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见证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墙见证录-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刮“共产风”时,周恩来到河南去视察工作,批评省委主要负责人,要他谨慎。
  “大办钢铁”,是大伤元气。
  河南新乡市放出一天产生铁102万吨的高产“卫星”。周恩来看到这个材料后,问身边搞过钢铁生产的秘书顾明,这有无可能?顾明回答说:“我们在鞍山钢铁厂,炼一吨生铁需要贫矿石三四吨,炼焦用煤要二三吨,加上石灰石、辅助材料等要10多吨。102万吨生铁,需要1000多万吨的运输量,所以这不可能是真的。”周恩来就要顾明到河南去看看。顾明去后,把土法炼出的所谓生铁带了回来,实际上,其中最好的也不过是含铁成分较多的海绵铁。大批农民上山炼铁,许多地方分不清什么是铁矿石,把比较重的黑石头块当成了铁矿,也弄不清一吨是多少,把一担当作一吨。周恩来心中很不安,照此下去,废铁成山更是浪费。他每星期亲自主持一次钢铁会议,还调了13万多大学生去各地帮助分析化验。到了冬天,*四川省委工业书记陈刚向周恩来请示汇报,说四川还有几百万人在山上,既无衣被御寒,又无粮食充饥,钢铁任务没有完成,怎么办?周恩来当机立断:立即下山。

庐山:历史的插曲(3)
对此,一直关心粮、钢跃进的毛泽东不能说不闻不问。他走出红墙到各地视察时,在红薯地边,有人上前扒一块红薯,个不大,再扒一块,还不大。毛泽东看在眼里,不让再扒,转身留下一句话:“亩产13000斤?秋后我再来看。”从小种过地的毛泽东对亩产10万斤有过怀疑,他指着一位负责人说:“你没种过地,这不是放卫星,这是放大炮。”有人解释,用电灯为水稻照明,用鼓风机朝水稻鼓风就可以亩产10万斤。毛泽东仍摇头:“吹牛,靠不住。这是种过地的,亩产10万斤?堆也堆不起来么!”有人想让小孩子往水稻上站以证明一下,毛泽东还是摇头,说:“娃娃,不要上去。站得越高,跌得越重哩。”
  人们也许会奇怪,既然毛泽东不相信这些,为何又不制止呢?一个原因,那就是毛泽东始终认为,这只是具体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的问题。对“大跃进”的方向,他始终是坚信不移的。对亩产10万斤这件事,他曾对秘书高智做过这样的解释:你不要相信这件事。可是群众运动“不热不行,不热群众起不来。不冷也不行,热过了劲就要坏事。咱们现在根本达不到那个水平。”他的意思是群众热起来的时候,只能淋一点毛毛雨,不能泼冷水。所以,他对群众中出现的狂热和浮夸,他不相信,但也不批评,相反还要鼓励,因为他相信这股空前的热情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尽管毛泽东不愿向群众泼冷水,但触目惊心的事实却不能不让他顾及事物的另一面。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集有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大区负责人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这就是第一次郑州会议。这次会议是为了纠正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以浮夸风、“共产风”和瞎指挥为主要特征的前一段的“左”倾错误,提出社会主义时期不能消除商品生产,不能剥夺农民。接着毛泽东又在11月21日到27日在武昌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会议。毛泽东在23日讲了一次话,提出要“压缩空气”:“我在这里反冒进。从前别人反我的冒进,现在我反人家的冒进。……破除迷信,不要把科学破除了。”接着,*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召开。这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醒全党认真注意在战略上要藐视困难,在战术上要重视困难,既要有冲天干劲,又要有科学分析的原则,认真使经济计划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基础上,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互相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次会议气氛很融洽。会议结束的那天,湖北省委为了表示庆贺,在东湖宾馆宴请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以及各中央书记处的书记。毛泽东平时不喝酒,有客人时也只是稍喝一点。这天他的兴致很高,喝了两杯,满脸通红。身边的工作人员祝酒时,他说:“总理的酒量好,请总理喝。”
  于是工作人员便举着酒杯来到周恩来面前,请他干杯。周恩来即将酒杯高高举了起来:“是应该庆祝一下。”大家几乎是排着队来敬酒。周恩来一杯接一杯地喝,脸也不发红。可是这天晚上周恩来喝醉了,到了半夜,鼻子出血的毛病又犯了。第二天一大早,罗瑞卿一见到昨天给周恩来敬酒的工作人员,就责怪道:“你们怎么搞的,怎么能向总理这样子敬酒?就是大家高兴,也应该有节制,以后不许这样干!” 。 想看书来

庐山:历史的插曲(4)
仿佛是高速列车紧急制动了两下,就要脱轨的经济找回了轨道。
  毛泽东的“紧急制动”,正合周恩来之意。这使得周恩来的步履变得轻快了,他又比较好说话了。他不时提醒人们,高速度要建立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经济发展要遵守有计划按比例的法则。作为一国总理,他不能不忧虑经过1958年的大浪费后,来年人民如何生活了。12月24日,他到河北安国县和徐水县视察,看了制药厂、机械厂、农业红专大学和一些新居民点。徐水本来是个极平常的县,“大跃进”开始却不同凡响起来。他们有句著名的口号传遍了全国,那就是“白天赶太阳,夜晚追月亮,黑夜当白日,一天当两天”,他们还有许多“拳头产品”比如“葡萄串”式与“满天星”式的水库,还有惊人的粮食亩产2000斤,人均4000斤的目标。毛泽东8月份曾来此视察过,曾和乐观的农民探讨过粮食多了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在这里,他笑谈过“一天吃5顿也行嘛”;4个月过去了,这里究竟如何?当周恩来看到把不够中学程度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学习,挂起大学的牌子,他心里一阵酸楚,一路上直摇头。在返回的路上,他对陪同他参观的*河北省委领导人说: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随便减少耕地,今年的吃饭不要钱的口号,“把共产主义庸俗化”了。他指了指路边闲置的耕地,说得很实在:“我对放开肚皮吃饭这个口号有怀疑,吃太多对人的胃没有好处,人身体每天需要的营养是有一定数量的,到明天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可能出现紧张局面,要注意听老农的话,允许吃饱,但不能浪费粮食。”第二天,他在看过话剧《烈火红心》后讲话,又联系到工业、农业:光凭蛮干是不行的,干劲要有,但也得有科学根据。
  为了讨论经济工作、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和国家机构的人事配备,1959年3月25日,中央在上海召开八届七中全会。毛泽东在听了薄一波《关于第一季度工业计划执行情况和第二季度的安排》的报告后,当即借题发挥,对各部门的工作狠狠地批评了一番:“搞了10年工业,积累了10年经验,还不晓得一套一套要抓。安排了98套(指大中型轧钢机),2月底还报可完成31套,结果只搞了16套,还有一部分配不齐全,这是什么人办工业,是大少爷!现在工业要出‘秦始皇’,我看你们搞工业的人不狠,老是讲仁义道德,搞那么多仁义道德,结果一事无成。搞那么多干什么?削它500项,如果不够,再削,削600项(指基建项目)。”
  周恩来顺着毛泽东的话题说:“要有决心,头上要沾点血。”
  毛泽东:“根本不要决心,干掉就完了。”
  周恩来:“这句话就是决心。”
  *插话:“1000多个项目,一季度只有20多个投入生产。”
  毛泽东:“何必那么忙,急得要死,一定要搞1000多项,又搞不成。搞成我赞成,问题是你搞不成。从前讲轻重缓急,现在讲重重急急要排队,算得一点经验了,重中有重,急中有急。”
  毛泽东、周恩来都赞成*的意见,把计划定在确实可靠的基础上,宁肯将来超过,大家心情舒畅一 点。毛泽东说:“现在看,人心所向,横直没有东西,我们从前讲过的,钱只这么多,现在是钢材只有这么多,看办多少事。”

庐山:历史的插曲(5)
过了几天,周恩来在会上讲了三条经验:一定要有保险系数,统统打满不好,要留有余地,藏一点。从北戴河以后步步退却,就是因为不落实;逐步提高定额,超额完成;实事求是。
  5月17日,周恩来写了《关于总理和八个副总理分别到九个产铁重点地区去视察的报告》,请*批转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核阅。报告说:
  根据我在中央书记处、政治局和主席处的报告,为了了解目前各地钢铁,主要是地方生铁的生产情况和问题,为六月中央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议提供这方面的材料,我已征求陈毅等八个副总理的同意,我们于本月20日前后分别出发到九个产铁重点地区去视察,于6月15日左右回京。分工视察的地区是:周恩来……河北;陈毅……山西,可能时再去内蒙……
  可以说,在庐山会议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周恩来一直在努力纠正经济上的浮夸、蛮干,一直在坚持和宣传自己的上述观点,诚然,这鼓点是和毛泽东的节奏合拍的。
  在从武汉到九江的轮船上,毛泽东在准备庐山会议讨论的问题。他确定了18个问题,其中的“国际问题”是他后来与周恩来通电话,周建议加上的,于是成了19个问题。
  毛泽东秘会贺子珍
  在7月16日以前,庐山会议还是开得比较轻松的,确有“神仙会”的味道。根据会议的安排,白天开会、读书、看文件,晚上看戏或跳舞,星期天休息。开会之余,有人游览风景名胜,有人做诗填词。特别是毛泽东的《到韶山》、《登庐山》两首诗由周小舟、胡乔木二人传出后,山上更是诗风大盛。
  毛泽东的心绪也是平静而轻松的。他甚至怀揣着一个多年的愿望:那就是能否秘密会见一下阔别已久的贺子珍。
  贺子珍是1947年从苏联返回中国的。据说毛泽东当时准备让她仍回到自己身边,说这是历史造成的,还是要按中国的老传统解决。可是后来组织上又决定不让她进北京。在行动上,她无疑要服从组织,而思想上她仍对主席一往情深,思念不已。在1954年9月全国第一届人大期间,她打开收音机,照例收听每日新闻,突然,一个十分熟悉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传出,她凝神细听,这不是毛泽东在说话吗?是他,是他……砰的一声,她昏倒在沙发上。经过抢救,她虽然苏醒了,而精神上的健康,再也无法恢复。患了精神分裂症的贺子珍在上海时,时好时坏,她提出到江西南昌住些日子,仍不见好,复发的症状越来越重。发病时,她疑虑、恐惧,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总认为有人要谋害她。厉害时,不吃不喝,木然而坐,两眼发呆。她的体质完全垮了下来,与年轻时挺拔秀丽的模样相比,简直是换了一个人;她若不发病时,仍然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头脑也清醒,但不能谈得太久……
  毛泽东对此多少有些耳闻。他又是个怀旧念情的人,心里总不免想起她。1954年,贺子珍听到他在广播里的声音发病的事他也听说了,轻易不落泪的毛泽东流泪了。贺子珍到江西后,毛泽东让他俩的女儿娇娇(李敏),多次到南昌来看她,而且总要带些贺子珍喜欢吃的东西和难买的药品。毛泽东还多次给贺子珍写过信,有时是让李敏带信,信的开头总是称呼贺子珍为桂妹,因贺子珍生在桂花飘香的季节,小名就叫桂花。据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分析,毛泽东词作中《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杨、柳都有所指世人皆知,而“吴刚捧出桂花酒”中的“桂花”应是贺子珍。(以下参见水静:《特殊的交往……省委第一书记夫人的回忆》,江苏文艺出版社) 。。

庐山:历史的插曲(6)
7月7日中午,杨尚奎回到家里郑重地对水静说:“你马上收拾一下,今天下午就动身回南昌。”
  “什么事,这样急?”
  “去把贺子珍同志接到庐山来,和朱旦华一道去。毛主席要见她。”朱旦华是毛泽民的原夫人。
  水静几乎叫了起来:“啊,这可太好了!”她一直希望有这样一天。她也曾就此事问过杨尚奎:“主席为什么不跟贺子珍见一面呢?这对他来说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杨尚奎摇头,很严肃地说:“你不要把见见面这种事看得太简单了。毛主席是全党全国的领袖,他的一举一动都应该是人民的表率;他也要受中央的约束,而他的纪律性是很强的;再说,一旦江青知道了,即使只是见见面,也会大吵大闹,那影响多坏呀!”水静以后就不存指望了,当事情真的要发生时,她都不敢相信了。
  “你听我说,”杨尚奎做了一个制止水静大声说话的手势,说:“这是一个特殊的任务,主席强调要绝对保密。汽车上山之后,不要到这边别墅区来,要直接开到我们安排好的住处去。”他又叮嘱,在见到主席之前,不要让贺大姐知道是主席要见她,以免她过于激动而触发旧疾,他说这也是主席亲自交代的。
  第二天,水静将贺子珍接到车上,便向庐山飞驰。到了庐山涵洞左侧的28号房,贺子珍住下,水静就和毛泽东联系。
  “客人的情况怎么样?”毛泽东在电话里问,声调有些激动。
  “一切都好。”水静报告。
  “那好,你等着我的安排。”
  次日中午,趁贺子珍午睡,水静到了毛泽东住的“180号”,即“美庐”。她进去时,毛泽东正在抽烟,等着水静。水静将如何将贺子珍接上山的情况简略汇报了一下,告诉主席,大姐情况很好,记忆力也还可以,能回忆许多往事。
  “很好。”毛泽东点点头说,“今天晚上9点钟,你坐尚奎同志的车,送她到我这里来。”
  “好的。”
  毛泽东继续说道:“这里已经安排好了,身边的几个同志都有事下山去了,只有小封留下值班。门哨认得尚奎同志的车号,不会过问的,开进来就是了。”
  水静想起朱旦华,问:“要不要找旦华同志一道陪大姐来?”
  “不用了,你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