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0岁时,父母就都相继去世,他只能投靠当管风琴师的哥哥约翰·克里斯托夫,但是他的哥哥十分专横,虽然他们出生于音乐世家,也继承了音乐家父亲的基因,都具有音乐天赋,但哥哥不允许他学习乐谱。他只得在月光下偷偷地抄写乐谱,一旦被哥哥发现便受到严厉的训斥,这对小小年纪的巴赫真是一种摧残。
巴赫没有因此放弃理想,他15岁开始独立生活。为了练琴,他常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步行数十公里去汉堡听名家演奏,开阔眼界,增加学养。
朴实无华、才华横溢的巴赫像一头老黄牛默默耕耘,春华秋实,他不但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及一些宗教清唱剧;写了对每个音乐人都如同《旧约》对基督徒一般重要的十二平均律………48首《前奏曲与赋格》,还写了《勃兰登堡协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巴赫结婚后,靠着微薄的薪金维持着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晚年又双目失明,一辈子也没有过上富裕舒心的日子。他虽然创作了令后世敬仰的音乐经典作品,却从来没有像同胞亨德尔那样深受皇室推崇,极尽荣耀,受到上流社会的尊重。他生前只被认为是一个技巧高超的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演奏家,他写的那些浩瀚的高质量作品有很多在他生前都未出版和上演过。在他死后第71个年头,音乐家门德尔松在德国柏林皇家图书馆里发现了他的《马太受难曲》,深感震惊,从那时起,门德尔松便下决心寻找和整理这位大师的作品。门德尔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组织排练演出他的作品,使之能为世人了解,尽管困难重重,而且门德尔松英年早逝,但他的努力还是唤起了公众对巴赫音乐作品的广泛关注。
由于巴赫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社会剧烈变革的年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启蒙等运动的相继兴起,使欧洲人的世界观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对巴赫也有很大的影响。巴赫的音乐作品虽然有很多是表现宗教题材的,但正像达·芬奇、拉斐尔的绘画及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一样,其精神气质已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尽管从一些作品中,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压抑的气氛,然而,更多的是感受到他那种坚定的前进步伐和压倒一切困苦的大无畏精神。他所写的宗教题材的音乐趋于世俗化,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也更能与人们沟通。巴赫死后,有人试图让教会为演奏他的作品提供支持和赞助,但教会拒绝了,他们认为他不是同路人。从这点证明了巴赫的作品与当时的教会是格格不入的。他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
巴赫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演奏家,还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一个称职的父亲和丈夫。时至今日,琴童们学习钢琴时必修的《巴赫初级》、《二、三部创意曲 》、《平均律钢琴曲集》等作品就是他写给自己孩子的学习教材。我们从中会发现,即使是一些很简单的小曲,巴赫也认真对待,从不让它们陷入刻板、呆滞和一般化。这些小曲生动鲜活、起伏跌宕,不落俗套,弹起来丝丝入扣,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有种不到彼岸不罢休的气势。
巴赫是一个既拥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高度理性,又有着大胆创新精神和自由意志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充满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内涵,同时乐思又大胆地在广阔的空间驰骋,旺盛的活力使他的音乐有一种扫清一切道路上的障碍、一往无前的精神。所以他的音乐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他很多复调音乐中那种在压抑的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决不向困难屈服的勇气尤其难能可贵。我的青少年时代,每逢遇到难以排遣的困惑都会悄悄地钻进琴房,把巴赫的复调钢琴作品连续弹几遍,不管是《三部创意曲》中的bE大调和A大调,还是平均律中的《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及《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总之,只要弹上几遍,心境就慢慢平静,心清气爽,心胸随之宽敞许多。当我离开琴房的时候,和来时已判若两人,又能以饱满的精神重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我对一个要好的同学传授过这个秘诀,不过他的法宝是狂弹贝多芬的《悲怆》。虽然承认他也有几分道理,可是仍觉得弹贝多芬多少有点发泄的成分,而要想梳理痛苦纷乱的情绪,没有比巴赫的音乐更合适的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心目中的音乐家(2)
巴赫的音乐像一座丰碑,标志着世界音乐发展的里程。他博采众长,德国乃至欧洲一些民族音乐的支流在他这里汇成了浩瀚的大海,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营养,它的丰富不仅表现在谱面的旋律和高深的复调技术,更多的是表现在精神层面。据说肖邦每当准备自己的音乐会时便会谢绝一切社交活动:“我两个星期闭门不出弹巴赫的作品,这就是我的准备工作。我从来不练自己的作品。”他如果连自己那么难的作品都不练习他还需要练什么?他之所以潜心弹奏巴赫的作品,其中之奥秘显然不是技术层面的原因。要知道巴赫的作品无论是弹奏技巧还是和声织体都远没有肖邦那么复杂。从巴洛克时期到浪漫时期之间,还隔着一个古典音乐时期,虽然只有一百年左右,但这正是欧洲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以肖邦、李斯特为首的钢琴家将作品的技巧、织体、和声等都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此时的肖邦却仍偏爱巴赫的作品,显然他需要练习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哲理性的乐思,使自己虽然身处繁华的巴黎,而心能够远离喧闹和浮华,从而进入他所追求的至高至上的纯朴境界。巴赫的作品正是使他获得精神上的支持,达到这一境界的绝好途径。
巴赫的创新精神同样令人崇敬,他被称为欧洲“音乐之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创作了48首《平均律钢琴曲集》。虽然在他之前,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就已确立,但因为他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才使这套理论得以推广流行,为后世的音乐家们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巴赫还把赋格这种高难度的复调音乐发展到了巅峰,如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既有统一的整体结构,又有丰富的对比和变化;既对称均衡,又富有流动感;既壮观又华美。古典乐派的大师莫扎特和贝多芬无论在音乐的精神和气质上,还是在音乐的逻辑和手法上,都直接继承并发扬了巴赫的成就;而浪漫派作曲家舒曼、门德尔松、肖邦……直至20世纪中的各流派的作曲大师,像肖斯塔科维奇等,也都学习和发扬了巴赫的创作手法,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因此,巴赫就像乐海中的灯塔,指引着近代音乐发展的航向。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小时候,我曾看过一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外国电影,别的内容已记不清了,但有一个场景记忆犹新:一个军官走进一间凌乱的大客厅,在一架三角钢琴前坐下,弹奏了一首钢琴曲,那首乐曲深深地打动了我,它的旋律是那么优美,节奏是那么鲜活,技巧又是那么华丽……我很快弄清楚了这首曲子就是肖邦著名的#c小调圆舞曲(作品64之二)。可惜我当时的技术根本弹奏不了,但出于对这首曲子的痴迷,我还是想方设法找来谱子,不厌其烦地对照着听快转唱片,同时它也促使我去加倍努力练习技术,以便能早日弹奏它。
虽然在此之前,并没有人跟我讲起肖邦,可能年纪小还不到弹肖邦的程度。但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观摩演奏会上,钢琴系学长们的演奏,最能打动我、使我着迷的就是肖邦的作品。无论是哪种体裁的作品:夜曲、玛祖卡、波兰舞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只要是他的作品我都喜欢。可以说,肖邦的一切作品都是精品,这源于他是一个唯美主义者,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不允许任何一点粗糙和空洞部分的存在。对待创作的态度,肖邦可以说是最严肃认真、甚至有些苛刻的作曲家之一。法国女作家、曾与肖邦共同生活了近十年的小说家乔治·桑(1804……1876)这样描写肖邦:“他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哭泣、踱步,折断鹅毛笔。一个小节的音符他需要重复和改变上百次,写了涂、涂了又写。第二天再重新开始,细心而又不断失望地坚持着不懈的努力。有一次,他花了6个星期竟只写出了一页曲谱。改来改去,最后还原成了作品初稿的模样。”
肖邦作品有个突出的特点,表面看起来很超前,是典型的浪漫派,但实际上创作手法又是最典型的古典派,而他的音乐灵魂完全植根于波兰民间音乐的土壤中。作品的节奏重音不断转移的玛祖卡舞曲;有强烈戏剧效果的波兰舞曲;有切分音节奏鲜明、独舞与群舞不断转换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这些作品充满了波兰民族音乐在速度上的自由变化——即所谓的“弹性速度”(Robato),这正是学生演奏肖邦乐曲时,指导教师都会一再强调的肖邦风格。
有些音乐家和评论家批评肖邦音乐中有“病态忧伤”,觉得这是他的缺欠和不足,而我倒认为他的“忧伤”像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一样,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而且那种美入骨髓的伤感和忧郁,也确有他的原因:肖邦生来体质孱弱,性格敏感而脆弱,他内心善良而淳朴,自律性很强,对任何事物都追求完美;尽管在巴黎上层的艺术圈子里,他的超人天赋得到贵族们的赏识,但贵族音乐沙龙中的浮华与浅薄,与肖邦心目中对音乐的理解格格不入,令他备感孤独和郁闷;内向、自敛的性格,使他由于感情生活不顺利所带来的压抑更加沉重;以及他的思乡情节……这—切积压在心中的哀怨惟有通过钢琴来倾诉、来排遣,于是,才有那么多美得令人心醉、带着深情和忧郁的旋律,从他的内心深处流淌出来。一位给临终的肖邦画素描的画家形容说:“肖邦像泪珠一样纯洁。”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心目中的音乐家(3)
在感情生活上,就像肖邦自己所说,是“我的不幸”。为了遵从老师和父亲的嘱托,1830年,20岁的肖邦带着亲友送给他的盛满故乡泥土的银杯,离开祖国出国深造,不得不永别了恋人康斯坦斯·格拉德科夫斯卡。1837年他与玛丽·沃德津斯卡娅的婚约由于出身门第问题无果而终,这给他的身心带来了深深的创伤。1847年当他与狂放不羁、性格叛逆的乔治·桑共同生活9年后以分手告终,更使他元气大伤,本来就羸弱多病的身体到了崩溃的边缘。
但肖邦也是幸福的,他赢得无数人们的热爱与敬仰。在他与乔治·桑分手到逝世这两年人生最艰苦的旅途中,他忠实的学生珍妮·斯特林一直陪伴着他,给予他经济上的援助和精神的支持。肖邦弥留之际,一直仰慕他的,风姿约绰的黛尔菲娜· 波托斯卡伯爵夫人,怀着对他真挚的感情从尼斯赶来,用歌声表达了热爱肖邦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其实,肖邦也并非全是忧伤、婉约、娓娓动听的夜曲,他的音乐幅度非常大,他的爱国热情同时又使他写出了像《波兰舞曲》那样豪迈而充满战斗激情的乐曲。难怪伟大的德国作曲家、评论家舒曼说:肖邦的音乐是花丛中的大炮。
肖邦的父亲是法国移民,母亲是位波兰破落贵族的女儿,肖邦一直视波兰为自己的祖国,在他39岁的生命中,前20年都是在波兰度过的,所以对波兰的感情尤为深厚。也许是处在强国之间的地理位置使然,波兰历史上就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18世纪末就遭到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野蛮瓜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又遭到了德国和前苏联的瓜分。然而,正是这块土地养育了肖邦,他深深地眷恋着养育了他的祖国。像很多远离祖国的游子一样,越是离开了祖国越是朝思暮想,看到祖国被列强侵占蹂躏,他心急如焚,恨不得拿起武器上前线,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都表现在那充满战斗精神,和充满了浓郁波兰民族文化精神的乐曲创作中。当他20岁在斯图加特时,得知波兰起义失败、沙俄又重占华沙的消息,他的心中滴着血,写出了震聋发聩的《革命练习曲》,那激越的旋律和战斗精神绝不亚于《马赛曲》。而他写的《葬礼进行曲》又是人间最沉重、最肃穆的葬礼进行曲,那不是为哪一位英雄送葬,而是在祭奠为国捐躯的整整一代英雄,那悠扬而悲壮的音乐激励着人们继往开来。
肖邦、李斯特的作品在钢琴曲中都是难度最高的,他们代表了钢琴技法演奏的顶峰,但从音乐内涵来讲,肖邦则更加深刻。虽然李斯特的技巧令人叹为观止,他的音乐也既华丽又动听,但是听多了,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外在表现所带来的震撼和惊奇就会逐渐平淡下来,甚至有一点薄和空的感觉。肖邦的作品则不然,尽管有些作品一开始并没感觉像李斯特那么帅气,但随着认识的一步步加深才体会到回味无穷。究其原因,恐怕是缘于两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吧。比起春风得意、风流倜傥的李斯特,肖邦在肉体、精神上经历和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所以说,肖邦的作品是完美的乐思与高超技巧结合的典范,是波兰纯朴的民间音乐与高雅的古典音乐结合的典范。天才的肖邦在继承和借鉴前人与当代人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同时,又拓展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被当之无愧地称为“钢琴诗人”。
德沃夏克与“新大陆”
尽管小时候对贝多芬、莫扎特的了解很肤浅,但在印象里却是比较完整的概念,比如贝多芬喜怒无常、刚柔并济;莫扎特则永远都那么不紧不慢地透过灿烂的阳光在微笑。而德沃夏克在脑海里却是些支离破碎的思绪,像蓝天上的白云,东一块、西一块。
我第一次接触德沃夏克的作品也是在小学,那时的我刚刚从哈尔滨来到北京,在一堂视唱练耳课上,有一首二声部的美国民歌《思故乡》,简洁纯朴,优美中带着一丝伤感,好听也好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