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外联张学英:每当有报名的观众,我记得特别清楚,第一句话,我总是说:〃你还能带几个人来参加我们的节目吗?〃对方说〃可以〃,我就立刻〃那你就把他们的名字告诉我吧〃。都〃无耻〃到这种地步了,呵呵。那时我每一期节目都造一个观众花名册,把他们的姓名、年龄都登记下来,掌握了特别详细的信息。那时候王峥常说,一定要对观众好,这样对我们自己也好。这句话我印象很深。
在制片人王峥这个主旨思想的指导下,《艺术人生》专门针对观众的第一步工作〃观众报名〃阶段结束以后,接下去是召开〃观众见面会〃,而且对每一位来参加的观众《艺术人生》栏目组都免费提供盒饭。
马宁:当时我们开观众见面会没有地方,就常常借用附近小学的地方,像翠微二小就是我们和观众见面的老地方。
张学英:在观众见面会上,我问观众,你知道我们节目播出时间吗?不知道。你知道我们节目时长多少吗?不知道。你知道我们节目的宗旨是什么?不知道。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章 远离娱乐的狂欢(6)
于是,制片人、外联、编导一起给观众们讲述关于《艺术人生》的相关信息,关于嘉宾的相关信息,征集他们最愿意看到的嘉宾名单。面对面和观众对话的过程也是筛选最合适观众的过程。经过前期的沟通和交流,出现在《艺术人生》录制现场的〃观众〃不再是一个节目的陪衬,而是成为节目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甚至成为营造节目高潮的重要元素。
《艺术人生·童安格》
观众:童先生您好,我现在想问一个有关我们双方的问题,作为六十年代末或者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些人,与现在的歌迷相比,我们恐怕在拥戴您这方面不够狂热,但是我们更为执著,更为久远。
童安格:艺术人生,就是每一个人跟艺术都有关系,只要你欣赏的是一个作品,你体会当中可以放进自己的生命里面,是一种追求,有时候我觉得人活在世界上是一股力量,我希望我的歌曲能够陪伴你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巅峰还是困境的时候,它可以换成一种力量。艺术本身具备的其实并不是有限的所谓的价钱,或者他红不红,有一天今天的访问可能已成追忆,但我们的交流所产生的力量是永远存在的,所以我希望大家把这个观点珍藏在心里。我也在体会人生,我也在追求艺术。谢谢。
(全场观众热烈鼓掌)
谢君:节目现场〃童安格歌迷协会〃的所有成员年龄集中在25到35岁之间,当年他们迷恋童安格歌曲的时候还是正在读书的青年,现在都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童安格的歌声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道忘不了的风景。后来在节目中和童安格〃深情相拥〃的女孩沈彤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她看上去很安静,抱着一个大本子,里面都是童安格的剪报,还有1993年在北京琉璃厂偶遇童安格时索要的签名。在跟她聊天时,她的一段话让我对这期节目充满了信心:〃也许在别人眼里我这是追星,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之所以喜欢童安格,喜欢听他的歌,是因为在他的歌里能够看到过去的自己,看到自己的人生。〃
嘉宾和观众心与心之间的惺惺相惜共同营造出来的是一个卓然不同的独特〃现场〃,它充满了荡人心魄的人文气息:现场的观众见到童安格时依然欣喜,但不狂热,童安格也表现出了一个优秀艺人的素质,热情而幽默地畅谈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倾听歌迷的谈话或者演唱时用深情的眼神和他们交流,与他在其他舞台上的〃歌星〃形象完全不同,他呈现在《艺术人生》中的形象是一位〃思考人生、探讨艺术〃的成熟而深邃的男人。
谢君:童安格在看了那位女孩子的大本子之后说了一段话让我很感动:〃我非常感谢她,能够在生命中这么器重这件事,我想我活下去的力量就是她这样一点一滴帮我剪下来的。所以在这里我要深深地拥抱她一下。〃之后就是那个经常能在《艺术人生》的宣传片里看到的经典的拥抱镜头。在那一瞬间,如同灵光一闪,我看到了〃艺术人生〃这个话题的最佳的结合点,生平第一次有了如获至宝的感觉,寻觅已久的东西,本来不知道还是否存在,却在一瞬间获得了。
这种令人欣喜若狂的〃获得〃对一个刚刚起步的电视栏目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它就像维生素C一样营养着呈现贫血状态的电视文艺,提供给人们高纯度的精神启迪。尤其难得的是,《艺术人生》的编导和主持人不仅〃敏感〃,而且〃敏锐〃,他们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去经营好节目的嘉宾、观众,精心嫁接这两个环节之间的情感通道,精确捕捉流淌在谈话节目现场的〃思想闪光点〃。执导《艺术人生·王洁实·谢莉斯》的编导马宁对此深有感悟。
马宁:〃记忆中关于美丽和英俊的最完美的组合〃。这句话是《艺术人生》现场一位二十几岁的女孩子在发言的时候对王洁实和谢莉斯的评价,因为觉得这是一句太过直白的夸奖,我们在后期编辑的时候剪掉了,时隔一年再回看当时录像的时候,忽然觉得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溢美之词,其中蕴涵了一种美好的东西,后来才知道这种东西一直激励着《艺术人生》到今天。
第四章 远离娱乐的狂欢(7)
〃这种东西〃就是〃真诚〃,就像最初《艺术人生》的宣传语一样:人生,我们曾有迷惑;艺术,我们曾有不解;他们,我们,似曾相识,用艺术点亮生命??《艺术人生》舞台上的嘉宾在体味到编导和观众给予的真诚的尊重时,他们也用〃心〃回报给了《艺术人生》最大的真诚。
王峥:童安格在节目现场说了一句非常好的话:《艺术人生》就是人生的艺术。这是给我们节目定位的一句话,特别好。编导马宁做节目《王洁实·谢莉斯》时,专程去中国电影乐团拜见王洁实,为了让两位歌唱家在现场表演完美无缺,第二天我们又约了钢琴手与王洁实、谢莉斯两位老师和声。他们在《艺术人生》现场很真诚地畅谈人生,回忆流逝的年华,谈昔日的辉煌,也谈今天的失落。现场粉丝们的发言跟音乐台的点歌节目似的,他们都是有求必应,那天一共唱了六首歌,像个小型演唱会,那些似曾相识的老歌,湿润了谢莉斯的眼睛,也湿润了年长歌迷们的眼睛。非常感谢这些嘉宾,是他们给了《艺术人生》一个很高端的开始,一个很真诚的态度。
也几乎是从录制第一期《艺术人生》开始,〃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到《艺术人生》〃成为主持人朱军六年来永远不变的开场白。谈到这个开场白是怎样出炉的,又因何长期保持不变,朱军坦言是〃真诚的态度〃使然。
朱军:好多观众都是饿着肚子来参加我们的节目,他们比我们来得都早,参加下午1点的录像,他们上午11点钟就要在中央电视台西门口集合,算一下路程他们几乎得10点钟就出发来台里了,好不容易进入演播室,1点钟坐那儿看你录像,要一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结束,他们一口饭都不能吃,水都喝不上,在那儿好好听从栏目组编导们的调遣,凭什么呀,就因为他们喜欢你的节目,愿意来现场。我始终觉得首先要很真诚地感谢这些观众。〃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到《艺术人生》〃,我觉得六年来这句开场白没有必要改变,因为它是我最想说的〃真话〃。
〃真诚〃像条无形的链条,有机串连起编导、主持人、嘉宾、观众,他们之间的真诚配合日益凸显出《艺术人生》的特质。
策划人徐小帆:《艺术人生》给了嘉宾展示真诚的舞台,嘉宾的真诚造就了《艺术人生》一种真诚的氛围。编导认真采访挖掘,形成案头,主持人认真做功课,在现场比较得体地把握,形成一个〃气场〃,让被采访者、嘉宾真诚吐露自己的心声,这就造成了《艺术人生》一个格局,这个格局逐步发展,影响了每一个参与《艺术人生》的嘉宾,就像我们走到一个殿堂里必须很严肃,走到一个歌厅中很快乐一样。
火了!第一期节目播出后王峥被电话惊醒
2000年12月22日晚9点,当观众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视,拿着遥控器开始搜索时,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在CCTV…3 上。
当晚,《艺术人生》如期开播,第一期采访的嘉宾是童安格。
这个安静而大气的节目给人的感觉太不同以往了,在这里,你既看不到热闹的花絮场面,也没有媚俗的搞笑设计,这个节目所发出的声音清新而恬静,但却恬静得让人无法过目即忘。它以平视的角度,真诚的交流,跌宕起伏的环节设计,真实记录了嘉宾在不同人生状态下的心路历程,不同的观众,在嘉宾的经历中收获着不同的人生感悟。
这一切,王峥并不知道。劳累了那么长的时间,节目安然播出,困顿的她只盼着当晚睡上一个安生觉。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她被响个不停的电话给吵醒了。
〃火啦!你们的节目火啦!昨晚的收视率排在整个三套的第二名??〃话筒里,清晰地传来了文艺中心戏曲·音乐部主任、也是《艺术人生》总监制孟欣喜悦的声音。
事后,面对不同媒体的采访,王峥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艺术人生》没有成长期,它从一开播就直接进入了成熟期。
一年多过去,回首来时路,她和她的同事们的确有资本这么说……
第四章 远离娱乐的狂欢(8)
《艺术人生》播出后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窜红??
收视率位于CCTV-3榜首,高居不下??
这是央视国际记者侯美红、艾中对《艺术人生》刚刚开始走红时的报道。
据记录,2000年12月22日播出的《艺术人生·童安格》收视率%,收视名次第二名。2000年12月29日播出的《艺术人生·王洁实·谢莉斯》收视率%,收视名次第一名。
马宁:播完《王洁实·谢莉斯》之后,李广志给我打电话,说:〃完了,马宁。〃我说怎么了,他说收视率出来了,没进前十,你等着挨批吧。我还没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李广志就说:我骗你的,是第一名。他说完这话,我也没反应过来,呵呵。
别航程:最初那一段,每周去查的时候,《艺术人生》没有低于前三名的,随便一做就是第一。我记得孟欣手下一剧务跟我说,你们不能再第一了,居然高过《同一首歌》。
后来,制片人王峥在接受典盛传播总裁欧阳国忠采访时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王峥:《艺术人生》特别幸运的是,一开始就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定位,就是〃做人生〃。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动静,往后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刚开始做的时候是做电视本身的快乐,没有这么大的社会责任感。任何成功的东西到后来发现都是一样的,首先做你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再想能给你带来什么。《艺术人生》的成功验证了这一点,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很简单很快乐很轻松??第一年基本是这样,嘉宾很兴奋,观众也很HIGH。
前进两步是先烈,前进一步是先进,我们不当先烈,只当先进。与其让现在的大众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如先开始大众的狂欢。(王峥语)
〃歌友会〃阶段的《艺术人生》丝毫没有拒绝〃娱乐〃的进入,但〃做人生〃的定位已经决定了《艺术人生》的血统……远离娱乐的狂欢。
当《艺术人生》的视野伴随王峥的发言把目光更确切地聚焦在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经历更为传奇、情感表达丰富的群体……艺术家身上,这使得节目的故事性与感染力被放大数倍:我们这个社会太缺乏互相交流的场所,缺失信仰,《艺术人生》在21世纪的开始,有着它独特的存在价值。我们希望在这里重谈人生价值。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地方,我们的朋友太少,我们和父母、儿女疏离,我们在体制中或在体制外,这是一个大变迁的社会。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泪水汹涌(1)
■众神变形的时代
■一群燃点很低的人
■被动员的忧伤
■我们都不是孤魂野鬼
第五章 泪水汹涌
〃泪水〃曾经是《艺术人生》驰骋收视率战场的〃杀手锏〃。大明星们在《艺术人生》纷纷登场亮相,畅谈人生感悟,谈到动情处纷纷落泪,〃明星落泪〃成为节目吸引观众的亮点,2002年…2003年《艺术人生》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节目火爆异常,上海《文汇报》以《是什么力量让明星们泪流满面?》为大标题发表文章,对《艺术人生》挖掘人物内心的神奇力量进行了分析和褒扬。似乎就在转瞬之间,曾经为《艺术人生》带来美誉度的〃泪水〃又成为〃煽情〃的代名词。从2004年下半年起,关于《艺术人生》的〃煽情〃之说风生水起,《明星煽情过度 眼泪等于罪行》、《〈艺术人生〉收视率下降 朱军面临下课》等文章一时间在各种媒体上,尤其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对《艺术人生》的〃煽情〃风格提出质疑和批评。
〃泪水〃一词在《艺术人生》的命运更迭是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异在大众心理层面的迅速折射。这是一个众神变形的时代。
众神变形的时代
〃真情流露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情到深处流出情不自禁的眼泪,这有什么不好?〃〃我现在真的有些搞不明白了,难道真情也会被厌倦吗?〃 〃不知道是这个社会太无情,还是太多无情的人把这个社会变得麻木?〃2006年1月《艺术人生》开播五周年之际,栏目主编兼主持人朱军在接受《深圳特区报》采访时这样连续反问记者。
〃我们生活在一个希腊人称之为'众神变形'的时代,一个充满如此多的风险,如此依赖于当代人心理素质的时代。〃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话恰当而又无奈地对应了朱军心理上的茫然。
余华在其新作《兄弟》中坦陈:中国人从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1960年代活到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当下,相当于欧洲人从中世纪到今天。一个质疑年代的开始总是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