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s:不为乌合不从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90’s:不为乌合不从众-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封

    书名:《90s:不为乌合不从众》

    作者:张天一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内容简介:

    《90's》是一本90后写90后的书,也是徐小平先生大力推荐的“大学生不得不读的一本思路突围手册”。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90后关注、困惑的问题并做了作者个人的分享,如:22岁别规划?越优秀越平庸?出国是人生枷锁?创业是热血陷阱?不一定成功但一定独特?人生不是出国、考研、找工作的选择题?等。该书作者90后青年作家、北大才子张天一,在大学期间就从事过十种职业,并就自己这一系列经历的感悟在博客、豆瓣、论坛以及《青年文摘》等处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由北京大学吴志攀教授亲笔作序,凤凰传奇、著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雕塑大师吴为山、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残奥标志设计者央美刘波教授、人文作家席宏斌等社会各界名人推荐。该书旨在通过本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关注第一批进入社会90后年轻人的氛围和社会现象。∑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作者简介:

    张天一,1990年生人,字水生,自号天一居士、德山居士。曾自主创业,经营“天一碗”连锁餐馆,现为北京大学金融法中心硕士、“把90梦分享给9090个90后”计划发起人、北京市教委“中国梦”宣讲团讲师、首都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团成员、“参差计划”专栏作者。《潮声》杂志专栏供稿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地产》特约评论员,著有《六道轮回—历史上的亡国明君》,《90‘s》有杂文、时评数百篇发表于各大报刊、杂志。于北大、北外、北师大等全国各所高校举办巡回分享会30余场。因在大学期间从事过十个左右的职业,被网友称为“十业哥”。

    书摘正文:

    一、戒篇

    “我喜欢还是“还不错”

    我不想谋生,我只想生活——

    王尔德

    人是选择自己的生活,自己活着生活?还是让生活选择你,生活让你活着?

    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面对的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在这些地方,高耸的是摩天大楼,渺小的是没有意义的个体。个人的选择在这样一个个巨大的转盘面前是如此的无力,因为在很多时候,它们会带着你往下走,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不管你如何选择生活,这些城市依然会在8点忙碌,会在下午5点开始堵车,会在7点华灯初上,会在11点灯红酒绿,会在半夜陷入寂静。

    人,还能不能有自己?

    临近大四之时,各种有关毕业出路的问题开始显现,拷问并折磨着每一个即将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这个时候,一位同学找我吃饭,和我聊他的困惑。当他提出想找到我聊天时,我有一些吃惊,因为他是一个在外人看来很优秀的人,当别人还在四处奔波面试时,他就拿到了一个又一个的offer,我没有想到这样的人也会有有关于出路的困惑。

    他困惑于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该走哪个方向。他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有着漂亮的学习成绩、法律专业实习背景,他要是想找一份和法律有关的不错的工作不成问题,他也已经拿到了一份美国律所的offer。

    在北京这样的地方,一份外国律所的工作,意味着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地出入国贸最好的写字楼,意味着拿着让很多大学毕业生咋舌的工资,意味着又一个京城精英白领的诞生,意味着未来一个富有而有品位的律所合伙人,同时也意味着颠三倒四的加班,意味着频繁奔波的出差、开会、社交。尽管如此,这样的一份工作,仍然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这个朋友告诉我,他虽然想过上优裕的生活,虽然外所的工作人人羡慕,但是他并不能高兴起来。通过过去的实习,他总是感觉自己并不是太喜欢法律的工作,他更加喜欢去做市场营销相关的工作。可是这与他所学的专业完全没有关系,他又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去放弃四年所学的东西,去开始一个崭新的工作。
第2章节:
    这也是毕业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这个世界上,事情会分成两种,一种是理想状态下的,叫做我喜欢。另外一种是现实状态下的,叫做还不错。

    “我喜欢”,意味着去选择生活,去做自己做的事情,去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去做能够激发自己激情的事情。

    可是对一个大学毕业生而言,校门外面的车水马龙、忙忙碌碌是现实而又冰冷的,现实环境不允许人去做自己想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身处在一个有着自动规律的巨型机器其中,跟着它的节奏走永远是最稳妥和最舒服的选择。现实有时又是那样的骇人,让人心生惧意,让我们只能被它胁从着往前走。于是我们开始迁就环境,慢慢地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去做着一份未必是我们喜欢的事情。随着时间过去,人也消磨了当初去追求“我喜欢”的那种勇气和激情,会觉得自己现在从事的事情其实也还挺不错,也就习惯了现在的生活状态。

    这难道不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管你壮志滔天,一天天,一分分,生活在给你制造各种困难,给你的考虑中添加了各种各样的因素,你的顾虑与日俱增,与其说你认识了现实,毋宁说你认不清了自己。当然,也有可能是不敢认清,因为与现实斗争意味着代价。

    一个个不平凡的梦想,最后都被打磨成了平凡的人。人按照生活的要求打磨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个合格的零部件。如果说成功是一出喜剧,如果说成功是由什么东西衬托出来,如果说成功者站在舞台的中心,那么组成他们背后背景的衬托他们的成功的无疑是无数个选择了平凡的悲剧。

    什么是“还不错”?它更像是一种一种挣扎奋斗无果后的自我安慰,或者说是一个选择无视与逃避的借口。如果生活是一个饱满的气球,饱满与膨胀自然会让这个气球飞得更高,可是我们中间的很多人是恐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不错”出现了,它就像吊在气球下面的大石头,让生活处于一个安全与舒适的状态。在这个高度,没有风雨雷电,没有刺骨寒冷,当然,也就失去了飞到高处才能看到的风景,看不到了云层之上的阳光。

    “还不错”是一种被动的舒服。

    当人的追求与心理预期可以被一次又一次调低时,自己在哪里?我们中的太多人都花了人生的大半辈子经历那个从当初斗志昂扬到对现实不满再到逐渐归于平淡平庸最后接受现实的过程,大多数人都不想变成那样的人,可是最后大多数人最后又都会成为那样的人。

    在眼下最为迫切的拿一个月工资、买一处房产、买一辆汽车的面前,“我喜欢”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选择“我喜欢”和选择“还不错”不一样。选择“还不错”往往能够在物质上得到很多东西,而选择“我喜欢”则往往意味着放弃自己已有的一些东西,或者需要自己去以莫大的勇气去追求一些东西。而这些都是人之前没有经历过的,或者说是未知的。人的本能都是寻找安全与稳定,待在自己的安全区会让人感到舒适。这就好像温水煮青蛙,青蛙总是觉得水温是自己可以接受的,而跳出去那个烧杯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可能,于是慢慢地青蛙一次次和自己妥协,最后被煮死。人其实也在经历类似的过程,只不过被煮死的,是精神与理想。

    煮死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又有什么大不了?现实永远最重要。可另外一个现实就是,那些能够坚持“我喜欢”的人,最后往往都会“还不错”。而那些选择“还不错”的人,很多未必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满意。

    “我喜欢”并不是高不着地的理想主义,而是在有勇气地选择坚持理想和自己之后,把它变为现实。人惧怕选择“我喜欢”,不过只因为在压力面前害怕失去。人因为害怕失去而恐惧。可是,两手空空的大学生,又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那又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于是当那位纠结工作的朋友来问我的意见时,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应该去做市场营销。当人遇见“我喜欢”和“还不错”的战争时,你应该支持“我喜欢”,因为在我们的这个年纪,没有任何包袱轻装上路的年纪,我们可以失去的太少,而我们能够得到的有无限可能。

    有时候一个决定纵使会让人走一段蹉跎路,可这段路其实也就是一个让自己判断自己的“我喜欢”是不是真的“我喜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而在大学阶段,最难得是认识自我,最一生受用的也是认识自我。认识了自我,意味着明白了起点,只有明白自己起点的人,才知道如何花一辈子中剩下来的时间去寻找人生的终点。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永远是那么困难。但话说回来,如果一个人永远没有尝试过追求自己真正喜欢和想要的东西,是何其遗憾。把选择权交给生活,让它帮你选择。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选择了“还不错”,实则却连这个“不错”都够不上。

    人放弃了自己选择“我喜欢”,又怎么能够指望环境来选择“还不错”?一个不知道自己上限的人,怎么会知道自己的下限?一个不去尝试“我喜欢”的人,甚至都不会知道自己的“还不错”是什么,只能无限降低自己的期待与想法,最后把一个其实是“很差”的状态当做了“还不错”。

    道理上说,人生不要给自己留遗憾,可是现实生活中的遗憾又总是那么多。我们的每一次坚持未必会真的有结果,可是如果我们不鼓起勇气去坚持那么一下子,那么会连收获结果的可能都失去。这样无谓的失去,只会让我们失去自信和勇气。

    选择了“我喜欢”,意味着选择了未知和风险,但也意味着拥有了“非常好”的可能性。而选择“还不错”,虽然少了许多风险,但也意味着把人生的道路提前看得明明白白。如果生命的乐趣在于惊喜和未知,那么“还不错”则会让人失去这种乐趣。

    你要选择哪一个?

    9。0。禅录:

    我们的学习,我们知识的增长,本应给我们自由,而不是负担。孔子的境界近乎于禅:“十五有志于学”,“六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所以是近乎,是因为真正的禅不用等到六十再从心所欲,任何时候,人都应该选择“我喜欢”。

    创业是人干的事儿吗?

    有个词叫人事,先有人,后成事。

    刘备赤膊起家,先找关张,再觅孔明,从无到有一夜神话。袁绍守着偌大家业,有一田丰而不能用,半壁江山也被败光。刘邦先得萧何韩信张良,后有垓下之胜。而项羽也一如袁绍,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天下诸侯纷纷离心。水泊梁山在白衣秀才王伦的手上,有人才而不敢用、不会用,惨淡度日。等到了及时雨宋江的手上,则聚义厅召集了108好汉,终究成了气候。

    历史早就告诉我们,有人相助的,成功了。而没有人相助的,不管其他条件再好,都败了。

    历史如此,创业也是如此。不懂这个道理,创业也就绝不会成功。

    P是一位大学生创业者。大三的时候,受到了创业大潮的鼓舞,和朋友一起创业。P有着很好的条件和基础,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参加过学校的创业项目,利用学校的场地和资金在校内开了一家名为“骑楼”的咖啡馆,手底下带着几十个同学,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但是那毕竟不是真正的实战创业,盈利归学校,亏损也归学校,P至多算一个免费劳动力,为学校经营。同时,学校还美其名曰“锻炼学生能力”。愤愤不平之下,P决定自己单干,真正地来创自己的事业。

    他决定搞电商,有点类似一号店的模式。P是一个缜密而又细致的人,早在创业之初,他就制定了各项策划、计划与预案,几乎涵盖与设想到了其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他曾经给我看过他事先准备的材料,从可行性报告到市场分析,从项目立项书到具体的实施计划和进度表,从紧急预案到备用计划,一切材料应有尽有,能够想到的事情P都已经想到了。

    从纸面上看,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完美的创业计划,文字上的前途一片光明。按照他这样“算无遗策”的设计,包括我在内的各位朋友都认为他能够很踏实地实现他的目标。

    可是,两个月以后,他找到我,说自己干不下去了。我忙问及缘由,他说和几个一起创业的朋友闹翻了。他本来为他们新设立的公司制定了各种详细地规章制度,他原本有信心按照他的计划,一切都会很好的运转起来。可是问题出在具体的执行上。他的朋友认为大家一起创业氛围最重要,所以要随性一些,都对他的那些冷冰冰的制度规章不以为然,基本不予遵守或者打马虎眼。这样一来,慢慢地就生出了矛盾,直到现在这样让他心力交瘁。

    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他认为守时是一个公司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所以他要求他的员工,也就是他一块创业的朋友们都要准时。如果通知8点开会,则不能8点5分到,要求大家之间相互督促。可是他的朋友都认为这些无所谓。他的合作者认为P这样做是端着,庙小妖风大,规矩太多。以小见大,这样类似的事情不计其数,P也就失去了在朋友中说话的权威性,计划的实行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差,直到今天干不下去。

    这就是一个因为人失败的创业例子。
第3章节:
    在我创立“天一碗”之初,为了买到便宜的厨房设备,走访了北京许多转让或者濒临倒闭的餐馆。其中有一些餐馆让我很奇怪,明明地段很好,哪怕是贴出了转让的告示,生意也依然不差。一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