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艺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艺术-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彩。
  三、音乐的源泉与生命力
  艺术的源头在于民间,任何华丽典雅的艺术都是来自民间的。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于生活,生活是不竭的创作源泉。植根于现实生活、表现艰辛劳作和民众希冀的音乐作品,就像扎根泥土中的劲草,顽强地生存着,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音乐与其他一切艺术一样,是需要经风雨、见世面的,她在泥土中成长,在大自然中蜕变,吸天地之精华,成为参天大树,不断拓展,终成一望无际的郁郁丛林。
  四、音乐与其他艺术共融
  音乐与其他艺术及科学门类形同姊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呼应,共融共兴。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家毕达格拉斯认为,音乐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在古希腊,诗与音乐总是相伴相随,诗就是歌,歌也是诗;音乐与舞蹈鱼水相融,相得益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与绘画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可谓殊途同归:从同一源头流出,各自奔淌,峰回路转,最终又汇入同一海洋。
  五、音乐滋润人生
  音乐对人生理和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音乐带给我们愉悦和健康,营造和谐的氛围,提高生活的文明程度,促进人际交往。歌声面前人人平等,每一个人都可以用歌声抒怀,用歌声励志,用歌声排遣,歌声是岁月留给人生的最好记忆,也是所有人的挚友。有音乐陪伴的人生将不会寂寞。
  六、从民乐变迁看文化交融
  我们熟悉的民族乐器,包括二胡、琵琶、唢呐、管子、三弦、大阮等等,都不是中原地区的“本土原创”乐器。综观今日之民乐,既是自身不断进化的结果,又是与外来文化,特别是与西域各民族的交往中相互交融的结晶。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开辟了一条繁荣经济的商道,也引进了多国文化的精萃,促进了中华文明。
  七、器乐学习使人受益无穷
  通过音乐的熏陶,让人感受和体验到音乐所表达的美好境界、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信息,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通过音乐学习,培养人做事专注、沉静,有耐力,肯钻研,勇于挑战的品质和善于解决困难的能力;使人获得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细腻的表现力;锻炼人分析、判断、反应、协调等能力;可以开启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人的良好心态,延年益寿。
  八、演奏中的音乐表现与演奏技巧
  音乐表现和技巧一向是评价演奏水准的两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话题。我们当然无法排斥和拒绝那些令人叹为观止、使人疯狂的高超技巧,然而更重要的,由于音乐能够传递情感、有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所以只有那些使技术和音乐完全融为一体、恰当而准确地表达音乐和情感的演绎,才能达到人类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李斯特以其扎实的基本功,把钢琴技巧发展到极致;肖邦反对浪漫主义中一切有悖自然的东西,他说:“纯朴是艺术臻于最高境界的标志。” 对肖邦和李斯特,我一样地喜爱。
  九、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艺术是否被人们喜爱,只有通过实践才可得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越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艺术形式,越能感染人,也更具生命力,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下里巴人”所吸引的绝不仅仅是平民百姓,同时还吸引着王公贵族。如果说流行音乐是凸显个性、流行于大众市井的时尚艺术,那么交响乐作品就是珍藏在艺术殿堂,永放异彩的无价瑰宝。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并非是对立和互不相容的,它们有时相互借鉴、相得益彰。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
   。。

目录(2)
十、听音辨律
  如果说丰富的音乐作品,各式各样的乐器及其演奏组合形式,形成了音乐表演的一棵大树,那么乐律学就是它的根基,根有多深,树就有多大。律学中有纯律、三分损益律、十二平均律,以及六平均律、七平均律、二十四平均律等,甚至很多律制是我们未曾研究过的。世界之大、地域之广、民族之多,在各自的音乐实践中所用的律制是极其丰富的。也许有一天人类会发明出更加理想,尽善尽美的新律制。
  十一、欣赏音乐  感受艺术
  浓厚的艺术氛围和良好的艺术品位犹如肥沃的土壤,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从中受益。如何欣赏艺术,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有很多学问在里面,需要长期的熏陶和学习。它不仅涉及到个人偏好和审美取向,也包括文化修养、社会常识、历史等很多层面知识的涉猎和积累。无论是歌曲欣赏、室内乐欣赏,还是交响乐欣赏、歌剧欣赏,都有益于人们的精神保养,它提升人的修养,滋养人的心情,修复人的创伤,推动人的创造。
  十二、我心目中的音乐家
  在西方近三百多年西洋音乐发展史中,涌现出层出不穷、风格各异的优秀音乐家。每一位音乐家,不仅通过作品表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情感,同时也标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折射着历史、反映着他们生活的时代。如果用同一种尺度去衡量他们、评述他们,未免不公平,也难以做到。这里只能选择几位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挂一漏万地谈谈我的看法。他们是:睿智的音乐哲人巴赫,“钢琴诗人”肖邦,平民作曲家德沃夏克,意大利的歌剧英雄威尔弟,俄罗斯永远的骄傲——柴可夫斯基。
  第二章   漫话学习与教育
  一、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兴趣的驱使,往往使人“不用扬鞭自奋蹄”,比一切督导更为有效。能够在某一领域登上巅峰的人,兴趣在他的成功中一定占有特殊的位置。兴趣既有天生的成分,也有后天培养的作用。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兴趣,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而不是被胁迫、被屈从的。学习本应该是快乐的,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启发孩子的兴趣和自觉性。在我的教学中始终贯彻快乐教育的原则,绝不吝惜鼓励和赞赏。
  二、要有学习的精神 更要有学习的方法
  在学习中,要有“量”更要有“质”,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就涉及到一个学习方法和效率的问题。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掌握记忆的方法,使人事半功倍;在学习上要善于找到自己的薄弱点,各个击破,提纲挈领;只有做到专注才谈得上高效率;除了要掌握课本中的精读内容,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构建自己立体的知识网络和体系。
  三、 借用别人的知识和智慧
  大海处于低势,才能吸纳百川,汇成广阔浩瀚的汪洋。人也是如此,只有以一种低姿态敞开胸怀汲取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海洋。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三位音乐家,都是以社会为课堂,以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做教材,广泛摄取学养,终成乐坛巨匠。只有那些胸襟开阔、豁达而又充满自信的人,才不耻下问,乐于向别人学习。真诚地学习并借用别人的知识和智慧,把它变为自己的财富,这才是世上最聪明的人。
  四、苦难和挫折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略览历史,凡成大器者,无不历经曲折和艰辛,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能够帮他抵挡一时的风雨,又如何帮他去解决一生的困难呢?人生如同大海行舟,有时乘风破浪,有时逆水而行,有时还会颠覆沉沦。面对无法逃避的沉浮,我们不能预期更不能控制风浪的大小,惟有不惧惊涛骇浪,时常出海磨练自己驾驭风浪的能力,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
  看上去不相关的知识,其实相互之间有时却存在着某种关联,当我们深入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了解它们之间互相支持,互为补充的作用。达·芬奇涉猎的领域五花八门,但门门有创新,有人说他是博物学家,我则认为他更是掌握了一通百通规律的哲学家。一位哲人说过:“有知识和能认识,是不同的。记忆造就了前者,而哲学成就了后者。”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学习上融会贯通、相互借鉴、相辅相成非常关键,正是各种知识和技能之间的互补性构建了一个博学多才人的根基。
  六、音乐教育面面观
  有人认为,人的聪明才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造力、记忆力和敏捷性。而音乐恰恰是培养这三方面能力的最好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都有独具特色的本国本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当今的一些发达国家,音乐早已被列入“大六门”之一,与数、理、化、文、史五科并驾齐驱。对孩子来说,艺术素质教育与科学知识的掌握同等重要,知识的积累产生智慧,而艺术素质的加强则提升情操。拥有大智慧和真情操的人才是我们要塑造的人,只有个人专长与艺术修养完美结合的人才,才真正符合我们今天社会的要求,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目录(3)
七、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锻炼心智还是怡养精神,怎样做才算最爱孩子?从小打下的童子功会使一个人受益终生。让学习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之成为顺理成章的需求,而不是痛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学习是没有捷径可寻的,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不下“笨功夫”的天才,也从来没有不付艰辛的收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志向,也得一步一步地去实现。
  八、个性化的教育
  如果了解和掌握成长的规律,懂得教育的规则,就能够抓住时机给予孩子恰当的指导,从而少走弯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不能千篇一律地要求。我的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尽其所能。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和家长没有找到孩子的症结所在,没有对症下药。我主张教育既要有普遍性,也要有针对性。普及是教育的基础,而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以挖掘出不同人特有的潜质,是教育的高级阶段,它能真实地反映出教育者的职业精神和教育水平。
  九、用魅力传播知识与美德
  家长只能影响自己的孩子,而教师却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因此,教师的水平和品德,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如果是健康的,他必定受到身边很多人有益的影响。如果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甚至每一位成年人都能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身边的年轻人言传身教的责任,释放你的影响力,用爱去唤起良知,用智慧去传播知识,用品格和魅力去感染他们,那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三章 漫话人生
  一、直面人生 正视竞争
  竞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其躲避,不如坦然地面对。竞争的目的是相互促进,而不是拼个你死我活。我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竞争,因为只有比较才知道不足,才能明确努力奋斗的方向,鼓足前进的动力。为了迎接竞争和挑战,加强心理的准备与进行相应的技术准备同样重要。人在勇于挑战自我的同时,也要有承担失败的胸怀和勇气,要知道一次胜负难决终生。比赛、表演等有形的竞争是一时的,而社会中很多无形的较量,却体现在一个人生活中的时时处处。只有领悟了竞争的意义,才能把它当成进步的阶梯,攀登到人生新的高峰。
  二、  靠什么去竞争
  竞争需要公平的环境,需要规则与秩序,只有健康的竞争环境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发掘人才,也才会真正推动一项事业的发展。面对竞争我总是鼓励我的学生,集中精力好好练就真本领,不愁英雄无用武之地。真正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无不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考验。他们从不徒慕虚名,他们的成功完全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实力是一个人最永恒、最保险的竞争本钱,在实力上下工夫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三、 竞争中的敌和友
  忘记了共生共荣原则的竞争,不仅谈不到自身的发展,而且还经常会是短命的。有时候,强者之间的竞争不在于资历和技艺上的比试,而是看谁更智慧,更有人格的魅力,更受到大家的拥戴。在历史上,同行之间成为事业及思想上的挚友,为了共同的事业而携手奋斗的例子有很多。人类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并不是生物界一物降一物、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生物链规则,而应当是一种和谐共进的关系。
  四、 自知之明和敬畏精神
  巴顿将军说:“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贵,那就是自知之明。”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往往由于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忘乎所以,而使自己进入误区,甚至步入歧途。康德的哲学思想告诉人们,不仅心中要有道德律,更要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精神。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多高的地位,在浩瀚的宇宙和未知的事物面前,也会因某些因素的局限和制约而有所缺憾,永远会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探索。对未知的事情表现出敬畏,正是以虔诚之心探索真理的第一步。
  五、  呼唤仁爱之心
  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外形再普通,你也能看出从他内心散发出的美。相反,一个外形再俊美的人由于它的自私和冷漠,也能让人看出丑陋。不管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还是人与人之间,什么是维系这些关系的牢固纽带?靠权势地位,靠经济实力,抑或是靠武力?都不可能。唯有真诚的善意和无私的爱才能把彼此紧密地连在一起。有爱才有信任,有爱才有宽容的胸怀!爱不是在高谈阔论中,也不是在庄严的誓言中,爱浸透在点滴细微的、替人着想的具体行动中和对他人的尊重中。爱像一个接力棒,靠我们的心去传递。
   。。

目录(4)
六、社会需要和谐的人
  个人不仅需要均衡协调地发展,更要成为社会中和谐的一分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