向庄外随意地放上几箭,再扔几块根本就砸不着人的石头,然后就是要么抱头跑下来、要么 瑟瑟索索地躲在犄角旮旯里……
由于那天是“五一”长假的第一天,“昼锦堂”中的许多庄丁都回家与妻儿小聚去了,还有一些被徐山叫到街里打着看花灯的名义欣赏花姑娘去了,府中只留下了十几个看家护院的,守备力量极其空虚。
虽然有个别眼尖的、耳灵的,或看到、或听到从庄子里发出的告急信炮,但毕竟给别人干活看的是时间,不是质量,既然已经过了八小时,管它呢?因此韩府上下突然遭遇这几乎从天而降的攻击时,遂陷入到了一片恐慌之中……。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3节 月黑风高,“高级技工”箭射猖狂悍匪(5)
眼看盗匪们大部分都已经冲过护庄河,有的甚至已经在身先士卒的张超率领下开始攀爬寨墙了,形势十分危急。
只见坐在“野狼”上的老张,一只胳膊斜靠在马鬃上,上身只是微微向前弯了一下,正耀武扬威地指挥着众匪们攻击寨门、院墙。
这时,一直躲在门楼暗处的岳飞突然跳起,左手去飞鱼袋中取弓,右手向走兽壶中拨箭,搭上箭,曳满弓,只听得“嗖”的一声,正中张超头部。
猝不及防的张超嘴角上依然扯着呲牙咧嘴的弧度,却再也发不出声音……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乌合之众们看到首领毙命,登时一哄而散。而“岳鹏举率领庄丁们成功地击溃了百余名暴民的轮番进攻,并且发挥百步传扬的专长,将匪首张超一箭射于马下”的事迹,很快成为了当地头条新闻。
第3节 月黑风高,“高级技工”箭射猖狂悍匪(6)
有些史学家从阶级观点的角度来刨析,认为岳飞箭射张超、勇退盗匪是为“拿吃鲍鱼当家常便饭”,就连打嗝都直出海鲜味的地主老财们保驾护航,向身无立锥之地的劳动人民射出了罪恶的一箭。
的确,出身乡野的岳飞与名门望族韩家之间仅仅是一种并不复杂的劳资关系,简单得既谈不上有何非得涌泉相报的滴水之恩,更无什么斩不断、理还乱的爱情传说。可在危机关头,岳鹏举却以一个普通社员的身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地勇退顽敌,却令人有些费解。
但联系当时的文化土壤,却似乎又不难理解。
宋代“重文”,而且一味强调伦理道德。普及到穷乡僻壤的忠义观、娇往过正得如同*时期“毛主席语录”一样的“纲常”思想,成为了每一个汉族同胞的必修课。
本书作者QQ号740342639,愿广结书友!
第3节 月黑风高,“高级技工”箭射猖狂悍匪(7)
岳飞在韩府这种令人有些费解的工作经历,其实可以看作是其早年矢志功名的一个缩影。
虽然那时的赵宋政权对于尚无点击率的岳鹏举而言,还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但“忠君”的儒家伦理,已经深深地浸透在了这位少年心中。
以后的历史证明,经过韩府熏陶的岳飞虽然并没有发展成一个“愚忠”的公务员,但却有着非常浓厚的忠君思想。在那矢志不移的军事生涯中,虽然主要成分是抵抗异族侵略、保家卫国,但也的确蕴涵着一些追求功名的“小资”情结。如:
1)北宋末年,因朝纲*,农民起义虽然尚未达到风起云涌,但用多如牛毛来形容却并不为过。岳飞在二十岁时离开韩府后,并没有跻身于揭竿而起的农民军、啸居山林的游寇,同本阶级的工友们团结在一起相约推翻万恶的旧社会,而是选择了应募从军,而且堪称是坚定不移,虽然多次被泼从头凉到脚的冷水,却依然是痴心不改。
2)1129年秋天,金军大举进攻南宋,比林黛玉还弱不禁风的宋军几乎是稍触即溃,致使金军很快打到了长江防线。1129年11月,南宋的右相兼江淮宣抚使、统帅江防各军的杜充投降。老杜的直属部队大部散去,有些率部开溜的将领做起了打家劫舍的职业兵匪。宋廷很快陷入了一盘散沙的局面,就连高宗皇帝也把办公室搬到了海上。许多落草为寇的残兵败将想借岳飞的名声扩张实力,甚至愿意推其为帅。在这没有领导管,可以自立门户的大好机会,当时才仅仅是政府军中级军官的岳飞却对所部将士勉以大义,坚决拥护中央领导,而且绝不扰民,将当时比较流行的“溃而作流寇”视为偷生苟活。如史料记载:“杜充之败也,其将士溃去多行剽掠。独岳飞严戟所部,不扰居民,士大夫避寇者,皆赖以免。”
3)1130年7月,岳飞被任命为“通(今天的江苏南通)泰(江苏泰州)镇抚使”。 “镇抚使”原本是一个属于大包性质的肥差,许多人求之不得。例如:“镇抚使”在本辖区内享有经济上的自主权,而且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但岳飞却因与其共同受封者,多为游寇、溃将,而主动要求调换岗位。
备注:镇抚使:南宋初年,为抵抗金军的进攻,及安抚部分游寇、起义军的首领,宋廷在宋、金双方犬牙交错的地方任命一些游寇首领、农民起义军领袖及个别的军事将领担任“镇抚使”一职。同其他的文臣武将相比,“镇抚使”在本辖区内的自主权力较大。
本书作者QQ号740342639,愿广结书友!
第3节 月黑风高,“高级技工”箭射猖狂悍匪(8)
据后世史学家分析,岳飞在“昼锦堂”的这段工作经历,对其一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岳鹏举在长达约四年保家护院的工作中,很容易与韩家的这些高干子弟们有接近于“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因此,岳鹏举的文化水平很有可能在这段时间有了一定甚至是很大的提高。否则,我们很难理解一个出身寒微、没有上学经历的华北青年,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写下《满江红》那样的军旅散文。
岳飞在二十岁时,离开了自己生平的第一个工作单位——韩府,结束了私企打工生涯。到底是解聘还是主动离职,史料中没有记载。估计是因在韩府表现优异而获得推荐,因此没经过走后门就成为了相州地区某镇一个负责治安的(相当于今天巡警职务)的“游檄”。但具体身份是管坏人的“警察”还是管穷人的“城管”,尚有待调查。
然而,头脑稍微有些发烧的岳鹏举不久却因“使酒不检”而丢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公职,重新成为了一名早晨可以睡懒觉的自由职业者。
本书作者QQ号740342639,愿广结书友!
第4节 你说冤不冤
但,岳飞与韩家之间联系得并不紧密的“关系”,并未因其离开韩府而终结。在岳鹏举逝后多年,韩琦的后人韩胄成为了南宋的又一代权臣。身为主战派的老韩,为北伐的需要,不仅鼓动皇帝将已经*的岳飞追封为“鄂王”,开始了岳鹏举从人到神的转化,还将已经烂得骨头渣滓都没了的秦桧从坟墓里挖出来,进行了一次中国历史上虽并不少有,影响却极大的“鞭尸”行动。
韩胄:韩琦的曾孙,在南宋宁宗时执掌了朝廷大权。1206年,老韩主持了对由女真民族建立的大金的全面进攻,史称“开禧北伐”。但因准备不足和军队战斗力差,而归于失败。1208年3月,在金朝的威胁下,韩胄被宋廷的另一权臣史弥远所杀,其头颅被割下后当作宋、金议和前的“见面礼”。
然而,不幸的是北伐失败后,宋廷内部来了一次洗牌。老韩遭遇谋杀,秦桧的爵位、谥号却被恢复。
虽然都是含冤身死,但史评却大相径庭,堪称有云泥之别。
岳飞被韩胄策划成了宋代的“人气王”,而老韩本人却身不由己地成为了由元朝人编撰的《宋史》中的一代权奸,同有跟外国朋友勾肩搭背之嫌的秦桧被分到了一个战斗小组,你说冤不冤!!!(当然,此为后话 )
第1节 命蹇时乖,征辽无功而返(1)
1122年,岳飞报名参军,成为了真定府路的一名“敢战士”。
当时负责招兵的,是宣抚司参谋官刘韐(夹)。一日,刘参谋去新兵连视察。大约是由于宋朝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太久了,此次所招的新兵尽是些“娘娘腔十足”的“壮士”,不是温柔体贴的“情感”型男,就是烧得一手好菜的“家庭”型男。这一路上看得刘参谋是唉声叹气,心想这哪里是去打仗,简直就是要去上海卫视参加选秀大赛。
可看到岳飞时,老刘却突然眼睛一亮。但见这小伙子臂长、腰圆,两只眼睛虽不太大,却带着一股逼人的寒气,腰间还系着一条“好汉牌”的征裙,一看就知道是个不可多得的“练家子”。
老刘不仅心里“哇塞”了一声,心想看了这么多,就发现了这么一个“肌肉型”健男。于是,在刘参谋的举荐下,长了一副虎背熊腰的“猛男象”的岳飞,被任命为可以不用站岗,就连到食堂打饭也有人给排号的小队长。从此,岳鹏举开始了他那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军事生涯……
然而,首先等待他的,却不是“樯橹如何灰飞烟灭”的行为艺术,而是怎样死里逃生……
本书作者QQ号740342639,愿广结书友!
第1节 命蹇时乖,征辽无功而返(2)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北宋末年,宋、辽(“辽”是我国古代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在北宋初年进入到了全盛期)两国对峙的局面即将被打破之际。但最终打破该局面的既非热衷于“岁币外交”的 “宋”,也不是曾经拿打劫邻国当家常便饭,现如今却早已风光不再的“辽”,而是第三股力量,即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族先人们——女真。
1114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达在拉林河畔(今天的吉林松原扶余境内,当时叫涞流水)起兵反辽。其实女真人刚起兵时,并没有太大的奢望,就是希望能够保住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外加老婆、孩子、热炕头,但没想到越打越顺手,结果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把“点背”加“疲软”的老东家——“大辽”,彻底给整崩溃了。 虽然那时传媒不发达,不大可能通过新闻联播的方式将金、辽开战的消息公布出来,但从来不喜欢打听别人家事的北宋还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地了解到了大辽遇到麻烦的“好消息”,因此也早早地做好了随时趁火打劫的准备。在接连取得胜利后,女真贵族于1120年与一心想捞点实惠的北宋达成协议,相约前后夹击已经步入苟延残喘期的契丹。
备注: 岁币:公元1004年,北宋与由契丹族建立的辽签订了一个著名的停战条约——“澶渊之盟”。双方约定宋廷以每年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简称“岁币”)的代价换取了辽国的不再南侵。
以后北宋又借鉴对辽国的经验,对在西北地区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即“以岁币换和平”。
本书作者QQ号740342639,愿广结书友!
第2节 心里没数的马植(1)
“打不还手,骂了也许才还口”、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也未必犯人”—— 一向是宋军的优良传统,可此次为何会选择主动出击呢?原来,宋廷的信心来自于一个叫马植的人和一份负责任却不了解情况的报告。
马植,一个辽朝统治下的汉人。小马虽然是一个从小吸着“契丹”牌奶嘴长大的土生土长的辽国人(注明:辽国是我国古代一个叫契丹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他却总是也忘不了自己祖先的那个已经按消户处理的唐朝户口,不甘心屈从于异族的统治。用今天的话讲,这就是一份情节,一份血浓于水的民族情节。是他,向宋廷讲述了辽国的*和女真的崛起,是他,最早提出了“联辽复燕(燕,指辽国统治下以北京为重心的河北部分地区)”的策略,堪称是宋金联盟的始作俑者、总设计师。
然而,历史很快证明,马植是一个既不善于谋国,也不善于谋身的选手。如果一定要从这个志大才疏的普通人身上寻找到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也许只有上述中的那份挥之不去的民族情节。
长年的华侨生活使马植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过高地估计了宋廷的强大。他的祖国、他的故乡,是一个比其笔下那个千疮百孔、不堪一击的“大辽”还要疲软的王朝……
本书作者的QQ号是740342639,愿广结书友!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节 心里没数的马植(2)
诚然,由契丹族建立的“辽”的确是一个令人有些日久讨厌的邻居,但毕竟还算是比较好唬弄。北宋每年只需要拿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很小的“岁币”,就可以达到睦邻友好的目的,何乐而不为?更可况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曾经拿打劫当工作的契丹族同胞,已经痛改前非。而且,由于承平日久,辽军铁骑也不再象以前那样令人望而生畏。
而女真则不然,这是一个带着十足野味和雄性的新兴民族,如果你想跟他们讲关于三纲五常的问题和早已深入人心的儒家文化,无异于是在对牛弹琴或与虎谋皮。
宋、辽两国之间非要拚个唇亡齿也寒的下场,邻居虽然换了,但麻烦却更大了,何苦呢?
“宋金联盟”,无疑为不久之后几乎如约而至的“靖康之变”埋下了伏笔。而空有满腔热忱的小马,不仅为他的疏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