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周恩来的一个特殊安排。那年4月,杜聿明接到要他去参加接待外宾的通知,顿时感到紧张,因为除了特赦时管理所发给每人的一套布棉服以外,他自己没有添置新的衣服。时当春末夏初之际,没有合适的服装,怎么好去见外宾呢?弄不好给国家丢脸呢。好在杨伯涛有几套旧中山服,是他爱人1950年从芷江来北京看杨时带来的。杜拣了一套浅色的穿上,虽觉短点,但也看得过去。到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他才知道是周恩来和陈毅宴请来访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周恩来之所以请杜聿明作陪,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高马利是非洲战区地中海战场的指挥官,杜聿明是中国战区中缅战场的指挥官,彼此知名,互相倾慕。蒙高马利对这次与杜会见感到满意,他从和杜聿明的交谈中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对被俘国民党将领的政策,表示赞赏。这个信息很快通过新闻媒介传到大洋彼岸。后来,周恩来设宴招待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时,又邀请杜聿明作陪。开宴前,总理向亲王一一介绍参加宴会的人员,轮到杜时,周恩来介绍说:“这是杜聿明将军。”杜聿*里一热,很久没有人这样称呼他了,他打心底里感谢周恩来对他的尊重。
1963年,经过各方的努力,5月20日这一天,杜致礼夫妇送曹秀清到纽约上了飞机,直飞日内瓦。在日内瓦下了飞机,即有我使馆人员前来接站。在他乡遇到本国人,虽然不曾相识,也和亲人一样亲热。在他们的热情帮助下,曹秀清于6月3日顺利到达了北京机场。得到消息的杜聿明,掩饰不住喜悦,穿上节日的服装,一清早即由家里动身到机场守候。几小时后,杜聿明、曹秀清夫妇相见,惊喜万分。当他们手挽手喜笑颜开地回到家里,朋友们都过来围着他俩齐声道贺。杜氏夫妇忙不迭地回答:“是啊,分手快15年了,真没想到还有今天!”文史专员们凑份子在前门全聚德烤鸭店设宴为杜夫妻团聚庆贺。在座诸人频频举杯,恨不得一醉方休……
1964年11月,全国政协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特邀杜聿明、溥仪、宋希濂、范汉杰、王耀武、廖耀湘6人为政协委员。这表明,他们不仅获得了人身自由,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打破中美长期对立的局面,不惜移樽就教,正式到我国访问修好,与周总理进行了多次会谈,并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美国终于向全世界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继之,日本内阁大臣田中角荣也来我国访问,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并建立外交关系。
周恩来总理两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国宴,都邀请杜聿明参加。杜聿明为中美、中日恢复邦交无比高兴,认为这是新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和执行正确外交路线的必然结果。就在中美恢复邦交前后,杜聿明的女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冲破重重阻力,先后两次回祖国探亲讲学。
起先,杜聿明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致礼还活着,兵荒马乱的年月他们父女俩失散了;他更没有想到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振宁博士。当他还在功德林接受改造,第一次听女婿获得诺贝尔大奖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现在,大女儿致礼和女婿杨振宁要一起回国来了,老两口第一次接到他们要回来的电报,几夜都乐得没有睡好。
杨振宁博士一踏上祖国大地,就感受到温暖。周恩来总理抽出时间,两次接见和设宴款待杨博士及家属,每次都是交谈至深夜。
虽然周恩来已不年轻,而且疾病常常困扰他。可他在众人面前永远是乐呵呵的,精神抖擞。他听到杨振宁博士称曹秀清为妈妈,而称杜聿明为“杜先生”时,立即纠正:“应称岳父大人!”
大家都笑了。最后,周恩来又说:“海峡两岸人为的分裂,国家不团结,不统一,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
“希望你们听从周总理教诲,”杜聿明深情地说,“回美国之后多做些工作,争取祖国早日统一。你们的根在中国,共产党是众望所归,有发展前途,通过几十年经历的比较,我发现并认准了这点。”
杜致礼说:“您老放心,我们一定会尽我们的力量。”
杨振宁博士点头同意。
1973年暑假,杨振宁和杜致礼第三次回国探亲讲学,夫妇俩上午到达北京,中午就到杜聿明家进午餐。政协机关怕曹秀清忙不过来,派人协助购买物品,并派厨师代做饭菜。不久,周恩来又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宴请杨振宁夫妇及杜聿明夫妇。杜聿明后来回忆说:“这次宴会气氛非常亲切,周总理对待我们,像一家人般欢聚一堂。”
席间,杜致礼还和周总理开了个玩笑,她鼻子一哼,说:“大陆什么都好,就是重男轻女。杨振宁是安徽人,酒宴就设在安徽厅,可我是陕西人哩!”周总理听了哈哈大笑。
那天,杜聿明也喝了不少酒。他太高兴了,当他看着周恩来那渐渐染霜的华发,和日渐消瘦的面颊,也许他不知周恩来已身染重病,但他知道周恩来为他们这些人付出了多少心血,心里不免一阵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