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物语(原名:日本战国时代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本战国物语(原名:日本战国时代史话)-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月十五,休整已毕,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和黑田长政三军从汉城出发,继续再次北上作战。行不多久,小西军团便被大江阻挡,浩浩的临津江奔腾不息,鲜军已在江北布下阵势,统帅正是弃汉江而去的金命元及前来增援的咸镜道精锐骑兵八千。由于长年与女真走战,该骑兵队可谓经验丰富,骁勇异常。副元帅、京城知事韩应寅率领的平安道三千士兵,及老将刘克良、李镒等也前来协防。原副元帅申恪负责防守江南,但金命元认为应据守江北,命申恪渡河。申恪不服,竟率兵南下,在汉城近郊击败小股出城劫掠的倭军偶遇,斩首六十余颗。鲜军终于在路上赢得一小胜。但因违反军令,致使命元恼羞成怒,上书弹劾申恪。国王大怒,命将申恪斩首。待得知申恪捷报后,欲追回诏令,为时已晚,申恪早已身首异处。 国王迁怒于命元,斥其诬陷忠良,并交代韩应寅可不听命元军令。

  双方于两岸相峙近十日,二十五日清晨,鲜兵见对岸一片空地,倭军已杳无踪影,敌军终于撤走了,不禁欢呼雀跃。命元马上召开军议,商讨下一步对策。刘克良道:“倭贼不战而走,其中有诈,吾军应固守北岸,以观动向”,上司咸镜道北兵使申砬之弟申硈笑道:“将军身经百战,遇倭贼竟也胆怯畏战”,克良面红耳赤,怒道:“老夫一生纵横疆场,今日受此羞辱,岂有此理。老夫怕尔等冒进丧命,有负殿下重托。既如此,老夫请令率先杀到江南”,咸镜道多员战将力劝不可轻进,韩应寅亦主张进兵南岸,遂以蛊惑之罪皆斩之。克良一马当先挥军渡江,未见倭军踪影,又向南方森林搜索。只听林中一阵火枪齐鸣,士兵纷纷应声倒地。见中了倭军埋伏,朝军抱头鼠窜,倭军随后掩杀。逃至岸边,未及登舟的士兵纷纷跳入江中,企图游至北岸,溺毙者不计其数,逃在后面的也被倭兵斩杀。克良见状, 提刀大呼道:“老夫死于此地也”,便坐于地上,以弓箭射死数人后,被倭兵杀死,申硈也死于乱军。江南之败,真如“秋风扫落叶”(《惩毖录》语)。留守北岸的鲜军吓得魂不附体,文官朴忠侃拨马便逃。但忠侃服饰与命元相似,士兵以为元帅逃跑,皆呼:“元帅逃命去也”。北岸朝军顿时土崩瓦解,命元等人见状,只得随之逃往加平郡。攻陷开城后,倭军继续北进:小西行长进攻平安道,加藤清正进攻咸镜道,黑田长政进攻黄海道。

  二十七日,开城陷落,平壤已危在旦夕!。三十日,宣祖闻讯,惊魂失措,急召集群臣商讨。众议之下,唯有向宗主国明朝请求“天兵”。明廷不明战事真相,只派辽东镇抚林世禄前往平壤,探查情况。柳成龙在大同馆接待了林世禄,并向其介绍了朝鲜自开战以来的英勇抵抗。世禄也于练光亭遥遥望见倭军斥候在大同江南岸活动,于是急领了朝鲜咨文,疾驰而回。不久,闻讯明朝要派兵入朝抗倭后,柳成龙等亲赴各地,为即将到来的明军筹措军需。

  六月初九,小西军团已抵达大同江南岸,虎视平壤。倭军来得竟然如此迅速,宣祖吓得举足无措,坐立不安。宣祖急下诏逃往咸镜道江界城,但柳成龙等认为江界城地处荒僻,气候苦寒,无法积聚兵马。柳成龙等建议退往平安道宁边城,再至大明边境附近的义州城,等待 明朝援军。与此同时,小西行长再次向致书宣祖,要求议和。宣祖接信,喜出望外,随即答应谈判。初十日,鲜方派李德馨为使乘船在大同江心会见倭方使者柳川调信和景辙玄苏。德馨质问道:“贵国大兵压境,莫非欲定城下之盟乎?”,玄苏淡然道:“非也,吾国假道入明,欲易吾朝风俗于四百余州。贵国竟无礼阻挠,故尔出兵”,德馨回道:“果有议和之意,敬请贵国撤军,再作商议”,玄苏大怒,转船而走。闻听议和破裂,宣祖立马准备动身再次北逃。城中百姓听说国王要走,皆拦道痛哭。更有甚者,持兵器直逼宣祖,柳成龙等急命将为首三人捕杀,暴民四散逃散。

  十一日,宣祖李昖等北逃义州,领议政崔兴源、右议政俞泓、大臣郑澈等随驾。左议政尹斗寿、元帅金命元、巡查使李元翼等约一万人留守平壤。军议后,尹斗寿等决定主动出击,出其不意的攻打小西军。夜十时许,鲜军开始悄悄渡过大同江,虽然由于指挥不当,渡河花了大半夜的时间,但鲜军终于顺利摸到了宗义智大营外。宗义智认为鲜军都是些酒囊饭袋,根本想不到他们会主动出击,结果被杀得人仰马翻,死伤无数,侍大将木村智清、锎卫杀馈∷烙诼揖小W谝逯锹什胁肯蛐∥餍谐さ拇笥巳ィ示舾浜螅谏毕氯ァ4耸保焐粒辆汛用赏纷虻陌芡酥星逍压矗挤椿鳌S捎谙示刂省⒆氨附匝酚谫帘坏泻笙虼笸较虺吠恕2涣辖系拇蛭吹认示系剑拖诺贸坊乇卑丁G坝写蠼孤罚笥凶繁时矗锌嗔臁4耸保帘分粒志怀∝松保示郎宋奘嗖垦亟断蛏嫌伟芴樱右淮η程渤返奖卑叮潜诽踊仄饺馈

  十四日,小西军从鲜军败兵撤退的浅滩处渡过大同江,杀到平壤城下。只见城门洞开,不见一个人影。宗义智道:“此前敌兵偷袭吾营,险些成功。今日城门大开,恐有伏兵,公应小心才是”,行长道:“公言甚善,附近有一小山,待吾登高一望”,言毕二人登上附近的一座小山,但见城内了无生气,并无伏兵。行长这才放心,率军占领了平壤。原来,尹斗寿等三将见偷袭失败,自知固守平壤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销毁了全部武器弹药,率军北撤,可是他们却忘了烧毁粮仓中的七千余吨粮食。由于李舜臣在海上截击敌军的运粮船屡屡成功,使得倭兵几乎断炊,只能靠劫掠朝鲜百姓加以维持,而粮仓中的这些粮食正好解了倭军的燃眉之急。朝鲜的三大都城:汉城、开城、平壤全部陷入敌手。

  加藤清正也不甘示弱,一路杀入咸镜道,所向披靡。仅仅两个月,朝鲜已是“三都失守,八方瓦解”,除了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的义州一带,朝鲜八道全部失陷,已近亡国之日。倭军四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令人发指;朝鲜人民沦为亡国奴,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倭人又在朝鲜各地教授倭语,进行奴化统治,这不禁使人想起日军侵华战争中所犯的累累暴行。

  捷报频频传来,侵朝倭军总大将宇喜多秀家在汉城召开军议,与会的包括“奉行”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增田长盛,四员老将加藤光泰、木村重兹、户川秀安、前野长康,他们都是秀吉特地派来辅佐这位年轻统帅的。最后决定将各路军团布置在八道,负责弹压地面、恢复生产,这便是所谓了“八道国割”。同时还派重兵驻守从北到南的各个要冲:

  户田胜隆所部三千九百人驻守开城,宇喜多秀家所部两万人驻守汉城,胁坂安治所部一千五百人驻守龙仁,福岛正则所部四千八百人驻守丑山,生驹亲正所部五千五百人驻守阴城,蜂须贺家政所部七千二百人驻守忠州、清州,长宗我部元亲所部三千人驻守闻庆、咸昌,稻叶贞通所部四千人驻守尚州,宫部长房所部一千人及垣屋恒总所部四百人驻守善山,毛利辉元所部三万人驻守开宁,立花宗茂所部二千五百人、小早川秀包所部一千五百人、筑紫广门所部九百人及高桥统增所部八百人驻守金山,南条元清所部一千五百人及木下重坚八百五十人驻守仁同,小早川隆景所部一万人驻守锦山,斋村广英所部八百人及明石则实所部八百人驻守大邱,羽柴秀胜所部八百人驻守釜山。

  就在平壤沦陷的前一天,李昖等逃到宁边,准备逃入明朝境内。柳成龙等忠臣极力劝阻,李昖才放弃了计划,并数次遣使向明朝求援。朝鲜使者们向万历皇帝递交求援书,又在明朝上下游说打典。明朝兵部自五月得知倭军侵朝后,便诏令辽东、山东沿海省直督抚道镇等官,严加整练防御,无致疏虞(《明实录.神宗实录》卷248);不久,总督蓟辽蹇达捷报:“倭犯朝鲜,辽左戒备,乞将保定总兵倪尚忠移驻天津,总管二镇兵马”,明廷从之(《明实录.神宗实录》卷248)。

  虽有防备之心,但明廷中却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多数大臣指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朝鲜为国藩蔽,在所必争,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以兵部尚书石星为首的少数人认为:“蕞尔小邦,无力据朝鲜后更图东进,应讲和为上。当时明廷对日本认识不足,非但不知道日本天皇是谁,就连秀吉姓什么也不知道,错把“平”氏之姓冠在秀吉头上,称其为“平秀吉”。这些错误的认识使得明廷轻视了敌军的实力,认为朝鲜之所以亡国是因为其武备尽废,毫无抵抗能力所致。最后,据辽东镇抚林世禄的奏折,明廷确信朝鲜已危在旦夕,恐亡国无日矣。万历皇帝决定派兵援朝,教训一下倭寇,但仅派了辽东参将戴朝弁、游击史儒率军一千出兵朝鲜,迎击倭寇。六月廿一,明军进驻义州。李昖等闻讯,喜出望外。翌日,星夜兼程的朝鲜国王一行人赶到义州,终于受庇于“天兵”的保护之下…… 。。

第五十二回  揭竿而起斩妖魔  诱敌深入驱虎狼
前文说过,安国寺惠琼所部在进兵全罗道的途中惨遭义兵打击,损兵折将。此时,率领第六军团主力的小早川隆景一路风风火火,进兵顺利,已坐镇全罗道边界城池锦山,也正面对义兵的挑战。这股义兵由全罗道光州老叟高敬命率领,他已年逾六旬,与隆景年龄相仿。倭寇朝鲜后,他积极奔走,往来游说,于乡间组织起一支七千余众的人马。宣祖李昖闻之大喜,遣将军郭嵘及数百鲜军前去支援。

  七月初九,义兵发起进攻,不断向锦山城内投掷火把等燃烧物,引起城内大火。但倭军火器凶猛,更兼隆景用兵得法、防线紧密,双方鏖战一天,义兵无功而退。翌日,敬命分兵两路:亲自负责南门,西门则由郭嵘进攻。此分兵之法正中隆景下怀,他早已看出鲜军畏缩不前,全无义兵激昂之斗志,于是调集全部火枪手于西门城墙暴射鲜军。郭嵘早知倭军厉害,眼见手下死伤无数,立刻带残部逃离战场。不消一刻,城下除尸首外,已是空无一人。

  敬命还蒙在鼓里,正指挥义兵进攻。此时,倭军火枪手已调至城南,展开狂射。在得知鲜军仓皇逃跑的消息后,义兵亦斗志锐减。倭军进攻更加凶猛,义兵不敌,逐渐后退。敬命不听左右劝告,仍继续战斗,最终死于乱军之中。其子高因厚及部将柳澎老、安瑛等也为国捐躯,这支义兵也随之瓦解,敬命的仆从凤伊和贵仁将其父子的遗体收敛,运至光州。后来,为了纪念这支义兵,光州的儒生于1601年在祭奉山下祠堂,后得朝鲜国王赐名“褒忠祠”。祠堂入口的红箭门旁边立有刻在天然石头之上的凤伊和贵仁的碑文,褒忠祠里还收藏着敬命亲笔书写的“马上激文”和四百九十三张木刻板。1974年,褒忠祠被政府指定为第7号纪念物。

  言归正传。七月十一,隆景趁胜并分两路南下,进攻全罗道。驻守全州的全罗道巡查使李洸闻听倭军要从此地经过,立刻拨出人马,分为两路:一路乃郑湛组织的义兵,于全州北部的熊岭伏击隆景主力;一路由部将权慄领鲜军伏于梨峙,偷袭倭军二番队。不料,北进的义兵与南下的倭军遭遇。一仗下来,郑湛以下数百人阵亡,残部逃回全州。李洸随即命人于倭贼进军沿途虚设火把旌旗,隆景以为鲜军已有准备,不敢冒进。此时,二番队传来战报,他们于梨峙遭受伏击,损失惨重。隆景只得暂且退回锦山城,临走前他命人将义兵尸体合葬于熊岭之上,并立“凭吊朝鲜国之忠肝义胆”之牌以敬敌手。就这样,第一次锦山会战宣告结束,全罗道在朝鲜人民的努力下暂时得以保全,同时也保护了李舜臣率领的全罗道水军的后方港口,权慄也因梨峙伏击战而声名鹊起、得以提拔。

  却说丰臣秀吉得知海军失利后,猴容骤变,责令胁坂安治汇合九鬼嘉隆、加藤嘉明,务必歼灭李舜臣水军,保证水路补给线的畅通。安治不等其他两支舰队前来,就独自率领三十六艘安宅船、二十四艘中型船和十三支快艇,共七十三艘战船由釜山出发,西进找敌舰决战。

  七月初五,舜臣与元均会师于露梁海面。翌日,元均所部发现几艘倭船,它们在窥视片刻后便掉头东去,元均本想率队追击,但被舜臣劝阻:“敌舰所处水浅,不利龟船行动。可引倭贼于闲山岛附近决战,此处水深适宜,可发扬吾军船大之优势”。安治布阵于 见乃梁 地方,密切观察海面动向,但见远处有几艘敌舰往来穿梭,求胜心切的安治随即下令舰队出动,欲吞掉为数不多的敌船。鲜军战船见倭舰蜂拥而上,立刻掉头西窜。

  追至闲山岛海面,只见四面出现大批朝鲜战舰,将倭船紧紧围在中央。虽然只有五十五艘船,但在舜臣的指挥下,在三艘龟船的猛烈炮火下,打得倭兵抱头跳海。船只被压挤成一团,既缺少机动,又无法发挥火力,倭舰被炸得桅倒帆焚。激战一天,四十七艘倭船被焚,十二艘被俘(记于《乱中日记》),家臣胁坂左兵卫 和 渡边七右卫门 阵亡,真锅左马允 于绝望中切腹自尽,倭兵死伤不计其数,安治本人亦身中数箭,率仅存的十余只快船趁夜色仓皇逃往金海湾。

  嘉隆、嘉明闻听败报,忙起兵于安骨浦扎营,迎接安治败兵。舜臣得知消息后,于初九日汇合李亿祺、元均两路水军沿巨济岛北进。翌日,朝鲜水军抵达安骨浦港外,与早已布阵的四十二艘倭舰对辕。安骨浦水面太浅,不利作战,舜臣请李亿祺所部于外围深水处埋伏,自己与元均率队进港挑衅倭舰。但嘉隆等将怕中埋伏,不敢出港,只于远处开炮还击。舜臣见诱敌之计无效,同时发现一艘安宅船甚是华丽,船高三层,体积庞大,装饰别具一格,周身附着飘逸彩缎,上绣蓬莱仙岛,在舰队中格外扎眼。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